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重点: 各发展阶段的特征难点: 各时期综合思想的形成 过程,第一章 综合自然地理学发展简史,综自理论的建立和发展不过几十年的历史,但综自的知识积累和思想萌芽很早,可以追溯到很远的古代。 综自的知识萌芽很早,理论形成很晚。 地理学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 古代地理学 古典地理学 近代地理学 现代地理学 每一阶段综自都有一定的进展。,第一节 古代地理学时期综合思想 (公元前18世纪中期),一、中外地理著作中的综合思想,(一)中国1.古代地理学名著禹贡 作者不详 公元前5世纪,春秋时期出现,有人考证,是孔子的作品,是孔子修尚书所作,全文1189字,内容丰实,体系完整,结构严密。,1.古代地理学名著禹贡,
2、第一次把中国进行分区,把中国划分为九州: 冀、 青(山东东部) 、兖(山东北部)、徐、荆(江陵) 、杨、豫(河南)、雍州(秦岭以北)、梁(陕西秦岭以南) 并对各州的山川、湖泊、土壤、物产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描述,对前人的积累的自然地理知识作了系统的整理、总结。 禹贡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区划著作之一。,禹贡根据土色、质地和水文等,将全国九州的土壤分为壤、黄壤、白壤、黑坟、白坟、赤植垆、坟垆、涂泥及青黎等9 类,并根据肥力的高低,把土壤分为三等九级。按土壤肥力的等级安排农业生产,并制定了适当的田赋(当时称为“贡”,即土地税)。,禹贡是尚书中的一篇,战国时魏国人士托名大禹的著作。全书分5部分:九州。大
3、禹治水后划分为冀、青、兖、徐、荆、扬、豫、雍、梁九州,描述各州地理概况。导山。分九州山脉为四列,叙述主要山脉的名称,分布特点及治理情形。导水。叙述 9条主要河流水系名称、源流、分布特征,以及疏导的情形。水功。经过治理以后,河川皆与四海相通,再无壅塞溃决之患。五服。叙述在国力所及范围,以京都为中心,由近及远,分为甸、侯、绥、要、荒五服。从此,九州安定,2.周礼 年代与禹贡同一时期,把全国的土地分为五类:山林、川泽、丘陵、坟衍(低平坦)、原隰(低湿地方)。辨其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之名物。周礼大司徒周礼夏官邍师:“掌四方之地名,辨其丘陵、坟衍、邍隰之名。”是我国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的综合自然地理知识的萌
4、芽。,周礼是儒家经典,西周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周公旦所著,今从其思想内容分析,则说明儒家思想发展到战国后期,融合道、法、阴阳等家思想,与春秋孔子时思想发生极大变化。周礼所涉及之内容极为丰富。大至天下九州,天文历象;小至沟洫道路,草木虫鱼。凡邦国建制,政法文教,礼乐兵刑,赋税度支,膳食衣饰,寝庙车马,农商医卜,工艺制作,各种名物、典章、制度,无所不包。堪称为上古文化史之宝库。,3.战国时期管子.地员篇 公元前3世纪前后管仲等人所作,总计389篇。地员篇是其中之一。,把我国按地势分为三大类 :渎田、丘陵、山地。 又按地表组成物质和中小地貌形态分成25个亚类,再按肥力对农林的适宜
5、程度分上、中、下三等(上土、中土、下土), ,对于土壤的区分更为详细。将九州之土分为18 类,每类又分五级,即所谓“九州之土凡九十物”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土地分类和分等。,管子地员篇分别讲到渎田、丘陵、山地等不同地带的土地生长不同的植物。论述了土壤与地形、地下水、植物的关系,强调“草土之道,各有其造” 客观规律。,4.以后陆续出版的 班固的汉书地理志 郦道元的水经注 玄奘的大唐西域记 沈括的梦溪笔谈 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把自然、经济、人文结合在一起是主要的综合性,区域自然地理资料。,水经注,水经注是公元6世纪北魏时郦道元所著,全书三十多万字,详细介绍了中国境内一千多条河流以及与这些河流相关的郡县、
6、城市、物产、风俗、传说、历史等。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是中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水经注在自然地理方面,所记大小河流有1252条,从河流的发源到入海,举凡干流、支流、河谷宽度、河床深度、水量和水位季节变化,含沙量、冰期以及沿河所经的伏流、瀑布、急流、滩濑、湖泊等等都广泛搜罗,详细记载。所记湖泊、沼泽500余处,泉水和井等地下水近300处,伏流有30余处,瀑布60多处。所记各种地貌,高地有山、岳、峰、岭、坂、冈、丘、阜、崮、障、峰、矶、原等,低地有川、野、沃野、平川、平原、原隰等,仅山岳、丘阜地名就有近2000处,喀斯特地貌方面所记洞穴达70余处,植
