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章社会救助,第一节 社会救助概述,一、社会救助的含义与特征(一)含义是指国家与社会面向贫困人口与不幸者组成的社会脆弱群体,无偿提供物质援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现代社会救助制度源于历史上的慈善事业虽仍以救灾济贫为己任,但已不同于历史上具有浓厚恩赐、怜悯色彩的慈善救济活动,是一种通过立法规范并制度化的社保事业与其他社保制度一样,都是立足于社会公平基础上并以保障国民生活权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为宗旨的制度安排,郑功成,(二)特征保障义务单向性保障对象全民性保障条件限定性保障目标低层次性保障手段多样性,是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不需以履行相应义务为前提,较之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救助
2、对象全民性是社会救助的重要特征,只有真正陷入贫困境地的公民才有资格享受,只向救助对象提供保障最低生活需求和简单再生产的资金或实物,实物、现金;临时、长期;官方、民间,(三)现代社会救助与传统社会救济的差异接受和给予的思想基础和基本理念不同救助的范围不同救助的依据不同救助的管理水平和方式不同学术界使用“社会救助” ;实践中救助和救济混用,传统:是 “恩赐” 、施舍与怜悯,接受者处于被动的、感恩戴德的地位现代:是法定职责,是公民生存权利的一个方面根本目的或功能都是维护统治者的社会秩序,但现代社会救助更重要的是消灭贫困现象,促进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传统:范围特别是内容范围非常狭小现代:覆盖范围大大扩
3、展,传统:依据的是施救者的主观意志现代:基本依据是有关法律和法规,尽管体现了统治者的主观意志,但该意志已上升到法律高度,传统:程式和方案基本都是随意的现代:包含了一套严格管理体系,二、社会救助的目标与原则,(一)目标克服现实贫困,维持贫困阶层最低生活需要(二)原则政府为主,社会为辅全民性与选择性相结合提供最低生活保障无差别待遇积极救助,即扶贫济困,就国际视野而言,贫困问题开始被社会重视,是工业革命之后的事,三、社会救助体系,(一)贫困救助1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住房解困3扶贫(二)灾害救助(三)法律援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指由国家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政府公告的最低生活标准的人口,按照法定的标准给
4、予一定现金资助,以满足该家庭成员最低生活需要的社会救助制度。,住房解困是指国家为人均居住面积低于规定的城市居民,提供价格低廉商品房和承租公房,以解决住房困难的社会救助制度。,扶贫,指政府有计划地通过资金、技术输入等方式,帮助贫困地区人口发展生产、脱离贫困的一项新兴社会救助制度专项活动,灾害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对于突然遇到紧急或重大灾难的人口和家庭提供资金和其他形式的资助,帮助当事者摆脱困境、渡过难关的一种临时救助措施。,法律援助是指对固经济困难及其他原因无力承担诉讼费用的社会弱者,政府组织专业法律人员提供免费或减费的法律帮助,或由司法机关给予减免诉讼费用,以保证法律赋予其诉讼权利得以实现的司法救
5、助制度,我国的社会救助工作主要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经常性的社会救助工作,主要是包括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农村特困户生活救助以及城乡医疗救助等专项救助二是紧急救助制度,主要是指发生自然灾害时对灾民紧急救助和应急救助行动三是临时性的救助,主要指对低收入人群的救助工作和对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包括流浪儿童的救助四是通过支持慈善事业的发展,培育和发展公益性的民间组织,以及倡导开展群众之间经常性的互助互济活动。,第二节 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主要内容,一、我国传统社会救济制度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我国传统的社会救济制度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务院1949年12月关于生产救灾的指示,1950年
6、6月关于救济失业工人的指示,同年7月劳动部发布了救济失业工人暂行办法。与此同时,党和政府拨出大量粮食和经费,对不同情况的人员给予不同的救济。1956年,在城市形成了就业与保障一体化的保障制度,农村生活困难的农民由生产队给予补助。在这个时期,社会救济主要面向城乡没有劳动能力、没有收入来源、没有法定赡养人或抚养人的社会成员,社会救济费由国家承担。1956年一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规定对无依无靠的孤老病残社员实行“五保”(即保吃、保穿、保烧、保教、保葬)供养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救济工作主要是多次调整了城市社会救济对象的救济标准;在农村主要是 “五保”,贫困户和灾民、农村扶贫工作
