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伏羲之宇”天水是中华文明孕育地 汪受宽 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摘 要: 通过文献钩稽、地理考证和考古成果分析, 可以认为:中华文明五千年要从传说的伏羲算起, 古人对伏羲贡献的叙说揭示了文明产生的中国标准。甘肃天水一带伏羲事迹密集, 在汉代被称为“伏羲之宇”。大地湾文化遗址证明, 距今5000 年前后当地已处于父系氏族社会, 正孕育着人类文明。关键词: 中华文明产生; 伏羲; 甘肃天水; 大地湾文化遗址; 父系氏族社会; 作者简介:汪受宽 (1943-) , 男, 江苏东台人, 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特聘教授, 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理事, 甘肃省陇文化研究会会长, 甘
2、肃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收稿日期:2017-05-22Fuxi Zhi Yu or Ancient County of Tianshui: The birth of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Wang Shoukuan College of History and culture, Lanzhou University; Abstract: By survey of the literature, geographical text criticism and the archeology research analysis, this paper in-dicated
3、that the contribution of Fuxi which was narrated by the ancients reveals the Chinese standard of the originalcivilization. Thus, the 5, 000-year Chinese civilization should be calculated from the age of legend of Fuxi. Duringthe Han dynasty, the ancient county of Tianshui was known as the “Fuxi Zhi
4、Yu“ where the deeds of Fuxi were very populated.Keyword: Chinese civilization; Fuxi; Tianshui; Dadiwan cultural relics; patriarchal society; Received: 2017-05-22一、伏羲是中华文明的始祖所谓文明, 是和野蛮相对应的。讨论中华文明起源, 实际上就是研究中国青铜时代的起点。我们的先民经过无数代人的奋斗和创造, 伴随着一系列科学技术发明, 文字的产生和精神道德的建造, 特别是青铜的发现和青铜器的使用, 生产力出现了根本性进步, 从而脱离新石器
5、时代, 迈进了进步的青铜时代。这是社会历史的一个巨大飞跃, 社会性质的一次突变。其意义, 远比后来发生的任何一次革命更为伟大;其影响, 远比后来出现的任何变革更为深远。当然, 从野蛮到文明的社会巨变不是一朝一夕就产生的, 其间有很长的过渡阶段, 有个从质变到量变的过程。但古代文献认定, 中华民族的文明时代开始于三皇五帝初期, 距今 5000 年。三皇五帝的说法, 由来已久。在周礼春官中就有“外史掌三皇五帝之书”的说法, 但书中并没有明指三皇五帝的名字, 或许时人皆知而不必言说, 汉代及其以后的注疏家, 只解释所谓三皇五帝之书即左传中的三坟五典而已。可能, 在早期, 所谓三皇五帝只是我们民族记忆