7、物地理方面记载的植物品种多达140余种,动物地理方面记载的动物种类超过100种,各种自然灾害有水灾、旱灾、风灾、蝗灾、地震等,记载的水灾共30多次,地震有近20次。,侯仁之教授曾利用水经注复原了北京周围古代水利工程,研究了毛乌素沙漠的历史变迁。还可以运用它来研究古代水道变迁,湖泊湮废、地下水开发、海岸变迁、城市规划、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等等诸多课题。,沈括梦溪笔谈,北宋的沈括(1031-1095)大科学家,梦溪笔谈被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研究了河流的外力作用(侵蚀、搬运和堆积)用这种理论解释了华北平原的成因,由“沧海桑田”之说,大海桑田(农田)解放后在平原上发现的许多贝壳堤证明了这一点。在太
8、行山崖石壁上发现贝壳,推断原来这些地方是大海,它的海陆变迁的规律比欧洲15世纪发现早400年。,(二)在西方 古希腊和罗马的文化中,也早就有综合自然地理知识的萌芽。重点讲述2个人物:,1.古希腊学者埃拉托色尼(公元前273-192),“地理学之父”之称,主要因为他第一个创造了地理学这个词。当时的学术中心在亚历山大城,主要是一个图书馆,他担任馆长,是希腊学术界最有威望的职位。用“地理学”这个词作书名,写了一本有关自然地理知识的著作。 书中说明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论述了当时的已知的海陆分布,开创了以地理为中心内容的作为对整个地球的研究方向,被后世成为“宇宙派”。,埃拉托色尼(Eratosthene
9、s,前275一前193)生于希腊在非洲北部的殖民地昔勒尼(cyrene,在今利比亚)。他在昔勒尼和雅典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成为一位博学的哲学家、诗人、天文学家家和地理学家。地理学著作2部,公元前305年,埃拉托色尼就已经测量出了地球的周长.地球大小的修正一书还包括:赤道的长度、回归线与极圈的距离、极低带的范围、太阳和月亮的大小、日地月之间的距离、太阳和月亮的全食和偏食以及白昼长度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等等。这些研究代表了当时地理学发展的高水平。,地理学概论一书致力于研究有人居住的世界。全书分三卷,第一卷先是一段简短的绪言,对地理学的产生和发展作了历史的回顾,然后着重阐述地球的结构和演变以及水的运动(
10、潮汐、海峡中的海流等);第二卷为数理地理学。主要探讨天空、大地和海洋的形状和结构、地球的区域和地带的划分以及已知世界的范围等问题;第三卷是论述世界地图的改绘,包括一幅新编绘物世界地图以及区域描述。埃拉托色尼的这本书总结了希腊地理学的成就,标志了这个时期地理学的最高水平,是古代地理学宝库中的一个重要文献。,2.斯特拉波,斯特拉波,出生于希腊,后移居罗马,是个大历史学家,生前写了许多历史和地理方面的著作。他写的历史方面的著作大部分遗失了,而所著地理一书,共17卷却全部保存下来。 书中注意自然环境的并列描述,特别是地理位置、相互联系,这些思想,可以说是西方欧洲最早的综合观点的萌芽。,地理学共17卷,
11、前两卷地理学总论,第3到10卷,描述了欧洲,特别是西班牙、高卢、不列颠群岛、意大利、日耳曼、斯基泰、巴尔干半岛等地区,第11到16卷,描述了亚洲,包括美索不达米亚、小亚细亚、印度、波斯、亚述、巴比伦、叙利亚、巴勒斯坦和阿拉伯等;第17卷描述非洲,包括埃及和整个北非地区。在总论中,他认为地理学应包括数理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两大部分:前者以天文学和数学为基础,后者研究地表和大气圈的自然现象。他指出要很好地认识地理学,必须掌握有关天文学、数学、大地测量学和地理学史等基础科学知识,公元5世纪-15世纪,中世纪黑暗时代 是西方最落后的一段,罗马帝国到后期分崩离析,形成了闭关自守的政教合一的君主国。欧洲社会
12、在宗教势力的控制下:科学领域受神权思想支配人们开阔的地理眼界又缩小了地理学在这个时期几乎没有什么进展,所以称欧洲的这一时期为黑暗的时代,二、地理大发现时期的资料积累,15世纪末-16世纪初,一系列的地理探险活动:哥伦布(1492年)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发现了新大陆。伽马(1498年)绕过好望角,发现了通往印度的新航线。麦哲伦(15191521年)和他的同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次环球一周的航行。,哥伦布,哥伦布自幼热爱航海冒险。他读过马可波罗游记,十分想往印度和中国。当时,地圆说已经很盛行,哥伦布也深信不疑。他先后向葡萄牙、西班牙、英国、法国等国国王请求资助,都遭拒绝。一次,在西班牙关于哥伦布计划的
