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子养亲汤三子养亲汤 韩氏医通 【组成】 白芥子(9g) 紫苏子(9g) 莱菔子(9g)(原著本方无 用量) 【用法】 上三味各洗净,微炒,击碎。看何证多,则以所主者为 君,余次之。每剂不过三钱(9g),用生绢小袋盛之,煮作汤饮,随甘 旨代茶水啜用,不宜煎熬太过(现代用法:三药捣碎,用纱布包裹,煎 汤频服,不宜煎煮太过)。 【功用】 温肺化痰,降气消食。 【主治】 痰壅气逆食滞证。咳嗽喘逆,痰多胸痞,食少难消,舌 苔白腻,脉滑。 【证治机理】 本方原治老人气实痰盛之证。年老中虚,脾运不 健,每致停食生湿,湿聚成痰。痰浊阻滞,气机壅塞,肺失宣降,故见 咳嗽喘逆、胸膈痞闷;痰湿困脾,脾失健运,水谷
2、停滞于胃,故食少难 消;舌苔白腻,脉滑均乃痰浊之象。治宜温肺化痰,降气消食。 【方解】 方中白芥子温肺化痰,利气畅膈;苏子降气消痰,止咳 平喘;莱菔子消食导滞,降气祛痰。三药均属消痰理气之品,但白芥子 豁痰力强,苏子以降气为长,而莱菔子消食独胜。合而用之,可使气顺 痰消,食积得化,则咳喘自平。临证根据痰壅、气逆、食滞三者轻重而 酌定君药之量,余者减量为臣佐之属。韩氏自述:“夫三子者,出自老 圃,其性度和平芬畅,善佐饮食奉养,使人亲有勿药之喜,是以仁者取 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其利博矣。”故取名“三子养亲”。 【配伍特点】 祛痰理气消食共用,为药简治标之剂。 【运用】 本方为治疗痰壅气逆食滞证之
3、常用方。以咳喘痰多色 白,食少脘痞,舌苔白腻为辨证要点。原方用法“每剂不过三钱,用生 绢小袋盛之”,煮汤代茶,以使药力缓行。本方为治标之剂,不宜久 服,待症状缓解,则当标本兼顾。原著载其加减:“若大便素实者,临 服加熟蜜少许,若冬寒,加生姜三片。” 【方论选录】 治老人气实痰盛,喘满懒食等证。夫痰之生也,或因津液所化,或 因水饮所成。然亦有因食而化者,皆由脾运失常,以致所食之物不化精 微而化为痰。然痰壅则气滞,气滞则肺气失下行之令,于是为咳嗽,为 喘逆等证矣。病因食积而起,故方中以莱菔子消食行痰;痰壅则气滞, 以苏子降气行痰;气滞则膈塞,白芥子畅膈行痰。三者皆治痰之药,而 又能于治痰之中各逞其
4、长。食消气顺,喘咳自宁,而诸证自愈矣,又在 用者之得宜耳。(张秉成成方便读卷三) 【医案举例】 翁媪。一诊:痰饮内阻,肺气失降,咳嗽痰多气 逆,卧着尤甚,食入胀满。脉象沉弦,舌苔白腻。宜温开饮邪,用重药 轻服法。麻黄(蜜炙,后入)三分,淡干姜三分,北细辛二分,长牛膝 (盐水炒)三钱,白芍(酒炒)一钱,桂枝三分,五味子(同干姜打) 四粒,炙草三分,茯苓三钱。 二诊:辛温以开太阳,喘咳稍轻,痰略见少。再用三子养亲汤以温 肺蠲饮。白芥子(研)五分,生莱菔子二钱,广橘红一钱,炒于术一钱 五分,淡干姜三分,五味子四粒(同打),炒苏子三钱,茯苓三钱,炒 枳壳一钱,制半夏一钱五分。(张聿青医案卷七) 【方歌】 三子养亲痰火方,芥苏莱菔共煎汤, 大便实硬加熟蜜,冬寒更可加生姜。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