7、。,(二)我国传统社会救济制度存在的问题,第一,传统社会救助的价值观念阻碍着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健康发展。两种对立的贫困观念:个体主义贫困观结构贫困观救助理念上的施恩思想 行为取向上的特殊主义,贫困由个人懒惰、愚笨所造成,个人应当对自身的贫困负责,贫困不仅有个人原因,现代社会,贫困是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的产物,国家和社会也应为个人贫困负责,我国接受了个人贫困观:个人对贫困负责;救助理念:施恩思想,第二、制度设计不规范。城乡二元制投入偏少标准偏低覆盖面偏窄,现代救助理念的缺失和制度设计呈现的特殊主义倾向,使政府面对大量需要救助的贫困人口表现为任意性和随意性,没有统一标准和法制规范,相当多时候主要借助
8、于临时性、应急性的救助措施来应对贫困问题,从而使很多应得到救助的人被遗漏在制度之外,二、社会救助制度改革的简要进程,1、五保制度的改革1994年1月,国务院颁布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用专门法规形式将农村五保制度稳定下来;从2006年起,全国各地均将“五保户”供养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实现了由农民摊派供养五保户到同家财政供养的转变:2006年1月,同务院颁布新的农村五保供养上作条例,核心内容即是农村“五保户从农民供养转变为政府供养。2、救灾改革1987年起,民政部开始推行救灾保险改革,这一改革因多种原因而未能成功。3、扶贫1984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将农村扶
9、贫列入最高层的议事日程。1994年国家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掀起大规模的农村贫困地区扶贫攻坚运动;,4、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1993年6月1日,上海市率先在全国建立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1994年民政部作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城市居民最低生括保障制度试点。1997年9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在全国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中央政府正式有力地推进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全国的实施。1999年9月28日,国务院颁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使这一制度上升到行政法规规范的层次。2001年8月,中央要求尽快把符合条件的所有城市贫困居民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实现“应保尽保”。2002年2
10、月,低保资金全部纳入包括中央财政在内的各级财政预算,,5、农村低保制度的建立1994年,山西省民政厅在阳泉市开展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试点。1996年年底,民政部在总结各地试点的基础上,要求各地把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点来抓:2007年年7月11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对农村低保制度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与具体标准;全国各地随之积极推进农村低保工作,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农村低保制度自此正式在全国农村全面推进。6、其他专项社会救助2003年6月,国务院颁布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现了从严格管制到救助流浪乞讨人员的重大转变
11、:此外,各地还普遍开展了城乡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与住房救助等专项救助制度建设,在低保制度的实践中还采取了分类救助的办法,以便有特殊困难的低保户家庭能够获得更多的援助。,三、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主要内容,(一)最低生活保障制度,1、城市低保的主要内容(1)保障对象 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均有从当地人民政府获得基本物质帮助的权利,条件两个:一是非农户口;二是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水平低于所在地城市居民的最低生活标准,具体两类人群:一是“三无人员” ;二是尚有一定收入的城市居民,包括: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或期满仍未能重新就业,家庭人均
