收藏 分享(赏)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调查与思考.doc

上传人:生活太好了 文档编号:1428784 上传时间:2018-07-1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调查与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调查与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调查与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和地区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文化基因,体现着一个地区的智慧和文化蕴涵,对提升区域知名度,打造城市靓丽名片具有重要作用。山东省栖霞市是胶东农耕文化、道家养生文化等的重要发祥地,孕育了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了解全市非遗传承发展情况,助力打造最具胶东风情的文化展示区、产业聚集区,近期,笔者深入到镇街区和有关部门开展了专题调研。一、栖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总体情况较好近年来,栖霞市相关部门严格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全力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和开发工作,一批珍贵、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传

2、承发扬。1.基础扎实,非遗资源有效挖掘。自 2006 年起,栖霞市对境内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展卓有成效的普查和保护工作,获取资源线索 1100 多条,筛选出保护项目 862 个,征集实物 200 多件,建设了栖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料室和资源数据库,并在烟台市率先成立了剪纸协会、螳螂拳协会等一批非遗实业化发展协会,建成了栖霞市奇石博物馆等一批非遗民间博物馆。根据普查成果,第一时间开展非遗申报工作,目前共公布五批总计 68 个非遗项目,包括螳螂拳等国家级项目 2 项,丘处机传说、棒槌花边技艺等省级项目 8 项,栖霞泥塑、栖霞锔艺等烟台市级项目 21项;命名了 106 名市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为

3、非遗传承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合理施策,保护体系不断完善。专门成立非遗实业化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统筹协调、咨询论证、评审申报和专业指导等工作,并制定出台了开发非遗产业、推进非遗项目实业化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对非遗产业的保护和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作用。同时,采取举办非遗项目培训、鼓励扶持非遗传承人收徒等多种方式,构建非遗传承体系,促进了非遗资源的继承和发扬。对濒临失传的非遗资源进行文字及数字化记录并整理存档,与专业公司合作,组织张福成等 6 位非遗传承人演唱了劈老头 吕洞宾戏牡丹等 14 个经典曲目,拍摄了纪录片砂大碗等一批珍贵影像资料,为非遗传承留下了重要资

4、料。3.推介有效,品牌影响明显提升。先后编辑出版栖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汇编 栖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粹等系列书籍,并通过在电视台开设“非遗讲座”专栏、面向群众开设非遗成果免费展览等方式,打造了一批非遗宣传阵地;定期组织参加非遗博览会、民博会、民间工艺大赛等展览比赛,引导非遗项目参与苹果艺术节、燕九节、烟台毓璜顶庙会等节会活动,邀请中央电视台中国影像方志栏目组来栖霞,就剪纸、花饽饽等优秀非遗项目进行了专题拍摄宣传,有力推动了栖霞市非遗项目走出栖霞、扩大影响。近年来,栖霞砂大碗、泥塑、面塑、剪纸等非遗手工艺品先后获得“泰山文艺奖” “金海棠奖”等多项省内外大奖,涌现出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5、”栾淑娟、 “民间手工艺大师”衣培娟、 “齐鲁文化之星”陈玉录等一批省内外知名的非遗传承人,社会影响力得到不断提升。4.市场运作,产业体系初见雏形。按照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通过“手工作坊与工厂化生产相结合、培育创作人才与营销人才相结合、展现区域特色与时代风采相结合”的“三结合”实业发展模式,以市场化运营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地域特色明显、人文内涵深厚的文化产品和商品。经过努力,目前形成了以栖霞非遗产品创意研发中心为代表的产品研发平台,以金永服饰有限公司棒槌花边、牟氏庄园花饽饽等为代表的非遗生产企业平台,以栖霞非遗产品销售协会、太虚宫非遗产品展演销售中心等为代表的销售平台,全

6、市非遗产业化发展体系初步形成。二、栖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和不足栖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予以关注。1.保护机制还需完善。当前非遗保护工作存在重申请轻保护的倾向,部分传承人存在“小富即安”思想,认为只要加入了非遗名录就完成了保护和传承责任,或者仅仅把获取非遗资质作为荣耀,对自身传承的项目缺少后续的挖掘和发扬,非遗资源背后更加深刻的经济、社会和人文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激发。非遗传承与保护有较高的专业性要求,但当前栖霞市从事非遗保护的人员多由文化馆干部兼任,缺少专业人员的参与和指导,非遗学术研究缺乏有深度的成果,限制了非遗保护传承的深度和高度。2.非