6、中最有影响的多位圣主或者最古老几个朝代的笼统称谓而已。三皇的名字, 在先秦文献中并无明说。伏羲、女娲、神农之名, 在先秦著作中已经出现, 但并未归于三皇之中。到秦始皇时, 丞相、御史大夫和廷尉议论上嬴政尊号时言:“古有天皇, 有地皇, 有泰皇, 泰皇最贵。”索隐称:“泰皇, 当人皇也。盖三皇已前称泰皇。一云泰皇, 太昊也。”1236 这里已明确提到三皇包括泰皇, 或即人皇、太昊, 后人将太昊作为伏羲的名号。直至两汉时, 三皇究竟是哪三位, 说法不一。五代丘光庭兼明书归纳道:“值成以伏羲、女娲、神农为三皇, 宋均以燧人、伏羲、神农为三皇, 白虎通以伏羲、神农、祝融为三皇, 孔安国以伏羲、神农、黄
7、帝为三皇。” 2卷 1 班固白虎通义 (又作白虎通德论) 卷上号, 对三皇之名其实有两种说法, 并未确认。云:“三皇者, 何谓也?谓伏羲、神农、燧人也;或曰, 伏羲、神农、祝融也。”所谓值成云云, 似即东汉应劭风俗通义所引汉纬书“春秋运斗枢说, 伏羲、女娲、神农是三皇也。” 3卷 1三皇,10 此说亦被东汉郑玄、北魏郦道元引用, 唐司马贞作补史记三皇本纪, 从而有了后世较为公认的伏羲、女娲、神农三皇统系。五帝的释名, 最早出现于战国末著作吕氏春秋。其卷 4尊师篇, 在历数上古直至越王勾践的十圣人六贤者无不尊师时, 首先说到“神农师悉诸, 黄帝师大挠, 帝颛顼师伯夷父, 帝喾师伯招, 帝尧师子州
8、父, 帝舜师许由”。虽然书中并没有指明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即传说中的五帝, 却与大戴礼五帝德篇中有较详事迹的五帝名称及顺序全合。大戴名德, 系西汉元帝前后传礼的一位经师。但书中所收诸篇, 为历代儒家论礼的文字, 作者或为亲炙孔圣的弟子或其后学, 估计此篇的产生至迟也在吕不韦前后。五帝德实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之说流传至汉, 学者广习。汉武帝时司马迁撰写史记, 以五帝本纪为开篇, 正式将五帝的名称、传承和事迹引入正史。我们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的认识是从史记来的。一般认为, 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从黄帝开始至汉武帝天汉间 (前 100前 97 年) 三千年的历史, 加上之后的两千年, 就有了
9、五千年文明史的说法。但是仔细推敲其间的年代记述, 就出现了问题。五帝的年代, 据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皇甫谧帝王世纪说, 黄帝“在位百年而崩, 年百一十一岁。”颛顼“在位七十八年, 年九十八。”帝喾“在位七十年, 年百五岁。”尧“年百一十八, 在位九十八年。” (史记正义引皇甫谧说:“尧即位九十八年, 通舜摄二十八年也, 凡年百一十七岁。”) 史记五帝本纪正文说, “舜年五十摄行天子事, 年五十八尧崩, 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 南巡狩, 崩于苍梧之野。”1卷 1五帝本纪,11,13,15,30,44 以上五帝在位时间共 396 年。以 396 年加上家天下王朝夏建立的公元前 2070
10、 年以来的 4070 年, 总共 4466 年, 离 5000 年还差 534 年。古人早就看出这里的漏洞, 唐玄宗时的史学家司马贞说:“太史公作史记, 古今君臣宜应上自开辟、下迄当代, 以为一家之首尾。今阙三皇而以五帝为首者, 正以大戴礼有五帝德篇, 又帝世皆叙自黄帝已下, 故因以五帝本纪为首。其实三皇已还, 载籍罕备, 然君臣之始、教化之先既论, 古史不合全阙。近代皇甫谧作帝王代纪、徐整作三五历, 皆论三皇已来事, 斯亦近古之一证。今并采而集之, 作三皇本纪, 虽复浅近, 聊补阙云。” (1) 批评史记五帝本纪使古史早期缺失, 故而他依据前人记载, 综合取舍, 补充中华民族“自开辟”的历史
