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国文化网的跨文化语符传播分析.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138572 上传时间:2018-03-2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化网的跨文化语符传播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国文化网的跨文化语符传播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国文化网的跨文化语符传播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国文化网的跨文化语符传播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国文化网的跨文化语符传播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国文化网的跨文化语符传播分析 李颖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摘 要: 跨文化语符翻译因其跨文化、跨媒介、跨学科的特点, 可被视为跨文化语符传播的一部分, 更好地顺应了“文化转折”和“图像转折”的时代特点和学科发展需求。跨文化语符文本具有语言和图像的互补, 理据性和任意性的互补, 情节与情结的互补以及模糊性和可塑性并存的特点。本文以中国文化网 Photo 栏目为例, 对跨文化语符文本的特点进行分析, 得出此类新型文本在传播新信息、产生新认知以及建构新文化方面蕴藏的潜力。中国文化的跨文化传播可以此为突破口, 立足自身语符文化底蕴, 抓住图像转折时代的有利契机, 为构建公平、合理、多元的国际传

2、播新秩序贡献力量。关键词: 跨文化语符传播; 语符文本; 中国文化网; 作者简介:李颖,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跨文化传播与翻译。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建构主义视角下中国特色文化的跨文化传播以中国文化网的英文报道为例” (项目编号:2016TS015)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A Preliminary Study of Intercultural Language-Sign Communication Based on Chinese Culture NetworkLi Ying Abstract: Intercultural language-s

3、ign translation contains cross-culture, cross-media and cross-discipline characteristics, thus it can be regarded as a part of intercultural language-sign communication, to adapt to the disciplinary development in the era of“the image turn”and the“cultural turn”.Intercultural language-sign texts pos

4、sess the following features:complementary text of language and image, complementary text of motivation and arbitrariness, complementary text of narrative plot and aesthetic complex, and coexistence of ambiguity and plasticity.This research analyzes the features of intercultural language-sign based o

5、n the Photo column from the Chinese Culture Network (http:/en.chinaculture.org/) , and it concludes that this new type of text has great potential in the communication of new information, generation of new cogni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new culture.For this reason,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of

6、Chinese culture should be based on its own cultural accumulation and seize the favorable opportunity in the era of “the image turn”to make international order fairer and much more reasonable and diverse.Keyword: intercultural language-sign communication; language-sign text; Chinese Culture Network;

7、1. 跨文化语符翻译与跨文化语符传播在“文化转折”和“图像转折”的后现代消费社会, 语言、文化被大量翻译成图像传播开来, 因其符合现代消费与审美, 已被人们广为接受。在不同语言、文化的跨文化传播中, 图像弥补了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很多真空地带。由此, 当前的跨文化传播研究更多地注重纪录片、电影电视等动态图像文本, 较少研究图文结合的静态图像文本。诚然, 语言和图片的组合并非是一种空前崭新的传播文本, 但却经历着从语言为主、图片为辅到图片为主、语言为辅的悄然转变。在跨文化传播领域, 这一转变事实上涉及到了跨文化 (语言) 、跨媒介双重编码解码体系, 已在悄无声息中跨越了传统的学科疆界, 也引发着

8、学界对这一转变的重新溯源、思考和命名, 首先要从语言学层面的翻译说起。雅各布森 (Jakobson) 最早从语言学层面提出了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和符际翻译的三种分类:语内翻译 (intralingual translation) 或改用其他说法是通过同一语言的另一些符号对文字符号作出的解释;语际翻译 (interlingual translation) 或翻译本身是通过另一种语言来对文字符号作出的解释;符际翻译 (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 或变异是通过非语词符号系统对文字符号作出的解释 (Jakobson2000:113-118) 。雅各布森的这三种分类, 将语词系统

