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夫之对理气(道器)之辩的总结首先,王夫之发挥张载“太虚即气”的思想,多方面论证“气”是世界的唯一实体。王夫之认为气即物质存在,具有普遍性,天地万物由气构成,整个世界统一于物质性的气;气具有永恒性,永生不灭;他用“诚”即实有来概括气的客观实在性。理气(道器)之辩的总结其次,王夫之对有无之辩做了深入考察。对于佛老主张以虚无为世界的本原、本体之说,王夫之提出了“虚无皆气”的观点。王夫之认为“有”是绝对的,“无”是相对的,“无”是相对于“有”而言的,宇宙间不存在绝对的虚无。理气(道器)之辩的总结再次,王夫之在理气关系上,坚持“理在气中”,“理依于气”的唯物主义观点,批判了程朱理学的“理在气先”、“理
2、生气”的客观唯心主义本体论;也批判了陆王心学的“心即理”、“心外无理”的主观唯心主义本体论。他认为理是气固有的必然规律。理气(道器)之辩的总结最后,在“道器”关系上,王夫之提出“天下唯器”、“道在器中”,批判了宋明理学的“道在器先”、“悬道于器外”。道器问题,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问题。理气(道器)之辩的总结王夫之对理气(道器)之辩的总结,达到了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统一。动静之辩的总结王夫之直接继承了张载“动静”观的辩证法思想,吸取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成果,在对程朱理学的批判中,对动静之辩做了总结。动静之辩的总结阴阳的对立统一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源泉。王夫之继承张载一物两体的观点,提出用“两端”来概
3、括事物内部矛盾的两个方面,宇宙间的一切运动变化都在于“两端”的相互矛盾作用。他还认为事物的“两端”是存在于一个整体之中的。动静之辩的总结王夫之明确提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观点。动静之辩的总结王夫之明确提出事物的运动变化是一个新旧不断更替的“日新”过程。他认为一切事物都处在变化发展之中,发展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内成”,即事物量的变化,一种是“外生”,即事物质的变化。动静之辩的总结王夫之认为一切对立面不是“截然分开”,而是相互包含、相互转化的,因此必须“乐观其反”。他认为矛盾转化的形式,一种是已经激化,一方必须克服另一方;一种是在保持动态平衡的状态下实现转化。对心物(知行)之辩的总结王夫之
4、在认识理论过程中所要解决的首要任务是改造“能”、“所”范畴,正确阐述认识活动中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能,是主体的认识能力,所,是外部世界人们认识和利用的对象。对心物(知行)之辩的总结能所关系:“所固以发能”、“能必副其所”对心物(知行)之辩的总结认识发生的条件:形神物三者相遇,即感官功能、心的思维作用与认识的客观对象三者必备。对心物(知行)之辩的总结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格物是认识的第一种方法。即广泛了解事物的现象,并考察其历史演变,为掌握其发展规律做好材料准备对心物(知行)之辩的总结致知是认识的第二种方法。通过抽象思维掌握事物的内在本质。知行关系上,王夫之提出“行可兼知”。他认为认识必须依赖
5、实践才见功效,而实践却不依赖认识就有其功用,接触到了实践可检验认识,认识不能检验实践这一真理。知对行有指导作用。从认识的本源上讲,行先知后,人知对行的有指导作用上讲,知先行后,二者相辅相成。理势合一的历史观首先,王夫之通过对中国古代历史的精深研究集中阐发了历史进化论观点。针对历史复古论,王夫之认为人类与自然界一样,处在变化日新的过程。他认为人类社会由动物进化而来,是根据辩证法做出的合理推测;理势合一的历史观其次,王夫之探索历史发展过程中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提出“理势合一”的论点。理是历史发展中的客观规律性,势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王夫之认为势是依存于时代的现实条件的,不同的时代条件就有不同的
6、发展趋势,因而也就有不同的历史规律。理势合一的历史观王夫之认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通过偶然事件实现的,而偶然事件往往受到历史人物主观动机的影响。理势合一的历史观从何处发现历史必然?王夫之主张通过民视来揭示天视。天视是规律的自然显示,民视是千百年来人们对历史事件的总的看法。理势合一的历史观一种制度是否推行千年而不改变,要看人民是否接受,如果人民持久的乐意接受(民视),那么就一定合乎理之自然(天视)历史必然性不是从圣人、君王的个人意志中去找,而是从世世代代人民的意志中去找。性日生而日成的人性论王夫之在批判理学家在人性问题上的宿命论和禁欲主义时,提出了“性日生而日成”的人性论。“性日生而日成”说,是
7、王夫之变化日新思想贯彻在人性论中的表现。他认为习行习惯和人的道德本性是相互结合的,习行习惯变化了,本性也随之变化。他不赞同人的本性一成不变,认为未形成的可以逐渐形成,已形成的可以变革改造。王夫之认为,人性的形成不是完全被动的,人可以主动的权衡取舍。性日生而日成的人性论“天理寓于人欲”说是王夫之“理在器中”、“道寓于器”思想在人性论中的表现。他认为人类合理的共同欲望推动人类社会前进。关于理想人格的培养,王夫之的“成人之道”是要培养“以身任天下”,又与天下人苦乐感同身受的大丈夫。他把培养高尚德性的“成性”与合理满足人欲望的“成身”看作是在同一过程中形成的,要在身心两方面加以培养。王夫之还特别注意“情”、“性”联系,认为“情”是“性”之端,是“性的表现,对人情加以诱导,去除浮夸之情,培养真挚之情,就可以达到定性的效果。王夫之的成人之道包含有理想人格就在真善美三者中达到统一的意思王夫之王夫之将中国哲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