11、, 撰写了补史记三皇本纪。宋人罗泌路史称, 伏羲“在治百六十有四载, 落年百九十有四”, 女娲“治百有三十载而落”, 神农“在治百四十有五祀, 年百六十有八”。据说在神农之前继女娲为天下共主的还有共工, 路史后纪称共工“凡四十有五载落”。 (2) 以上三皇在位 484 年, 三皇五帝总计在位时间 880 年, 再加上夏朝至今 4070 年, 共 4950 年, 大体契合文明史 5000 年的说法。这就是古人构建的早期中华民族文明史框架。伏羲是三皇之第一皇, 亦即中华民族文明的“开辟”者。古人所言三皇五帝的寿命都极高。其中明确记载享年最久的伏羲 194 岁, 最短的颛顼 98 岁。古人言, 人生
12、七十古来稀, 在现代医疗条件下, 人们也很少能活到百年, 活到 194 岁更是全球难找。这里体现了传说人物的特点, 其寿年及事迹都是越传越神, 并且将许多人的事都加到某一个人名的上边。故而, 三皇五帝多数都可能不是单个的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人, 而是先后继任天下共主的某个氏族的名称。具体到伏羲, 就是一个在近 200 年间世为天下共主的氏族名称, 是中华文明的始祖神。二、伏羲功绩揭示古代中华文明标准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的事迹来自于对先秦至唐初文献归纳斟酌取舍。其中伏羲本纪的文字不多, 兹引录予下: 4卷 30补史记三皇本纪太皞庖牺氏, 风姓, 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 履大人迹于雷泽, 而生
13、庖牺于成纪。蛇身人首。 (按:伏牺风姓, 出国语。其华胥已下, 出帝王世纪。然雷泽, 泽名, 即舜所渔之地, 在济阴。成纪亦地名, 按天水有成纪县。) 有圣德。仰则观象于天, 俯则观法于地, 旁观鸟兽之文, 与地之宜, 近取诸身, 远取诸物, 始画八卦, 以通神明之德, 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 以代结绳之政。于是始制嫁娶, 以俪皮为礼。 (按:谯周古史考伏牺制嫁娶, 以俪皮为礼也。) 结网罟, 以教佃渔, 故曰宓牺氏。 (按:事出汉书历志。宓音伏。) 养牺牲以庖厨, 故曰庖牺。有龙瑞, 以龙纪官, 号曰龙师。作二十五弦之瑟。木德王。注春令, 故易称帝出乎震。月令孟春其帝大皞是也。 (按:位在东
14、方, 象日之明, 故称太皞。皞, 明也。) 都于陈, 东封太山, 立百一十一年崩。 (按:皇甫谧伏牺葬南郡, 或曰冢在山阳高平之西也。) 其后裔, 当春秋时有任、宿、须、句、颛臾, 皆风姓之胤也。这篇传记从历代诸种传说中, 选定伏羲氏的十大贡献:一是画八卦, 开通人与天交流的通道, 创天人合一的理念。二是创造了文字, 用以代替以前结绳记事的不足。有人将书契解释为数字符号, 恐有不当。古代“书”就是文字, 就是写字。而“契”, 是刻的意思。因为一开始文字是刻在甲骨上的, 故称契, 当然甲骨文也有写上去的, 但古代学者不清楚此事。故书契连起来还是写字的意思。三是明婚姻, 制嫁娶之礼。应该就是实行一
15、夫一妻制。四是创制了二十五弦的乐器瑟。五是结网罟, 改进渔猎工具, 使万民能获取更多肉食。六是豢养野兽, 用以补充食物和供给祭祀, 开启了畜牧业。七是创制了最初的历法春令, 用以指导人们四时八节的耕作起居。八是设立了龙师龙名的社会管理系统。九是按阴阳五行之序, 自称木德之王, 即羲皇。十是在陈地建立都城, 并且到泰山封禅, 以昭告天地。正是这十大功绩, 成就了伏羲作为三皇之首的地位。古人没有我们今天的现代考古学知识和历史理论水平, 所以我们不必追究这十种功绩, 实际上是从新石器时代到文明时代的数千年间陆续创造的。仅从文献说, 既然伏羲是中华文明的“开辟”之主, 而伏羲开创中华文明的这十大贡献,
16、 就可以看作古人对文明产生基本标准的认识。按照现代概念, 其中一二三四画八卦、造文字、明婚姻、制乐器主要属于思想文化伦常礼仪, 五六七结网罟、养牺牲、创春令主要属于经济生产, 八九十设官分职、称皇、定都, 主要属于国家政权建设。简单地说, 古人眼中的文明标准, 一是有了文字, 二是思想成果和礼仪人伦规范, 三是原始农业发展和畜牧业产生, 四是建立一定规模的国家政权。我们知道, 从 1877 年出版摩尔根古代社会开始, 经过一百多年的研究探讨, 学界基本建立了有国际共识的文字、金属工具、城市等文明的三大主要标志。1985 年文物出版社出版夏鼐先生的中国文明的起源一书, 提出了“中国文明还是在中国
