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6.1.1)--6.1古代漢語的連詞.pdf

上传人:职教中心 文档编号:13703339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408.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6.1.1)--6.1古代漢語的連詞.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1 6.1 古代漢語的連詞 【教學目標】 1、 了解連詞的概念和分類 2、 知悉連詞的語法意義和用法 【教學重點】 上述 2 【教學方法】 講解示例 +自學討論 【教學工具】 Word 課件 +PPT 【課時安排】 1 課時 連 詞 連詞,顧名思義,就是起連接作用的詞語。是虛詞的一種,它不能獨立充當句子成分。現代漢語的連詞常常是雙音節,而古漢語的連詞多是單音節的。“連詞”也寫作“聯詞”,就像古漢語“連綿詞”也可寫作“聯綿詞”一樣。 為什麼可以這樣記寫呢?著涉及到古漢語的用字現象,大家可以課餘思考。 古代漢語常用的連詞有“與”“及”“且”“而”“以”“則”“於”“是”“故”“是故”連 詞 句際

2、連詞 (關聯詞) 句內連詞 1.順接 2.逆接 3.主從 主語 +謂語 狀語 +中心語主語 +謂語 整數 + 零數 2 “然”“況”“而況”“雖”“若”“如”“苟”等等。例如 : 今由與求也相夫子。(論語季氏) 生莊公及共叔段。(左傳隱公元年) 公語之故,且告之悔。(左傳隱公元年)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莊子養生主) 焉用亡鄭以陪鄰?(左傳僖公三十年) 屨大小同,則賈相若。(孟子滕文公上) 孟嘗君使人給其食用,無使乏。於是馮諼不 復歌。(戰國策齊策四) (注: “於是 ”用在句首,本來是 “在這時候 ”的意思,例如左傳成公三年: “於是荀首佐中軍矣,故楚人許之。

3、”由於用於句首,所以發展為只音的連詞,略等於現代的 “於是 ”。左傳襄公三年: “祁奚請老。晉侯問嗣焉,稱解狐 -其讎也。將立之而卒。又問焉。對曰: 午也可。 於是羊舌職死矣。晉侯曰: 孰可以代之? 對曰: 赤也可。 於是使祁午為中軍尉,羊舌赤佐之。 ”前一個 “於是 ”當 “在這時候 ”講,後一個 “於是 ”是連詞。這是要依據上下文,細玩文意,來加以區别的。) 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論語季氏) 是故質的張而弓矢至焉。(荀子勸學) ( “是故 ”,本義是 “這個緣故 ”,可以看作雙音詞,等於單說 “故 ”。)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左傳僖

4、公三十年) ( “然 ”,然而,但是。) 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左傳隱公元年) ( “況 ”,何況。) 技經肯 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莊子養生主) 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鎡基,不如待時。(孟子公孫丑上) ( “雖 ”,雖然,即使。) 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左傳僖公三十年) 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孟子梁惠王上) 苟虧人愈多,其不仁茲甚矣,罪益厚。(墨子非攻上) 古代漢語的連詞很多,現在只提出 “ 而 ”“ 以 ”“ 則 ” 三個連詞來加以討論,並附帶說明古書上常見的 “ 然而 ”“ 雖然 ”“ 然則 ” 的用法。 (1)而 連詞 “ 而 ” 字的作用是連接形容詞、動詞

5、或動詞性的片語,表示兩種性質或兩種行為的 聯繫。例如: 敏於事而慎於言。(論語學而) 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論語述而) ( 以上是兩種性質的聯繫。) 朝濟而夕設版焉。(左傳僖公三十年)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莊子養生主) (以上是兩種行為的聯繫。) “ 而 ” 字還可以連接兩個句子,表示兩件事情的聯繫。例如: 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莊子養生主) 故令尹誅而楚奸不上聞,仲尼賞而魯民易降北。(韓非子五蠹) 3 在古代漢語裏, “ 而 ” 字一般不連接名詞或名詞性的片語,連接名詞或名詞性片語的,是連詞“ 與 ” 字和 “ 及 ” 字(例見上文)( 注:這是就一般情況說,或許有個别例外。