13、专门的审查委员会上,一位委员问哥伦布:即使地球是圆的,向西航行可以到达东方,回到出发港,那么有一段航行必然是从地球下面向上爬坡,帆船怎么能爬上来呢?哥伦布为实现自己的计划,到处游说了十几年。直到1492年,西班牙王后慧眼识英雄,她说服了国王,甚至要拿出自己的私房钱资助哥伦布,使哥伦布的计划才得以实施。,1492年8月3日,哥伦布带着给印度君主和中国皇帝的国书,率领三艘帆船,从西班牙巴罗斯港出大西洋,直向正西航去。10月12日凌晨终于发现了陆地。哥伦布以为到达了印度,实为中美洲巴勒比海中的巴哈马群岛,他当时为它命名为圣萨尔瓦多。1493年3月15日,哥伦布回到西班牙。此后他又三次重复他的向西航行
14、,又登上了美洲的许多海岸。后来,一个叫做America的意大利学者,经过更多的考察,才知道哥伦布到达的这些地方不是印度,而是一个原来不为人知的新的大陆。,达.伽马,达.伽马葡萄牙航海家,生于葡萄牙锡尼什,卒于印度科钦。青年时代参加过葡萄牙与西班牙的战争,后到葡宫廷任职 。1497年7月8日受葡萄牙国王派遣,率船从里斯本出发,寻找通向印度的海上航线,船经加那利群岛,绕好望角,经莫桑比克等地,于1498年5月20日到达印度西南部卡利卡特。,1519-1522年9月实现的。麦哲伦环球航行成功不仅开辟了新航线,还通过他的探险船队进行的探险航行证明了地球是圆的。,意义: 证实了地球上广大海洋的存在, 弄
15、清了海陆的基本轮廓, 明确了地球的形状、大小和运动形式, 收集和积累了大量的海洋、生物、地质资料,地理资料的积累空前丰富起来。 当时科学的发展要求对已有的地理知识进行整理和总结。,瓦论纽斯 瓦论纽斯的自然界是统一的思想,在概念上为综合自然地理学开创了新起点。,瓦伦纽斯德国早期地理学家(后迁居荷兰),在大学预备研究哲学、数学、物理,后在大学学医,最后又改学地理专业。他以地理为基础,利用当时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常与航海商水手接触的条件,重视当时地理大发现和天文学上的重大成果。完成名著地理学通论1650年出版。 该书是一部综合性较强的著作,第一次将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的学说引进地理学来探讨数理地理问题
16、。,这部名著的综合自然地理思想体现在两个方面: 1)从“自然界是统一的”思想出发,总结了当时有关气候、海洋和地形等方面的知识,认为水陆界各组成部分处于相互渗透之中。 2)第一个接近正确理解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学者,认为地理学主要是研究地球的外部表面,研究地球的水界和陆界,同时他还把地理学分为普通地理学(研究整个地理表面)和特殊地理学(研究地表局部地段)。,瓦伦纽斯的见解比同时代的人要高的多,有的学者认为这种见解至少比当时地理发展水平超出一个世纪。他以后的自然地理学者从瓦伦纽斯这里得到了新概念,从而综合自然地理知识积累有了较快的突变。虽然瓦伦纽斯只活了28岁,但在他的短短的生涯中,对地理学的贡献
17、是巨大的。,第二节 古典地理学时期综合自然,时 间: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 自然地理学研究综合自然转折期:地理大发现后,地理学积累资料向整 理资料过渡。古典地理学时期的特点: 不是简单描述地理事物,而是分析说明地理事物解释地理学,来区别于古代的描述地理学。,一、转折时期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 学的诞生,转折时期的代表人物:两位德国地理大师:洪堡和李特尔。 洪堡的科学思想和科学实践为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以洪堡的科学活动和学术著作作为主要标志。,洪堡(1796-1859) 科学史上十大科学家之一,与达尔文、牛顿并列。 知识渊博,被称作万能学者,学习了物理、植物、矿物,千方百计的进行野外
18、考察,具有细心观察的兴趣和能力。 他考察了西欧、南欧。28岁时,母亲去世,把得到的遗产全部用于考察:南北美洲,采集了大量的植物标本、岩石标本。 回来后整理出版了新大陆热带地区旅行记30卷,一生的最后几年完成巨著宇宙5卷,是他一生的总结。,洪堡宇宙,1)明确提出“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 提出:自然地理学的重要目的是认识多种 多样的统一,研究地球各种自然现象的一般规律和内在联系。2)创造性地运用因果联系法则 对各种自然地理现象的成因和分布规律做出理论性的概括。,如气候带的分布及其原因;洋流的成因;植物对气候的依存关系,至今对部门自然地理有指导意义。尤其是他所创造的比较地理学不仅为部门自然地理学提供了