17、土地上土生土长”的著名论断, 并指出:“除了政治组织上的国家以外, 已有城市作为政治 (宫殿和官署) 、经济 (手工业以外又有商业) 、文化 (包括宗教) 各方面活动的中心。它们一般都已经发明文字和能够利用文字记载 (秘鲁似乎例外, 仅有结绳记事) , 并且都已知道冶炼金属。文明的这些标志中以文字最为重要。”对外国学者提出的文明标准表示认同, 并加以细化。1996 年夏商周断代工程会议上, 宋健同志做超越疑古走出迷茫的发言, 5提出“中华文明五千年不断”的研究课题, 历史和考古学界纷纷著文讨论文明标准尤其是中国古代文明产生问题, 有许多真知卓见, 但由于关键证据的缺失, 至今仍议论纷纷。综合各
18、方观点, 我们以为, 中国古代文明产生的标志大体应该是:国家政权的建立, 文字的创造, 金属 (对中国而言主要是青铜) 工具出现, 具备一定规模的城市, 约束人们行为的礼仪产生。以之对照从伏羲贡献抽象出来的古人眼中的文明标准, 除了古代因没有生产力理论因而忽视了金属工具的使用却以农牧业发展代替外, 其他各条基本具备了文明的标准。故而, 我们可以大胆地说伏羲开创了中华文明, 是中华文明的始祖神。三、汉晋人所言伏羲出生地成纪在今甘肃静宁县司马贞三皇本纪伏羲本纪正文称, 伏羲生于成纪。自注言, 此语依据于帝王世纪。晋皇甫谧帝王世纪一书早已亡佚, 我们找出绎史录引的相关文字, 言:“太昊帝庖牺氏, 风
19、姓也。燧人之世, 有巨人迹出于雷泽, 华胥以足履之, 有娠, 生伏羲于成纪, 蛇身人首, 有圣德。” (1) 其实, 皇甫谧的说法, 又来自于汉代纬书。路史太昊纪言:“伏羲生于仇夷, 长于起城。”罗苹注引“ (遁甲) 开山图云, 伏羲生成起, 徙治陈仓。起、纪本通用, 诗 (终南) 有纪有堂作有起。” 6卷 1太昊,59 页上栏伏羲生成纪说, 为南朝齐时撰成的宋书符瑞志采用, 言:“太昊帝宓羲氏, 母曰华胥。燧人之世, 有大迹出雷泽, 华胥履之, 而生伏羲于成纪。蛇身人首, 有圣德。燧人氏没, 宓犧代之, 受龙图, 画八卦, 所谓河出图者也。有景龙之瑞。” 7卷 27符瑞志上,759-760
20、稍后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 也有“成纪县, 故帝太皥庖牺所生之处也”的说法。唐初撰成的晋书地理志也说“昔庖犧氏生于成纪, 而为天子, 都于陈。” 8卷 14地理志上,408 唐元和郡县图志陇右道秦州成纪县称, “伏羲氏母曰华胥, 履大人跡, 生伏羲于成纪, 即此丘也。” 9卷 39,982 则伏羲生于成纪一说, 早就为诸家认可, 是历代影响最大的伏羲出生地说。查诸古籍, 先秦诸书无成纪地名, 成纪地名最早见于史记之中, 先是在卷10文帝本纪中有孝文帝十五年“黄龙见成纪”的记载, 韦昭注言“成纪县属天水。”后是在卷 109李将军列传言:“李将军广者, 陇西成纪人也。其先曰李信, 秦时为将, 逐得太
21、子丹者也, 故槐里, 徙成纪。”史记正义注:“成纪, 秦州县。”品味李信秦时徙成纪的记述, 则秦时已有成纪县, 汉时沿袭不改。按, 成纪县秦朝及汉初皆属陇西郡, 汉武帝元鼎三年 (前 114 年) 将陇西郡北部划分新设天水郡, 成纪县属天水郡。汉晋时成纪县治地望, 学者依据的是郦道元水经注的述说。该书卷 17渭水之经文“又东过冀县北”下注言:“瓦亭水又南, 径成纪县东, 历长离川, 谓之长离水。右与成纪水合, 水导源西北当亭川, 东流出破石峡, 津流遂断, 故渎东径成纪县, 故帝太皥庖牺所生之处也。汉以为天水郡县, 王莽之阿阳郡治也。又东, 潜源隐发通入成纪水, 东南入瓦亭水。”王先谦对其中“
22、汉以为天水郡县”一句的版本及问题进行了辨析, 言:“官本曰, 按, 近刻脱郡字。案:朱脱赵增, 汉下并有氏字。赵刊误曰:汉志天水郡, 武帝时元鼎三年置, 莽曰填戎, 明帝改曰汉阳, 续志汉阳郡永平十七年更名, 盖未尝以天水名县也。天水下落郡字, 汉以为天水郡、县, 王莽之阿阳郡治也。阿阳郡盖王莽之支郡。氏字衍, 赵释曰县。” 10卷 17,271 页下栏简言之, 清人考订的结论是, 成纪在汉代是天水郡下的一个县。说到成纪县治的位置, 牵涉到渭水、瓦亭水、长离水和成纪水 (见图 1) 。瓦亭水又名苦水即今葫芦河, 发源于宁夏西吉县与海原县交界处的月亮山南麓, 向南流经西吉、静宁、庄浪、秦安, 在