9、 (语言) 和非语词系统 (图像) 区分开来, 并已显现跨语言翻译中的跨媒介倾向, 彼得托罗 (Peeter Torop) 也曾这样解释雅各布森的符际翻译:一种符号系统的符号用另一种符号系统翻译的方法。用这种方法翻译文学到电影或戏剧生产, 这种文本到图像的可译性, 反之亦可。翻译两个过程在同时发生, 重新编码和置换 (Peeter Torop 2002:593-603) 。但在当时雅各布森也只是停留在语言为中心的层面, 更未涉及文化和媒介因素, 也未对符际翻译予以深入探讨。Peeter Torop 也认为其三分法在辨识翻译过程的文化多样性时并不充分 (Peeter Torop 2008:253

10、-257) 。一个新概念或一种新分类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不断获得其阐释力和生命力。清华大学王宁指出, 后现代社会的审美观赏实践催生了以图像为主要媒介的语像写作。他进一步解释语像写作是一种既带有图像描述, 同时又具有附加的文字解释特征的新型文体。它跨越了不同学科和艺术门类、甚至超越了时空界限, 这门综合艺术的崛起预示了全球化时代的一种新的文体。他还强调这种新文体并不意味着人类文字表现能力的衰落, 而是观赏阐释能力的提高, 而对于有着象形文字基础和读图传统的中国而言, 语像写作及其批评将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王宁 2007:14-21) 。王宁所说的语像写作与雅各布森的符际翻译不同之处在于, 前者强调

11、的是一种图像媒介为主、语言媒介为辅的新型组合文本。而后者指的是非语词符号系统对文字符号作出的解释, 更强调以语言系统为主、非语言系统 (图像) 为辅的文本之间的转换。这说明王宁提出的语像写作已经突破了之前语言为中心的媒介逻辑, 开始注重语言和图像之间的跨媒介融合, 但未见相关具体的语像写作策略的提出和相关实践的应用。随后, 王宁进一步指出, 雅各布森的三分法忽略了一种情况, 即语符或图像的翻译。这里的语符翻译一方面侧重图像, 一方面侧重语言和图像的结合, 与跨文化语像写作十分接近。他认为语符翻译应具备跨媒介、跨文化 (语言) 、跨学科特点 (王宁 2008:28-33) 。至此, 从符际翻译到

12、跨文化语像写作再到跨文化语符翻译, 愈加清晰地说明了跨文化、跨媒介甚至跨学科之于翻译的重要性, 但有关研究在具体策略和实践层面的探索则屈指可数。许雷 (2010:132-135) 等以蔡志忠中英文漫画版论语为例, 认为在“图像转向”的后现代语境下, 对其在实践层面的探索给予了充分肯定, 称其是一次成功的跨文化传播实践, 但该研究也未在相关理论和具体策略上有进一步突破。直到2013 年, 彭勇穗指出语言和图像间的相互阐释具有选择性和互补性, 两者间的跨媒介翻译策略称为点释和继释。跨文化语境下点释继释与归化异化结合, 可生成指示意义和隐含意义的真假二重奏, 它能够表明跨文化语像翻译蕴涵的跨文化、跨

13、媒介的操纵空间, 揭示了跨文化语像译文所生产知识的真实性是有条件和边界的。该研究不仅提出了语像翻译的点释和继释的具体翻译策略, 还揭示了这种跨媒介翻译策略背后的意识形态操纵空间 (彭勇穗 2013:84-88) 。综上所述, 无论是雅各布森的符际翻译, 还是王宁的语像写作和语符翻译, 或者彭勇穗的跨文化跨媒介语像翻译, 都不约而同地强调跨文化语符 (语像) 翻译的跨文化 (语言) 、跨媒介和跨学科的特点。这是翻译学科不断尝试突破语言的单向维度, 接轨传播领域, 注重开放性、综合性和实用性跨界思考和探索。其实, 早在 1997 年,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吕俊教授就提出翻译学是传播学的一个特殊

14、领域。当时, 图像时代尚未到来, 翻译学寻求传播学视角的新思考也仅停留在理论设想和学科预设层面。如今, 跨文化语符 (语像, 下同) 翻译的大量实践足以使翻译跨越学科界限, 使其成为跨文化语符传播领域的一部分, 更好地顺应“图像转折”和“文化转折”时代特点和学科发展需求。2. 跨文化语符传播的特点在进一步阐释跨文化语符传播之前, 首先要厘清“语符”的概念。语符学 (Glossemantics) 是在 20 世纪 30 年代由叶姆斯列夫 (Hjelmslev) 提出, 用来表示内容与表达, 形式与实质之间的结构主义二分类 (Carl Bache 2010:2562-2578) 。这与索绪尔的能指

