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2人民版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内容中古思想少)有些原创.doc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1318421 上传时间:2018-06-2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9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人民版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内容中古思想少)有些原创.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2人民版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内容中古思想少)有些原创.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2人民版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内容中古思想少)有些原创.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2人民版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内容中古思想少)有些原创.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2人民版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内容中古思想少)有些原创.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高三历史试题第 1 页 共 8 页邢台一中 2012-2013 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三年级历史试题命题人: 第卷(选择题,共 45 分)一、选择题(每小题 1.5 分,共 30 小题,总分 45 分)1.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成为传统节日已家喻户晓,其实节气中还有另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是A立春 B夏至 C立秋 D冬至2.2010 年, 诗经在德国莱比锡书展中被评为“世界最美的书” 。其中一首周颂载芟云:“载芟(割除杂草)载柞(砍除树木) ,其耕泽泽(松土) 。千耦(二人并耕)其耘(除草) ,徂(往)隰(洼地)徂畛(高坡田) ”

2、从中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A土地大量开垦、私田大量出现 B铁器牛耕已经普遍使用C井田制下奴隶集体耕作的情形 D封建小农经济已经盛行3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异彩纷呈,又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请按时间顺序排列下文中提到的经济现象“蜀中旧使交子,唯有茶山交易最为浩瀚”“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无敌于天下,立威诸侯”“今之沃壤,莫如吴、越、闽、蜀;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A B C D4元朝王祯在他著的王祯农书中对古代某工具进行描述:“其制,当选湍流之侧,架木立铀,作二卧轮;用水激下轮。则上轮所用弦通缴轮前旋鼓,棹枝一侧随转。其棹枝所贯行桄而推挽卧铀左右攀耳,以及

3、排前直木,则排随来去,揙冶甚速,过于人力。 ”据此你认为该工具为A.筒车 B.水转翻车 C.立井水车 D.水排5.唐高祖废汉以来通行的五铢钱,改行“开元通宝”钱。此后, “开元通宝”成为历代钱币的一种范式,其原因之一是A.确立了钱币“圆形方孔”的形制 B.采用了新的材质C.改变了以重量定钱币的传统 D.铸造技术更 精良6.宋朝确立了土地私有产权制度,租佃经营成为重要的土地经营形式。宋朝租佃市场属于竞争性市场,地租率由市场决定。宋代土地租佃市场发达的主要原因是A.农民乐于接受这一经营方式 B.农民的生产自主性大为加强C.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 D.土地兼并导致大量农民无地7.古代政府一般以徭役的

4、方式征调工匠,在官府作坊从事生产。后来政府开始从民间雇佣工匠,甚至不再经营手工业作坊,改成直接向民间购买。这一转变最有可能是在A.西周时期 B.唐朝时期 C.元朝时期 D.明清时期高三历史试题第 2 页 共 8 页8.都城,往往是农业社会皇权与文化的集结处和辐射中心。而从下图(西汉、唐和北宋的都城)的城市布局上可以看出,都城在功能上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实际上它反映了A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B统治阶级的重视C吸收国外建都的经验 D重农抑商的政策9.明代名隶官籍的班匠有近 30 万人,其中轮班匠每三年赴京轮作,服役 90 天。据大明会典记载,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 年) ,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了轮

5、班工匠的征银制度。 “轮班工匠有愿出银价者,每名每月:南匠出银九钱,免赴京,北出银六钱,到部随即批放。 ”明政府的这一做法继承和发展了一条鞭法的纳银代役制度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削弱了封建政府对班匠的人身控制有利于民营手工业的发展A B C D10.“重农抑商”是封建统治者长期推行的政策,下列各项属于“抑商”所造成的影响的是有利于秦国完成统一大业有利于封建统治秩序的稳固有利于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有利于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A. B. C. D.11.政体指一个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即统治者采取何种形式组织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政权 机关,也叫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1840 年以前中国古代的政体主要包括

