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政治经济学(山东大学精品课程)09.docx

上传人:拉拉链 文档编号:13585292 上传时间:2022-09-17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1.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经济学(山东大学精品课程)09.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政治经济学(山东大学精品课程)09.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政治经济学(山东大学精品课程)09.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八章 企业经济活动微观经济活动是社会经济运行的基础。企业经济活动是微观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企业的全部经济活动都是建立在成本和收益的测度与比较的基础上;生产要素替代、扩大再生产、企业技术创新等构成企业经济行为的主要方面;资金的筹集和运用是企业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企业产权制度和组织形式是企业经济活动的制度基础。本章将主要讨论企业的成本、收益、生产要素替代、扩大再生产、技术创新等经济行为,企业资金的筹集、运用与企业资本的循环和周转,企业的产权制度、组织形式与国有企业的性质、特点、地位与改革的方向等。第一节企业的成本和收益 一般来说,企业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而利润等于总收益减总成本。因此,在企业

2、经营中必须考虑企业的成本和收益及其比较。 一、企业的成本 (一)相关成本 “成本”这个术语可以用各种不同方式来下定义,它的“正确”定义因情况不同而各异。一般来说,成本是指为获得一件物品所要支付的价格。假如用现款购进一件产品并立即加以使用,在这种情况下,给它的成本下定义并加以测定,当然不会有什么问题。然而,把买来的物品储存一个时期后再来使用,情况就趋于复杂了。如果买进一项准备以不同的使用率在某个不定的期间来使用的固定资产,问题就显得更为尖锐了。那末,在任何一个特定时期使用这项固定资产的成本究竟是什么呢? 在具体应用场合下应该使用的成本数字叫做相关成本。当企业会计人员编制本企业所得税申报单时,法律

3、要求他们列出购置生产用劳动力、原材料和机器设备等方面所实际支出的金额。因此,为了纳税,表现为企业实际支出金额的历史成本就是相关成本。这种相关成本也适用于企业向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提供的报告和它给股东提出的利润报告。 然而,对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来说,历史成本就可能不适宜了。在一般情况下,现行成本和未来计划成本比历史成本较为恰切。例如,有一家营造公司存有1000吨钢材,其原来进价为每吨2500元,而现价已上涨了一倍,即每吨5000元。如果这家营造公司现在要投标承建一项工程,它该如何规定该工程所要使用的钢材的成本:是每吨2500元的历史成本,还是现行成本5000元?回答显然是现行成本。这家公司必须支付单

4、价每吨5000元,才能重新购置它要耗用的钢材。因此,5000元是上述公司用于投标承建这项工程的相关成本。然而,必须注意:供纳税用的钢材成本仍为历史成本2500元。 同样,假设某企业有一台机器,其原价全部折旧完了,帐面价值已等于零,在这种情况下,却不能认为其使用成本也为零。如果这台机器现在出售,可得价款10000元,而一年后的售价估计仅为2000元,那末,再使用该机器一年的相关成本将是8000元。而且,这家企业使用该机器的真实成本8000元与其所得税申报单上将会出现的“零”成本这两者之间并不存在什么关系。(二)机会成本 从经济资源的稀缺性这一前提出发,当一个社会或一个企业用一定的经济资源生产一定

5、数量的一种或者几种产品时,这些经济资源就不能同时被使用在其它的生产用途方面。这就是说,这个社会或这个企业所获得的一定数量的产品收入,是以放弃用同样的经济资源来生产其它产品时所能获得的收入作为代价的。由此,便产生了机会成本的概念。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那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所有东西。对企业而言,生产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它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在经济学中,企业的生产成本主要应该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理解。 (三)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 企业的机会成本有时是明显的,有时则不那么明显。 企业生产的显性成本是指厂商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购买或租用所需要的生产

6、要素的实际支出。例如,某厂商雇佣了一定数量的工人,从银行取得了一定数量的贷款,并租用了一定数量的土地,为此,这个厂商就需要向工人支付工资,向银行支付利息,向土地出租者支付地租,这些支出便构成了该厂商的生产的显性成本。从机会成本的角度讲,这些支出的价格必须等于这些相同的生产要素使用在其它最好用途时所能得到的收入。否则,这个企业就不能购买或租用到这些生产要素,并保持对它们的使用权。 企业生产的隐性成本是指厂商本身自己所拥有的且被用于该企业生产过程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总价格。例如,为了进行生产,一个厂商除了雇佣一定数量的工人、从银行取得一定数量的贷款和租用一定数量的土地之外(这些均属显性成本支出),还动

