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三峡一期围堰运行后的调查与试验.docx

上传人:拉拉链 文档编号:13918358 上传时间:2022-11-07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8.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峡一期围堰运行后的调查与试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三峡一期围堰运行后的调查与试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三峡一期围堰运行后的调查与试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三峡一期围堰运行后的调查与试验 摘要:三峡一期围堰安全运行3年后拆除。堰体大量采用当地风化砂,其中70m以下为水下抛填,最大抛填深度25m。对部分风化砂进行了调查和物理、力学性能试验,证明水下抛填不会产生大的颗粒级配分离现象,干密度可满足设计要求,堰基淤砂层不会产生振动液化。柔性材料防渗墙运用3年后,墙厚及力学性能均满足设计要求。 关键词:三峡一期围堰 风化砂 柔性材料防渗墙 三峡一期围堰安全运行3年后于1996年10月开始拆除。该围堰分为茅坪溪段、上游横向段、纵向段和下游横向段,轴线长2502.36m,最大堰高42m,围护基坑面积75万m2,属四级临时建筑物。围堰采用水下抛填风化砂为主要填料

2、、堰基保留原河漫滩部分淤砂、柔性材料作防渗心墙、上接土工合成材料的方案。经过3年运行,证明围堰设计、施工是成功的。 二期围堰同一期围堰有着许多类似之处。为进一步给二期围堰的设计、施工和安全可靠性分析提供数据参数,在一期围堰拆除中,对围堰水下抛填风化砂、堰基淤砂和柔性材料防渗墙等进行了实况调查和试验。 1 水下抛填风化砂调查与试验 一期围堰堰体大量采用了当地风化砂,其中70m以下为水下抛填,最大抛填深度25m。对这部分风化砂的调查与试验,不仅可以验证大量室内试验研究成果,同时也为二期围堰深水抛填风化砂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调查与试验选在0+672、0+697和0+702三个断面的背水侧,重点是

3、风化砂沿抛填深度颗粒级配、密度的变化及其力学性质。三个断面均采用挖探槽(坑)的方法,沿深度方向,高程每下降50cm取样一组,取至风化砂底部堰基淤沙为止,分别进行密度、含水量和颗粒级配分析试验,并取代表性试样进行饱和固结三轴剪切试验。 1.1 风化砂的密度 现场采用灌砂法,共检测密度21个,检测成果及其与围堰施工初期钻孔取样检测结果的对比,列于表1。 从表1可知,3个断面均随深度增加而干密度减小。表面上看,这一结果似乎不符合土力学自重压密原理,但如果考虑到水上施工机械荷载的影响,这一结果与土力学原理并不矛盾。在4m水深中抛填风化砂,水上施工机械荷载的作用可影响到水下已抛填的风化砂,其影响力随深度

4、增加逐渐减小,故风化砂密度随深度增加而减小。21个试样的干密度为1.702.06g/cm3,平均1.87g/cm3,均大于1.70g/cm3的水下抛填风化砂干密度设计值。1993年围堰施工初期,长江科学院在0+6650+710桩号钻孔取样检测结果:干密度1.661.93g/cm3,平均1.81g/cm3。两者对比,表明围堰运行3年后,水下抛填风化砂得到了压密。 表1水下抛填风化砂干密度与施工初期对比 基淤砂的试验研究 葛洲坝水库蓄水后,三峡坝址淤积了大量淤砂,厚约218m,在水下处于饱和状态,平均干密度1.40g/m3,比重2.652.76,空隙比0.91.09,平均相对密度0.43,属均匀细砂。 一期围堰施工时,为减少开挖量,争取工期,保留了堰基大部分淤砂,只在围堰两侧堰角采取挖除淤砂、回填石渣、设置反滤层和堆石压重等措施。运行实践证明,这些措施是成功的。 结合现场拆除,在0+672背水侧距防渗墙水平距离4m处,开挖取样槽,槽顶高程66m(抛填风化砂与淤砂界面),底部高程56.1m(淤积层底部与河床沉渣界面)。在不同高程上检测密度试样12个,同时取代表性试样进行室内比重、颗粒级配分析。密度检测成果及其与施工前期对比,列于表4。 表4 3年后淤砂干密度与施工前期对比第 3 页 共 3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工作总结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