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产权多元化视角下的银行垄断与金融改革 摘 要:中国银行垄断的表现是“双高”高行业集中度、国有股高持股比例。打破银行垄断的核心是推进银行业产权多元化,为此中国的金融改革具有三个层次:增量上放开市场准入;存量上促进现有银行产权改革;利率市场化。这三层改革需要不失时机协调推进,促进银行业自身发展并增强其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关键词:银行垄断;金融改革;产权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8-0154-02 经济学界的讨论主要围绕政府对金融的垄断进行金融抑制导致融资渠道匮乏,企业几无选择余地,而银行垄断又使民营企业遭受严重的所有制歧视。在此情形下
2、,无法通过“正规”渠道融资的中小企业常常尝试非正规渠道,而这又会触及法律的底线。因此,关于打破垄断的呼声此起彼伏。 一、银行垄断的表现 首先看中国银行业的行业集中度,截至2011年底,中国各类别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占比情况(如图1所示): 在盈利方面,20072011年大型商业银行税后利润占整个银行业金融机构税后利润的比重分别为55.2%,60.7%,59.9%,57.3%,53.1%,居高不下的比重正反映了大型商业银行高额的垄断利润。 此外,中国人民银行2012年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数据报告显示,2012年全社会融资规模为15.76万亿元,其中银行主导的融资业务规模为11.45万亿(人民币贷款8.
3、2万亿、外币贷款0.92万亿、委托贷款1.28万亿、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1.05万亿),占总融资规模的72.65%。 根据以上数据可以总结中国银行垄断具有以下三个显著特点:一是银行业几乎垄断了整个社会的融资渠道;二是银行业内部的国有大型银行居于主导地位,形成了其在银行业内部的垄断;三是银行业通过规模扩张获得了巨额的垄断利润。总体来看,银行掌握着整个社会的大部分金融资产,并且已经成为社会资金供求无可替代的重要枢纽。银行业长期的单极化发展已经使垄断问题根深蒂固 1。 除了银行的行业集中度,另一个问题便是银行的产权结构。中国改革开放的头两个十年,商业银行产权改革基本未动。2003年开始,国有银行进行
4、股份制改造并上市,到2010年底,中国上市银行数量已由2002年的4家增加到16家。2010年底,全部银行业股权结构中,国家股占比53.85%,国有法人股占比6.81%,非国有股占比39.34%。其中,五大行股权结构中,国家股占比68.19%,国有法人股占比1.36%,非国有股占比30.45%。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三个十年,银行业产权改革有了显著进展 2,但仍然落后于国民经济的其他行业。 过高的国家持股不仅于银行业自身会产生一系列潜在风险,而且也影响其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二、银行改革的路径选择 (一)总体路径 2012年4月,时任国务院总理在福建调研时谈道:“我们银行获得利润太容易了。为什么呢?
5、就是少数几大家银行处于垄断地位,只能到它那儿贷款才贷得来,别的地方很困难。我们现在所以解决民营资本进入金融,根本来讲,还是要打破垄断。”从温总理的这段话里可以看出,为改变融资渠道受限的现实,必须打破银行业的垄断局面,而主要措施就是帮助民间资本进入金融市场,推进银行业产权多元化。 对于中国银行业的产权改革,通过引入非国有银行改造中国整个银行业的产权结构与通过股份制改造国有银行的产权结构是两种不同的改革方案,其面对的风险也是完全不同的 3。前者主要是指健全银行业的民营资本准入制度,旨在鼓励民营金融中介机构发展的温州金融改革实验区便是实例;而后者强调了资本市场在银行产权多元化中的作用。 其实,从“吴
6、英案”引发的关于金融抑制的争论到有关银行暴利、垄断经营的批评,再到温州金融改革方案,金融改革的步伐越发清晰,有人总结当下对金融改革的期盼至少存在三个层次:一是呼吁放宽准入,促进市场竞争;二是对现有金融机构的市场化改革;三是放开价格,即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不再限定存款官贷方利率 4。 (二)具体分析 纵观这三个层次,放宽准入属增量改革,相对阻力最小,也最为迫切。2010年的“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鼓励扩大民间投资,放宽市场准入,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同年,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提出:“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
7、入金融服务领域。允许民间资本兴办金融机构。” 2012年3月28日,国务院通过温州综合金融改革的方案,这个方案的核心就在于通过以放宽市场准入为核心的增量改革打破银行垄断、促进竞争。在这一方案中,发展民间金融组织拓宽融资渠道是重要内容:鼓励和支持民间资金参与地方金融机构改革,依法发起设立或参股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组织;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可改制为村镇银行等等,这些措施对于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多元化金融体系、改进金融服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优化金融环境将起到重要作用。 对现有金融机构的市场化改革实质是存量改革,终极目标是改善现有正规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服务质量。这
8、一改革的重点是银行产权改革、推进银行产权多元化因为只有推进银行产权多元化才会逐渐消除对民营经济的所有制歧视。改革的总思路是“降低国家股占比,提高国有法人股、非国有法人股、机构投资者和个人股占比,实现均衡的产权结构”2。但说易行难,各金融机构已进入自身改革动力匮乏的阶段,无论是国有绝对控股的大型银行,还是漏洞百出的农信社,改革的方向原本很清楚:降低国有比重,摆脱官办特色,真正向市场化转变。但当局似乎视而不见,因此亟需政策部门的顶层设计。 至于利率市场化,有学者认为这并不是最紧迫的,因为利率是价格工具,若维持寡头垄断的市场,价格机制无论怎么动都可能是伪市场化。“利率的最终定价权在谁手中?几乎可以预
9、见的是少数大银行。”5 笔者表示赞同,但也认为利率市场化可以在推进增量与存量改革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加以推进,例如2012年下半年央行推出的对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调整就使得利率有更大浮动区间,意味着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了一大步。 综上所述,笔者赞同金融改革需要沿着三个层次进行这一思路,但并不认为这三个层次有严格的先后顺序,实际上,增量改革阻力最小,推行起来更加方便易行;存量改革阻力较大,但也是最为关键的改革,因此也要不失时机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困境在于作为价格工具其受到市场力量的左右,但同时需要注意利率市场化本身也会对银行的经营模式产生影响,从而使得不同规模和产权结构的银行在市场竞争中发生利益调整,进
10、而影响到整个银行业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 三、结论 从20世纪90年代的“孙大午案”,到近两年引发激烈讨论的“吴英案”,无不反映了民营企业的融资困境:国有银行存在严重的所有制歧视,导致民营企业融资难;金融监管方面遵循特许制,民间金融往往触犯法律的底线。因此,打破银行垄断、放松金融管制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在推进银行改革的过程中,有三个层次需要关注:一是增量改革,意在放宽准入,增加市场主体;二是存量改革,意在推进银行产权多元化,使银行真正成为市场化的经济主体;三是利率市场化。三个层次的改革需要在发展过程中不失时机协同推进,只有做到这三点,银行才能成为“真正的银行”,不仅自身得以发展,而且能
11、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这也与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以及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中“进一步加大民间资本参与金融服务的力度,增强对三农和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能力”等要求相契合。 参考文献: 1 邱兆祥,安世友.中国银行业垄断的根源以及解决途径N.中国经济时报,2012-05-28. 2 黄金老.银行体制改革顶层设计的重点在于力推银行产权多元化R.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研究报告. 3 刘伟,黄桂田.中国银行业改革的侧重点:产权结构还是市场结构J.经济研究,2002,(8). 4 凌华薇.金融改革的选择J.新世纪,2012,(15) . 5 陆磊.金融改革的优先次序J.新世纪,2012,(15).第 6 页 共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