7、用了自己的资金和土地,并亲自管理企业。西方经济学家指出,既然借用了他人的资本需付利息,租用了他人的土地需付地租,聘用他人来管理企业需付薪金,那么,同样道理,在这个例子中,当厂商使用了自有生产要素时,也应该得到报酬。所不同的是,现在厂商是自己向自己支付利息、地租和薪金。所以,这笔价值就应该计入成本之中。由于这笔成本支出不如显性成本那么明显,故被称为隐性成本。隐性成本也必须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按照企业自有生产要素在其它最佳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收入来支付,否则,厂商会把自有生产要素转移出本企业,以获得更高的报酬。 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之间的区别说明了经济学家与会计师在分析经营活动时的显著不同。经济学家注重研究

8、企业如何作出生产和定价决策,因此,当他们在衡量成本时就包括了所有机会成本。与此不同,会计师的工作是记录和分析流入和流出企业的货币,因而他们主要关心显性成本,往往忽略了隐性成本。 (四)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 企业的总成本可以分为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 不随产量增减而变动的成本叫做固定成本。固定成本包括:借入资金的利息、租用厂房和设备的租金、与时间转移有关的折旧费、财产税、减产期间不能解雇的职工的工资,等等。然而,从长期来看,却不存在任何固定成本。 可变成本恰与固定成本相反,它随着产量增减而变动。可变成本是产量水平的一个函数,它包括:原材料费用、与使用设备有关的折旧费、水电费等的可变部分、直接生产工人

9、的工资、销货佣金和其它随产量增减而变动的投入要素的成本。从长期来看,所有的成本都是可变的。 (五)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 企业生产决策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其成本如何随着产量水平的变动而变动。这涉及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生产单位产品的成本是多少,二是每增加生产单位产品的成本是多少。前者是企业生产该产品的平均成本,后者是企业生产该产品的边际成本。它们都是从企业的总成本中派生出来的相关成本概念。 用企业的总成本除以总产量,就得到企业的平均总成本。由于总成本是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之和,因此平均总成本可以表示为平均固定成本与平均可变成本之和。平均固定成本是固定成本除以产量,平均可变成本是变动成本除以产量。 至于边际

10、成本,它是指额外一个单位产量所引起的总成本的增加。 用数学来表示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的概念是很有用的。如果Q代表产量,TC代表总成本,ATC代表平均总成本,MC代表边际成本,那么,我们可以写出: ATC=总成本/产量=TC/Q MC=总成本变动量/产量变动量=TC/Q 上述公式表示如何从总成本中得出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 企业在决定其产量时,边际成本概念起着关键作用。完全竞争性企业面对既定的市场价格,可以增加其产量,直到其边际成本等于价格。这一点是企业取得最佳利润的产量点。不完全竞争性企业则通过使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来取得最高利润。对于多数企业来说,边际成本下降一阵后即开始上升,边际成本的变动趋势

11、依企业生产函数的性质及其所购商品的价格而定。 (六)短期成本和长期成本 一个企业的成本往往取决于所考虑的时间长短。特别是许多成本在短期中是固定的,但在长期中是可变的,因此,对于许多企业来说,总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取决于所考虑的时间长度。例如,一个汽车公司在只有几个月的时期内很难调整其工厂的数量和规模,因此,它可以生产额外一辆汽车的唯一方法是,在已有的工厂中多雇佣工人。这样,这些工厂中的成本在短期中是固定成本。与上述情况不同,在几年的时期中,该汽车公司完全可能扩大其工厂规模,建立新工厂或关闭旧工厂,因此,其工厂的成本在长期中是可变成本。由于许多成本在短期中是固定的,但在长期中是可变的,因此

