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传统武德文化的当代价值 徐锋 徐俊 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 要: 中国传统武德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明中的瑰宝, 其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道德资源。究其本质而言, 传统武德文化既是一种传统武术精神领域的文化传统, 又是一种传统武术实践领域的道德文化, 具有典型的民俗性、传承性、包容性和跨界性等特征。在当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 它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培养人的和谐思维观、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等方面仍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关键词: 体育管理; 民族传统体育; 武德文化; 精神实质; 作者简介:徐
2、锋, 女, 在读博士, 副研究员, 主要从事体育道德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E-mail:。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15ZDA002)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思想资源, 对于维系社会、净化风气、调适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精神价值。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中国传统武德文化更是博大精深, 其中所包含的崇德向善、敢于担当等修齐治平精神对于建构当下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仍具有积极的作用。本文拟在对中国传统武德文化的缘起与精神实质进行梳理的基础上, 系统阐释其主要特征, 挖掘其时代价值, 以期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理论支撑。1 中国传统武德文化的源流和内涵古老
3、而文明的中华民族, 武德文化源远流长, 其思想道德由于浸染着中华“礼仪之邦”的文明, 蕴含着独特的道德内涵。“德”与“武”的最早出现, 可见史记五帝本纪所载:“轩辕之时, 炎帝欲侵陵诸侯, 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 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 三战然后得其志”1。这里的“武”以“兵”字出现, 初步认识到了武与德的辩证关系。又据韩非子五蠹说:尧舜时代, 有三苗不服, 禹准备攻伐, 舜说:“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 非道也”2。说明尧舜时代就已将“武”与“德”的结合视为养兵用战的一条基本法则。“武”与“德”联用, 始见于国语晋语九:“有武德以羞为正卿, 有温德以成其名誉”。此处的“武德”也是指在用
4、兵打仗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德性。而真正具有武术文化意味并对习武者行为规范的“武德”要求, 较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中。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写道:“非信廉仁勇, 不能传兵论剑, 与道同符”。接着又写道:习武练剑, “内可以治身, 外可以应变, 君子比德矣”3。这段文字第一次正式提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对习武者信、廉、仁、勇的“德”的要求, 并将“德”放置于“道”的位置上。随着武德文化的发展, 武德内涵不断丰富和扩展。现代常见的两种形式的“武德”虽名称相同, 内涵却迥然不同。第一种为“军事武德”, 指军旅生活中一切道德现象及其与军旅生活相关的道德意识、道德活动、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质的总和4。它主要由武德精神和武
5、德思想两部分组成。第二种为“武术武德”, 是指对习武群体的行为规范和要求的总和, 是社会伦理道德在武术领域的具体运用。当然, 随着社会的变迁, 传统武德文化的内涵也随之改变。从本质上而言, 传统武德文化既包含精神领域的武术文化, 又包含武术领域的道德实践。总之, 现代涵义的传统武德文化实质上就是传统武术精神的现代传承, 它既是一种传统武术精神领域的文化传统, 又是一种传统武术实践领域的道德文化。2 中国传统武德文化的主要特征作为一种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和时代特色的文化形态, 中国传统武德文化具有鲜明的民俗性、传承性、包容性和跨界性。2.1 民俗性民俗性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
6、 一般指地域或事物的民情风俗特性。传统武德文化的民俗性首先表现在武林界的择师学艺习俗。传统武德文化是诞生在农耕文明社会的自在文化, 带着质朴的原始风貌和乡土气息, 各流派之间多是以“拜师授徒”的方式进行传承。这种传授方式将中国封建家庭伦理渗透到武术传习的全过程, 是一种带有明显地域宗派特征的民间习俗。所谓“师徒如父子”, 师徒在授艺习武期间必须同时承担类似父子的礼法和义务5。这种以封建宗族关系为纽带的乡土式文化是中国传统武术民俗性的一大特色, 成为传统武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 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不能只在一个自我封闭的天地内独立发展, 而是要通过不同文化间的相互交流、吸收、融合和筛选。为