7、遗传承后继乏力。尽管栖霞市围绕“非遗”传承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大部分非遗项目市场化水平较低,不能作为谋生获利手段, “学而无用”导致学习意愿不强,而部分市场效益好的非遗项目,则受学习周期长、培养难度大和传承人“艺不外传”等老旧思想影响,导致全市非遗保护整体面临传承人青黄不接的困境。目前全市非遗传承人中,60 岁以上占40%,40-60 岁占 55%,40 岁以下仅占 5%,结构老龄化严重。同时,还有相当数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尚未获得“非遗”资格,这部分资源的保护开发相对空白,甚至无人问津,后继无人现象更加突出,若不及时予以发掘保护,极易出现传承断绝,使非遗成为遗憾。3.产业实力有待提升。与栖

8、霞市非遗资源底蕴相比,当前非遗产业化整体上存在数量不多、质量不高的问题,既缺乏在“阳春白雪”的高端领域崭露头角,也没有在“下里巴人”的大众领域占据优势。栖霞市多数非遗保护项目传承人以工作室、作坊、店铺为主要形式进行传承经营,人员少、资金少、平台小,极大地束缚了项目的传承发展空间,难以产生较大经济和社会效益,使生产性保护的目的难以实现,部分较好项目也存在竞争力不足的问题,比如棒槌花边、铜盆饽饽等,在胶东地区知名度较高、市场紧俏,但在胶东以外地区几乎无人知晓,与潍坊风筝、天津杨柳青木板年画、扬州油纸伞等非遗产品产业化水平差距较大,很难走出去形成竞争力。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作的几点建议1.

9、完善保护研究体系。在继续做好非遗申报工作的同时,着力构建更加完善的保护研究体系,确保非遗传承得到有效保护、非遗价值得到充分发挥。一是切实加强队伍建设,与学校、科研院所建立非遗培训基地,定向培育一批专业人才,并强化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人员培训,形成一支专业、专职的保护队伍。二是加强各级名录项目的挖掘保护,对已入选各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分类指导,通过建立电子档案、在乡村文化场所展览等手段,使其进一步传承发扬,扩大知名度、影响力;对尚未获得“非遗”资质的项目尽快做好抢救性保护,保证相关项目技艺后继有人,附加的文化价值长久留存。三是加强非遗学术研究。加强与高校历史文化院系等合作,打造非

10、遗学术研究平台,在抓好非遗传承保护的同时,做好非遗史料、理论等的整理研究,深入挖掘非遗资源背后的历史人文蕴含,最大化发挥非遗资源的社会效益。2.加强政策引导扶持。一是加强传承人帮扶。通过土地使用、税费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支持传承人以师带徒,鼓励非遗项目产业化发展,促进非遗项目形成规模、形成影响;加大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宣传打造,培育“文化名品、文化明星” ,增强传承人对非遗事业的自我认同,增强社会对非遗产业和传承人的价值肯定。二是打牢传承基础。创新非遗传承保护手段,借鉴直播平台开展“非遗+直播”活动,通过新媒体、新平台,着力搭建年轻群体与非遗之间联系了解的桥梁;拓展非遗传承保护方式,通过开展“非

11、遗进校园” 、组织非遗成果展览等活动,讲好非遗故事、扩大非遗影响,形成更加浓厚的非遗保护传承氛围。三是建立多元保障。在用足用活专项政策资金的同时,通过政策引导,调动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性,多渠道筹集资金,吸纳民间资本投入“非遗”保护,形成非遗保护保障的社会合力。3.做大做强非遗产业。把文化优势转化为资本优势是技艺薪火相传的有效途径,引导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合理市场化是实现永续传承的有益尝试。例如,安徽屯溪成立了屯溪老街保护利用聚集区,设立徽墨、歙砚、徽派石雕等专业生产展示销售区,实现了非遗产品、地方文化特色和地方旅游的有机衔接,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栖霞市非遗产业已经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下步应在合理开发、做大做强上下功夫,深入挖掘栖霞市非遗的名人、名牌、名品效应,继续在“非遗+互联网” “非遗+旅游” “非遗+养生”等新兴业态上下功夫,进一步提升与各业态的契合度。同时,做好资源整合,避免各自为战,借鉴毓璜顶利用整合非遗资源将自身打造为“非遗载体”的成功经验,创新形式手段将自身和周边非遗资源有效捏合,形成“1+12”的效果,切实发挥出非遗的生机活力,转化为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