12、,企业的长期成本曲线不同于其短期成本曲线。 二、企业的收益 企业的收益就是企业的销售收入。企业的收益可以分为总收益、平均收益和边际收益,它们的英文简写分别为TR、AR和MR。 总收益是指企业按一定价格出售一定量产品时所获得的全部收入。以P代表既定的市场价格,以Q代表销售总量,则有TR=PQ 平均收益是指企业在平均每一单位产品销售上所获得的收入。即:AR=TR/Q 边际收益是指企业增加一单位产品销售所获得的收入增量。即:MR=TR/Q 边际收益概念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当生产者继续其生产直到其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他们便可得到最大利润。这是任何工业结构中的任何企业的最大利润点。 三、成本收益比较

13、在一般的意义上,企业的任何一种经营决策都是其成本收益的比较分析。每一个企业都在设法以尽可能小的成本获取尽可能大的收益。但是,在现实中,企业的成本收益比较却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一)成本收益的自我比较与相互比较 就每一个企业自身而言,无论其生产哪种产品或从事某项经营活动,都无一例外地要求其收益大于成本,这是企业成本收益自我比较的一个基本原则。但是,在不同的企业之间,成本收益的比较只能限制在某种具体的产品或经营活动上,比较的结果只能是某企业在某种产品或经营活动上的优势或劣势。 (二)成本收益相互比较中的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 通常,当我们在不同企业之间进行成本收益比较时,主要采取两种方法:一是在既

14、定的投入或成本基础上比较不同企业生产同种产品的产出或收益;二是在既定的产出或收益的基础上比较不同企业在同种产品生产中的投入或成本。也就是说,成本收益的相互比较一般表现为生产同种物品的不同企业之间的生产率的比较。 如果某企业生产某种物品所需要的投入或成本比其它企业都较小(在产出或收益既定时),或者生产该种物品所获得的产出或收益比其它企业都较大(在投入或成本既定时),我们就说该企业在该种产品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 如果某企业生产某种物品的机会成本小于其它企业,我们就说该企业在该种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三)成本收益自我比较中的机会成本原则 与其他企业相比,某企业可能在多种物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

15、对优势,但它不可能在两种或多种物品的生产上都具有比较优势。这是因为,比较优势是建立在机会成本的基础上,而一种物品的机会成本是另一种物品机会成本的倒数,因此,如果一个企业在生产一种物品上的机会成本较高,那么,它在生产另一种物品上的机会成本就必然较低。除非两个企业有相同的机会成本,否则一个企业就会在一种物品的生产上有比较优势,而另一个企业将在另一种物品上有比较优势。如果说收益大于成本是企业成本收益比较的基本原则的话,那么,比较优势唯一则是企业成本收益比较的机会成本原则。第二节企业的经济行为 一、生产要素替代 (一)企业的生产要素 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需要资本、劳动、土地等多种生产要素。这些要素是企业生

16、产经营活动得以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但又并非全部的条件。作为生产要素,它一般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它同时又是企业生产经营成果分配的基本要素,二是它必须有特定的人格化代表。 (二)生产函数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的过程就是从生产要素的投入到产品的产出的过程。生产过程中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和产品的产出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生产函数来表示。生产函数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任何生产函数都以一定时期内的生产技术水平作为前提条件,一旦生产技术水平发生变化,原有的生产函数就会发生变化,从而形成新的生产函数。新的生产函数可能是以相同的生产要素投

17、入量生产出更多或更少的产量,也可能是以变化了的生产要素的投入量进行生产。假定X1,X2,Xn顺次表示某产品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n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Q表示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则生产函数可以写成以下形式:Q=f(X1,X2,Xn)该生产函数表示在既定的生产技术水平下生产要素组合(X1,X2,Xn)在每一时期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为Q。在经济学的分析中,通常假定生产中只使用劳动和资本这两种生产要素。若以L表示劳动投入数量,以K表示资本投入数量,则生产函数可写为:Q=f(L,K)(三)等产量曲线等产量曲线是表明生产一定量产品所需诸要素可能出现的不同组合。由于我们通常假定企业在生产中只使用劳动和资本这两种

18、生产要素,因此,等产量曲线通常是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各种不同组合的轨迹。以Q表示既定的产量水平,则与等产量曲线相对应的生产函数为:Q=f(L,K)显然,这是一个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四)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与等产量曲线相联系的一个概念是边际技术替代率。一条等产量曲线表示两种可变要素的各种不同数量的组合可以生产一个既定的产量水平。换句话说,生产者可以通过对两要素之间的相互替代来维持一个既定的产量水平。例如:为了生产一定量的某种产品,生产者可以使用较多的劳动和较少的资本,也可以使用较少的劳动和较多的资本。前者可以看成是劳动对资本的替代,后者可以看成是