15、、所指概念极为相似。张维鼎曾这样定义语符:语符是指词语经由文化联想而与某事物之间所形成的联系或者关系, 没有这种文化联想就没有语符。任何语符都由能指和所指构成, 两者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 (张维鼎 2003:38-43) 。两个有关语符的概念, 都只强调语言单维度层面上的内容与表达;能指与所指。而本文中的“语符”因具有跨文化 (语言) 、跨媒介特点, 是包含着两条垂直的能指、所指关系和编码解码体系。一条为语符内部的跨媒介的形式与内容, 能指与所指的编码解码体系, 另一条为跨文化语符之间的内容与表达、能指与所指的编码解码体系。有鉴于此, 本文所指的跨文化语符传播, 是一种具有跨文化 (包括语言)

16、 和跨媒介特点的跨学科新尝试与新探索, 它以语言和图像相结合的跨媒介形式, 最大程度地阐释广泛的跨文化空间, 这种新型传播文本具有如下特点:2.1 语言和图像的互补跨文化语符传播具有跨媒介的特点, 语言和图像在文本呈现上的互补, 也可理解为媒介之间时空逻辑的互补。语言是时间逻辑为主的媒介, 既可追溯过去, 亦可畅想未来, 但在其历时性的描述过程中, 无法给予直观的、立体的呈现。图像分为静态图片和动态影像, 静态的图片和动态的影像都是一种直观的呈现, 但图片的静止性, 使其囿于当时当地的空间逻辑导致信息的缺失;这里暂且不探讨动态的影像。语言和图像组合的文本, 能够使语符文本的媒介逻辑实现时空互补

17、, 增加跨文化语符传播的能指、所指链上滑动的空间和距离, 使跨文化语符传播在更广阔的领域里实现编码和解码, 这样既能保证信息的完整和延伸, 又能注重信息的呈现和观者体验, 最终实现媒介、信息、文本呈现的优化配置。需要强调的是, 中国有着古老的象形文字和读图传统, 语言和图像结合的语符文本恰好契合了中国古典美学与当代西方现象学和阐释学。这也是跨文化语符传播应在中国首先提出并大力提倡的原因所在。2.2 理据性和任意性的互补跨文化语符传播具有跨文化的特点, 既涉及同一文化内的能指所指链, 也涉及到不同文化间的编码解码体系, 此间文化制约性和文化相对性及其两者之间的关系起着关键作用。文化相对性将不同文

18、化之间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理解为任意性的。即使对于同文化的人来说, 历史变迁之尘埃也使语符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呈现为任意性的。而文化的制约性, 即文化对语符的制约, 也使语符能指与所指之间产生文化理据性, 如文化习俗、情感、隐喻。“约定俗成”是任意性被社会文化所理据化的过程, 是任意性的某种象似性改造, 两者相互补充, 缺一不可 (张维鼎 2003:38-43) 。因此, 文化编码上的理据性与任意性的互补也就成了跨文化语符传播的第二个特点。两者的互补性, 尤其对于跨文化传播而言, 更能促进相同文化或不同文化间的语符增长。原因在于, 语言和图像的新型组合文本的任意性编码, 需要已熟悉的符号或

19、已经认可的符号进行理据性解码, 结果不一定造成意义的缺失, 反而是一种创新并导致符号的增长。跨文化语符传播过程中这种符号的增长, 无疑可以看做是跨文化传播最为显著的实际效果。需要强调的是, 目前中国的跨文化语符传播的编码解码体系, 应更多地侧重现代任意性编码而非传统理据性编码, 以打破西方的东方主义前见式建构和对中国文化长久以来的刻板印象。2.3 情节与情结的互补好的文本传播都离不开好的叙事, 好的叙事也都离不开好的情节。由单一媒介组成的文本叙事中, 叙述和描述难以同时进行。而在跨文化语符传播中, 语言与图像的结合, 把情节性与无情节之分置换为情节与情结之分, 使叙述和描述可以同时进行, 以实

