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理论的背景一、理论的背景 科学管理理论的创始人是泰勒(1856-1915年),又译为泰罗。代表著作是科学管理原理,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19世纪中后期,美国开始进入工业化阶段,企业管理仅凭传统的经验办事,经营效率低下,泰勒开展了一系列管理革新活动。二、理论观点二、理论观点 (一)管理的出发点和核心思想 1、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的工作效率 2、为提高工作效率,要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管理,建立明确的标准、条例、制度,使管理科学化、制度化。 3、实施科学管理的要求转变管理思想。管理人员和工人都把注意力从盈利的分配转到增加盈利数量来,以友好的合作和相互帮助替代对抗和斗争,共同创
2、造更多的盈利。 (二)人员要求 1、作业标准化。通过调查和实验的方法为每项工作制定标准的操作方法,设计选用标准的工具。要求工人按照标准进行作业。 2、定额管理。制定合理科学的工作定额,作为工作量的标准要求。 3、差别计件制。按照作业标准和时间定额,规定不同的工资率。对完成和超额完成工作定额的工人,以较高的工资率计件支付工资,对完不成定额的工作,则按较低的工资率支付工资。 4、科学挑选、培训和教育工人。挑选最适合做这项工作也愿意做这项工作的人,使能力与工作相适应。对工人进行有计划的培训和教育,帮助工人掌握规范科学的操作方法,以提高生产效率。(三)组织制度 1、职能化原则。使管理和劳动分离,把管理工作称为计划职能,工人的劳动称为执行职能。计划职能由计划部门做,工人负责执行。 2、例外原则。高层管理人员应把日常例行事务授权给下级管理人员处理,自己只保留对例外事项的决策和监督权。 三、理论评价三、理论评价: 1、科学管理理论提出讲求效率的优化思想,采用调查研究的科学方法,将管理从经验上升为科学,是具有开创性的。 2、科学管理侧重生产作业管理,而对企业的其他活动,比如供销、人事、财务等基本没有涉及。1 3、仅重视技术因素而不重视人的社会因素对生产效率的影响。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