19、资本对劳动的替代。 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被称为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产量曲线上某一点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就是等产量曲线在该点的斜率的绝对值。(五)生产要素边际技术替代率的递减在两种生产要素相互替代的过程中,普遍地存在这么一种现象:在维持产量不变的前提下,当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断增加时,每一单位的这种生产要素所能替代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递减的。这一现象被称为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这说明,一种要素使用得越多,用来代替其一个单位所需要的另一种要素就越少。二、扩大再生产(一)企业扩大再生产的基本特点通常来讲,企业扩大再生产是指由于企业

20、生产要素的增加而导致的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就是说,企业扩大再生产指的是企业的再生产是在更大的规模基础上进行的,而不是简单地指企业再生产效果的变化。这是企业扩大再生产的性质特点。从本质上讲,企业扩大再生产主要来自于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的内在动力以及由于市场竞争而导致的外在压力。这是企业扩大再生产的动力特点。从动态的角度讲,企业只有在长期内才可能变动全部生产要素,进而变动生产规模,实现扩大再生产。也就是说,在一般的意义上,企业扩大再生产总是表现为长期的动态过程。这是企业扩大再生产的时间特点。(二)企业扩大再生产的规模报酬规模报酬变化是指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按相同比例变化时所带

21、来的产量变化。可以说,企业之所以扩大生产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看中规模报酬的增加。但是,企业的规模与规模报酬之间并不存在简单的对应关系。企业的规模报酬变化可以分规模报酬递增、规模报酬不变和规模报酬递减三种情况。1规模报酬递增。产量增加的比例大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称之为规模报酬递增。例如,当全部的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都增加100%时,产量的增加大于100%。产生规模报酬递增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企业生产规模扩大所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提高。它可以表现为:生产规模扩大以后,企业能够利用更先进的技术和机器设备等生产要素,而较小规模的企业可能无法利用这样的技术和生产要素。随着对较多的人力和机器的使用,企业内部

22、的生产分工能够更合理和专业化。此外,较多的技术培训和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经营管理,也都可以节省成本。2规模报酬不变。产量增加的比例等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称之为规模报酬不变。例如,当全部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都增加100%时,产量也增加100%,一般可以预计两个相同的工人使用两台相同的机器所生产的产量,是一个这样的工人使用一台这样的机器所生产的产量的两倍。这就是规模报酬不变的现象。3规模报酬递减。产量增加的比例小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称之为规模报酬递减。例如,当全部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都增加100%时,产量的增加小于100%。产生规模报酬递减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企业生产规模过大,使得生产的各个方面

23、难以得到协调,从而降低了生产效率。它可以表现为企业内部合理分工的破坏,生产有效运行的障碍,获取生产决策所需的各种信息的不易等等。三、技术创新(一)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结果是提高了生产率,不单是指劳动生产率,而是指全要素生产率。此外,技术创新也改变了企业,对于生产要素特别是劳动力的需求结构,改变了企业产品的性能和结构,诱发了新产品和新企业乃至新行业的产生,淘汰着技术上落后的产品、企业和行业,影响着企业之间的竞争方式和市场地位。(二)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基本特点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发明设计创造新产品或新工艺;创新把发明转化为商业应用;扩散或模仿新技术在社会中的传播

24、。尽管每个企业可能在任一阶段上引进或介入技术创新活动,其核心都是特定技术的商业应用。就是说,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而言,最为关键和核心的并不是技术上的创新,而是技术创新在经济活动中的实际应用。就内容而言,企业技术创新主要归结为两个方面:即工艺创新指生产方法的改进和产品创新指开发出新产品。就主体而言,企业技术创新主要来源于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就是说,企业技术创新总是与企业家相联系,由企业家承担风险、开辟市场、筹集必要的资金、建立新的组织机构,并首次把新技术(包括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运用于生产经营活动和经济生活。就条件而言,企业技术创新一方面受制于自身内部的主客观条件,另一方面也受到外界环境(特别是市场