7、解决这种困境, 习武者学武到一定程度后, 一般会离师远游, 采用“游学”的方式寻访天下名师, 从而达到提高武艺的目的。为此, 武林界的“游学”也是武德文化民俗性的又一表现。传统武德的民俗性还表现在武德文化的内容上。中国传统武术流派众多、内容丰富, 有“南拳北腿”“东枪西棍”“峨嵋剑”“北尊少林, 南宗武当”之说。植根于华夏沃土上的拳种和流派有着鲜明的地区性特色和民俗性内容, 习武者可以因地制宜有选择地进行练习, 适用于民间大众的以武会友和健身娱乐。而且,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体育项目与风俗节庆, 人们常见的舞狮、舞龙、划旱船、踩高跷、赛龙舟等节庆活动, 以及摔跤、赛马
8、、射箭、拔河等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大多数不是独立开展的, 而是附属于其他民俗事象之中的。这些民间活动以鲜明的民族特点和浓郁的乡土气息表现着不同的民俗特色。随着活动在民间的普及与传播, 传统武德文化与民俗文化融为一体, 民俗文化又促进了传统武德文化的发展, 人们在这些活动中增进了友谊, 丰富了生活, 陶冶了情操, 武德文化的民俗性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印证。2.2 传承性武德文化的传承性是传统武德文化在出场和存在形态上具有的特质, 表现在其历史久远和传承不息两大特征上。纵观中国历史, 中国传统武术在复杂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下形成和发展, 自夏、商、周到唐、宋、元、明、清, 始终与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相伴而行
9、。中国传统武术无论是作为军事技击、竞技方式还是娱乐表演形式, 都能薪火不灭、代代相传, 其蕴含的传统武德文化对人类种族的延续、思想的进化和文明的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传统文化保持强大延续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从器物、制度到精神层面有一个独特的传承体系6, 中国传统武德文化也不例外。首先是武术器物层面。随着铁制剑的出现及冶炼技术的提高, 使得“剑术”得以从战国时期就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也使得历史上多少文人墨客笔下的“剑魂”与“侠魄”在民间流芳传世。其次是武术制度层面。中国古代非常重视等级、礼仪、赏罚等制度的规范和推行。如唐朝“武举制”的实行不仅开创了中国历史上 1200 多年“以武选才”的先河,
10、 而且极大地促进了武术文化的发展。第三是武术精神层面。历史上流传于世的兵法理论、武编武纪等作为现代的镜鉴, 世代绵延。如先秦时期的孙子兵法尉缭子等兵书不仅讲述带兵布阵等军事问题, 而且其中的哲学思想对中国武术文化体系的形成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其中孙子兵法中的军形论、兵势论、虚实论等思想和理论对传统武德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些文化经典承续着中华民族世代延绵, 生生不已。传承性是武德文化的生命, 武术从原始的搏杀发展到独具东方魅力的文化形态, 而没有成为类似拳击和泰拳等以征服为目的的运动形式, 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华文化的涵育和教化功能。从本质上讲, 传统武德文化本身就是一种东方特色教化文化。
11、2.3 包容性包容性是中华文明在人类文明史上延续至今的主要特征之一。文化的包容是指一个国家和民族敢于承认和欣赏文化的多元性, 并通过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借鉴而使本土文化不断壮大延绵的精神体现。同样, 传统武德文化也是在多样化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与发展的。譬如, 太极拳的开发和创立就是武德文化包容性的充分体现。太极拳是根据道家“道法自然”“处柔守雌”等理论, 把道家的养生导引术和武术的拳法加以糅合、创编和演化, 创造了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后发制人的武当内家拳, 给后世留下了一份宝贵的道德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武德文化的包容性和中国古代儒家提倡的“和而不同”的哲学观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讲“仁爱”、重
12、“人和”, 处处讲求“人际”之道, 在武德文化中皆有体现。受传统儒家“和合”思想的影响, 人与人之间非常重视和谐相处之道, 武者之间的较量也基本都是点到为止, 双方比武的目的主要是“防”与“卫”, 而不是“攻”与“击”。然而, 儒家和合文化也不是没有原则的调和, 而是在礼的约束下的和合。传统武术注重礼仪规矩、追求合乎礼教的和谐氛围, 提倡“未曾习武先习德, 未曾习武先学礼”, 极其重视武德文化的培养和教化。所谓无规矩无以成方圆, 武术的各门各派都订有自己的“门规”“戒律”“戒约”, 如“三不传”“五不传”“十不传”“八戒律”等来管理和约束门下弟子。而且, 对于武术各门派之间的结交也是遵循“和而
13、不同”的思想理念, 在宣扬自我的同时不排斥和贬低别的门派和拳种, 达成了各门各派的自成一体、和平共处。显然, 包容的气度和风范根植于传统武德文化的精神价值系统之中, 延续至今。2.4 跨界性所谓“跨界”指突破原有地域或事物的界域, 以期实现不同地区或事物的跨越与整合。据此, 武德文化的“跨界”指武德文化可以突破地域、突破单一文化形式或内容、突破国界的跨越与整合。武德文化的跨界性是武德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开放、流动、融合、发展、演变的产物。武德文化来自武术而高于武术, 武德文化的跨界性要求人们在研究武德文化时要高于武术看武术, 跨越民族、跨越地区、跨越国界实现多元文化的整合、创新与转化。“多元互补