19、方法论依据,而且为综自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如:各大陆的东西岸与内陆地区的气候差异性对比分析,自然植被水平与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为地域分异规律理论奠定了基础。,洪 堡自然地理学的奠基人,他创立的自然地理学从地理学中独立分化出来。重大贡献:揭示了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特点,运用了成因分析方法把自然地理学推向一个新的阶段。,李特尔(1779-1859) 与洪堡的工作过程、经历不同。但对地理学的贡献相同,可以与洪堡相比。 李特尔主要从事教学,培养了一大批学生,很多著名的德国地理学家都是李特尔的弟子。后来在柏林大学当教授,他的文章是第一个地理学讲座教授,它的文章写得很晦涩,但他的讲座却非
20、常成功,他口齿伶俐,语言明确。善于在黑板上阐明他的思想,人们称他为雄辩、才华横溢的演讲家。他把地球作为人类家乡的住所来研究,强调人地关系。被推崇为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李特尔,两位大师在同一时期逝世,詹姆斯在地理学思想史一书中把这一时期叫地理学的转折点。即:近代地理学的开创时期,古典地理学的终结。两位大师被看作是古典地理学的掘墓人,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他们还运用地理大发现所带来的大量新资料,按各自的方法考察、写书、讲学汇合成综合性巨著,作为地理学者在全世界学术界、教育界的巨大影响和享有崇高的地位,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中国古典地理学时期,大统一的政治、生活稳定、保证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反
21、对变革、反对创新、内部固步自封、相对越来越落后。,19世纪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所以近代地理学只能从西方开始,中国的近代地理学的出现要比西方晚半个世纪。,二、分化时期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理论萌芽,19世纪中后期,受分析思潮的影响,整个科学技术处在大分化,地理学也不例外,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又分为气候学、地貌学等(二级),地貌学又分为河流地貌学、陆地水文学、湖泊学等(三级),乃至四级部门地理学(如泥石流学、雪学等)。,这种分化过程使科学研究更加深入,无疑是进步的表现,但同时却产生地理学本身是否存在的问题。这些分化出来的部门地理学学者,甚至认为地理学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
22、,没有再存在的价值了。而其他方面的学者也对地理学采取了否定态度。这样,便出现了地理学发展的危机。,楚国南在地理学发展史中的“译者题记”里的一段话,确切的说明了这个时期地理学的处境: “科学的地理学,乃是近代自然科学进步以后才发展起来的,也正是由于自然科学的进步,地理学所属的内容都分为许多支派、许多部门,各具组织化、系统化,成为一门特殊的、独立的科学。而地理学的内容,却渐渐地被抽空了,地理学的存在也成了问题。至少是地理学是否可以成为一种科学的问题。譬如说任何一种科学,都有它自己的研究中心和所属的特殊的体材,它所研究的内容也被新发展起来的地质学、气象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分割开来。作为专门研究的对象
23、,所以,地理学是否可以成为一有组织的、完整而独立的科学,乃成为19世纪末叶以来,科学争论的一个大问题。”,为了寻找出路,对抗这种分化,许多著名的地理学家力图为地理学寻找到一个专门的研究对象,所以形成各种学派。 1.区域学派:以德国的赫特纳,美国的哈特向为代表,他们认为地理学所研究的是空间区域,因此,区域是地理学研究的对象。 区域地球表层各特定和一般地段内各种地理现象的结合方式。 2.人地关系学派:以法国的白吕士、白吕纳为代表,认为地理学主要是研究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关系的问题。仅从社会科学方面研究人地关系。,3.景观学派:认为地理学主要研究地表个别区域或地段的特征,从小地段的识别到自然区的划分,
24、地理学着重研究地球表面的区域差异。 由于这些学派都受一定的历史局限性,有的过于肤浅,如区域学派。有的过于社会化,如人地关系派。景观学派的理论也很不成熟,这些远远抵挡不了分化思潮的影响。 在大分化时期,坚持地理学综合研究方向的主要由德国的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和法国的马东以及俄国的道库恰耶夫。经过他们的研究综自理论体系的已开始形成。,第三节 近代地理学时期 综合自然地理学理论的形成,( 19世纪末20世纪50年代) 综合自然地理学理论体系形成时期 这一时期地球表面大部分得到考察,地理学有理论概括的基础。科学技术的飞跃科学分化,受分析思潮影响,地理学越分越细,面临危机,在地理大分化时期坚持地理学综合研究