25、结构和政府行为)的影响。(三)企业技术创新的环境约束市场结构是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一个环境因素。一般来讲,在成本和需求等初始条件相同时,创新前的竞争市场结构比垄断市场结构的创新收益要更大些。就是说,在竞争的初始条件下,企业的经济利润(或垄断利润)为零,因而源于创新的盈利都是创新利润;而在垄断的初始条件下,企业在创新前就能获得经济利润(或垄断利润),因而创新导致的利润增量只是创新后利润的增加部分,并不是创新后利润的全部;再者,由于垄断企业为了提高创新后的市场价格,必须限制产量,因而垄断情况下的成本节约要比竞争情况下的成本节约低一些。当然,由于影响技术创新的因素非常多,究竟是垄断性企业更有利于实现技

26、术创新还是竞争性企业更有利于技术创新,需要作具体的系统的分析,特别是对于不同的产业,情况可能有很大的不同。专利制度也是影响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一个环境因素。专利是政府依法授予企业或个人的在一定期限内生产或销售某种产品,或者使用某种生产过程(或工艺)的垄断权。因此,专利权是保护发明者利益的排他性权力。这样,一方面由于允许短期的技术垄断,使发明者或使用者有可能获得垄断利润,专利制度可以刺激企业更多地进行技术创新活动,促进生产率的提高;另一方面,由于专利权的合法垄断,新产品可能会定价很高,企业固然可以获得垄断利润,而消费者利益则可能受到损害。政府的鼓励政策同样是影响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一个环境因素。政府

27、对技术创新活动进行补贴或奖励,与企业签订研究合同或共同出资进行联合研究,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企业进行风险性的技术创新活动。第三节 企业资金的筹集和运用一、企业资金的筹集资金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必要条件。筹集资金是企业向企业外部有关单位和个人或从企业内部筹措和集中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的财务活动。企业筹集资金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一)自筹资金和外筹资金这是从筹资渠道对于筹资形式的区分。自筹资金主要包括企业留利中的生产发展基金、企业提取的折旧基金以及企业内部职工集资,等等。外筹资金包括银行贷款、社会集资(发行债券和股票)、国家财政投资、海外股权融资如发行B股、H股、N股、T股和ADR(美国存款证)

28、等等。(二)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这是从融资形式对于外筹资金形式的一种区分。直接融资指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形式融资,间接融资指通过银行贷款形式融资。相比较而言,直接融资的长处在于可以为企业提供长期融资的手段,不受贷款期限和条件的限制,其短处是融资成本较高,风险较大。间接融资的长处在于可以为企业提供短期融资手段,方便快捷,其短处是贷款者需要受贷款期限和各种贷款条件的限制。(三)短期筹资和长期筹资这是从使用期限对于筹资形式的区分。企业通过销售产品或提供劳务而收回的资金不可能均匀地发生,有时集中,有时则出现客户延期付款的现象,但企业购进原材料、支付各种费用、购置固定资产等,却必须如期付款。这样,由于收

29、入和支出在时间和数额上不能配合,有时会出现入不敷出,以至于企业必须筹措资金,借入债务。这就是短期筹资。它是指取得使用期限不超过一年的短期资金的活动。企业筹集短期资金的方式主要有商业信用、银行借款、应付费用、短期债券等形式。长期筹资是指取得使用期限超过一年的长期资金的活动。长期筹资的形式主要有发行股票、发行长期债券、租赁等形式。二、企业资金的运用 企业资金的运用就是投资,而投资的目的是获取最大利润。在投资过程中,企业要根据生产要求和市场规律选择投资方向和投资规模,同时还要受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控和企业自身的预算约束。 (一)投资的分类 首先,企业投资按时间长短可分为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长期投资一般指

30、投资时间在一年以上,用于中、长期工程项目,或购买中长期债券,以及长期持有其他企业股票等投资行为,其目的主要在于获取投资收益。短期投资一般反映投资时间在一年以内,以融通资金为手段,以获取价差(或利差)为目的,短期购买有价证券或拆出资金的投资(融资)行为。这种分类有助于按时间长短把握投资的方向、数量和投资结构,有利于投资决策和强化投资管理,也有益于按不同类型投资预防投资风险和回避投资风险,因而是划分投资的主要标准。 其次,企业投资按投资对象(客体)还可划分为实物资产投资、无形资产投资以及金融资产投资(有价证券投资)。实物资产投资是指企业以机器设备、房屋建筑物、场地等固定资产和以原材料、工具器具、仪