6、A.分封制与中央集权制 B.宗法制与中央集权制C.郡县制与行省制 D.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12.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请你判断,在西周的封国鲁国的宗法体系中,处于大宗地位的是 A周王 B鲁国国君 C卿大夫 D士13.翻阅汉书百官公卿表 ,对以下两幅图片上官职的记载,你从中能够看到的句子是A图一:“御史大夫,秦官,银印青绶,掌武事。 ”B图一:“丞相,秦官,金印紫绶,为百官之长。 ”高三历史试题第 3 页 共 8 页C图二:“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 ”D图二:“太尉,秦官,银印青绶,掌副丞相。 ”14.“汉刺史乘传周行郡国,无适所治。中兴所治有定处。旧常以八月巡行所部录囚徒考

7、殿最。初岁尽诣京师奏事。中兴但因计吏不复自诣京师。通典职官下列对该材料所反映的制度理解不正确的是A.在实行初期品级不高但可代表中央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B.有检阅刑狱职权C.东汉初期逐步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成为州的最高长官D.该制度对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有重要意义15.隋书记载,隋炀帝时牛弘引(刘)炫修律令。刘炫曰:“往者州唯置纲纪,郡置守丞,县唯令而已。其所具僚,则长官自辟,受诏赴任,每州不过数十。今则不然,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从这段材料中可以反映出官吏选拔制度发生变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三省六部制的确立相权的不断加强A B C D16.“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

8、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语出宋真宗赵恒)这首诗不能说明A.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B.重视伦理道德的教化作用C.儒家经典成为学校教科书 D.皇族考取功名后承袭恩荫17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调整与变革,下列措施反映强化中央集权的是A “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 ”B “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 ”C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D “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18.“昔者天子有争(同“

9、诤” ,下同)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目的在于实现对各级官员的监察 B.目的是实现对天子和王侯的谏议C.该制度能从法律的角度约束王权 D.该制度防止各级政府决策失误19.黄宗羲指出:“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晋、宋、齐、梁之兴亡,无与于治乱者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这从根本上体现出A.农民反封建的强烈愿望 B.知识分子参与政权的愿望C.封建社会末期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 D.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要求20.

10、下列官职或机构中,对中央管理行使监督职能的有刺史御史大夫御史台按察使A. B. C. D. 21.荀子强调“强本而节用,则天下不能贫” 。下列这一观点的理解正确的是生产与节约并重节约是应付贫穷的根本途径人可以战胜自然“天”是导致社会贫困的根本原因A. B. C. D.高三历史试题第 4 页 共 8 页22.明代文学家杨慎在文字之衰中提到,明代中期的文学现象是, “宋人曰是,今人亦曰是;宋人曰非,今人亦曰非。 ”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明朝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未达到宋朝的高度 B.元代对士人的践踏消磨了文人的创作才能C.形成于宋代的程朱理学在明代取得了统治地位 D.八股取士对士人思想的压制23

11、.在红楼梦中,曹雪芹曾借贾宝玉之口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这种言语在当时A.蔑视官僚专制统治 B.反映人民敢于斗争的精神C.揭露八股取士制度的腐败 D.是对传统价值观念的公然挑战24.在中国古代的一本书中,反复出现“悲观” 、 “割爱” 、 “浩劫” 、 “慧眼” 、 “解脱” 、 “觉悟” 、 “无缘”、 “庄严” 、 “宗旨”等词语。这本书最早可能出现于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唐朝25.“明明是流地痞、靠杀人放火、打家劫舍发迹的人,只要一登皇位,就自然而然戴上这样神圣的光环(即奉天承运 、 继天立极 ) ”。下列为“戴

12、神圣光环”提供相应理论基础的历史人物是 A孔子 B. 董仲舒 C.王阳明 D. 李贽26.16 世纪晚期,长城沿线汉族“边人大都五分类夷”,以致有“汉夷”之称;蒙古部首领也渐习华风,表示“求再生当居中华”。这表明A.中国大一统局面开始才出现 B.中国各民族之间关系日益密切C.长城是中国农牧业文明的分界线 D.中国的辽阔版图最终确立27宋徐积织女诗中说:“此身非不爱罗衣,月晓霜寒不下机。织得罗成还不著,卖钱买得素丝归”。这首诗反映的历史信息有北宋时期农民生活贫寒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北宋时期农民生活富裕北宋时期小农经济发达A B C D28.与分封制不同,郡县制确立利于中央通过监察和考课加强对地方政权

