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诩补天才,置散投闲,醉梦依稀听号角;无酬雪恨意,昂扬沉郁,悲歌慷慨拍栏杆。,课前猜一猜,这幅对联写的是谁?上下两联涉及他的哪两首词作?,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辛弃疾,自诩补天才,置散投闲,醉梦依稀听号角;无酬雪恨意,昂扬沉郁,悲歌慷慨拍栏杆。,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河南南乐一中 邢可景,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
2、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从这首词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词人?,请大家插上想象的翅膀,用优美的语言再现辛弃疾登危楼、看吴钩、拍栏杆的情景(50字左右),登建康赏心亭伤心意无人会拍遍栏杆谁揾英雄
3、泪,临京口北顾楼北顾仇有谁知望断中原怎表廉颇情,谢谢!,登建康赏心亭伤心意无人会拍遍栏杆谁搵英雄泪临京口北顾楼北顾仇有谁知望断中原怎表廉颇情,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登建康赏心亭伤心意无人会拍遍栏杆谁搵英雄泪临京口北顾楼北顾仇有谁知望断中原怎表廉颇情,1:准确地读,读准字音,2.流畅地读,读出节奏,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
4、,红巾/翠袖,揾/英雄泪?,3:理解地读,读懂句意,作者及背景,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1140年生于被金兵占领的山东,这时距北宋灭亡已13年。20多岁时组织一支两千多人的队伍投奔耿京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南渡后历任建康府通判,,江西提点刑狱以及湖南、江西、福建安抚使等职。曾多次上书朝廷,主张收复中原,统一国土,不但未被采纳,反而遭到压制和打击,后被免职,闲居江西农村达二十年之久。开禧年间,韩侂胄(tu zhu)倡议北伐,辛弃疾曾一度出任浙东安抚使和镇江知府,不久又被弹劾落职,后因忧愤成疾而死。,这首词是辛弃疾于淳熙元年(1174)秋。作者在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任上。当
5、时他南下已有12年之久。由于南宋王朝主和派长期当政,压制抗战力量,因此他备受压抑,于是他登上了赏心亭北望,写下了这首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1、献愁供恨,玉簪螺髻:2、落日楼头:3、断鸿声里:4、江南游子:5、把吴钩看了:6、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 归未:7、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8、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分析下面这些句子具体表达的词人什么样的愁恨,1、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词人登上高处北望金兵占领的锦绣河山却落入敌寇之手的愤怒,2、落日楼头,落日:比喻国势衰微的南宋王朝,对摇摇欲坠南宋小朝廷的担忧,3、断鸿声里,断鸿:比喻作者飘零的身世,词人就像失群的大雁一样孤独,表达不
6、被朝廷理解的郁闷,4、江南游子,江南游子:代指作者自己。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有家不能回的无奈。,5、把吴钩看了,最能牵动词人情怀的恐怕就是吴钩了,以武将出身的辛弃疾看自己杀敌武器时应该是心潮澎湃、热血沸腾的。过去拍刀催马、驰骋沙场是何等的酣畅痛快,而今自己却像身边这吴钩一样被闲置一旁,表达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6、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这个典故表达了词人对张翰那样置国事政事于不顾,只管自己享受之类人的不屑。,7、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这个典故表达对像许汜之流以权谋私的人的唾弃。,8、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时光易逝,而自己却功业无成的感叹,四、写感人瞬间 追历史人物 抒今人之思,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当年辛弃疾登上高楼手拍栏杆的情景。(什么样的眼神?什么样的表情?怎么样去拍?),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健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他自江东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这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写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