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成纪中学 20122013 学年度高三应届语文高考备考方案一、指导思想紧密结合高考形势,吃透“双纲”精神,搞好知识点全面复习。以考试说明为依据;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切实加强高三复习的计划性、针对性和科学性;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为中心,抓基础、抓重点、抓落实;以全面育人为指针,以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语文成绩为目标,做到有的放矢,科学有序,突出重点,讲求实效。二、课改卷的特点:仔细研究近几年的课标卷,你会发现它和大纲卷相比,存在着下面几个特点:1、 诗词鉴赏分值增加为 11 分,侧重考查语言、形象、感情及表达技巧。2、 名句默写由 5 分增为 6 分,多出自必修本、选修本的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和
2、初中课本等必背篇目。3、 现代文阅读采用二选一式的选考题模式,兼顾到考生的个人爱好,给考生提供了相对自由的空间。4、 文言文分值、题型比较稳定,取材仍是人物传记。5、 语言运用更贴近生活,注重实用,形式多样;侧重考查语言运用的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6、 作文以材料作文为主,主旨更贴近现实,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和他人,更侧重思辨能力。三、 面对课改卷的应对措施:针对课改卷的这些特点,我们在复习时也采取了相应的应对措施。诗歌鉴赏:我们的做法是加大力度,三步到位。在诗歌鉴赏上,学生存在三大问题:1、看不懂写什么;2、知道写什么,但看不出用什么手法写的,好在哪?3、知道写什么,也知道怎么写的
3、,但由于答题步骤不规范、不全面导致失分。针对这三个问题,在诗歌教学上,我们把诗歌的复习分为三部分:写什么,怎么写,怎么答。在“写什么”这一环节,我们主要指导学生怎么读懂一首诗。 “怎么写”这一环节,主要讲明白诗歌的表达技巧及其效果。在“怎么答”这一环节,主要是指导学生分题型,找步骤。面对高达 11 分的的诗歌鉴赏题,这三步一定要讲清、讲透,缺一不可,在这三步中,“怎么答”这一步是教师最容易忽略的。单我们分析一下学生的试卷,会发现本来会答而得分不全的现象比比皆是,主要就是学生对答题步骤心中无数。我们的做法是:首先指导学生把近几年的高考题按题型归类,如形象类,表达技巧类,情景、虚实、动静角度类,分
4、析主旨类,怎么表达情感或如何描写类,直接问构思类,如何围绕关键字类,谈看法类,炼字类,炼句类,语言风格类等,并注意同一题型的不同表述方式。然后引导学生研究同一题型的高考答案,分解答案层次,破解每一类题的答题步骤或解题思路,如“从情和景的角度赏析这首诗”这类题,学生通过研究答案,就很容易看出它的答案一般分为三部分:1、写了什么景?2、抒了什么情?3、情和景之间的关系(举一反三:虚实角度、动静角度也是这样的答题步骤) 。而“这首诗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这一类题,它的答案一般涉及三个方面:1、写了哪些内容? 2、使用了什么手法?3、表达了什么情感?我在这里不再一一赘述每一类题型的答题思路,我想要告诉大
5、家的是,这一步对指导学生规范、全面地答题特别有用,经过这一步的总结训练,学生答题时心中特别有数,组织的答案也比过去规范、全面得多。程度好的学生在答题时总能准确踩在参考答案的得分点上。2013 届高三高考备考方案2在文言文复习上,我们的做法是删繁就简、化难为易文言文在课改标中一如既往地占据了不小的比重,而文言文阅读的特点是“题因文难” ,题目本身并不难,只是因为没有读懂所给文言段而变得艰难。弄懂了翻译,后面的题目就会迎刃而解,所以我们复习时主要在文言文翻译上下功夫。另外,这些年文言文阅读选材多是人物传记,大多是正面记载的,不外是忠臣孝子、清官能吏,大多是赞美其人品功绩,比如忠孝节义、廉洁奉公,政
6、绩战功等等,涉及内容多是身世人品、官职升降,为官政绩等,因为内容的相对固定,相应的一些词语是反复出现的,而且是专用术语。比如官职的升降任免,官员的治理谋略、性格人品、礼法制度、帝王生活等等。把这些高频率出现的文言词,加以归纳,分类整理,集中突破,可以为文言文的阅读和翻译扫清很多障碍。名篇名句默写:化整为零,逐一过关名篇名句默写算是整个语文试卷中唯一直接取自初高中语文课本的一个内容,且已经增到了 6 分,丢掉它,就等于输在了起跑线上,应力争让学生拿到满分。我们以“常见”和“有名”为前提,分阶段对学生提出不同背诵要求。第一阶段:必修 15 册要求背诵的内容第二阶段:选修课本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要求背
7、诵的篇目第三阶段:初中学过的名篇第四阶段:课外名篇名句,尤其是先秦诸子散文中的名句现代文阅读:总结套路,寻找规律在语文试卷中,最让学生有畏难情绪的的恐怕是现代文阅读了,特别是课标卷出现的小说和传记这两个新样式,更是让不少学生无从下手,这也是让很多高三教师茫然无措的一个板块,不少老师大概有过这样的经历:明明领着学生复习过了,学生在这一板块的成绩却毫无起色,而教师自己除了让学生做题也已经无计可施,于是只好对学生说,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过程,要靠平时大量的阅读积累,期望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我在年轻时也说过这样的话,说得冠冕堂皇,其实心中惭愧,毕竟这种理由有推卸责任的成分在里面。我承认阅