25、方向的学者4人: 德 国李希霍芬 原苏联道库恰耶夫 法 国马东 英 国赫伯森,1883 年李希霍芬在莱比锡大学题为“当前地理学的任务和方法”的演说:“总之(仍然根据李希霍芬) ,地理学研究的是自然(地球表面的固定形态)的6个部门:土地,水圈和大气,动、植物界,人及其物质的与精神的文化。它们中的每一个都被从4 个观点进行研究:形态、物质内容、空间的相互关系和发展。贯穿始终的指导原则是后3个部分彼此之间,以及它们和地球表面之间的相互关系原则。”,1. 李希霍芬,(1)大到地理学研究对象三圈相互接触的地方,岩石、水、气,地球上各种现象相互联系。(2)小到局部,对地球表面的小区域,阐明各种事物的相互因
26、果关系区域地理研究,区域地理研究不仅描述独特现象,而且要探索现象发生的规律性,如黄土地区研究黄土的分布、黄土堆积过程,黄土对植被影响、黄土对人类利用影响。李希霍芬的思想是早期地理综合研究的重要指导原则。,2.道库恰耶夫,自然地理学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就在于俄国地理学家道库恰耶夫提出了自然综合体和自然地带学说,并且由他的学生和继承者加以补充和发展。 道库恰耶夫是土壤地理学家,他认为土壤是母质、气候、坡度、植物、动物和陆地年龄相互作用的结果,由此他看到了整个世界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本质特征。道库恰耶夫的发现以及所从事的研究工作,进一步促进了综合自然地理学的萌芽。他创立了自然综合体思想。,2. 道库恰耶
27、夫,地表的一切自然组成成分:地形、地表岩石、气候、水、土壤、动植物群落等都是紧密地相互联系,并作为统一的复杂的物质体系的一部分而不断地发展着。 上述自然综合体的概念包括三个方面: (1)从结构上:各要素综合 (2)从关系上: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整体。 (3)从时间上:具有变化、发展动态规律。,他在晚年得出结论:应建立一门新学科这门学科是关于那些错综复杂的各种各样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学说。是那些存在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之间的,支配着地表自然界变化的规律的学说。 这门学科处在地质学、山川学、气候学、植物学、动物学以及最广义的人类学这样一些部门的最中心,道库恰耶夫设想的新学科正是
28、综合自然地理学。,3. 英国的赫伯森和法国的马东,20世纪著名的自然地理学家。 赫伯森在世界地理中提出自然区概念,对全世界作了自然区划。 马东:自然地理学一书,对各自然要素进行分析论述,是部门自然地理的汇编。由于受历史局限,其影响不大。,综自理论的形成主要归功于前苏联地理学家,十月革命后。道库恰耶夫思想发展成两大学派:景观学派和普通地理学派 景观:原意是地方的风景,景色大致一致的地区。 自然景观:指各地的自然地理现象。 人文景观:指各地的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人文现象。 景观学派包括:德国的施吕特尔(偏向人文), 前苏联的贝尔格(偏向自然)。 贝尔格于1913年提出了“地理景观”概念,认为地表是由
29、客观存在的具有不同特点的地域(地段)所构成,每个地域(地段)独特的地形、气候、土壤、植物等自然要素都是有规律的结合。地表的这些地域(地段)概称地理景观,简称景观。,景观学派,景观学派在自然地理学中逐渐成为重要的核心和新的研究方向。贝尔格是把地理景观作为地理学研究对象。,景观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应用景观分析方法 (2)探讨景观学方法论 (3)统一认识得出结论,1)应用景观分析方法 (20世纪1020年代),苏联一些学者进行区域性地理考察时广泛应用了综合分析方法。当时为确定土壤改良措施,查明天然饲料场地和拟定地区农业开发方案等,编制了景观图。,2)探讨景观学方法论,
30、有了综合考察的实践经验,开展了景观方法论的研究,贝尔格写了一本苏联景观地理地带,第一次对景观学原理作了系统的阐述。引起了争论。 “景观”广泛理解自然综合体的同义语,代表人物贝尔格。 “景观”理解为具体的区域单位,且是自然区划的基本下限单位,“区域派”代表人物伊萨钦科 “景观”理解为基本的地域类型,是地域综合体系统中的起始单位“类型派”代表人物彼列尔曼。,3)统一认识得出结论,20世纪40年代,经过实践和争论,景观学派中的区域派和类型派逐渐取得接近一致的认识。 在自然界存在不同等级的地域单位(地理综合体)每个比较高级(复杂)的地域单位都是相对比较低级的地理综合体有规律的结合,这就是划分地理综合体