31、表以及其他流动资产为客体向其他企业、单位所进行的投资。以实物资产投资有助于企业利用闲置资源,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企业的现有资源。无形资产投资是指企业以商标、专有技术、专利权、商业秘密以及商誉等无形资产向外部企业、单位所进行的投资。这种投资以不损害企业自身利益为前提,尽可能充分地利用企业所拥有的无形资产,以便为企业带来更多收益。金融资产投资是指企业购买有关部门、企业发行的有价证券,握有对有关方面、企业的债权或股权,按照事先约定的条件收取利得。这种投资能够充分利用企业的财务实力,发挥现有资金的作用,同时又以不影响企业自身资金调度和运用为前提,因而是比前两种投资更为灵活的一种投资方式。 (二)投资的

32、成本、预期收益和风险 不管哪一种投资,都会有成本。负债投资要支付利息和股息、红利,以自有资金投资也要付出成本。投资必须考虑投资成本的大小。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投资主体是国家而不是企业,不管财政直接拨款或者是企业向银行贷款,企业是很少考虑投资成本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绝大部分的投资要成为企业的市场行为,企业成为投资主体后,企业能否盈利或盈利多少和投资成本高低直接相关。投资预期收益是由现期资本使用价值测算的,投资风险是由于投资回收期内市场变化的不确定性引起的。企业要避免投资风险,可能产生投资短期化和小型化,其结果不仅会使经济发展缺乏后劲,而且也会在不同程度上造成资本和资源使用的低效率和浪费。有战略眼

33、光的企业家,通过对投资风险的预测和精心设计,是敢冒风险的,因为风险投资收益高于常规投资收益,风险越大,风险收益就越高。 (三)资金的时间价值 投资是较长期的市场行为。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行为主体,是根据市场信号和市场预期收益进行决策的。但市场信号是现期投资价格,它既有可能失真,也可能不反映投资远期的情况和产业政策的要求,这就会为投资带来较大的风险,甚至使投资预期收益落空。这就要计算资金的时间价值。资金的时间价值是指资金不同使用时期的价值。在一定时期内,把一定数量的资金存入银行和用于投入生产经营,带来的利息和利润数额是不同的,只有投资利润大于银行利息时,企业才会投资。计算资金时间价值的公式如下:F

34、=P(1+i)n公式中:F终期值P现期值i年利率n年数三、企业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一)企业资本构成和资本结构 企业资本是指能为企业带来价值的各种形式的价值。从资本的实际内容看,大致可分为实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前者主要表现为工业资本、商业资本、农业资本、建筑业资本、运输业资本等多种形式,后者则主要表现为银行资本、证券化资本(或称为虚拟资本)等形式。 从资本的物质属性看,大致可分为有形资本和无形资本。前者主要表现为以厂房、设备、存货、土地、现金等形式存在的商品资本、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土地资本等形式,后者则主要表现为技术资本、人力资本、商誉资本(或称为品牌资本)、虚拟资本等形式。 从资本的所有权层次

35、关系看,大致可以分为终极所有权资本和派生法人产权资本。前者主要表现为私人资本、集体资本、国有资本等形式,后者则主要表现为企业法人资本形式。 从资本的产权结构看,大至可分为相对不可分割的独立产权资本和相对可分割的混合产权资本。前者主要表现为私人资本、集体资本、国有资本、法人产权资本等形式,后者则主要表现为股份资本形式。 从资本的经营方式看,大致可以分为独立经营的资本和混合经营的资本。前者主要表现为终极所有权资本和企业法人资本的独资经营,后者则主要表现为终极所有权资本之间、企业法人资本之间、以及终极所有权资本与企业法人资本之间的混合经营。 不难看出,在资本的各种类型和表现形式之间存在一定的可兼容性

36、。 企业的资本构成比例决定资本结构,而企业的资本结构又决定着企业的资产状况。若企业自有资本比例过小,利息负担过重,会加大企业经营和偿债风险。企业实业资本和有形资本比例过小,则会影响企业生产经营实业,容易产生泡沫经济。反之,如果企业自有资本过大,表明企业经营过于保守,未能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促进企业发展。企业实业资本和有形资本比例过大,会限制其资本运营能力,影响企业资产的迅速扩张。 (二)企业资本形态和资本循环 企业的现实资本运动在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中,要经过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企业资本分别依次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态。企业资本在运动中从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最后回到原