13、控制,从而结束了地方分权的格局,逐步演化为干强支弱的中央集权制”。郡县制能够发挥这样的作用,关键在于A.地方政权机构分为郡、县两级 B.废除了地方官的世袭制C.地方官员都是皇族成员 D.秦帝国法律细密、严苛29.元朝赵天麟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 ”材料表明元代设置行省制是为了A. 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区域 B. 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C. 管辖边疆地区,提高行政效率 D. 削弱地方割据,减少财政开支30.韩非子中有一个故事:“鲁人善织屦(麻等组织成的单底鞋),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

14、,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从中我们可以获得的信息有战国时期已经有了私营手工业当时手工业者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当时手工业者可以自由流动手工业者受到歧视A B C D高三历史试题第 5 页 共 8 页第卷(非选择题,共 55 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55 分。其中 31 题 20 分;32 题 15 分;33 题 20 分)31.(20 分)古代中国以农业立国,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其产生、发展都有其历史的必然性;虽政府一贯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但商品经济也有发展;政府政策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下

15、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战国初,赵中牟之人已有卖住宅、园圃者。到战国末土地买卖之风更盛。赵将赵括得到赵王赏赐的金帛,便用以购买田宅。土地买卖的频繁,促进了新兴地主的形成和发展。当然,当时地主土地来源并不仅限于购买,更多的还是来自于封建国家的赏赐。贫富迅速分化使新兴的地主阶级取得了大量的土地,同时也获得了政治上的统治权。春秋战国时期,领主的封邑大都被国君收去,封邑中的农奴,有的转化为地主的佃农,其余的则成为国君的佃农,这类农民在当时数量是较多的。 孟子中载,小农一般都有“五亩之宅” “百亩之田” “养八口之家” 。地主经济在战国时已有了很大发展,但领主经济仍未绝迹, 吕氏春秋说:“今以众地者,

16、公作则迟分地则速。 ”“公作”是指农奴共耕公田。由于领主经济已成为一种落后的生产关系,领主也感到农奴“公作”不如把田地分散给农民去耕作有利。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变化并简析其影响。(6 分)材料二 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懒惰、愚昧,或没有理性。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在投入现代的机械动力和化肥以前)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并对资源能作最适度运用的人。传统农业可能是贫乏的,但效率很高。小农作为“经济人” ,毫不逊色于任何资本主义企业家。摘编自西奥多舒尔茨传统农业的改造(2)该材料反映的中国古代的经济形式“对资源能作最适

17、度运用”指的是这一经济形态的哪一特点?除此之外,这一经济形态还有哪些显著特点?(4 分) 材料三 国家军事行政消费大大超过市生产消费;非生产人口的消费大大超过生产人口的消费,生活性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奢侈性消费大大超过正当性消费。四大比例失调,消费重心严重倾斜,说明这是一种在大一统集权统治下才可能产生的,具有强烈政治军事色彩的,畸形病态的社会消费结构。高三历史试题第 6 页 共 8 页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3)指出材料三所反映的中国古代社会现象及其产生根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现象的消极影响。(4 分)材料四 宋朝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商业革命的

18、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著提高。技术的稳步发展提高了传统工业的产量。同样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使作物在过去只是一季一熟的地方达到了一季两熟。从而促进了农业。此外,宋朝兴修的新的水利工程,大大扩大了水田灌溉面积。据估计,11 至 12 世纪,水稻产量增加了一倍。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还增加了贸易量,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尤其是宋朝,对外贸易量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期。同样重要的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4)根据材料四及所学指出“宋朝发生了一场名

19、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的具体表现。 (2 分)(5)分析宋朝的“商业革命”为什么未能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4 分)32(15 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材料一 明代废除丞相以前历代著名丞相及其命运 时期 代表人物 命运秦国 吕不韦 秦王以“仲父”相称,掌握国家大权,后被流放东汉末年 曹操 挟天子以令诸侯,掌握国家大权,其子篡夺皇位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明代废除丞相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 分)材料二 史记秦本纪载:秦武王二年(前 309 年)初置丞相,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唐初,中书、门下、尚书三省的首脑共议政事,都是宰相。中书舍人负责为皇上拟诏,

