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考试大纲考试科目代码: 615考试科目名称: 药剂学一、考试要求:掌握药剂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基本任务;掌握药物剂型的分类;掌握常用药物剂型设计的基本理论,基本处方分析,制备过程,质量要求;结合剂型制备熟悉重要单元操作;掌握重要辅料的性能特点;掌握制剂中药物降解的途径,规律和影响因素,并熟悉制剂配伍中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原理和一般处理原则;掌握药物制剂的新技术与新剂型的基本类型、重要辅料和特点,熟悉一般制备方法。二、考试内容:(一)、液体制剂掌握:1、液体制剂的特点、质量要求及附加剂2、溶液剂的概念、特性及制备方法3、混悬剂的概念、物理稳定性及稳定剂
2、4、乳剂的概念、分类及常用的乳化剂种类熟悉:1、液体制剂的分类和常用溶剂2、芳香水剂、糖浆剂的概念及特点3、高分子溶液的性质和制备方法4、溶胶的构造和性质5、混悬剂的制备及质量评价6、乳剂的形成理论、制备方法及其稳定性了解:1、乳剂的质量评定2、不同给药途径用液体制剂(二)、灭菌制剂与无菌制剂掌握:1、灭菌制剂与无菌制剂的定义与分类2、灭菌与无菌技术的分类及特点3、注射剂概念、分类4、注射剂处方组分及主要附加剂5、注射剂的制备及质量检查6、等渗调节计算方法7、热原的概念、特性及除去热原的方法8、典型注射剂处方与制备工艺熟悉:1、注射用水的质量要求及其制备方法2、输液的分类、质量检查、主要存在的
3、问题及解决方法3、滴眼剂的质量要求4、眼用药物的吸收途径及影响吸收的因素,眼用液体型制剂的制备5、注射用无菌粉末6、空气净化技术了解:1、冷冻干燥技术2、输液的包装、运输与贮存3、其它灭菌与无菌制剂(三)、固体制剂-1(散剂、颗粒剂、片剂、片剂的包衣)掌握:1、固体剂型的制备工艺流程2、固体剂型的体内吸收路径及Noyes-Whitney方程3、片剂的概念、分类及特点4、片剂常用的辅料及其特性5、片剂的制备方法与分类6、片剂的质量检查7、片剂的处方组成与设计熟悉:1、散剂的概念、特点及制备方法2、粉碎、筛分、混合单元操作(各粉碎机械的性能、特点及应用;药筛分类及标准混合方法及影响混合因素)3、颗
4、粒剂的概念、特点4、颗粒剂的制备、质量检查5、压片过程及其影响因素6、包糖衣工艺与材料7、薄膜包衣工艺与材料了解:1、散剂的质量检查、散剂举例2、片剂的包装、片剂举例3、包衣的方法与设备(四)、固体制剂-2(胶囊剂、滴丸和膜剂)掌握:1、胶囊剂的概念与分类及特点,2、硬胶囊、软胶囊的囊壳材料组成熟悉:1、胶囊剂的制备方法2、滴丸剂的概念、特点及制备方法(五)、半固体制剂掌握:1、软膏剂的概念、种类及特点;软膏剂常用的基质、处方组成及制备方法2、栓剂的概念、种类、处方组成及制备工艺。熟悉:1、凝胶剂的特点2、常用水性凝胶基质种类及特性3、栓剂的治疗作用(局部及全身)及临床应用了解:1、软膏剂的附
5、加剂2、软膏剂的质量检查3、眼膏剂的概念及特点4、眼膏剂的制备及其质量检查5、水凝胶剂的制备(六)、气雾剂、喷雾剂与粉雾剂掌握:1、气雾剂的概念、特点、分类、作用熟悉:1、气雾剂的组成2、气雾剂的制备工艺3、气雾剂的质量评价了解:1、气雾剂的全身吸收过程及影响因素。2、喷雾剂的概念、特点3、吸入剂的概念、特点。(七)、药物溶液的形成理论掌握:1、药物的溶解度2、影响药物溶解度的因素及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3、药物溶出度、影响药物溶出度的因素及增加药物溶出速度的方法熟悉:1、药用溶剂的种类及性质(八)、表面活性剂掌握:1、表面活性剂的概念、表面活性剂的结构特征及吸附性2、表面活性剂的分类、基本性质
6、及应用3、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亲水亲油平衡值、表面活性剂胶束、增溶作用等)熟悉:1、表面活性剂的生物学性质(九)、药物微粒分散系的基础理论熟悉:1、微粒大小与测定方法2、微粒大小与体内分布关系3、微粒的热力学稳定性、动力学稳定性、电学和光学性质4、絮凝与反絮凝概念及特性了解:1、DLVO理论及其它有关理论(十)、药物制剂的稳定性掌握:1、处方因素对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影响及解决方法2、制剂中药物的化学降解途径3、处方因素及外界因素对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影响及解决办法4、药物稳定性的化学动力学基础及药物稳定性试验经典恒温方法熟悉:1、研究药物制剂稳定性的意义与任务2、药物制剂稳定化的其他方法(十一)、
