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长江中下游地区郡国城址 湖北云梦楚王城 春秋战国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属吴楚之地,后来秦的势力由西向东逐渐到达此地。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在此设立南郡、衡山、九江、会稽、长沙、黔中诸郡。汉代大致属 荆州及扬州刺史部大部,相当于今天的湖南、湖北、江西、浙江等地及陕西、河南、安徽、江苏诸省南部。 秦汉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略低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城市密度及城市规模均无法与黄河中下游地区相比。目前在此区域共发现近百座秦汉城址,约占全国发现秦汉城址总量的 18%左右。 目前发现的郡国城址主要有安徽寿县寿春故城(秦汉九江郡治)、荆州郢城(南郡治 郢县)、鼎城索县故城(汉武陵郡治)、云梦楚王城(秦安
2、陆县、汉江夏郡治)、湖南长沙楚城(汉长沙国、郡治临湘城)等。 云梦楚王城遗址平面图 城址位置 城址形制 主要考古发现 城址性质 城址近似刀形,东西最长 2050米,南北最宽 1200米,现东、南、北三面尚有高出地表 2 4米的夯土墙,城址中部有 1条南北贯通的城墙,将其分为东、西两部分。 北墙长 1880米,南墙可分两段:东段长1050米,西段长 850米,东墙长 850米,西墙长 900米,中墙长 1100米。城墙基宽 35米,夯层厚 15 20厘米。城墙内外均有护坡,护坡内缓外陡,紧贴城墙,斜层夯筑。北边的护城壕保存较好,南护城壕直通涢水,现存护城壕的宽度 30 35米,深 2 5米。 北
3、城门尚能辨认,北护城壕中有长 30米,宽 5米的台基,浸泡在河水中,可能是北城门通向城外的吊桥台墩。 城址四角均有高台建筑,惟东北角保存较好,圆形,高出城内外约 6米。 调査和试掘表明,该城址的建造最早不过战国中期,最晚不过战国晚期。中墙的建筑年代在西汉初期,大约此时,楚王城被一分为二,西半部继续沿用,东半部则被废弃,成为东汉、唐宋墓葬区。 西城的废弃时间当在东汉早期或稍早。城址最下层为东周文化层, 其上依次为秦汉层、东汉及东汉之后文化层。城址四周分布着许多战国时期楚墓和秦汉时期的墓葬,如珍珠坡楚国墓地、睡虎地和龙岗秦墓、大坟头和木匠坟西汉墓地等,著名的睡虎地及龙岗秦简就出土于该城的西城墙及南城墙外不远处。这些墓地为我们认识楚王城的建筑和沿用情况提供了依据。 据考证,该城应是楚之安陆城,秦及汉初之安陆县,武帝元狩元年、二年(公元前122 年、公元前 121年)相继废除衡山、淮南、江都三国,并将各侯国的诸郡辖区作了调整,割衡山郡西部和南郡东部数县置江夏郡,以安陆城为江夏郡治。西汉末年郡治移 至西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