20、由中书令或中书侍郎适当修改。送给皇帝画敕。画敕后,就表示皇帝的正式意见已经形成了,这时就送到门下省。门下省侍中或侍郎对诏书的内容可以驳正违失。如果认为诏敕不当,可以修改后奏还,称“涂归” 。宋太祖的基本精神是实行地方分权,中央集权,臣僚分权,皇帝集权。 “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 ”明史:“明官制,沿汉、唐之旧而损益之。自洪武十三年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清史稿:“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初祗秉庙谟商戎略而已。厥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

21、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行攻之府矣。 ”高三历史试题第 7 页 共 8 页(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三大趋势并以相关的史实论证之(各举二例) 。(9 分)材料三明朝内阁制 西方内阁制产生背景 明朝丞相制度废除后,政务繁 杂,皇帝精力、才能有限 始于英国,由英国国王的最高咨询机关枢密院演变而来产生方式 明朝内阁首辅及成员由皇帝任命 以议会为基础,内阁首相通常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的领袖担任(3)你如何看待东西方内阁制在特征和影响方面的差异。(4 分) 33.(20 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材料一 战国初期,楚国民不聊生,楚声王竟至为“盗”所杀

22、。公元前 382 年,楚悼王任命吴起为令尹,主持变法。变法措施如下:“均楚国之爵,而平其禄,损其有余,而继其不足,厉甲兵以时争於天下” ;“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绝减百吏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 ;“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 ;“禁游客之民,精耕战之士” ;“荆所有余者,地也,所不足者,民也。今君以所不足,益所有余” 。(1)根据材料一总结吴起变法在用人方面的具体措施及作用。(4 分)材料二 故(汉代)公孙弘以布衣为相封侯,遂破以军功封侯拜相之成例,而变相之贵族擅权制,终以告歇自此以往,入仕得官,遂有一公开客观之标准。 “王室”与政府逐步分离, “民众”与“政府”则逐步接近

23、。政权逐步解放,而国家疆域亦逐步扩大,社会文化亦逐步普及。综观国史,政体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而跻统一,一也。(此在秦、汉完成之。)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成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二也。(此自西汉中叶以下,迄于东汉完成之。)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三也。(此在隋、唐两代完成之。)惟其如此, “考试”与“铨选” ,遂为维持中国历代政府纲纪之两大骨干。全国政事付之官吏,而官吏之选拔与任用,则一惟礼部之考试与吏部之铨选是问。此二者,皆有客观之法规,为公开的准绳,有皇帝(王室代表。)所不能摇,宰相(政府首领)所不能动者。若于此等政治后面推寻其意义,此即礼记礼运篇所谓“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之旨。钱

24、穆国史大纲(2)材料二叙述了古代用人制度演变经历的三个阶段是什么?体现了在选官用人方面的什么观点?高三历史试题第 8 页 共 8 页该变化反映的实质及影响是什么?(8 分)材料三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威。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一人之身,旬日异状。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 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愚臣以为宜罢中正,除九品,弃魏氏之弊法,立一代之美制。【唐】房玄龄(3)概括材料三

25、中的主要观点。 (2 分)材料四 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人之所能不可兼备,弃其所短,取其所长。有谠(正直)言直谏,可以施于政教者,当拭目以师友待之。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贤勿猜。为官择人,唯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唐太宗(4)材料四反映了唐太宗哪些用人思想?(4 分)材料五 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孙中山(5)根据材料五概括孙中山先生对科举制的看法。 (2 分)高三历史试题第 9 页 共 8 页高三历史答案1-5DCDDC 6-10DDADC 11-1

26、5ABCCA 16-20DDBCC 2125CCDBB 26-30BABBD31. (1)变化:新兴地主正在形成和发展,贫富迅速分化;传统的封邑制崩溃,农奴成为佃农;领主经济向地主经济过渡。(3 分)。影响:使新兴地主阶级掌握了统治权,加速了封建国家的形成;土地兼并之风出现;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地主经济的发展。(3 分)(2)特点:精耕细作。(1 分)显著特点: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很少进行交换;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等。 (3 分)(3)现象:社会消费结构呈畸形病态。 (1 分)根源:中央集权政治体制。 (1 分)消极影响:造成生产资本短缺,不利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