37、来形态的过程叫企业资本的循环。 企业资本循环是资本运动三个阶段的统一。在企业资本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中,每种资本形态都可以作为一种循环的起点和终点。资本循环要求资本的三种形态在空间上并存和时间上继起。空间上并存要求企业必须把全部资本按一定的比例分成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部分,使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既有用于购买生产资料和预付劳动报酬的货币资本,又有用于制造商品的生产资本和销售商品的商品资本,保证企业再生产顺利进行。时间上继起要求企业每一部分资本形态必须依次由一个阶段进入另一个阶段,由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继起性的破坏,将导致并存性的破坏。而并存性的破坏,则将导致资本循环的中断。资本循环

38、的并存性和继起性互为条件,缺一不可。资本形态和循环阶段只有在运动中达到统一,资本循环才能正常进行。 购买阶段是企业生产的准备阶段,是在流通领域内进行的。企业用货币资本在市场上购置生产要素,为商品生产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在购买阶段,企业资本是以货币资本的形式存在的,其作用是为价值增殖作准备。购买阶段结束后,货币资本就转化为生产资本,资本运动由购买阶段转入生产阶段。 生产阶段是资本循环的核心阶段,也是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相结合进行商品生产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其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并将生产时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其创造出新的价

39、值。劳动者创造出来的新价值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劳动者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其构成企业的工资,另一部分是劳动者的剩余劳动创造的价值,其构成企业的利润和企业缴付的税收等。在生产阶段,企业资本是以生产资本形式存在的,其作用是生产商品使用价值和实现价值增殖。当生产过程结束后,企业资本就由生产资本变成了商品资本,资本运动也由生产阶段进入销售阶段。 销售阶段是企业资本循环的关键阶段,这个阶段能否顺利完成直接影响企业再生产。马克思把这说成是“商品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所有者”。在销售阶段,企业资本是以商品资本的形式存在的,其作用是把商品卖出去,实现商品价值和价值增殖。当

40、销售阶段完成后,商品资本重新转化为货币资本,又回到起始阶段,从而完成了一次企业资本循环。 (三)企业资本周转 企业资本循环是不断进行的。企业资本循环的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的过程,叫做资本的周转。 资本周转速度是指资本在一定时间(一般是一年)内周转的次数。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资本周转时间;二是资本的构成,即流动资本和固定资本的比例。 资本周转时间是指资本从其出发点开始,经过一次循环再回到出发点所经历的时间,也就是资本通过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所需要的时间。具体说来,资本周转时间是由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构成的。生产时间包括:劳动时间,即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相结合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

41、时间;自然力对劳动对象独立发生作用的时间,即某些产品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发生物理、化学或生理变化的时间;停工时间,即生产领域内机器设备暂时中止使用或者工人的休息时间;生产资料储备时间,即已经进入生产领域,但还没有开始生产过程的原材料和辅助材料的储备时间。流通时间包括商品的购买时间和售卖时间,即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的时间和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的时间。 固定资本是指投在机器、设备、工具、厂房等劳动资料上面的生产资本。其周转方式的特点是:资本一次预付出去,物质形态全部参加生产过程,其价值随着物质磨损程度逐渐转移到商品中去,未转移价值仍固着在原使用价值形态上,经过若干年后预付资本价值才能一部分一部分地

42、周转回来。流动资本是指投在原料、材料、燃料等劳动对象和劳动力上面的生产资本。其周转方式的特点是:其使用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全部消费掉,其价值全部转移到新商品中去和劳动力价值再生产出来,商品售出后,预付资本价值一次全部流转回来。资本周转速度与资本周转时间成反比。因为固定资本周转速度比流动资本周转速度慢,所以资本构成中固定资本所占的比例大,整个资本周转速度就会减缓;流动资本占的比例大,整个资本周转速度则会加快。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必须合理运用资本,并采用有效措施加速资本的周转,以达到提高资本使用效率和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的。 第一,加速资本周转能够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和企业的经济效益。资本周转速度越快,

