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政治 的 效应 服饰 得社 会风气之先,表象之明显往往与社会变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追溯深层次的社会动因,作为社会意识中的上层建筑,政治不可 避免地影响着人们的衣食住行,它不仅代表了政策、 决 策 与组织形式,还是新 的行动模式的源泉,影响着社会群体的生活方式与审美意向。各个时代的服饰风格、审美观念与时局政治变化息息相关,政治的开明与封闭、社会的稳定或 动乱往往也多由直观的服饰 反映出来。 西方政治舞台上的服饰变革 图 英国 进入 产业革命 后 的 服饰 变革 纵观西方史,特定时代大的 政治变革都给服装带来了巨 变。中世纪由于基督教神学统治, 宗教成为人们上层建筑的棱镜,宗教与政治无法剥离
2、 ,受基督教“禁欲”教义的影响,服装严密地包藏身体,结构上变得封闭,造型 宽大,人的形态美被极力掩饰。 17 世纪后期英国“ 光 荣 革命 ”爆发,由资产 阶级和新贵族阶 级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 确立了 延续至今的 议会 君主立宪制 。 英 国皇室利用华丽服装彰显权力与的作用逐 渐减弱,议会成员摈弃宫廷奢华的风气,简约、 民主、富有城市中产趣味的暗色组合套装走上政治舞台。 从 18 世纪英国肖像画上看 ,男装以简朴的深色三件套为主,过去的蕾丝、刺绣和缎带消失,厚重的假发也不再流行。相比较于同一时期宫廷 趣味浓厚的法国贵族服饰, 英国新贵男装那干练、简洁 、男子气的格调,与英国的政 治立 场和英
3、国式的法治规则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去奢从简与政治活动和克己的道德 追求等同起来,议员穿上舒适实用的服饰,树立起新 的道德模范形象,有利于新体制的彰显。 18 世纪 末 法 国大 革命是西方史上 最常被论及的事 件。回望历史,大革命不2 仅摧毁了上千年的法国封建政体,更是服饰从近世纪迈入近代的转折点。崇尚希腊罗马文明的新古典主义思潮,乘着大革命的暴风骤雨,异常迅猛地荡涤了束缚身体的人工美趋向,华服贵饰纷纷被扫落,女性服装的风向骤变,向古希腊、古罗马 的自然样式靠拢。新古典样 式女装的特点是造型简练、 朴素,与装饰繁琐的洛可可风 格形 成强 烈对比,轻快简洁的风格迅速流行。在取消了紧身胸衣和裙撑的
4、基础上,女 性身着薄衣型服装样式的修米兹多莱斯,即一种白 色细棉布制作的宽松的衬衣式连衣裙, 模仿了古希腊 的 爱奥尼亚式希顿; 不可 缺少 的装饰物披肩 “ 肖尔 ” ,模仿 了 古罗马的外衣 ; 古希腊式的“普赛克”的发型和尼农发型 ,模仿了 希腊神话中象征人类灵魂少女 的 贴额短卷发 ; 皮带儿凉鞋“桑达尔”和低跟无带鞋“庞普斯” 也是古典风的仿效 。 图 法国大革命 带来 女装 骤变 ( 左: 大革命前 的 洛可可 样式; 右: 大 革命 后 的 新古典主义 样式 ) 从 雅克路易大卫 创作 的 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 上可以领略到当时 衣服样式 上的 古典 风。画中的 皇后约瑟芬 跪地接
5、受 拿破仑 为她 加冕 ,她的 裙子 是 高腰身 的 细长 形 ,白兰瓜形的帕夫袖 ,方 形领 口开的很大 很低。 领口和斗篷 有飞边、褶皱、蕾丝的缘饰 , 服装色彩也使用了古罗马最典型的白色和酒红色。拿破仑则身穿古罗 马的丘尼克裙,身披酒红色斗篷,头戴黄金制作的月 桂 树 叶形花冠,简直就是 一幅罗马皇帝的装扮 。 政治 效应带来了服饰 审美 的 骤然 ,但 薄衣 式样却 与巴黎寒冷的气候 不相适应 ,引起了 流行 性感冒、肺结核等 社会 问题。 不过女性 为了追求 时尚 ,不惜忍受 寒凉 ,这种风格竟然持续流行了近四十年。 政治推动服饰变革的同时,服装也成了一种表达政治立场的工具。法国大革
6、命时期,一些 新兴女性穿着象征新生国家的色彩或者来自更民主国家的 服装 款式来展现自己对革命的支持。这一时期,女性革命者中走出了一批“亚马逊女战士”,身着男性化服饰,执意挑战了传统意义上谦 逊、端庄 、低调的女子形象。尽管不3 允许女性参政议 政 的 强权法案公布之后这 些激进又干练的女 性形象被束缚在当下的政治背景中,但这场短暂的情感宣泄与狂欢撩动了社会的脆弱神经,成为 了历史上的一瞥惊鸿。巨大的情感和象征意义的影响使得服装在沦为政治的统治工具的同时也不忘挣扎着突破枷锁的反抗。 中国近代服饰以政治为风向 中国服饰与政治结缘的端倪应追溯到黄帝时 代。黄帝把乾尊坤卑之义引入服装,由此服 饰被打上