6、)。荀子勸學:“ 蟹六跪而二螯 ” , “ 而 ” 字所以能連接 “ 六跪 ” 和 “ 二螯 ” ,是因為它們在這里用作謂語而帶有描述的性質,這是應該注意的。 “ 而 ” 字可以用於順接,也可以用於逆接。所謂順接,是說相連接的兩項在意思上有某種類似,或者有密切的關係,中間沒有轉折。例如: 美而豔。(左傳桓公元年) 任重而道遠。(論語泰伯) 是故質的張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樹成蔭而衆鳥息焉;醯酸而蜹聚焉。(荀子勸學) 順接的 “ 而 ” 字有時可以譯為 “ 而且 ” ,有時可以譯為 “ 就 ”“ 便 ” (注意位置不同),這要看具體的上下文。但是更多的情況是現代口語不用與 “ 而 ” 字

7、相當的連詞,現代書面語言仍舊沿用“ 而 ” 字。 所謂逆接,是說相連接的兩項在意思上相反,或者不相諧調;不是事理相因,語意連貫,而是有個轉折。例如: 辭多類非而是,多類是而非。(呂氏春秋察傳) 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荀子勸學) 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論語季氏) 逆接的 “ 而 ” 字可以譯為 “ 卻 ”“ 可是 ”“ 但是 ” 。 有時候, “ 而 ” 字用在一句話的主語和謂語之間,細玩文 意,實際上也是一種逆接。例如: 先生獨未見夫僕乎?十人而從一人者,寧力不勝,智不若耶?畏之也。(戰國策趙策) (這意味着十人不應該從一人,而從一人。) 君

8、子而不仁者有矣夫。(論語憲問) (這意味着君子應該仁,而不仁。) 有時候, “ 而 ” 字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含有假設的意思,可以譯為 “ 如果 ” 。例如: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 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論語子路) 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論語憲問) 其實這種用法仍然是和逆接 的用法相通的。詩經鄘風相鼠: “ 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 ” 可以證明這一點。 有一點值得注意:所謂順接和逆接,只是從具體的上下文的意思看的,並不是說 “ 而 ” 字有兩種性質。順接和逆接也不是截然分開的。例如論語公冶長: “ 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9、 ” 第一個 “ 而 ” 字似乎是順接,第二個 “ 而 ” 字似乎是逆接,其實這兩個 “ 而 ” 字的作用都是表示兩種行為的聯繫,在性質上是毫無分别的。 “ 而 ” 字還可以用在狀語和動詞之間。例如: 太后盛氣而揖之。(戰國策趙策)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荀子勸學) 子路率爾而對。(論語先進) (2)以 連詞 “ 以 ” 字也是用來連接兩個動詞或動詞性的片語的,它表示在時間上一先一後的兩種行為 4 的聯繫。左傳成公二年: “ 餘折以禦 ” ,就是一個例子。 “ 而 ” 字也有這種用法,例如左傳隱公元年: “ 公入而賦 ” 。這在古漢語通論(十一)裏已經說過了。 用 “ 以 ” 字

10、連接動詞或動詞性片語的時候,後一行為往往是前一行為的目的,或者是前一行為所產生的結果。例如: 晉侯復假道於虞以伐虢。(左傳僖公五年) ( “假道於虞 ”的目的是 “伐虢 ”。) 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 “勞師 ”的目的是 “襲遠 ”。) 焉用亡鄭以陪鄰?(左傳僖公三十年) ( “亡鄭 ”的結果是 “陪鄰 ”。)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靈公) ( “求生 ”的結果是 “害仁 ”; “殺身 ”的目的是 “成仁 ”。) 但是 “ 以 ” 字本身並不表示目的或結果。後一行為是前一行為的目的還是結果,這是從具體的上下文的意思來看的。 和 “ 而 ” 字一樣