12、收入低于所在地低保标准的居民;在职人员和下岗人员在领取工资或最低工资、基本生活费以及退休人员领取退休金后,其家庭人均收入仍低于低保标准的居民,(2)资金筹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所需资金,由地方人民政府列入财政预算,纳入社会救济专项资金支出项目,专项管理,专款专用国家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提供捐赠、资助;所提供的捐赠资助,全部纳入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实践看,中央和地方财政的投入是低保资金的主要来源;社团、非营利组织通过募捐善款、善物开办“慈善超市”等,给低保家庭提供了粮油衣被乃至大件家用电器等日常生活用品,给低保家庭带来了实惠,增加了福利,(3)低保待遇水平(保障标准
13、)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按照当地维持城市居民基本生活所必需的衣、食、住费用,并适当考虑水电燃煤(燃气)费用以及未成年人的义务教育费用确定,实行地方各级政府负责制标准由所在地政府民政部门会同财政、统计、物价等部门制定,民政、财政、统计、物价、审计、劳动保障和人事等部门各负其责,具体管理行政区域内城市居民低保工作,各地一般根据当地基本生活品物价水平,采取“菜篮子法”、“恩格尔系数法”等方法确定,(4)救助工作程序低保对象申请居委会、街道办初步调查、审核区民政局复核、审批市民政局备案建档、动态化管理行政复议,(5)保障金发放对“三无人员”批准其全额享受对尚有一定收入者,批准其差额享受,区别不同对
14、象、享受不同待遇,低保待遇由管理审批机关以货币形式按月发放;必要时,也可以给付实物,2、农村低保制度,(1)保障对象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低保标准的农村居民,主要是因病残、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生存条件恶劣等原因造成生活常年困难的农村居民,现只能保障基本生活需求,主要是温饱凡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低保标准的农村居民,均可申请低保需尽快实现“应保尽保”,对低保对象要进行动态管理,(2)资金筹集,资金筹集以地方为主中央财政对财政困难地区给予适当补助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提供捐赠和资助,地方各级政府民政部门根据保障对象人数等提出资金需求,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后列入预算,(3)保障标准 由县级以上地
15、方政府按能够维持当地农村居民全年基本生活所必需的吃饭、穿衣、用水、用电等费用确定,并报上一级地方人民政府备案后公布执行,标准要随着当地生活必需品价格变化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适时进行调整,(4)申领程序申请审核审批公示,一般由户主本人向户籍所在地乡(镇)政府提出申请;村委会受乡镇政府委托,也可受理申请,受乡镇政府委托,在村党组织领导下,村委会对申请人开展家庭经济状况调查、组织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民主评议后提出初步意见,报乡(镇)政府审核,乡镇政府审核后,报县级政府民政部门审批要核查申请人的家庭收入,了解其家庭财产、劳动力状况和实际生活水平,并结合村民民主评议,提出审核、审批意见,公示内容重点:低
16、保对象的申请情况和对低保对象的民主评议意见,审核、审批意见,实际补助水平等,(5)资金发放差额发放集中支付,原则上按申请人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与保障标准的差额发放,也可在核查申请人家庭收入的基础上,按其家庭的困难程度和类别,分档发放,要加快推行国库集中支付方式,通过代理金融机构直接、及时地将低保金支付到低保对象账户,(6)资金管理统筹考虑农村各项社会救助制度,合理安排农村低保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实行专项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挪用,3、农村五保制度的主要内容,依据:2006年1月国务院颁布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 (1)五保供养的对象老年、残疾或者未满16周岁的村民,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
17、源又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享受农村五保供养待遇。,申请,审核,审批,应由村民本人申请或村民小组提名,经村委会评议后,在本村范围内公告。无重大疑义的,由村委会将评议意见和有关材料报送乡级政府审核,(2)确定程序,乡级政府应当自收到评议意见之日起20日内提出审核意见,并将审核意见和有关材料报送县级政府民政部门审批,县民政部门应当自收到审核意见和有关材料之日起20日内作出审批决定,对批准给予五保供养待遇的,发给农村五保供养证书;对不符合条件不予批准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3)五保供养的内容吃、穿、住、医、葬(教)(4)供养的标准不得低