20、现历时与共时、内容逻辑和形式逻辑的统一。形式的情节叙述注重历时性, 侧重叙述元素的组合关系;情结叙述注重共时性, 侧重叙述元素的聚合关系。情节性文本的艺术形象侧重于展开情节构造故事, 情结性文本的艺术形象则指向超越故事事件的美学境界 (吴迎君 2010:84) 。这种情节性与情结性结合的新型叙事文本, 是当前时空逻辑嬗变的传播语境下, 形成的一种新型的时空叙事学。这种新型的叙事文本既重文本内容, 又重文本体验, 符合当前人们的审美心理和接受习惯, 应该得到大力提倡。需要强调的是, 叙事情节上缺乏本土创新和叙事情结上欠缺普世审美, 也是中国文化的跨文化传播长久以来所面临的困境。跨文化语符传播的兴

21、起和发展能够对讲好中国故事和传播好中国文化给予一些建设性回应。2.4 模糊性和可塑性并存跨文化语符文本的互补性, 建构了文本的模糊性, 语符文本的模糊性又成就了其可塑性。语言和图像在文本呈现上的互补, 理据性和任意性在文化编码上的互补, 情节与情结在文本叙事上的的互补, 延长了文本传输的“时空距离”, 扩展了“语符增长”的空间, 拉伸了语符文本的阐释张力, 这些都建构了语符文本的模糊性。语符文本模糊性的增加, 也就意味着文本的可塑性增强。在跨文化传播领域中, 可塑性强的文本会备受青睐, 因其能够给意识形态的隐蔽性提供全新的存在样态。跨文化传播涉及不同国家、不同文化, 难免涉及到不同的意识形态。

22、意识形态本身是用来指别人的思想, 是除了自己以外的某人的思想。从这个层面来看, 意识形态在跨文化语符传播过程中难掩其不同甚至对立的立场, 因此, 跨文化语符文本的模糊性和可塑性, 可作为意识形态寻求新的表征体系和存在样态, 从而规避显著差异, 淡化明显分歧, 在最大程度上寻求跨文化传播的可能性。需要强调的是, 意识形态在新时代背景下隐蔽的新样态, 已更多地呈现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其强大的生命力和传播力使其赢得了更为广泛的跨媒介和跨文化操纵空间, 跨文化语符传播也将越来越成为各方权力主体话语争夺的新途径。3. 中国文化网的跨文化语符传播分析中国文化网 (http:/en.chinacultur

23、e.orgl)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外联局主办, 中国日报网站承办, 是中国第一家中外文化交流领域内的文化专业类英文网站。该网站于 2015 年 1 月 13 日改版, 在发布文化部官方信息的基础上, 顺应互联网变革与发展的新趋势, 努力打造具有一流国际水平的文化交流专业网站。文化专业类网站, 作为大量象征符号的聚集地, 离不开图像的直观呈现与适时运用, 改版后的中国文化网特别关注图像的运用以及语言和图像的搭配, 这也恰好符合跨文化语符传播研究的价值所在。由于中国文化网的专业性、权威性及其探索性, 将其作为跨文化语符传播研究的文本案例, 运用文本分析法, 以初步探究我国的跨文化语符传播实践。

24、中国文化网共分 Home (首页) , News (新闻) , Events (事件) , Policies (政策) , Trends (政策) , Culture A-Z (文化 A-Z) , Special Reports (专题报道) , Photo (图片) , Video (视频) 几个栏目, 栏目对应的下方为中国文化的滚动式图片, 占据了整个页面四分之一的空间;图片左下方配以文字, 文字长度一般不超过图片长度的二分之一, 符合跨文化语符传播里“图片为主, 语言为辅”的文本特点, 能够在第一时间抓住人的眼球的同时, 使人不疲于文字的繁琐理解。中国文化网的 Photo (图片) 栏目