23、天水麦积区三阳川与渭河交汇, 是渭河上游一大支流。长离水系瓦亭水经长离川以后的别名。成纪水因成纪县得名, 即今静宁县西南境的治平河, 又名南河, 东经成纪县城, 在仁大乡境与葫芦河合。由上, 成纪县为汉代天水郡的属县, 成纪县治在瓦亭水 (今葫芦河) 之西, 又在成纪水 (今治平河、南河) 之西。所以学者定“成纪县, 西汉置, 属天水郡, 治在的今甘肃静宁县西南, 南河西岸。”11961 甘肃学者或将其具体定位于静宁县治平, 或李店。按治平在南河东岸, 李店在南河西岸, 故而李店一说或更准确。图 1 西汉凉州天水郡图 下载原图由于水经注的明晰记载, 本来汉晋成纪县治地望是不需要再花笔墨考证的。
24、本人撰写甘肃通史秦汉卷即据之定位。但是, 秦安县李某人花十分钟翻阅以后, 撰写对新编甘肃通史的一些零碎看法一文, 对此却大加讨伐, 称:“甘肃通史的学者显然是没有读过或者认真读过水经注的, 从他编的史书中可以看出的, 通史学者们的意见是从先秦至宋的成纪县治就在静宁西南, 而宋代就迁到了天水, 所以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氏就是平凉的, 这样秦安的羲里娲乡以及天水的卦台山和伏羲庙当然成了无稽之谈。这对古人、对今天的天水人是一个莫大的嘲讽啦!”网名“陇上一民”者于 2014 年8 月将该文转贴到中国甘肃网飞天论坛上, 并辱骂道:“让广大网民看看了解了解新编的甘肃通史是什么货色!参与的学者与相关学术机
25、构是怎样的白痴!其对秦安历史文化的漠视, 尤其在汉成纪治地和相关问题上白痴的研究, 最终会让刘光华和汪受宽之流在玩弄学术的卑鄙无耻在广大读者的面前现行 (应为形汪按) , 无法想象他们几十岁的年龄竟然在学术研究上如此地不顾史实, 把一个学术文化工程甘肃通史变成了一部秽史, 并让他们所在的机构蒙羞, 百年兰大精神沦丧, 甘肃历史学界的良知何在?”甘肃通史作为一部 400 余万字的学术著作, 由于多种原因, 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 我们欢迎读者的批评和商榷, 也不怕无理的纠缠和谩骂。但不能辱骂年高德昭严谨治学的总主编刘光华先生, 不能将全书一概否定, 更不能因之否定百年兰大精神!在七年的撰写工作中,
26、 当涉及学者意见不一的地名地望时, 我们尤为慎重, 手头有几种版本的水经注、诸正史地理志、历代一统志和地名辞典备查, 一定要在自己认为大体有把握时才下笔。至于成纪县的治地, 史书载明曾有三迁:先是在静宁县的李店;唐开元二十二年 (724 年) , 移治汉显亲县故城 (今秦安县叶堡乡西) ;宋代迁至今天水秦州区, 为秦凤路秦州治。旧唐书卷 40地理志三:“成纪, 汉县, 属天水郡。旧治小坑川。开元二十二年移治敬亲川, 成纪亦徙新城。天宝元年, 州复移治上邽县。”清顾祖禹撰读史方舆纪要卷 59陕西八巩昌卫秦州:“显亲城, 在州东南十里。本成纪县地, 后汉建武中分置显亲侯国, 以封窦融弟友, 属汉阳
27、郡。刘昫曰:成纪县旧治小坑川, 开元中移治敬亲川, 即显亲川也。王氏曰:成纪城在今县北三十里。今县即显亲故城。” 12卷 40地理志三陇右道,1631;13卷 59陕西八巩昌卫秦州,2835甘肃通史各卷也是这么写的。明胡缵宗撰秦安志, 称:秦安“故自庖羲氏开辟, 已为成纪地 (阳兀川何氏地掘得一石刻, 上有成纪字, 今存) ”。 (1) 其义一是自伏羲氏时起, 秦安就是成纪属地, 二是秦安阳兀川出土一“成纪”石刻, 说明此地曾经是 (唐宋间) 成纪城所在。定位非常准确。读者从中不会得出汉晋成纪治地在秦安县境的结论, 故而我们的著作仍依水经注说。今特借讨论伏羲出生地成纪地望的时候, 一并做此回应