18、于当地村民的平均生活水平,并根据当地村民平均生活水平的提高适时调整,供给粮油、副食品和生活用燃料,供给服装、被褥等生活用品和零用钱,提供符合基本居住条件的住房,提供疾病治疗,对生活不能自理的给予照料,办理丧葬事宜,未满16周岁或已满16周岁仍在接受义务教育,应保障其依法接受义务教育所需费用,疾病治疗,应当与当地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相衔接,农村五保供养,是指依照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规定,在吃、穿、住、医、葬方面给予村民的生活照顾和物质帮助,(5)经费来源地方政府拨付集体经济补助中央财政补助,在地方政府财政预算中安排,有农村集体经营等收入的地方,可从收入中安排资金,用于补助和改善五保供养
19、对象的生活,中央财政对财政困难地区,在资金上给予适当补助,五保供养资金,应专门用于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生活,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贪污、挪用、截留或者私分五保供养对象将承包土地交由他人代耕的,其收益归该五保供养对象所有,规定,(6)供养形式集中供养:由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提供供养服务分散供养:可由村委会提供照料,也可由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提供有关供养服务,具体形式由供养对象自行选择,供养机构:建立健全内部民主管理和服务管理制度;工作人员应经过必要的培训优惠:可开展以改善五保供养对象生活条件为目的的农副业生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对其开展农副业生产给予必要的扶持,4、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是对缴费型医疗保障制度
20、的必要补充,分城市和农村分别推进,2003年11月份,农村医疗救助工作开始起步2005年3月,城市医疗救助开始试点到2008年底,城市和农村的医疗救助制度实现了全覆盖,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是指通过政府拨款和社会捐助等多渠道筹资建立基金,对患大病的农村五保户和贫困农民家庭、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中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员、已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但个人负担仍然较重的人员以及其他特殊困难群众给予医疗费用补助(农村医疗救助也可以资助救助对象参加当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救助制度。,(1) 城市医疗救助制度医疗救助的对象主要是: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中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已参加城镇
21、职工医疗保险但个人医疗费用负担仍然较重的人员和其他有特殊困难的群众。医疗救助的方式主要是:对救助对象看病发生的医疗费用,在扣除各项医疗保险可支付部分、单位应报销部分及社会互助帮困给予的补贴后,须由个人负担的超过一定金额的医疗费用或政策规定的特殊病种的医疗费用,再按一定比例或确定金额给予一定的补助。医疗救助的资金来源:通过财政预算拨款、专项彩票公益金、社会捐助等渠道建立基金。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困难地区给予适当补助,(2)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救助对象主要包括农村五保户、贫困户家庭成员救助的方式主要是:助参新农合、大病救助救助资金主要来源各地建立医疗救助基金,开展新农合地区,资助救助对象缴纳个人应负担的全
22、部或部分资金,参加当地合作医疗,享受合作医疗待遇;因患大病经合作医疗补助后个人负担医疗费过高并影响家庭基本生活的,再给予适当补助未开展新农合地区,对患大病个人难以承担且影响家庭基本生活的,给予救助对国家规定的特种传染病按规定补助,渠道:各级财政拨款、社会各界自愿捐助地方年初量力安排,流入当年财政预算;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给予适当支持,还包括地方政府规定的其他符合条件者,(3)城乡医疗救助的行为方式政府行为主要包括现金救助、医疗减免和临时救助。,现金救助是政府以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资,建立起医疗救助基金。在救助对象因医疗费用过重而使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时,给予一定的资金援助,以减缓他们在支付医疗