25、收录了 2016 年 10 月至今有关中国文化的英文报道。该栏目议程内容多以发布中外文化交流活动的信息或呈现中国文化发展现状为主, 主要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地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该栏目在内容呈现上, 大量运用了图片与文字组合的语符文本。语言是静态的、以时间逻辑陈述事件的媒介。常理说来, 图片也属静态的、时间逻辑为主的媒介, 但如果表示同一文化事件的系列图片, 就可视为动态描述或展示事件的媒介。从上一节分析可知, 语言和图片的组合, 可实现时空的互补、动静的粘合, 最终实现媒介、信息、文本呈现的优化配置。例如:(1) Making Xuan paper in traditional p

26、rocedureWorkers make super Xuan paper at a workshop in Jing xian county, Xuancheng city of East Chinas Anhui province, Nov 21, 2016.The super Xuan paper, which measures11 meters in length and 3.3 meters in width, is made for traditional large-scal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creation.Xuan paper, a typ

27、e of handmade paper, was originally produced during ancient Chinas Tang Dynasty (618-907) in Jingxian county and its neighboring cities.Xuan paper is white, soft and smooth and hard to be creased and corroded.The procedure of making Xuan paper was listed as a worl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by th

28、e UNESCO in 2009. (2016-11-22) 例 (1) 是一篇题为制作宣纸的程序的语符文本, 共 101 个单词, 12 张图片。101 个单词将宣纸制作的时间地点、形状用途、历史现在, 用言简意赅的文字, 概述了宣纸文化在时间逻辑上较为完整的有效信息。12 张系列图片直观呈现宣纸的整个制作过程, 使宣纸文化的制作在空间逻辑上得到更为直观的理解。此种语符文本既避免了用户长时间地挖掘有用信息, 也避免了图片这种单一媒介呈现在用户理解和认知上的局限。总之, 语言和图片组合的跨文化语符文本, 在其跨媒介交融中得到了两者互相的补充和延伸, 也在跨文化的时空链接中实现了信息表达与图像呈

29、现的有效统一。该栏目在文化编码上, 注重跨文化语符文本的任意性与理据性结合。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能指、所指链, 也就有着不同的编码解码体系。也即是说, 跨文化语符传播针对的是不同文化间的传播, 当一种文化被理据性地编码为另一种文化时, 另一种文化经常会将此视为该种文化任意性编码, 这种编码的结果不一定造成意义的缺失, 反而是一种创新并导致符号的增长。(2) Chinas cultural symbols made into chocolate artVisitors are attracted by chocolate artworks displayed at Museum of the Im

30、perial Palace of“Manchukuo”in Changchun city, Northeast Chinas Jilin province, December 14, 2016.A special chocolate art exhibition debuted at the museum on Wednesday, as a collaboration with the world-renowned Nikolya Chocolate Museum.More than 1, 500 kilograms of raw materials were used to produce

31、 the more than700 pieces of chocolate artworks.Cultural symbols of China, such as the terracotta warriors, ancient weapons and coins are made into chocolate art. (2016-12-15) 例 (2) 是一篇题为“中国文化符号的巧克力艺术情结”的语符文本, 共 82 个单词, 8 张图片。82 个单词主要介绍了巧克力艺术展览的时间地点、展览地的中西背景、巧克力展览的具体盛况, 以及展出的中国文化符号。8 张图片展示的是兵马俑、古代兵器和

32、钱币等具体中国文化符号。就图片的文化编码而言, 用西方的巧克力符号呈现中国兵马俑等文化符号, 两者在各自文化中的能指所指链上不存在任何理据性联系, 可视为一种任意性文化编码。但如果对相关文字文本加以分析, 两种符号在各自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以及展览本身的中西结合式的呈现, 也使这种看似任意性的文化编码, 得到了某些理据性认可。跨文化语符编码中, 图片编码更倾向于任意性, 文字编码更倾向于理据性编码, 两者相结合的语符文本有利于一方文化更好地解码另一方文化, 以便任意性符码更好地转化为理据性符码, 最终实现中西语符的共同增长。该栏目在内容叙事上讲究跨文化语符文本在情节与情结上的互补, 即语言叙述的情