28、。四、古伏羲文化圈“伏羲之宇”在天水从司马贞三皇本纪伏羲本纪正文和自注可以看出, 伏羲的活动范围很广。他孕于雷泽 (济阴, 今山东菏泽东北) , 出生于成纪 (今甘肃静宁县李店) , 建都于陈 (陈仓, 今陕西宝鸡;或陈郡, 今河南淮阳) , 葬于南郡 (治郢, 今湖北荆沙市荆州区) 或山阳高平 (今河南孟县) 之西。其他古籍还有不同的说法。作为一位传说人物, 这种情况是很正常的。所以, 如今山东、河南、湖北、甘肃都有历代遗留的伏羲遗存, 都在举行或大或小的伏羲祭祀活动。在此, 我想引述汉代与伏羲有关的一个地域概念“伏羲之宇”。西汉昭帝时人焦延寿 (字赣) 著焦氏易林, 其“萃”解言:“黄帝所
29、生, 伏羲之宇。兵刃不至, 利以居止。” 14卷 1屯之三,第 6 叶 B 意思是, 黄帝出生的地方, 就是伏羲生活的地区。这里没有战争, 非常适宜居住和生活。这条史料将黄帝出生地与伏羲生活的地区捆绑到一起, 是解决伏羲、女娲、黄帝等早期共主出生地和活动区域的关键材料。焦氏易林为汉代纬书, 自隋代禁谶纬之后, 学者对其多有异辞, 故而补史记三皇本纪和史记五帝本纪诸注都不予引用。自清姚际恒古今伪书考以后的诸辨伪著作, 皆将其定为伪书。但几十年来的考古发现证明, 许多被前人定为伪书的, 实际上是真书。当代学者很重视汉代纬书的思想和资料, 对焦氏易林我们也应作如是观, 而不宜遽加否定。上节考证成纪在
30、今甘肃静宁县李店, 只是解决了影响最大的伏羲出生地说成纪的地望。其实, 根据文献或传说, 在包括古成纪在内的天水周围地区, 还分布着许多与伏羲相关的传说和文化遗址、遗迹。以天水市秦州区为中心, 往北 40 里 (2) 是传说为伏羲画卦的天水麦积区卦台山、龙马洞, 及伏羲陵。明一统志卷 35巩昌府陵墓云:“伏羲陵在秦州北四十里, 世传三阳寨娲牛堡有伏羲陵, 旧有碑, 断裂。” 15卷 35巩昌府陵墓,616 页上栏再往北 80 里的秦安县陇城镇, 是传说为伏羲之妻且继其为天下共主的女娲的出生地, 尚有女娲祠、女娲洞等遗迹。水经注卷17“又东过冀县北”经文下注“瓦亭水又西南出显亲峡, 石宕水注之,
31、 水出北山, 山上有女娲祠, 庖羲之后有帝女娲焉, 与神农为三皇矣, 其水南流注瓦亭水。” (3) 秦安县略阳川风沟八卦坡, 传说是伏羲开始画八卦之地。陇城往西北 80 多里就是汉成纪静宁县李店。成纪地名和流经境内的葫芦河, 其名称据说也来自于伏羲。 (4) 陇城往东北 110 里, 今庄浪县郑河乡桃木山朝那湫是华胥得孕的雷泽。我们知道, 华胥得孕的雷泽, 张守节注言“即舜所渔之地, 在济阴。”地在今山东菏泽东北, 但以其与陇右的成纪相配, 其得孕处与分娩地相距岂非过远!山海经“雷泽中有雷神, 龙身而人头, 鼓其腹, 在吴西。”16卷 13海内东经明确说到雷泽的具体位置, 是在吴西。所谓吴,
32、先秦或为国名, 或为山名。为国名, 在今江苏苏州一带, (5) 与天水成纪相距更远。作为山名, 先秦有山西永济雷首山 (又名首阳山、历山) 说。 (6) 其实, 吴山又名岳、吴岳、汧山, 周礼职方氏早就指出其为雍州镇山, (7) 故而我们只能在西北寻找雷泽的真实位置。汉书地理志右扶风汧县, 自注:“吴山在西, 古文以为汧山。雍州山。北有蒲谷乡弦中谷, 雍州弦蒲薮, 汧水出西北, 入渭。芮水出西北, 东入泾。” 17卷 28 上地理志上,1547 则, 吴山实为汧水 (今名汘河) 发源地的古陇山, 此段今名关山 (在今甘肃华亭与张家川境) 。 (1) 吴山以西的雷泽, 范三畏考定是今静宁县郑河乡
33、的古“朝那湫”。1818 如此, 华胥得孕处到分婏地静宁李店相距仅百余里。往西 100 里是传说伏羲出生地的甘谷县白家湾乡古风台村, 该村出土有“羲皇故里”石碑。 (2) 县西大象山石窟群有太昊宫, 内原供祭有古伏羲坐像。往南 200 余里, 是传说伏羲出生地的西和县仇池山。路史太昊纪太昊伏戏氏“生于仇夷, 长于起城。”罗苹注:“遁甲开山图云, 仇夷山四面绝立, 太昊之治也, 即今仇池, 伏羲之生处。” 6卷 1太昊,59 页上栏仇池山往西 50 里的礼县雷坝乡, 据说雷坝, 本古雷泽, 汉书地理志武都郡下的“天池大泽”, 就是传说华胥履巨人迹之地。礼县雷坝与西和仇池相距仅 50 里, 倒是对