23、费用方面的压力。,一般医疗减免是指救助对象凭有效证件到定点医院就医时,可免收诸如挂号费、普通门诊诊疗费等优惠待遇,在某些常规或单项检查费用上,则按一定比例减收。重大疾病医疗减免,主要针对事先规定的若干种重大疾病,凡符合条件者在指定医院住院时,医疗费用可按一定比例的给予减免。,临时救助是政府对不属于医疗救助对象范围,但又确实因就医发生经济困难的一般人员酌情给予的一次性救助。,医疗机构行为以相当于甚至低于成本价,为贫困救助对象提供医疗服务。社会行为主要是以“奉献爱心”和“互助互济”为号召,依靠社会力量以扩大医疗救助可用的社会资源。,5、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广义的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
24、讨人员是指因各种原因在城市流浪、乞讨度日的人员。包括职业乞讨、因贫困乞讨等等。狭义的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是指因自身无力解决食宿、无亲友投靠、又不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或者农村五保供养,正在城市流浪乞讨度日的人员。(1)救助站的设立县级以上城市政府应根据需要设救助站,对流浪乞讨人员进行临时性救助经费列入财政预算,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和个人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管理职能部门:由民政部门负责指导、监督,公安、卫生、交通、铁道、城管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相关工作,2003年6月国务院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2)救助管理工作的原则1)自愿受助、无偿救助原则2)临时性原则3)政府、
25、社会、家庭责任共担原则,指求助人向救助管理站自愿求助,经询问符合救助对象的范围,救助管理站应给予救助;同时,受助人可以放弃救助,告知救助管理站后自愿离站,救助管理站不得限制。,指救助管理站不得向受助人及其家属和单位收取费用,也不得组织受助人从事生产劳动以自挣生活费及返家所需费用。,主要是解决其临时的生活困难,并使其返回家庭或所在单位。救助管理站对受助人员的救助时限不超过10天。,所谓政府的责任,主要指政府在新的救助管理工作中的责任。所谓社会的责任,指社会组织及个人可以采取捐赠、义工等方式支持救助管理站工作,或由社会力量兴办公益性机构救助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所谓家庭的责任,指家庭及其成员
26、应依法履行赡养、抚养之责,以免造成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生活无着流浪乞讨;对已流浪乞讨的,应予接回。,(4)救助的内容救助管理办法规定了对受助人员的五项基本救助内容1)吃。2)住。救助站为受助人员提供能够满足受助人员的基本健康和安全需要食物和住处。3)站内突发急病的救治。4)帮助与其亲属或者所在单位联系。5)提供乘车凭证。此外,对于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救助管理站要在生活上给予照顾,并给予必要的保护。,(3)救助的对象,救助的对象必须同时具备四个条件:一是自身无力解决食宿;二是无亲友可以投靠;三是不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或者农村五保供养;四是正在城市流浪乞讨度日。,(5)救助的标准救助管理
27、站对受助人员的伙食标准、住宿条件及其它救助标准,由各级民政部门根据当地财政状况、物价水平及居民生活水平的状况提出意见,商财政部门合理确定。(6)救助管理的经费来源救助管理站所在地财政部门必须把救助管理站机构经费和专项救助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并根据救助管理工作经费临时突发性的特点,调整财政预算。未设立救助管理站的城市,同级财政部门要安排城市临时救济资金,用于直接救助符合救助条件的流浪乞讨人员。一些地方救助任务重,同级财政部门安排经费有困难的,由省级财政部门给予适当补助。中央财政通过一般转移支付对中西部救助管理工作予以补助。,(二)自然灾害救助,1、自然灾害救助的含义所谓自然灾害,是指自然界发生
28、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自然现象所引起的灾害,其主要特点是人力不能支配,而且还会造成物质财富的损坏和人身伤亡。自然灾害救助则是指国家或社会对因自然灾害造成生活生产困难的灾区、灾民,进行抢救与援助,以维持其最低生活水平,并使其脱离灾难和危险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2、自然灾害救助的特征(1)灾害救助的急切性。(2)灾害救助内容与方式的多样性。(3)灾害救助的非经常性。 (4)灾害救助的不确定性。3、我国灾害救助方针及内容现行的救灾工作方针是:“政府主导,分级管理,社会互助,生产自救。”这是2006年11月第十二次全国民政会议上确定的。,主要内容(1)救助灾民生命(2)为灾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29、3)安抚灾民情绪,实施精神救灾。(4)帮助灾民确立自行生存的能力,“救命第一”是救灾工作的重要原则。一旦大的自然灾害发生,紧急转移安置灾民,及时保护和抢救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是抗灾救灾的首要任务,基本要求:“不饿死人,不冻死人,不发生大的疫情,不出现大的灾民外流”,灾民自行生存能力,是指灾民在大规模救灾活动停止后,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正常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能力。,4、中国灾害救助的主要特征 (1)“救灾工作分级管理,救灾资金分级负担”的救灾管理体制。(2)建立灾害救助综合协调机制。(3)建立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体系。幻灯片 四级响应(4)建立灾害救助信息系统。(5)建立灾害救助物资仓储网络。 (6)