33、节构造故事, 图片描述的情结建构美学境界。如例 (3) 所示:(3) Tie-dyeing process:traditional folk technique of Bai ethnic groupArtisan Duan Shukun works on a tie-dyeing product in Dali, Southwest Chinas Yunnan province, Nov 15, 2016.As a traditional folk technique of the Bai ethnic group, tie dyeing was listed in 2006 into st

34、ate-leve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The technique goes through three major steps:making knots, dipping and dyeing, and drying in the sun.The pattern of the cloth is simple and natural, which looks graceful, but not extravagant.Traditional tie-dyeing products are mostly inspired by local scenery

35、and based on blue and white colors. (2016-11-17) 这是一篇题为“扎染过程:白族传统民间艺术”的语符文本, 共 86 个单词, 12张图片。86 个单词展现了扎染技术的产地及其文化意义、扎染技艺的制作过程及其成品特点。文字叙事先由一位艺术家的扎染技术作品, 引出白族的这项传统的民间技艺。随后, 对其具体的制作步骤及其成品特点进行简单说明, 并以图片进行直观且富有美感的呈现, 将语符文本的叙事情节性与审美情结性运用的恰到好处。因此, 跨文化语符传播的语符文本既重文本内容, 又重文本体验, 能够给予读者更高一层次的阅读和观感体验。由上一节分析可知, 跨

36、文化语符文本的互补性增强了文本的模糊性, 文本的模糊性提高了文本的可塑性。尤其在遇到跨文化传播中难以回避的意识形态分歧时, 模糊性和可塑性强的文本是其较为安全的存在样态和更容易接受的传播形式。(4) Rediscovering the Chinese Musicpresented in ColombiaMembers of China National Traditional Orchestra perform during the presentation of the musical work“Rediscovering the Chinese Music”in Bogota, capit

37、al of Colombia, Nov17, 2016. (2016-11-20) 例 (4) 是一篇题为“在哥伦比亚上演的重新发现中国音乐之旅”的语符文本, 共 26 个单词, 4 张图片。该语符文本用来说明中国传统管弦乐队成员在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上演了一场重新发现中国音乐之旅。此种“重新发现中国音乐”的语符文本具有较大的模糊性, 因其也可被简单解码为“重新发现中国音乐”的表层含义, 也可被深度解码为“重新发现中国”等其他意识形态色彩的深层含义。(5) Exhibition on future in visual arts held in Wuzhen, E ChinaPhoto taken

38、 on Dec 13, 2016 shows a model of Gollum in the movie The Lord of the Rings during an exhibition of“A Future in the Visual ArtsWeta Workshop and the World of Dr.Grordborts”in Wuzhen, East Chinas Zhejiang province.Weta Digital, a division of Weta Workshop, is a digital visual effects company formed i

39、n 1993 based in Wellington, New Zealand.It has won five Academy Awards, or“Oscar”, for Best Visual Effects which include The Lord of the Rings, Avatar, King Kong. (2016-12-14) 例 (5) 是一篇题为“视觉艺术展览在电子中国乌镇举行”的语符文本, 共 87个单词, 5 张图片。该语符文本主要介绍了在乌镇的未来视觉艺术 Weta 工厂, 其分公司为新西兰惠灵顿的的数字视觉公司, 曾获多项奥斯卡奖项, 其所呈现的图片皆来自指环

40、王阿凡达等多部获奖电影。国外视觉技术占用了该文本大量的语符空间, 其语符文本的模糊性体现为可将其解码为中国对国外先进视觉技术的认可, 也可解码为中国力争与世界视觉艺术接轨, 创建“电子中国”的构想, 无疑后者的意识形态色彩较为浓厚。正是由于此类语符文本的意识形态模糊性, 才得以使中国文化的跨文化传播走出一贯的套路, 以全新的传播文本呈现全新的中国面貌。除此之外, 跨文化语符传播还应强调该文本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符号学意义。洛特曼文化符号学可看做为索绪尔语言符号学和皮尔斯符号学的交融。索绪尔研究语言符号在社会交流中的作用, 而皮尔斯符号学研究的重点是符号在个人认知中的作用。洛特曼将交流和认知结合起来