31、区域系统的理论基础。同时,任何一级具体的地域单位也可以按相似性的标志进行分类,从而得出地域单位的类型系统。对于地理综合体进行区划系统和类型系统划分,具同等重要的意义,且两者相辅相成。,贡献:景观学派的理论体系对划分地理综合体提供了理论基础,也就是为自然区划和土地类型的划分提供了理论基础。 不足:他认为景观就是自然地理学,实际上否定了研究整个地球表面的一般规律性。只强调研究地表局部的规律区域,忽略了整体。,普通自然地理学派,另一学派“普通自然地理学”学派与景观学派相反,强调研究地表的整体结构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轻视了地表局部自然地理规律性研究。 早期代表是布罗乌诺夫,他提
32、出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球表壳,把地球表壳定义为: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球面。,此后,格里高里耶夫重视自然地理过程的研究。苏联的卡列斯尼克普通地理学原理标志着自然地理学发展达到了高峰。,普通自然地理学派,格里哥里耶夫 将地球表壳改称“地球自然地理壳”,简称自然地理壳。 认为:自然地理壳的形成和发展决定于它所处的宇宙空间部位,它本身又是由地壳表部岩石圈、大气圈下部对流层、水圈、植被、土被和动物界等特定的物质要素所组成的统一整体,因而具有独特的构造、动态和发展变化的规律性。,普通自然地理学派,研究自然地理壳的基本要求:必须从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方面研究自然地理壳的组成成分,
33、以阐明自然地理壳构成统一整体的物质基础和各种过程的实质;必须从自然地理壳与宇宙因素(首先是太阳辐射)以及与地球内部之间的物质和能量联系方面进行研究,以阐明自然地理壳的动态和地域分异规律;,普通自然地理学派,必须用辩证的观点分析研究自然地理壳发展过程中各种矛盾的特性,以阐明自然地理壳的演化规律;应当运用地球物理学理论和数学方法从质和量两方面综合研究自然地理壳,以求定性和定量地阐明自然地理壳的构造以及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规律性。,从以上两大学派的论战中可以看出,综合自然地理学在理论上有了长足的发展,如果排除两个学派在各自研究方向上的片面性,而两者正确的一面则共同构成了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景观
34、学派研究的自然综合体地域分异规律和综合自然区划,为划分土地类型、评价土地资源、制定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普通自然地理学派研究的自然地理过程等综合体动态的理论,即关于自然综合体的内部和自然综合体之间物质与能量转换、历史演变和现代发展过程。 这两个学派都着重研究地球表层组成成分的相互关系、探索其综合特征、形成机制、地域差异和发展规律,因而使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础理论日臻完善。,卡列斯尼克于1947年出版了他的名著普通地理学原理,这部著作阐明了地球表面自然界的结构,即地理壳各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性质。由于地理壳各个不同部分的结构差异性,使其分化为在外貌上和内部上
35、各不相同的地段,即地理景观。,卡列斯尼克的著作标志着普通地理学发展达到高峰,这部著作虽在一定程度上仍未完全摆脱部门自然地理材料汇编的框架结构,但在书中最后几章有关自然地理学的综合问题研究,即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区划单位的划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等却反映了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内容和基本原理。,1957年和1959年,伊萨钦科先后两次来我国讲学。讲稿由我国高等教育出版社以自然地理学原理为书名于1960年正式出版。该书系统地叙述了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地域分异规律、景观学说、自然区划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以前有关综合自然地理学的思想、理论比较全面的概括和系统的总结。至此,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理论体