30、加强灾害救助的资金管理。 (7)加强灾害救助的立法工作。,民政部应急联络中心:83559999,第三节专项社会救助简介,一、住房救助(一)广狭义的住房救助广:是指对城乡特殊困难居民和因灾倒房户在住房修缮、重建和租房方面给予现金与物质补助的制度狭:是由政府直接投资建造或以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投资方建造住房,并以较低价格向低收入家庭出售或出租住房的救助制度,采取政府救助与社会帮扶相结合的原则,在城市,主要是廉租住房制度;在农村,主要是资助特殊困难农民搬迁、修缮和新建住房,资助因灾倒房户恢复重建,包括廉租房制度和经济适用住房制度,(二)住房救助的对象和主要方式对象:一般都是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弱势人群主
31、要方式:一是直接提供公共住房;二是发放住房补贴,通过严格的资格审查和动态调整监督机制,逐级解决中低收入人群住房问题,即所谓补“砖头”和补“人头”两种办法西方经验:发展走向是从补“砖头”向补“人头”转变。补“砖头”时间长、环节多,中间渗漏和寻租现象在所难免,建成后的公共住房易形成低收入社区或贫民窟,仍然会陷入贫困的恶性循环,住房问题是现代城市社会问题之一,其核心是住房的数量和质量与社会成员的消费支付能力不相匹配,表现为住房供应不足或消费者支付能力不足,(三)廉租房制度1、含义及保障方式廉租房是政府以租金补贴或实物配租方式,向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提供社会保障性质(或说租金相对低廉)的住房方式:货
32、币补贴和实物配租等相结合,是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主要途径,货币补贴是指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向申请廉租住房保障的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发放租赁住房补贴,由其自行承租住房通过租赁补贴,增强其承租住房能力补贴额度按照其现住房面积与保障面积标准的差额、每租赁住房补贴标准确定,实物配租是指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向申请廉租住房保障的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提供住房,并按照规定标准收取租金,法规依据:廉租住房保障办法(建设部等9部委令2007169号),2、申请书面申请初审两部门审核批准,由户主向户口所在地街道办事处或镇政府提出应提供的材料:家庭收入情况的证明材料;家庭住房状况的证明材料;家庭成员身份证和户口簿
33、;市、县政府规定的其他证明材料,街道办或镇政府应自受理申请之日起30日内,就是否符合规定条件进行审核,提出初审意见并张榜公布,将初审意见和申请材料一并报送市(区)、县政府建设(住房保障)主管部门,建设主管部门15日内审核住房状况,将符合条件材料转同级民政部门;民政部门15日审核其家庭收入,并反馈同级建设主管部门,符合规定条件的,由建设主管部门予以公示,期限15日,租赁住房补贴标准 每租赁住房补贴标准由市、县政府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平均租金、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确定。其中对低保家庭,可按当地市场平均租金确定;对其他困难家庭,可据收入情况等分类确定 如,济南市2007年的租金
34、补贴和租金核减: 无房或人均居住使用面积低于8以下即可享用租金补贴,低保家庭每人每月租金补贴的标准为11元/,低收入家庭为每人每月9元/。租金补贴的保障面积标准为人均使用面积12 月租金补贴金额=租金补贴标准(家庭应享受的廉租住房保障面积-认定的现有住房面积) 家庭现租住的公有住房按廉租住房租金标准缴纳租金 租金核减是指房屋产权单位对符合规定条件的申请人现已承租的公有住房,按房改政策规定的租金标准与廉租住房租金标准的差额给予租金减免。租金核减家庭租金缴纳标准:低保家庭月使用面积0.8元,低收入家庭1.6元,(四)经济适用住房1、含义是指政府提供政策优惠,限定套型面积和销售价格,按照合理标准建设
35、,面向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供应,具有保障性质的政策性住房,法规依据: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建住房2007258号),2、有关经济适用住房的原则要求规范经济适用住房供应对象合理确定经济适用住房标准严格经济适用住房上市交易管理加强单位集资合作建房管理经适房再遇尴尬,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 国发200724号),(一)教育救助的概念 是指国家、社会团体和个人为保障适龄人口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从物质和资金上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学生在不同阶段所提供的援助。,一般意义讲,教育救助的对象主要是贫困家庭子弟,在他们不同的学习阶段给予一定的经济资助,一些落后地区学校教学场所、设备和师资都