43、资本停留在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的时间越短,同一资本的利用率越高,同一劳动者在同一时间创造的新价值也越多,提供的剩余价值也越多,从而年利润率、企业的经济效益必然越高。 第二,加速企业资本周转能够节省预付资本总额,特别是有利于节省流动资本。合理利用资本,加快资本周转,是减少占有资本量的重要途径。假定企业利润目标和生产规模既定,其他条件不变,资本周转速度越快,所需预付资本总量越少,从而达到了节约资本的目的。如果把节省下来的资本投入生产,就可以使企业生产规模扩大。 第三,加速企业资本周转能够缩短资本回收期,并有利于整个社会资本周转速度的提高。企业资本周转速度加快,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回收期变短,

44、并减少了资本的时间价值(资本未来值与现值的差额),因而降低了企业投资的风险。此外,企业资本周转速度加快,还会使整个社会的资本周转速度相应加快,这有利于整个社会商品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平衡,并使经济发展速度与经济效益协调发展,实现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第四节企业组织 一、企业产权制度 (一)财产所有制、财产所有权和产权 财产是对于主体所享用的财物的统称。当论及财产时,人们不能不问财物归谁所有,谁是财物的主人,以及与之相关的权利和收益如何分割等等问题。作为财产必须同时具备四个条件:第一,必须是独立或相对独立于主体的意志而存在的对象,也就是说财产必须是与财产主体分离开来的。第二,必须是能够被人们所拥有的对

45、象,即必须能够为人们所控制和利用。第三,必须对人有使用价值。第四,必须具有稀缺性。 财物所以能够成为财产,关键在于占有,在于人和物之间客观存在的占有关系或占有权利。这种围绕财产占有关系或占有权利而建立的社会经济制度,就是财产所有制。财产所有制是人们在财产上形成的包括狭义的所有和占有、支配、使用、收益等关系。狭义的所有,指财产的归属、所有关系,涉及财产归谁所有的问题;占有指人们直接掌握、实际控制和具体管理财产的关系;支配指人们最终处置、安排、调度财产和决定其使用方向的关系;使用指人们改变、消费财产的关系;收益指人们通过占有、支配和使用财产获取相应收益的关系。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财产所有制关系受到

46、正式规则(包括法律规则、社会契约和组织规则)和非正式规则(包括人们的文化传统、习惯和道德规范)的承认和保护,在法权方面分别表现为狭义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和收益权。其中前四个产权反映了所有制主体的权利和职能,合起来简称为“四权”,“四权”加上相应的收益权,就构成了全部的产权或财产权。 狭义的所有权和产权是有联系的两个不同的经济范畴。两者的联系在于:所有权是产权的基础和核心,没有所有权就不存在产权问题;产权是所有权派生的经济权利,没有产权则所有权的权益无法实现;狭义的所有权是产权的一部分。但二者又存在区别:从所有制层面把握,狭义所有权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在法律上的表现,表明财产的归属权利,

47、即财产归谁所有、由谁支配、谁来收益的生产关系。而产权属于经济运行层次的范畴,是经济行为主体之间在财产营运中的权利关系,是指界定各经济行为主体占有和运用财产的权利边界和运行规则,即各经济行为主体涉及权利关系时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以及如何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权责利关系。 产权作为人与人之间围绕财产营运而建立的经济权利关系,内在地具有排他性、有限性、可分解性和可交易性等性质。首先,特定财产的特定权利只能有一个主体,是甲的,就不是乙的。一个主体要阻止别的主体进入特定财产的领域,以保护其特定的财产权力这就是产权的排他性。如果没有这种排他性,不管是否是某一财产的主人,都可以一样地占有、支配和使用该财产,就无所谓产权,也没有界定产权的必要。其次,产权与产权之间必须有明晰的界限和数量限度,否则,权能的行使无法有效地进行,无法提高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无法降低交易成本。再次,权能行使具有可分工性和利益的可分割性。产权的不同权能可以由同一主体行使转变为不同主体分工行使,就是权能的分解,相应的利益分属于不同的权能行使者,是利益的分割。权能分解是整合各个产权主体利益关系的需要,利益分割是权能分解的必然结果。最后,产权可以在不同主体之间转手和交易。产权的可交易性是以产权的排他性、有限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财务报表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