14、、和而不同”是中华文化传承千年不断前行的重要原则。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 传统武德文化可以在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沟通过程中得到尊重、融合共同发展。故此, 武德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就需要挣脱原有“定界”思维的束缚, 解放思想, 开拓思维, 积极培养“多元互补、和而不同”的“跨界”思维模式。而且, 在启动跨界思维模式下, 对原来定界思维下的文化内容不能全盘否定, 跨界思维下的内容也不能全盘接受, 做到在批判中继承与发展, 逐渐形成多元化、跨界性的武德文化传统。一言以蔽之, 传统武德文化的四个特征相互关联、互为一体。武德文化的民俗性决定了其文化的多元与传承的广泛, 使武德文化世代相传, 生生不息。文化的
15、多元与跨界决定了武德文化的包容与开放, 共同促进传统武德文化的繁荣与发展。3 中国传统武德文化的当代价值中国传统武德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所体现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贵和尚中等思想, 蕴含了丰富的人类生存智慧和精神价值, 历久弥新。不仅在历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就是在今天也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3.1 有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儒家、墨家、道家和佛教等思想及阴阳五行学说等都是传统武德文化主要的思想来源, 所以其思想精髓构成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厚土壤。在当今文化碰撞、价值多元的时代, 西方文化霸权和意识形态的渗透对中国传统文化带来的挑战日
16、益严峻, 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自觉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神圣的历史使命。当前, 世界上最大的竞争是文化的竞争, 各个国家和民族都在极力保护自己的民族文化, 同时还把别的民族的文化作为同化甚至掠夺的对象。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武术, 捍卫我们的传统文化, 建立我们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是抵抗文化多元冲击和文化霸权的有力武器。武德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的门规门约、拳理拳义和礼仪规范等都浸染着丰富的传统思想道德精华。因此, 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机遇面前, 中华传统武德文化理所当然能够通过自己的方式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发扬光大。民族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
17、民族的百年梦想与共同目标, 是中华民族一个文化复兴之梦。“文化中国之梦”蕴含着一个在经济上日益现代化的中国向世界展示自己博大浩瀚的文化蕴涵、开放进取的文化品格、崇尚和平的文化理想的由衷愿望7。民族的强盛需要文化复兴来支撑, 而文化的复兴就是要让历史上延续下来曾引领千年的中华文明继续引领世界。由此, 一个开放的“文化中国”要求向全世界展示最具中国特色的国家形象和精神气质。中华传统武德文化中的东方特色思维和东方人体文化向世界展示着独特的中国符号和中国元素, 武德文化中蕴含的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等民族精神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灵魂所在。3.2 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民族凝聚力是民族群体成员间的吸引力
18、和向心力, 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也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精神气质、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都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来源, 传统武德文化中体现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和自强不息等精神内涵是塑造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重要源泉。首先, 中国传统武德文化所蕴含的自强不息精神为中华民族的团结提供了不竭动力。传统武德文化中所包含的“自强不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和“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等价值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华武术流传至今, 正是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光辉写照。有了自强不息的精神, 人人才会成为生活的强者,
19、 中华民族才更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其次, 中国传统武德文化所蕴含的爱国精神为中华民族的团结提供了向心力。历代武林豪杰均有“寸寸山河寸寸金”的爱国情怀, 忠于国家和民族这一优秀传统在习武之人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许多习武之人也都是轻死尚勇、甘洒热血的英雄好汉, 如抗击匈奴的李广、驱逐倭寇的戚继光、打击英国侵略者的关天培及“灭洋”的义和团等, 他们都是出自于武林的民族英雄。上海精武体育会创始人霍元甲, 以“强国强种”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为“铸造强毅之国民”的品格而受人敬仰;岳飞抵抗金兵、精忠报国的模范故事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为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奋发图强。少林寺歌诀告诫僧人:“罚惩恶歹忠国家, 永为民族