36、处于短缺状态,教学设施资助也应列入教育救助范畴。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对贫困落后地区学校教室危房改造工作,一直是中央和地方政府教育扶贫的基本工作中心,中国青少年基金会负责实施的希望工程中主要的捐赠款项,也都被用来建设希望小学,从国际角度看,对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援助,也是促使这些国家实现全民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二、教育救助,教育救助的三个层次对贫困家庭子女的整体救助对贫困地区的整体性救助对贫困落后国家的救助,即国际间的教育援助,(二)我国的教育救助体系建立健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善中等职业教育资助政策体系依法落实义务教育阶段资助政策高中阶段贫困生教育救助制度建设,建立健全高等教育国家奖学金、国
37、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的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体系,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全面落实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政策。城市低保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也享受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政策,中等职业教育实行以国家助学金为主,以校内奖学金、学生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学校减免学费等为辅的资助政策体系,三、司法救助(一)司法救助的含义是指人民法院对于民事、行政案件中有充分理由证明自己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且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实行诉讼费用的缓交、减交和免交,申请司法救助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二是当事人经济上确有困难,
38、难以承担部分或全部诉讼费用,实行司法救助的原因:一是出于社会稳定的需要;二是过高的诉讼费用使许多困难群众不得不依靠司法救助,2000.7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提供司法救助的规定,2005.4修订完善,2007.7月正式确立司法救助法律地位。司法救助也成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二)司法救助与法律援助的关系两者都是针对合法权利受到侵害但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保障其享有与普通公民同等的法律帮助权前者是由人民法院提供的减、免、缓交诉讼费;后者是由法律援助机构提供的减、免律师费对当事人司法救助的请求是由人民法院审批,法律援助的申请是由法律援助机构进行审批,法律援助是指县
39、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组织法律援助人员,为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的当事人提供免费的法律服务,两者既有同一性,又有差异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相互渗透,又相互包含,1、什么是社会救助?其特征有哪些?2、现代社会救助与传统社会救济的差异是什么?3、社会救助的目标与原则是什么?4、我国的社会救助工作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5、我国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保障对象和保障标准是如何规定的?6、城镇居民如何申请低保?7、五保供养的对象、供养的内容和供养的标准是如何规定的?8、什么是城乡医疗救助制度?9、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对象必须具备哪些条件?10、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原则是什么?11、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内容有哪些?12、城乡低保户、五保户、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标准的差异说明了什么问题?13、什么是自然灾害救助?中国灾害救助的主要特征有哪些?14、我国现行的救灾工作方针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