7、粉体学基础掌握:1、粉体学概念、粉体的密度、粉体的空隙率概念2、粉体的流动性及表示方法3、粉体的吸湿性和润湿性熟悉:1、粉体粒子的性质(粒径与粒度分布概念)2、粉体的压缩性质(十二)、制剂新技术掌握:1、固体分散体的概念及特点2、常用制备固体分散体的载体材料3、固体分散体的速释与缓释原理4、包合物概念和特点5、微囊的概念6、脂质体的概念、组成材料(磷脂和胆固醇)与结构熟悉:1、固体分散体的类型及制备方法2、常用的包合材料3、包合物的制备方法4、囊心物与囊材特点5、微囊的制备方法分类及相关工艺6、纳米囊与纳米球的制备技术了解:1、固体分散体的物相鉴定方法2、脂质体的质量评价(载药量、包封率、粒径
8、及粒度分布、稳定性等)。3、包合物的验证(十三)、经皮吸收制剂熟悉1、TDDS的概念、特点、类型及常用材料了解1、设计TDDS的影响因素,渗透促进剂和离子导入技术在TDDS中的应用2、TDDS的制备、质量控制及发展三、题型及比例:名词解释约占20%。简答题约占25% 。计算题约占15%。综合题约占40%。四、参考书目崔福德主编 药剂学(第五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年 范碧亭主编 中药药剂学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年2009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考试大纲考试科目代码: 824考试科目名称: 物理化学一、考试要求:本科目考试主要涵盖与药学相关的基础物理化学知识,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物
9、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计算和实验方法,能够用物理化学的知识解决生产、研究实际问题或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物理化学现象。 二、考试内容: 第一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 第一节 热力学的基本概念、热、功 第二节 热力学第一定律 第三节 热力学第二定律 第五节 热力学第三定律 第六节 亥姆霍茨函数、吉布斯函数判据 第七节 热力学函数基本关系式 第八节 多组分系统的热力学 第二章 相平衡 第一节 相律 第二节 单组分系统相平衡 第三节 多组分系统相平衡 第四节 单组分系统相图 第五节 二组分系统相图 第三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 第一节 化学反应速率与浓度的关系 第二节 化学反应速率与温度的关系 第三节 复
10、合反应动力学 第四节 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第四章 界面层的平衡与速率 第一节 表面张力、表面能 第二节 液体表面的热力学性质 第三节 新相生成的热力学及动力学 第四节 吸附作用 第五章 电解质溶液 第一节 电解质溶液的电荷传导性质 第二节 电解质溶液的平衡性质 第六章 电化学反应的平衡与速率 第一节 电化学系统 第二节 电化学反应的平衡 第三节 电化学反应的速率 第七章 胶体分散系统及粗分散系统 第一节 胶体分散系统 第二节 溶胶的性质 第三节 大分子溶液与粗分散系统三、题型及比例:单项选择题(20%)判断题 (10%)简答题 (20%)计算题 (20%)实验题 (10%)综合题 (2
11、0%)四、参考书目物理化学简明教程主编:傅玉普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第三版物理化学 主编:侯新朴 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六版2009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考试大纲考试科目代码:825 考试科目名称:分析化学一、考试要求: 包括“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两部分,化学分析部分要求考生牢固掌握酸碱滴定、配位滴定、氧化还原滴定、重量分析和沉淀滴定的原理及应用,学会用这些方法处理分析问题,掌握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仪器分析部分要求考生牢固掌握各类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以及仪器的各重要组成部分,对各仪器分析方法的应用对象及分析过程要有基本的了解。可以根据样品性质、分析对象选择最为合适的分析仪器及分析方法。