27、业社会转型。 (2 分)(4)城市布局打破坊市界限;出现了工商业市镇;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海外贸易发达。 (2 分,任答 2 点即满分)(5) (3)本问分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 经济:传统的自然经济阻碍新的生产关系的发展。 政治:重农抑商的政策阻碍了商业发展。 文化:宋明理学的保守性使社会陷于僵化;科举制度限制了新观念的萌芽。 第二层次: 政治:游牧民族的入侵打断了“商业革命”的进程;中央集权制的强化使地方缺少自主性。 文化:中国是大陆文明体系,缺少海洋文明的进取和冒险精神。32. (1)丞相位高权重。明代废除丞相制度的根本原因是丞相制度已经成为皇权专制加强的阻碍。(2 分)(

28、2)趋势一: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1 分)史实:汉朝设立中朝牵制以丞相、御史大夫为首的外朝;宋代设中书门下,长官称同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宰相,又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进一步分散了宰相的权力;明朝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制度。(1 分)趋势二:分权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1 分)史实:北宋实行地方分权,中央集权, “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等。(1 分)趋势三:决策权由外朝向内廷转移。(1 分)史实:汉朝实行中朝制度;明朝实行内阁制度;清朝设立军机处。(1 分)(3)明朝的内阁不是中央行政和决策机构,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不对皇权起制约作

29、用;内阁是专制制度强化的产物,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2 分)西方近代的内阁是权力民主的象征,总揽国家的行政权力,并代表国家对议会负责;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效防止了专制独裁。 (2 分)33.(1)取消世袭的封君、世袭的爵禄;废除了无用、无能的官职,剥夺了王室贵族的特权;削减了无用的开支。(2 分)作用:调动了将士作战立功的积极性,促进了楚国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 (2 分)(2)由分封到郡县;由宗室、外戚、军人掌权到士族掌权;由士族掌权到政府公开选拔官员(3 分)。观点:用人标准逐步平民化、客观化,导致“王室”与政府逐步分离, “民众”与政府逐步接近,高三历史试题第 10

30、页 共 8 页体现了公平公正、 “选贤与能。 ”(2 分)实质:封建统治者在用人机制上的自我调整。 (1 分)影响:扩大了选才范围,扩大了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基础。 (2 分)(3)在九品中正制下,中正官在选拔官员时会徇私舞弊,难以选拔出真正有用的人才,因而主张废除九品中正制。 (2 分)(4)) 扬长避短;虚怀纳谏;知人善任;任人唯贤(4 分)(5)用科举制取代举荐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的标准,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它是外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2 分)个别解析1.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

31、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 12 月 21 日至 23 日之间,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一天还有吃饺子、南方吃汤圆的习俗,谚语:冬至到,吃水饺冬至节气是计算我国 24 节气的起点。因为冬至一到,新年就在眼前了。所以,古人看待冬至节的重要程度,并不亚于新年。在民间广泛流传着“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意思是说,冬至的礼俗和过新年是相差无几的。早在周朝,便有冬至“天子率三公九卿迎岁”的记载。汉代以后,冬至节成为民间一个重要的节日。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

32、行放假。明清时代,冬至节有“肥冬瘦年”之说。在帝京景物略中有“百官贺冬毕,吉服三日,具红笺互拜,朱衣交于衢,一如元旦”的记载。由此可见,古人对冬至节的重视程度与元旦相差无几。专家表示,现在,我国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吃饺子的习俗,每到冬至这天,家家户户不论贫富,饺子是不可或缺的食品。而南方的传统习俗是煮食汤圆、吃米团和长线面,吃汤圆大多是取团圆之意。另外,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冬至又称“冬节”,时间在阳历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依照我国传统的历法,冬至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一个。因为它的日子并没有固定,所以和清明一样,被称为“活节”。在冬至这一天,对于位于北半球的中国,这时太阳刚好直射在南回归线(又称为冬至线)上,因此使得北半球的白天最短,黑夜最长。冬至过后,太阳又慢慢地向北回归线转移,北半球的白昼又慢慢加长,而夜晚渐渐缩短,正因为如此,冬至便成为历法上重要的节气之一。更由于古人对于这种自然现象的变化规律有着深刻的认识,所以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意思是说从冬至开始,阳气就要回升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高考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