7、“垂 衣裳 以辨 贵贱”这一社会政治意识的初始烙印。古往今来,服饰承担者太多的政治伦理功能,“三纲 五常”思想统治下的中国传统服饰始 终贯穿着“分等级,定尊卑”、“非 其人不得不服其 服 ” 的原则。延续数千年 的封建社会“衣冠之 治”自然而然地将服饰纳入政治文化的范畴 ,成为封建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政治工具。鸦片战争 以来,衣冠之治虽然被民主革命所推翻,但政治对服饰所产生的影响从未消失。 近代中国服饰经历的大变革,无一不是由于政治的作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为服装的革命性变化带来机遇。“中山 装”,既满足“去旧染之污习”的需要,又“博采西制, 加以 改良 ”,不完全遵从西方,体现了符合国情的中国民
8、族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山装和军便服成为富有革 命性和人民性的服装代表进而得到推 广。新中国成立 后 , 服饰的发展 朝向革命 化和素朴化方向演进,中山装与列宁装象征革命和进步,是这一时期的主流服饰。 建国以后,物资的匮乏使得人 们衣着单一、简朴,基本是“老三样”和“老三色”,即款式上为中山装、军便装、人民装,色彩上被限定为“蓝、绿、灰”。新奇的时装被视为资产阶级意识遭到批判。罗伯特吉兰这么描述着他 的中国印象 :“不管走到哪里,人们都穿着蓝布衣服。姑 娘们 也穿 着长裤,除了下垂的头发或农民式辫子,她们穿的跟男人一模一样。一群群人,一个个都像是刚从蓝墨水中洗澡出来,一
9、身去不 掉的蓝色。” 33六十年代 ,代表无产阶级革命立场的 绿 军装在服饰舞台 上“一统天下 ”, 不分男女、不分职业的 “解放装”、“干部装”备受推崇,成了“时尚”,服饰沦为纯粹的政治符号。以绿、蓝为主色调的 65 式军便服,甚至创造了“全民皆兵”的景象。样板戏杜鹃山中的女主角何湘的一身装扮便是当时政治时尚的风向标。 特定的历史时期,服装求同心理占了上风,服饰十分 单调,千人一面、万人一式。一直到 七十 年代末,服饰并 无太 大的 变化,所谓“远看一大堆,近看蓝绿灰”。 4 图 改革开放 前后 的 服饰 对比 改革开放的新政治变化, 带来思想的 革新 ,服装变化 迅捷深刻 ( 图 3-6)
10、 。人们爱 美 的 愿望 迅速萌动 ,“时装 ”很快出现在服装摊档里 ,从 广东贩来 的 香港、台湾的时髦服装, 比如 裤裙、 牛仔、蝙蝠衫、 蛤 蟆镜,成为国人集体学习 时尚装扮 的第一堂课。 政治家的时尚态度 政治与时尚,长期处于最遥远的对立两端。在传统的政治体系中,大多数政治家遵循 世袭 继承的原则,他们的着装制度恒定,思维固化,游离于时尚之外。在现代的政治体系中,政 治家一般都是通过 竞选 或 选举 的方式产生,在任职期限内,为了尽本分,政治家的服装一般 不太出格,各国政客的着装几乎设定了同一集体路线:端 庄, 简洁 ,大方,朴素。在服装的色彩上饱和度不高,整体偏灰,在款式的选择上也多
11、是基本款,拒绝所谓流行的元素 和一切多余 的装饰,从 而试图创造出低调朴素、作风端正的国家领导形 象 。 这种“无趣” 的套装造型虽 然塑造了严谨细致,兢兢业业的政客形 象,却无法集中民众的注意力,因造型太过普通而显 得稀松平常,不咸不淡。 或许西方那一股股来势凶猛的青年思潮发挥了作用,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政治与时尚之间似乎没有禁忌了。事实证明,正确的时尚选择,能够为政客赢得极大的政治资本。英国首相撒 切尔夫人在八十年代所穿的符合权威穿着的大翻领、厚垫 肩西 装外 套,奠定了“铁娘子”形象。 1985 年,戈尔巴乔夫成为克里姆林宫主少的前 3 个月 ,伦敦新闻媒介就已预测到戈氏将 当选。这个
12、颇有预见性的推测,竟来自一套漂亮的时装 戈 尔 巴乔夫出访伦 敦时,他的妻 子赖莎身着令人耀眼的 白缎时装和镶着银边的高跟鞋出现时,一向矜持的英国人被这位夫人 高雅得体的服装迷住了。大小报刊用大量篇幅报导,一时间形成了一个新闻高潮。戈尔巴乔夫的伦敦之行遂演变成一次为未来的国家首脑出访的彩排。 看来,政治家一举手一投足必将备受关注,所以穿着是绝对不 能疏忽的环节。美国大选之际,其政治类博客网站赫芬 顿邮 报 曾对网友作出调查,主题是政5 治人物是否能有效引领时尚?其中 38%的网友认为他们“更倾向于把票投给穿 着讲究的候 选人”。这 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今日国际政坛上活跃的政客 们 , 似乎越来越注 重“时尚”这 一有力的视觉包装,着装是一种有效的 政治工具,相比于穿着沉闷的政要,人们更愿意相信和拥戴穿着得体、能引领时尚的政治家。设计上虽然仍很写实,但不论整体效果或是细节把握,细细品来,必会发现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其细腻的设计心 思在结构、颜色、质感和搭配上处处彰显,同时还要将设计手 法暗含于“轻描淡写”之中。这种政客的形象,显然具备 了自 己的 时尚风格,体现出创造力,视觉效果强烈,风格醒目,如同他们的政见一样,被全球所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