34、华胥受孕地和生子伏羲地的绝佳配伍。往东 140 里是传说为伏羲后裔黄帝的出生地清水县轩辕谷 (或称三皇谷) 。水经注渭水“ (泾谷水) 又西北, 轩辕谷水注之, 水出南山轩辕溪。南安姚瞻以为黄帝生于天水, 在上邽城东七十里轩辕谷。” 19卷 17渭水,349 再往东越过陇山就是传说为炎帝出生地的宝鸡市姜水一带。以上诸地, 有五个与伏羲的出生地有关, 有二个与伏羲画卦有关, 有一个与伏羲之妻女娲的出生地有关, 有一个与伏羲陵寝有关, 有两个与伏羲后裔黄帝、炎帝有关。显然, 甘肃天水周围是伏羲传说集中的地区, 是伏羲出生、画八卦等早期活动和后裔活动的重要地区, 也就是汉人所谓的“伏羲之宇”。同时,
35、 我们注意到, 传说或文献中在这个地区没有作为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的城市, 也没有建立政权, 而这两点都是文明产生的重要标志。伏羲建立国家政权是在其势力发展到关中或中原以后, 他徙治的城市陈仓 (今陕西宝鸡东南) (3) 、立都的城市陈 (今河南淮阳) , 或可以称为有相当规模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的城市。由于伏羲事迹前期在天水一带, 后期才到关中、中原建立政权, 故而我们将“伏羲之宇”天水定义为中华文明的孕育地, 而不是中华文明的诞生地。上述天水地区与伏羲有关的地方自古至今都有伏羲祭祀。成纪县城宋代由秦安叶堡一带移治今秦州区, 秦州区的伏羲庙始建于元代, 明代成为朝廷认可的伏羲祭祀中心, 拥
36、有现存全国规模最为宏大、保存最为完整的纪念伏羲的古建筑群。作为伏羲的诞生地和早期活动的中心, 1988 年天水市在秦州区恢复了公祭伏羲典礼, 后来又升格为由甘肃省人民政府主办, 有国家级领导人和香港、台湾同胞参加的, 在全国有很大影响的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的大典, 以怀念伏羲这位始祖神对中华民族文明的开创之功, 这确实是名实所归。五、大地湾文化遗址对“伏羲之宇”的验证传说和文献都应经过考古成果的验证。以上从文献上我们已经辨明伏羲之宇的天水一带是中华文明孕育地, 而孕育文明的是新石器时代。故而, 本节我们要考察天水一带新石器时代遗址的主要情况。中国新石器时代, 产生于距今 1 万年前。20 世纪
37、以来考古发现, 湖南澧县彭头山遗址有距今 9500 年至 8100 年的原始文化, 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有距今 9000年至 7000 年的原始文化, 浙江金华婺城山下周遗址有距今 9000 年的原始文化, 山东淄博后李遗址有距今 8500 年至 7500 年的原始文化, 内蒙古赤峰敖汉旗兴隆洼遗址有距今 8200 年至 7400 年的原始文化, 江苏宿迁万北村有距今 8000 年的原始文化, 河北武安磁山遗址有距今 8000 年至 7500 年的原始文化, 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有距今 7800 年至 4900 年的原始文化, 辽宁沈阳皇姑屯新乐文化遗址有距今 7500 年至 6800 年的原始文
38、化, 安徽萧县金寨遗址有距今 6000 年的原始文化。总之, 考古成果证明, 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北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地区。甘肃新石器文化, 同我国北方新石器文化的发展大体是同步的。新石器时代早中晚三期文化遗址沿省境东部、中部和西部分布。而天水一带则是省境新石器文化出现最早、规模最大、序列最完整的地区。天水周围的大地湾、西山坪、师赵村、西旱坪四个新石器时代遗址以文化层深厚、文化演进关系清晰、历时久远和文化丰富发达著称。大地湾遗址在秦安县东北 45 公里的五营乡邵店村东南, 西山坪遗址在秦州区西 15 公里的太京乡甸子村葛家新庄, 师赵村遗址位于秦州区西约 7 公里的藉河北