36、系已经形成,并作为一门科学完全确立了。,第四节 现代地理学时期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新趋向,(20世纪60年代以来) 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类面临五大问题:土地、粮食、资源、环境、生态。自然地理学面临新任务、新问题。出现新技术和新理论 新技术:苏联的卫星上天、美国的赶超、 遥感、核能、遗传工程新技术的带动。 新理论:(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新综合性。,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出现了科学技术革命,地理学不可避免地卷入这一潮流,所谓计量运动或计量革命。 地理学计量革命使地理学在实践中更精确化 从此地理学发展进入新阶段现代地理学阶段,现代地理学首先从美国开始,然后波及英国和欧洲近代地理学从
37、德国开始(洪堡、李特尔)传入欧洲,最后美洲。第二次进入大战后期:美国开始挑起了反对区域的大旗,然后掀起了声势浩大的计量运动,开展了地理学的行为研究。目的是使地理学在实践中更加精确化。地理学作为一种科学,现代特征科学化。,一、现代地理学时期,解释途径的确定化研究领域的系统化分析方法的模式化应用范围的广泛化,现代地理学与近代地理学的区别,1. 地理现象解释的确定性。 2. 地理分析方法的模式化。3. 地理学研究的系统思想。4. 地理学应用的广泛性。,1.地理现象解释的确定性,地理现象描述,把观察到的现象转 换成文字、图形、符号地理现象解释,把这些现象的时间、空间联系过程条理化定性解释模糊的说理方法
38、定量解释确定的说理方法,古代地理学描述性记载,描述、记述地理事实是什么 古典地理学 近代地理学,解释性描述,解释地理现象、地理事实的内在联系为什么,定性模糊解释 现代地理学确定性解释为什么,定量、准确解释,2. 地理分析方法的模式化,模式:定性模式描述现象的性质近代地理学 定量模式描写现象的规律现代地理学(1)定性模式: 19世纪中期 莫里 大气环流模式 19世纪末 戴维斯的侵蚀循环模式 把地面侵蚀分为四个阶段:青年期、壮年期、老年期、准平原期 20世纪苛本的气候类型模式,(2)定量模式: 出现比较晚,地理学上较早的是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方模式,地理学第一个区位模式。说明:两种模式是互相联系的,
39、 定性模式是起点,定量模式是终点。 一个好模式必须具有好的定性基础, 一个充分的定性模式又常需要定量概念来表达。 定量模式是现代地理学改进方法的重要部分。伴随着地理学的模式化理论化;模式越来越细计量化;20世纪60年出现地理系中两门新的学科,计量地理学和理论地理学。,3. 地理学研究的系统思想,系统一词是60年代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实施时采用的。系统是混乱的反义词,含有保持秩序的意思,由于技术革命发展,所有事物激增,质量有很大变化,所以混乱度增多,应用系统论的观点、系统工程的方法处理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地理是综合性科学,是系统科学,系统方法从整体到局部对认识方法是一大突破,系统方法在地理学中被
40、广泛应用是大家公认的。,4.地理学应用的广泛性,在农业、工业、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工程建设、交通运输、能源开发的应用研究。尤其在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评价、自然区划、自然保护、景观生态设计、区域开发,以及自然环境发展变化的预测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重大进展。同时也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二、现代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特征,背景:50年代后空间技术(原子能、电子技术)兴起系统科学:三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人类面临的五大问题:土地、粮食、资源、环境、生态自然地理学面临的新任务、新问题。所以试图革新理论、方法、加强综合研究来解决实际问题。,现代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特征:,1. 新理论
41、与新技术的应用。 2. 重视应用方向的综合研究。 3. 定性和定量结合分析。 4. 加强动态研究与开展预测。,1. 新理论与新技术的应用,新理论:三论 系统论是从控制论逐步发展来的,包括普通系统论和系统方法。创始人是英国的理论生物学家贝塔朗菲 背景:感到现在生物学产生许多分支,越分越细,从某种意义上讲,生物学起了还原作用。还原于化学、物理学。而统一的整体的观点丧失了是他的哲学思想,他认为研究生物学时应提出一般性的观点,贝塔朗菲写了不少文章,但文字表达不清楚,可贵的是在于他提出的这种思想整体、统一。系统论从首创到现在,不过几十年的历史。可是以综合、整体、最优化、渗透于各个领域。,新技术: 遥感方