11、, “ 以 ” 字也可以用在狀語和動詞之間,但是不如 “ 而 ” 字常見。例如: 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願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孟子梁惠王上) (3)則 連詞 “ 則 ” 字一般用來連接條件複句中的分句,表示條件的分句在前,表示結果的分句在後。這種用法的 “ 則 ” 字可以譯為 “ 就 ” 或 “ 便 ” 。例如: 諫而不入,則莫之繼也。(左傳宣公二年) 君能有終,則社稷之固也。(左傳宣公二年) 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論語季氏) 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孟子梁惠王上) 聖人已死,則大盜不起,天下平而無故矣。(莊子胠篋) “ 則 ” 字又常常用於緊縮句,

12、但是這種緊縮句也正是條件複句的緊縮。例如: 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論語述而) 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孟子告子上)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荀子勸學) 獻圖則地削,效璽則名卑。(韓非子五蠹) 有時候沒有用 “ 則 ” 字,從句子的意思上也可以看出是條件和結果的關係。例如: 今 不取,後世必為子孫憂。(論語季氏)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莊子胠篋) 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 但是沒有用 “ 則 ” 字的緊縮句不一定都是條件複句的緊縮。可能是因果關係,例如 “ 肉腐出蟲,魚枯生蠹 ” (荀子勸學);也可能是時間修飾,例如 “ 食不語,寢不言 ” (論語鄉黨)。我們閱讀古書時應該細心分辨。 有時候,

13、 “ 則 ” 字所連接的兩項並不是條件和結果的關係,只是第二件事情的出現,不是第一件事情的施事者所預期到的,這時候也用 “ 則 ” 字。在這種情況下, “ 則 ”字不能譯作 “ 就 ” 或 “ 便 ” ,而是含有 “ 原來已經 ” 的口氣。例如: 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論語微子) 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孟子公孫丑上) 5 公使陽處父追之,及諸河,則在舟中矣。(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現代漢語沒有和這種用法相當的連詞。 “ 則 ” 字又可以用在意思相對待的並列的分句裏,以表示一種對比。例如: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孟子告子下) 子女玉帛,則君有之;羽毛齒革,則君地生焉

14、。(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在這種情況下, “ 則 ” 字前面的詞語有時候是表示時間修飾。例如: 鄒魯之臣,生則不得事養,死則不得飯含。(戰國策趙策) 是故無事則國富,有事則兵強,此之謂王資。(韓非子五蠹) (4)然而,然則,雖然 在古代漢語裏, “ 然 ” 和 “ 而 ” , “ 然 ” 和 “ 則 ” , “ 雖 ” 和 “ 然 ” 常常連用,成為 “ 然而 ” ,“ 然則 ” , “ 雖然 ” 這幾種形式;其中 “ 然 ” 字是指示代詞, “ 而 ” , “ 則 ” , “ 雖 ” 才是真正的連詞。我們在閱讀古書的時候,應當把它們當中的兩個成份分開來理解。 “ 然而 ” 中的 “ 然 ” 字

15、表示 “ 如此 ” 。 “ 然而 ” 實際上等於說 “ 如此,可是 ” 例如: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 夫環而 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孟子公孫丑上) “ 然則 ” 中的 “ 然 ” 字也是表示 “ 如此 ” 。 “ 然則 ” 實際上等於說 “ 如此,就 ” 例如: 對曰: “臣實不才,又誰敢怨? ”王曰: “然則德我乎? ”(左傳成公三年) 魯仲連曰: “然梁之比于秦若僕耶? ”辛垣衍曰: “然。 ”魯仲連曰: “然則吾將使秦王烹醢梁王。 ”(戰國策趙策) 現代漢語用 “ 雖然 ” 的地方,上古漢語只用一個 “ 雖 ” 字。古代 “ 雖 ” 字和 “ 然 ” 字也是常常連用,但是 “ 然 ” 字還有實在意義, “ 雖然 ” 實際上應作 “ 雖然如此 ” 講。例如: 對曰: “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無怨無德,不知所報。 ”王曰: “雖然,必告不穀。 ”(左傳成公三年) 雖然,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莊子養生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