39、岸, 西旱坪遗址位于武山县洛门镇西南。其中, 大地湾文化遗址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大地湾遗址共分五期, 一期约距今 78007300 年, 二期约距今 65005500 年, 三期约距今 59005500 年, 四期约距今 55004900 年, 五期大约距今 49004800 年。20706-707 (1) 大地湾遗址创造了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七最: (1) 最早的旱作农作物标本。大地湾一期出土的炭化黍 (又称稷、糜) 标本, 是我国黍中距今最早的, 与世界上较早的希腊阿尔基发现的黍年代相近。 (2) 最早的彩陶。大地湾一期出土的三足钵等200 多件彩陶, 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时间最早的一批彩陶。
40、 (3) 最早的刻画符号。大地湾一二期出土的陶器上共发现了 30 多种彩绘/刻划符号, 这些符号比过去国内最早发现的西安半坡陶器刻划符号时间早 1000 多年。 (4) 最早的宫殿式建筑。大地湾四期发掘出一座编号为“F901”的建筑, 实用面积达 290平米, 是我国最早的举行祭祀和议事的公共活动遗址。 (5) 最早的度量衡器。大地湾四期 F901 房址中, 出土了四件深腹罐, 大小各一件簸箕形器, 一个条形盘, 其容积关系为 1510100, 是已发现的中国最早的量器。 (6) 最早的“混凝土”地面。四期房屋内有以轻骨料、砂石、料姜石粉混凝而成的类似现代的水泥地面。 (7) 最早的绘画, 大
41、地湾四期 F411 房址地面的人物画。大地湾各期遗址、遗存, 描绘了先民从新石器时代早期走向晚期的蹣跚足迹。一期遗址, 聚落在河岸台地上, 有圆型半地穴建筑房址, 夹细砂灰褐、红褐陶器, 器口沿常饰红色彩纹, 有打制石器和较粗的磨制石器, 有加工粗糙的陶纺轮。发现 8 粒黍的炭化粒。当时人们已经开始过定居生活, 生产工具原始落后, 农业生产尚不具规模, 彩陶工艺出现。报告将大地湾一期定为新石器时代早期偏晚阶段, 为前仰韶文化。二期遗址, 出土陶器、石器、骨器、牙器、蚌器3299 件, 房址 156 座。聚落由河边二级阶地扩展到三级阶地, 有多个中心。半地穴房屋已出现穴壁外立柱建墙的做法, 有了
42、灶坑和长条型门道。陶器以细泥夹沙陶为主, 图案为宽带纹、鱼纹及几何纹, 慢轮已开始使用。有众多的石制、骨制生产工具, 出现装饰品陶环。墓葬成人均为单人仰身直肢竖穴土坑墓, 约半数有随葬陶器。发现 500 粒黍的炭化粒, 10 粒粟米粒。报告将大地湾二期视为仰韶早期。三期遗址, 聚落由二、三级阶地扩展到台地后缘及山脚下, 房屋为长方形半地穴式建筑, 出现双联灶, 少数房址地面采用料姜石末加工成。窑室内出现环形水道。三座成人单身葬墓中一座为屈肢葬, 两座随葬有陶瓮和骨笄。陶器中有少量泥质橙黄陶和灰陶, 彩陶发达, 主要为黑彩, 图案绚丽精美。石器呈现过渡的特征。报告称大地湾三期属仰韶文化中期。四期
43、遗址, 是大地湾史前聚落的鼎盛时期, 有内涵最为丰富的遗存。聚落密集分布于半山腰以下, 面积达 50 万平米, 主体在背山面河的山坡上, 两侧以沟壑作为天然屏障, 中部为大型原始殿堂式建筑作为公共活动中心。小部分发掘房址 56 座, 房屋面积多数为 1020 平米, 40100 平米有 8 座, 100 平米以上的大型房址有 3 座。房屋为平地起建的长方形或方形, 内有高出地面的台式灶, 有以轻骨料、砂石、料姜石粉混凝而成的极硬居住面, 出现多间复式、面积在 200 平米以上的大型建筑。袋状窖穴 H219 底部灰土中采集到近千粒炭化粮食, 经中科院植物研究所鉴定为 700 余粒粟米粒, 5 粒黍米粒。墓葬中有一为捆绑状的仰身屈肢葬。陶质出现红白陶衣, 彩陶有少量内彩, 出现白色、朱红色彩绘。石器种类多、型式复杂, 部分制作相当精细。骨器中工具量下降, 装饰用的骨笄占半数以上。陶制生产生具和装饰品显著增加。报告称大地湾四期属于仰韶文化晚期。五期遗址, 为大地湾最上层, 后期破坏严重, 其主要分布区未发掘。有限的发掘仅出土少量遗跡、遗物。房址的形制、陶器中盆、钵、尖底瓶、壸、罐、器座等器物与四期同类器一脉相承, 聚落遗存分布于海拔 1550 米以上的半山地区。报告将大地湾五期定为常山下层文化, 是向齐家文化的过渡性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