41、, 把文化交流看做一种社会性的交流和认知活动, 在交流中产生认知, 在认知中更好地交流。当然, 洛特曼从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中, 吸取了互动的思想, 互动产生新文本, 新文本产生新信息, 新信息产生新认知, 新认知构建新文化。至此, 洛特曼事实上点出了跨文化语符传播这种新型文本存在的终极意义:新型语符文本作为文化互动性和流动性的首要切入点, 能够保证人类文化的生命力和传播力, 促进人类共同进步和发展 (郭鸿 2010:152) 。必须强调的是, 跨文化语符传播的新型文本, 因其互补性、模糊性和可塑性, 蕴藏着较强的生命力、首创力和发展潜力。但是, 当前跨文化语符传播正值发展初期, 也必然存在一

42、些问题:1) 在文本的呈现上, 文字和图像的搭配有余, 衔接不足;2) 在文本叙事上, 过于强调情结性审美文本, 过度简化情节性叙事文本;3) 在文本编码上, 任意性编码与理据性编码相结合的语符文本创意不足。这些问题将伴随着跨文化语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而得到相应程度上的解决。4. 结语在时空嬗变的传播语境下, 仅仅运用单一的语言媒介进行跨文化传播, 已经显得力不从心。跨文化语符传播因其具备跨文化、跨媒介、跨学科的特点, 产生了兼具互补性和可塑性的新型文本, 打破了学科壁垒, 顺应了时代诉求, 是一次立足自身文化、注重开放性、综合性和实用性的跨界思考和全新探索。当前时代, “世界语符”在不断地进行

43、全球性扩展时, 这实际上也是对全球文化资源重新分配的有利契机, 使得原先处于强势的文化变得更加强势, 原先处于弱势的文化变得更加微不足道, 但是原先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文化则有可能从边缘向中心运动进而消解原先业已存在的单一的“中心”, 为一种真正的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铺平道路 (王宁 2009:232) 。中国不仅有着几千年来不间断的文化底蕴, 还有着悠久的象形文字、诗画合一的图文结合传统, 因此, 中国应立足自身语符文化底蕴, 抓住图像转折时代的有利契机, 巧妙进行本土文化创新, 努力实现国际普世表达, 以全新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 传好中国文化, 为构建公平、合理、多元的国际传播新秩序作出应有的

44、贡献。参考文献1Carl Bache.Hjelmslevs Glossemantics:A source of inspiration to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J.Journal of Pragmatics, 2010, 42 (9) :2562-2578. 2Jakobson, R.On linguistic espects of translationA.In Lawrence Venuti (ed.)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C.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2000:113

45、-118. 3Peeter Torop.Translation as translating as cultureJ.Sign Systems Studies, 2002, 30 (2) :593-603. 4Peeter Torop.Translation and SemioticsJ.Sign Systems Studies, 2008, 36 (2) :253-257. 5许雷, 屠国元, 曹剑.后现代语境下跨文化传播的“图像转向”蔡志忠漫画中英文版论语的启示J.贵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2) :132-135. 6郭鸿.从西方哲学逻辑范畴体系的演变看西方符号学和语言

46、学的发展A.曹顺庆, 赵毅衡.符号与传媒C.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10:152. 7彭勇穗.语像翻译策略及跨文化跨媒介操纵跨文化语像翻译初探J.解放军外国语学报, 2013 (4) :84-88. 8王宁.当代文化批评语境中的“图像转折”J.厦门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1) :14-21. 9王宁.从语符翻译到跨文化图像翻译:傅雷翻译的启示J.中国翻译, 2008 (4) :28-33. 10王宁.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232. 11吴迎君.电影时空双重叙述探析A.曹顺庆, 赵毅衡.符号与传媒C.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10:82-87. 12张维鼎.语言文化编码中的理据与任意J.外语教学, 2003 (6) :38-4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