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讲 应试诗的形式五言四韵五言六韵五言八韵七言八韵 五言四韵 贞元十四年(798)物有无穷好蓝青更出青殊研方比德白受始成形袍袭宜从政衿垂可问经当年不采撷佳色几飘零青出蓝 五言六韵 先天二年(713)开国移东井城池对北辰咸歌太平日共乐建寅春雪尽黄山树冰开黑水津草迎金埒马花伴玉楼人鸿渐看无数莺迁听欲频何当桂枝擢还及柳条新长安早春 五言八韵 上元二年(761)颛顼时初谢勾芒令复陈飞灰将应节宾日已知春考历明三统迎祥受万人衣冠宵执玉坛墠晓清尘肃穆来东道回环拱北辰仗前花待发旂处柳凝新云敛黄山际冰开素浐滨圣朝多庆赏希为荐沉沦迎春东郊 五言八韵 乾宁二年(895)品物咸熙七言八韵成洛阳人移家归汝坟别业以渔樵
2、自终开元十三年进士及第有司试终南山望余雪诗咏赋云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四句即纳于有司或诘之咏曰意尽第二讲 应试诗的形式就现存作品来看,唐代应试诗表现为近体诗,确切地说是律诗,只是在字数或韵数上稍有差别而已。就具体表现形态来说,有五言四韵、五言六韵、五言八韵、七言八韵之分,其中五言六韵最为常见,占到了绝大多数。五言四韵的如贞元十四年(798)青出蓝诗,明确规定“限四十字成”,比如当年吕温的诗是这样的:物有无穷好,蓝青更出青。殊研方比德,白受始成形。袍袭宜从政,衿垂可问经。当年不采撷,佳色几飘零。总共八句,每一句五个字,偶数句押韵,这就是五言四韵。五言六韵很常见,比如现存最早的长
3、安早春诗就是这一类,这年张子容的诗是这样的:开国移东井,城池对北辰。咸歌太平日,共乐建寅春。雪尽黄山树,冰开黑水津。草迎金埒马,花伴玉楼人。鸿渐看无数,莺迁听欲频。何当桂枝濯,还及柳条新。 五言八韵如上元二年(761)进士科考试的迎春东郊诗,张濯诗就是80个字:颛顼时初谢,勾芒令复陈。飞灰将应节,宾日已知春。考历明三统,迎祥受万人。衣冠宵执玉,坛墠晓清尘。肃穆来东道,回环拱北辰。仗前花待发,旂处柳凝新。云敛黄山际,冰开素浐滨。圣朝多庆赏,希为荐沉沦。不过需要指出来的是,这一年王绰的诗仍是60字,毛奇龄在唐人试帖中指出,这是举子自增所致。 个别情况下还会出现七言八韵的情况,如徐松登科记考卷二十四
4、乾宁二年(895)引文说:“品物咸熙,七言八韵成。”遗憾的是未见作品流传,因此难以具体分析。既然有举子自己增加诗歌字数的例子,那么有没有字数不够成为“半拉子工程”的呢?答案是肯定的。这个主人公叫祖咏,诗歌是终南山望余雪,这是祖咏开元十三年也就是公元725年参加科举考试时的“命题作文”。据南部新书卷乙的记载,这个题目原本是“限六十字”的,可是祖咏的作品只有四句二十个字: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据唐诗纪事中说,祖咏当时交卷子的时候,还真有人问他为什么只写了四句,他的回答干脆就俩字“意尽”,更简练。要求十二句就写四句,还能“意尽”?祖咏是不是有点夸张,说大话呢?其实也不是,这
5、首诗写得真的恰到好处。第一句话“终南阴岭秀”,“终南”就是“终南山”,扣住题目中的终南山了吧?“阴岭”,就是山岭的背面,由于光照不足的原因,所以还积雪皑皑。这就引出了第二句话“积雪浮云端”,过度非常自然,雪出来了,而这一句又是对上一句“秀”字的具体解释。怎么能看出来是“余雪”呢?答案就在第三句话中,“林表明霁色”,一个“霁”字告诉我们,雪停了,天晴了,所以是余雪。因为天晴,阳光能照住的地方积雪开始消融,只有山阴阳光照不到才积雪未化。祖咏不仅写了遥望到的终南山雪景,还写出了城中人的感受,“城中增暮寒”,“城中”二字告诉我们作者遥望的站立点是在长安城内;“寒”字又非常真实地写出了雪化的感受,我们都知道“下雪不冷化雪冷”,更何况还是在傍晚时分呢?所以,这首诗没有一句话是多余的,你再随便写进去一句话它就是多余的,因此,祖咏说,意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