42、法,从1961年苏联完成了第一次宇宙飞行,拍摄了地球表面像片开始,英美迅速发展。由于适应自然地理的多变量、演化快、范围广、综合性特点,有利于动态研究,再加上电子计算机普及。,2.重视应用方向的综合研究,由于长期以来,自然地理服务方向分散,没有树立对应的主要技术学科。各国学者开展与生产密切结合的应用方向研究。如土地综合研究、区域规划。目前综合研究,景观生态评价、管理、设计目的是,通过研究协调人地关系。,3.定性和定量结合分析,为使地理学的描述和解释精确化,以英美中青年地理学家为主力,用数学方法探索地域普遍规律,被称为地学的“数量革命”。数量方法使地理科学更加严谨、精确。 但暴露一些弱点,如地理分
43、异的时空分布地域差异等。,4. 加强动态研究与开展预测,预测预报是现代地理学的重要标志。人类生存和生活需要大力发展生产,这就要求对生产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进行预报,据此对生产计划进行调整、修改以防患于未然。地理预测预报的程序一般是: 对预报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作全面分析; 针对各种技术方案进行预报; 提出措施,保证方案实施后能收到最佳效益,并缩小其不良后果。 预报有全球、大区(各大洲、大洋)、国家和地区等不同级别的综合预报。虽然这方面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其前景是非常广阔的。,第五节 我国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发展,蓬勃发展阶段 广深发展阶段 恢复前进阶段 系统分析阶段,我国综自地理学四个阶段,
44、一、蓬勃发展阶段(50年代),50年代以来,我国综自蓬勃发展,为满足生产和建设的要求,了解我国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潜力提出一系列新课题,50年代初,综自发展有两个方面:综合考察和自然区划。,1.区域地理综合考察 2.自然地理区划工作,1. 区域地理综合考察,半封建的旧中国遗留下来的有关科学资料极其贫乏,特别是边疆地区在科学上可以说是一片空白。 解放以来所进行的一系列考察是以边疆地区为主,其次是华北沿海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1951年考察队开进西藏是解放后第一次规模巨大、综自科学研究实践活动。 1952年1959年青藏高原自然条件、垂直地带西北地区高山冰川资源、西北地区、沙漠地区、黄淮河平原综合
45、调查与土壤改良利用,华南热带生物资源的综合调查与开发利用。另外还进行了中小流域、典型自然地段、小区域等考察。,2.自然地理区划工作,国家成立自然区划委员会,组织大批人力进行区划研究,完成了区划研究,完成了部门区划,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在部门自然区划基础上,完成了全国综合自然区划。有3个区划: 1954年林超为高校地理教学划分四大块,大地区、地区、亚地区。 1954年罗开富拟定的中自区划方案,划分东西半壁、基本区、副区。 1958年黄秉维主持 全国综合自然区划草案,3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地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原区。 6个热量带自然地区、亚地区、自然地带、亚地带、自然省。 区划的完成是对
46、我国已有自然资料的系统总结和分析,对开展综合自然地理研究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除全国区划外,还对特殊地区进行综自区划。如青藏高原的自然分区、海南岛的自然区划、吐鲁番盆地的自然区划等。,二、广、深发展阶段 (60年代前半期),进入60年代后,资源考察和区划有更新的发展综自发展的鼎盛时期,有三个方面: 科学研究有了新的发展,巩固和发展。50年代一系列考察资料整理出版。 结合实践,综自理论探讨 重点发展自然地理过程实验研究,1.巩固和发展了50年代综自科研成果, 进一步完成50年代开展的综合考察、填补边远地区的空白。 任美锷提出了“中国自然区划”方案,别具一格,抓主要矛盾。 侯学煜提出以发展农林牧副渔为目的“中国自然分区”方案。 除全国区划外,还有为特定目的而制定的区划如:为灌溉服务的华北自然区划方案、各省区的自然区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