8、读能力的提高是个缓慢的过程,但分析学生的答题情况你会发现,学生现代文阅读得分低,并不能完全归罪于阅读能力,懂文而不会答题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不知答题思路使许多同学陷入束手无策的尴尬境地,常常望“文”兴叹。其实,只要对高考题进行深入研究,还是有规律可寻的。这就要求高三教师从答题方法上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总结套路,寻找规律。我们的做法是:1、教师把近几年课改卷中的文学类阅读题和实用类阅读题分别进行汇总,要求学生先把题型归类;2、然后针对每一类题,学生分组研究高考答案,分出答案层次,然后确定答题步骤或答题思路;3、分组汇报,讨论总结,完善步骤,最后形成每种题型的答题思路或应对策略。这样总结下来的结果是,
9、学生每看到一个题目,马上就能分出它属于哪种题型,马上能想到这类题的答题方向,然后根据我们总结出的答题思路组织答案,不会再感到无从下手或答非所问。训练到最后,有些程度好的学生的答案就能很接近参考答案。另外,新课标卷在现代文阅读上给了学生文学类和实用类选择的自由,学生也就有了选择的难度。一些学生面对两篇阅读,举棋不定,犹豫不决,耽误了宝贵的考试时间。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总结答题思路后,每周一次用相同的时间让学生做两篇高考现代文阅读,一篇文学类,一篇实用类,做完后教师改卷或学生对照答案自评,让学生比较两者的得分和做题的感觉,从中找到自己的强项,减少在考场上的犹豫时间。写作:针对课标卷作文侧重于材料作
10、文、更关注现实、贴近社会的特点,我们在作文3复习上特别注意两个方面:1、重抓审题训练2、关注现实素材至于在作文训练中如何强化学生的文体意识和规范意识,如何提升学生在标题拟定、开头技巧、素材运用、结尾艺术、结构形式、论述层次、语言文采等方面的能力,大家也都钻研多年,经验丰富,我就不再一一赘述。四、具体安排2013 届高三语文复习整体计划 章节或单元 课题名称 计划教 学时数 周次 起讫日期高二期末试卷讲评 3沁园春长沙 1烛之武退秦师 2荆轲刺秦王 2鸿门宴 2单元检测 1必修一作文 1 兰亭集序 1赤壁赋 1游褒禅山记 1单元检测 1诗经两首 1离骚 1孔雀东南飞 1诗三首 1单元检测 1必修
11、二作文 2 暑 假 补 课7、28-8、17专题 1 正确使用词语 7 1 8、27-9、1寡人之于国也 1劝学 1过秦论 1师说 1单元检测 1作文 3 2 9、2-9、8蜀道难 1杜甫诗三首 1琵琶行 1李商隐诗两首 1必修三单元检测 13 9、9-9、14专题 2 辨析并修改病句 7 4 9、16-9、21第 一 轮 必修四 廉颇蔺相如列传 2 5 9、23-9、284苏武传 2张衡传 2单元检测 1第一次月考及试卷讲评 6 6 9、29-10、7国庆放假作文 4 柳永词两首 1苏轼词两首 1辛弃疾词两首 1李清照词两首 1必修四单元检测 17 10、14-10、19归去来兮辞 2滕王阁
12、序 2逍遥游 2陈情表 1单元检测 1必修五作文 5 8 10、21-10、27专题 3 字音 3过小孤山大孤山 1庖丁解牛 19 10、28-11、3项羽之死 1阿房宫赋 1方山子传 1大铁锤转 1单元检测 1选修一作文 6 10 11、4-11、9六国论 1伶官传序 1祭十二郎文 1单元检测 1种树郭橐驼传 1子路、曾皙、冉有 111 11、11-11、16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1项脊轩志 1单元检测 1选修一作文 7 专题 4 字形 312 11、18-11、23第一单元第二单元选修二第三单元2 11、25-11、28第 一 轮 第二次月考及试卷讲 61311、29-12、15评专题 5
13、文言文阅读 14 14-15 12、3-12、14专题 6 古代诗歌鉴赏 14 16-17 12、16-12、28专题 7 扩展压缩语句 6 18-19 1、1-1、6专题 8 修辞 4专题 9 选用仿用变换 4 19-20 1、7-1、13专题 10 简明连贯得体 2专题 11 准确鲜明生动 2专题 12 图文转换 2专题 13 论述类阅读 8专题 14 文学类阅读 14寒 假 补 课1、14-2、1第三次月考及试卷讲评 3 1、30-2、1专题 15 实用类阅读 12 13 3、3-3、16专题 16 作文 6 4 3、17-3、24第 二 轮第四次月考及试卷讲评 6 5 3、25-3、31研读考纲,套题训练,利用纠错本,查缺补漏21 69 4、1-4、21第五次月考及试卷讲评 6 10 4、22-4、28研读考纲,套题训练,利用纠错本,查缺补漏21 1113 4、29-5、21第六次月考及试卷讲评 6 14 5、22-5、28第 三 轮调节,适当看书,保持良好心态 6 15 6、1-6、6高三语文备课组201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