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故乡教学反思新课改: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过去,在教故乡这一课时,我总会为准备讲这一课而大费心思,从鲁迅先生的基本情况祖籍、身份、笔名原名,到他的代表作品小说集、散文集、杂文集等去搜集资料,然后在课堂上灌输给学生,强调他们做笔记,重点字词一一罗列到黑板上,全文线索、讲了哪些是、重点段落词语的作用、中心等。用几节课详细讲给学生,有时,担心考试时因为自己没讲到,而使学生不会做还会不时补充一些我认为重要的点,其结果是我做了大量的工作,而学生呢?除了极少数自觉性强的学生外一大部分只是被动接受,印象不深刻,平均分仍然没有达到理想水平,有时,也很纳闷;我的付出和回报为什么不成正比呢?问题出在哪里?当时更多
2、的是责怪学生,并没有从自身去寻找原因。后来,我换了一个思路,让学生自己去学习,主动对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进行学习设计,用这种方法后我才真正明白了教与学的真谛。 那一节课我是这样上的: 在结束上一节课后,让学生预习故乡并围绕作者开展了一个我所知道的鲁迅的知识竞赛活动,全班分六个组,大家各自去搜集有关鲁迅先生的相关知识,特别是他有代表性的作品,上课拿出来和大家共同分享,比较哪个组了解的多而全面,并且阅读鲁迅的作品多,能有自己的看法和敢于提出疑问的给予表扬,以充分肯定学生的积极性,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并且把鲁迅先生生活的历史年代、社会背景做更全面深刻的了解认识,我认为这是学习鲁迅作品的关键,这样下来,我
3、比原来轻松好多,取而代之的,是学习的主人做了他们该做的。在简单引导学生了解小说梗概及第一部分内容后,为学生布置了下节课的预习任务:给二十年前后的闰土和杨二嫂画一个前后对比表格,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尝试这演一演小话剧。 第二节上课时,先检查了同学们的预习情况,而学生们的话剧表演则让我大吃一惊,想象不到平时被我喻为“木偶群”的学生会如此活跃,班长赵晓翔导演了一个三幕话剧,他们根据课本内容改编了台词,根据体型外貌和表演水平选了演员,更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同学们的积极参与的热情空前高涨,因为腿长而饰演“像细脚伶仃的圆规的杨二嫂”的王亚梅,不仅外形相像,而且将人物的庸俗自私表现的淋漓尽致,尽管比起专业人士他们还
4、有种种不足,但从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导演还是演员及台下的同学的配合,大家都做了充分的工作,课堂上为精彩的表演而喝彩的掌声阵阵响起,而我的内心也因为这一节课掀起了一圈圈感动的涟漪-这就是我平时看轻埋怨的学生吗?这就是我经常感到厌倦而失望的课堂吗?平日刻板而懒惰的教学模式在不知不觉中束缚了多少学生聪慧的天性啊?感动之余,更多的是反省和自责,有了这一节课后,我更想大胆尝试和创新,在给予学生隆重的表扬后,布置了下一节课的预习任务:探讨文中“我”的形象及主旨。可以就文中你不懂的任何问题提出疑问。 第三节上课后,大家很快进入状态,对“我”的形象及全文主旨有了明确的认识,当同学们的问题收上来、并被课代表罗列分为
5、六大项时,我再次惊讶于我的学生们:他们勇敢而大胆地对课本质疑,向鲁迅先生提出疑问,对教科书编者提出建议,如:文中出现的几处谐音异形字,“我的母亲教我坐下”“教”为什么不用“叫”、“杨二嫂的形象是多余的吗?”“文中的我既然同情闰土为什么不向他提供更大的帮助?”“宏儿和水生长大后会怎样?”这一系列充满灵性的问题让我再一次对我的学生们刮目相看,当我们共同探讨这些问题时,我看到的是台下每一个学生的面孔是那么的好奇而急切,他们的身子是向前倾的而不是懒散的靠在后桌上,他们相互在为某一个问题激烈地争论,发表各自不同看法而不是相互退让。他们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甚至于老师争论而不再胆怯。直到下课铃响后一节课才意犹未尽的结束。 当学生们还在为某个问题思索时,我却从这次尝试中找到了答案:这一节课,学生们学得轻松自如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不仅把老师该教的知识自己学习掌握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能真正用自己的头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前的课堂教学老师教学生学,老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走,光记笔记都来不及,哪里还有什么主动性?哪里还有发现? 有了这一次的尝试其他课文,我也适当采用了这种方法,不仅使学生成绩得到了提高,而且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新课改中,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第 4 页 共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