12、二、考试内容:第一章 绪 论了解分析化学定义、任务及分类。第二章 误差及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理解系统误差、随机误差的产生原因和减免方法;准确度、精密度及其相互关系。掌握有效数字、有效数字位数确定、有效数字的运算法则和修约规则;绝对误差、相对误差、偏差、平均偏差、相对平均偏差、标准偏差、相对标准偏差的表示方法及其计算;平均值的置信区间计算;少量数据的统计处理;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方法。第三章 滴定分析了解滴定分析法的特点;理解滴定分析法及其术语。掌握滴定分析法的分类及其对滴定反应的要求;直接法配制标准溶液的过程及物质的条件;间接法配制标准溶液的过程、基准物的条件及常用基准物。掌握物质的量浓度和滴定度
13、的表示及其计算;滴定分析结果的计算。第四章 酸碱滴定法理解酸碱质子理论中的酸碱定义、酸碱反应实质、酸碱离解常数,质子条件、物料平衡、电荷平衡。理解溶液的平衡浓度、分析浓度(总浓度)及表示,分布分数的定义和计算。掌握一元弱酸(碱)、多元弱酸(碱)、两性物质、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了解酸碱滴定曲线的绘制过程。理解滴定突跃及影响滴定突跃大小的因素及一元弱酸(碱)的准确滴定条件;指示剂的变色原理、理论变色范围、理论变色点和酚酞、甲基橙的实际变色范围和颜色变化情况;指示剂的选择原则。掌握酸碱滴定分析结果的计算。第五章 非水溶液中的酸碱滴定法了解非水酸碱滴定法基本原理,非水溶液中酸和碱的滴定 第六章配位滴
14、定法理解配位滴定法对配位反应的要求,EDTA与金属离子的配位反应特点。理解配位平衡的相关概念;配位反应准确滴定条件;金属指示剂的作用原理、条件及常用金属指示剂;混合离子的分别滴定。第七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了解氧化还原滴定法的特点。理解电极电位、条件电极电位、平衡常数、条件平衡常数;电极电位与平衡常数的关系式;氧化还原反应速度及其影响因素;典型氧化还原反应滴定曲线的化学计量点和滴定突跃的电极电位计算;氧化还原滴定的指示剂的种类、作用原理及选择原则;氧化还原预处理。掌握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法及计算。第八章 重量分析法和沉淀滴定法理解条件溶度积常数的意义;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影响沉淀纯度的各种因素和提
15、高沉淀纯度的措施;重量分析对沉淀形式和称量形式的要求;沉淀的形成过程和沉淀条件对与沉淀类型的影响。第九章 吸光光度法 掌握光吸收基本定律,了解比色和分光光度法的有关仪器;掌握显色反应及光度测量误差和测量条件的选择。第十章 电化学分析掌握电位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明确金属基指示电极,膜电位与离子选择电极等的定义。了解离子选择电极的类型,离子选择电极的性能参数,离子选择电极的特点及应用。第十一章 色谱分析掌握色谱法的基本理论塔板理论和速率理论。明确基线,峰高,保留值,分配比,区域宽度等基本术语的含义。掌握色谱分析定性及定量方法。掌握柱效、选择性、分离度的基本概念及影响因素。了解色谱仪的仪器构造,掌握气
16、相色谱固定相,气相色谱分离条件及检测器的选择原则,了解气相色谱分析方法及应用。掌握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基本原理及分类,了解高效液相色谱仪的仪器构造,了解不同分离方法的应用对象。第十二章 分子光谱法掌握紫外一可见分子吸收光谱法,红外吸收光谱法的基本原理。能够应用以上分析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第十三章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了解原子光谱法的基础,元素光谱化学性质的规律性,明确原子化的方法及试样的引入,掌握原子吸收光谱,的基本原理及分析中的干扰效应及抑制方法,了解原子吸收分析的实验技术及仪器基本结构。三、题型及比例:单项选择题:15%。 判断并改正题10%。 简答题:20%。 实验题:20%。计算题:25%。 综合题:10%。四、参考书目分析化学第六版,李发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