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3.1)--3生物电人体解剖生理学.pdf

上传人:职教中国 文档编号:13715387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PDF 页数:19 大小:1.3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3.1)--3生物电人体解剖生理学.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3.1)--3生物电人体解剖生理学.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3.1)--3生物电人体解剖生理学.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生理学 第二章 第三节 生物电 人体及生物体活细胞在安静和活动时都存在电活动,这种电活动称为 生物电现象( bioelectricity) 。 电鳐 电鳗 电鲶 生物电:通常是指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即跨膜电位。 心电图 脑电图 视网膜电图 肌电图 一 、静息电位 (一 )静息电位的 概念 细胞膜 细胞内 细胞外 静息电位 ( resting potential, RP) 指细胞在 安静状态 下(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 内负外正的电位差 , 又称跨膜静息电位,简称 膜电位 ( membrane potential)。 (二)静息电位的数值 设定细胞膜外电位为 0mV的 膜内电位 。

2、绝大多数 细胞的静息电位都是负电位 ,范围 在 -10 -100mV之间 。 不同细胞的静息电位值不同 。 例如 :骨骼肌细胞 的静息电位约 -90mV,神经细胞约 -70mV。 70 mV 玻璃微电极 电位仪 神经纤维 KCl 极化 ( polarization) :静息状态下细胞这种内负外正的状态。 去极化 ( depolarization) :静息电位的数值向 负值减小 ( 绝对值减小) 的方向 变化 。 反 极化 ( reversepolarization) :膜内电位高于膜外电位。 复极化 ( repolarization) :细胞 在 去极化 、 反极化后 向正常安静时膜所处的负

3、值恢复 。 超极化 ( hyperpolarization) :静息电位 的数值向 负值 增大 ( 绝对值增大 ) 的 方向变化 。 几个相关概念 (三)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 1902年, Bernstein提出 膜学说 解释 RP产生机制 : 1、 细胞膜两侧离子 分布不同 细胞外的 Na+浓度是细胞内的 12倍 ,而细胞内的 K+浓度是细胞外的约 30倍。这是 Na+-K+泵主动转运造成的,是形成细胞生物电活动的基础。 2、 细胞膜对各种离子选择性通透 静 息时 细胞膜主要对 K+有通透性 , K 由于浓度差由膜内向膜 外扩散。 浓度差驱动力:使 K 向膜外扩散; 电位差 驱动力:阻止 K

4、向膜外扩散 ; 影响 K+离子跨膜扩散的驱动力 : 当 K+扩散到一定程度时,两个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这时, K+不再有跨膜的净移动。此时 膜两侧的电位差(静息电位) 亦称 K+的 平衡电位 ( K+ equilibrium potential, EK) EK精确数值可按 Nernst公式计算: ( m V )K K59 .5l g( m V )K KlnZFRTEioiOK R:气体常数 T:绝对温度 Z:离子价 F:法拉第常数 Ek的大小由最初膜两侧的 K+浓度梯度决定。 1939年,英国 Hodgkin和 Huxley利用枪乌贼的巨大神经轴突 , 采用微电极技术测量膜电位 , 证实

5、了膜学说。 Alan Lloyd Hodgkin Andrew Fielding Huxley 1963获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实际测量的静息电位 =-77mV 计算 K+平衡电位 =-87mV 计算值比测定值的绝对值稍大,主要是 静息时有少量 Na+内移 ,抵消部分 K+外移造成的电位差数值。 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 二 、动作电位 (一 )动作电位的 概念 动作电位( action potential, AP)是指在 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当可兴奋细胞 受到有效刺激 时,其 膜电位发生 快速、可逆、可扩布的电位变化 。 细胞的动作电位是“膜电位快速去极化 -反极化 -复极化”的过程。 (二)动作

6、电位的时相 去极化 超射 (反极化) 复极化 去极化 后电位 超极化后电位 去极相 锋电位 后电位 上升支 (去极相) 下 降支 (复极相) 神经纤维动作电位模式图 ab:动作电位 上升支; be:动作电位 下降支 ; abc:锋电位 ; cd:去极化后电位 ; de超极化后电位 (三)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有效刺激 钠 通道开放 Na+内流 静息电位 减小 细胞膜 去极化 钠通道大量开放, Na+快速 内流达 Na+平衡电位 膜去极化 临界值 Na+内流形成动作电位的上升支 Na+通道通透性的再生性循环 : Na+通道电流与膜去极化之间的正反馈。 +外流形成动作电位下降支 达 Na+平衡电位

7、通道失活关闭 Na+内流停止 K+通道激活开放 K+快速外流 膜内电位 下降 细胞膜 复极化 下降支 超极化后电位: Na+i、 K+O 激活钠钾泵,离子恢复到兴奋前水平。 ( 1) 膜对 Na+通透性突然增大 , Na+快速 、 大量内流 , 形成了 AP的上升支 。 ( 2) 膜对 K+的通透性增大 , 造成 K+外流 , 形成了 AP下降支 。 ( 3) 复极化后 , Na+-K+泵 的活动是维持膜内外 Na+、 K+正常分布的关键 。 (四)动作电位的特点 全或无现象 刺激强度一旦达到或超过某一临界值 , 即可爆发 AP, 且其幅度不因刺激强度的增加而改变 。 不衰减性传导 AP产生后迅速传播 , 直至整个细胞膜都产生 AP, 并且在传播过程中幅度和波形 始终 保持不变 。 脉冲式传导 AP存在不应期 , AP不发生融合 。 三、局部电位 阈电位 (threshold potential) :使钠通道大量激活进而引发动作电位 的临界膜电位值。 局部兴奋 :产生于 膜的局部、较小的去极化 反应。 局部电位 :局部兴奋时的电位值。 局部电位的实质 : Na+通道少量被激活。 局部电位的特点 :等级性反应; 以衰减性的电紧张方式扩布; 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总和效应。 谢 谢 大 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