20、功绩创”;洪门宗法告诫同门:“吾宗之练习此术, 乃有爱国思想存于其间。诚肯筋骨废驰, 不能报国;东海可移, 此志莫易;磨练筋骨, 留以有待”8。漫漫从武路, 拳拳报国心。3.3 有助于培养人的和谐思维观和谐思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和核心精华之一, 其本质上是一种辩证思维, 在传统武德文化中皆有体现。太极八卦、阴阳五行的相生相克、互为转化就是强调一种对立统一的整体思维观。究其功能而言, 武德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贵和尚中等思想, 不仅可以培养谦和善良、温柔敦厚的民族性格, 更可以培养人的和谐思维观,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智慧启迪。中国传统武德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 追求人与自然、人与
21、他人及人的自我身心之间的和谐统一。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它倡导人要崇尚自然, 顺应自然, 强调两者的“和”与“顺”;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它倡导推己及人, 尊重他者, 和睦相处, 强调“君子之争, 以和为贵”;在人的自我身心关系中它倡导形神统一、内外兼修, 强调“身心和谐”。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 要求习武者“顺应规律, 依时而行”, 强调按自然规律去运动, 展示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最终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达到“吸天地之精华, 悟人生之真趣”的至高境界。毫无疑问, 儒家的这些中和思想引导武术人追求武术的目的是一种享受, 而不是一种杀伐与格斗, 武术中的这些和谐思维观念已成了武术人追求的一种生
22、活方式, 体现的是一种高度和谐自然的文明形态。中国传统武德文化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思维方法和相处之道, 对于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有裨益。3.4 有助于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中国传统武德文化这朵奇葩, 萌芽于人类懵懂的远古时代, 经过几千年的绵延发展, 散发着它古老而神秘的东方魅力。在外国人眼里,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武德文化的象征和载体。中国武术广受世界人民的喜爱, 其独特的传统文化特色, 可以作为中外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成为中华文化国际交流的重要软实力。在国外武术并没有单纯地被当作一种体育运动来看待, 而是作为中国文化来吸取, 太极拳就是中国对世界体育和世界文化
23、做出的卓越贡献。在日本不少太极拳爱好者把太极拳视为一种体现人生智慧的“道”来认识, 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还专门成立了武术学校, 目的是认识和吸收中国武术的传统、文化、智慧和精神。太极拳运动蕴含的以柔克刚, 以静制动, 避实击虚等特点, 使世界人民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纷纷前来探寻中国传统武术及其中蕴含的博大精深的奥秘。随着中国武侠电影和功夫影星在国际影坛上的频频获奖, 以及中国武术在国际舞台上的频频亮相, 世界人民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此外, 武术作为非言语传播的重要形式, 将中国文化的丰富内容蕴含在武技动作的腾挪闪展之间, 不需要通过语言交流就能向世人展现中国文化的
24、奥妙, 具有避免因语言表达带来的交流障碍而实现跨文化交流的独特优势。中国传统武德文化依托中国武术强大的生命力, 万泉竞流, 生生不息, 其浓重的文化意蕴越来越为世界人民所接受, 为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形象做出了积极贡献。中国传统武德文化, 将聚焦世界的目光, 使中华传统文化再次焕发勃勃生机。4 结语在当今文化全球化发展的时代, 人们的思想认识、道德选择、价值取向日益多样, 在对待中国传统武德文化的态度上, 只有在分析批判的基础上不断地超越和创新, 使传统武德文化的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才能使传统武德文化在不断进行自我更新的基础上, 更好地服务现代, 从而焕发出传统武德强劲的生
25、命力。参考文献1吕思勉.中国大历史 (上) 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1:23.2 4王联斌.中华武德通史导论J.军事历史研究, 1998 (4) :152-165. 3周伟良.中国武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30. 5李印东.武术释义:武术本质及功能价值体系阐释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6:114. 6李孝纯.谈谈中华文化的精神特质与时代价值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J.江淮论坛, 2014 (6) :25-30. 7金元浦, 等.文化复兴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13. 8华博.中国世界武术文化M.北京:时事出版社, 20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