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点15 古文阅读,考点队列 2009年考试大纲规定“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理解B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分析综合C 筛选文中的信息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温馨提示 方法总结,(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考察学生运用所掌握的文言实词知识来解决实际阅读问题的能力。 牢记实词考察点: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 偏义复词
2、通假 解题方法: 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词义。例如: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东家杀豚何为?曰:欲啖汝。 解析:“信”做“的确”讲;“啖”做“给吃”讲。 语法分析法:根据词语在语法功能上的作用来推断词义 例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齐宣王好射,说人谓己能用强也。解析:第一处应为动词“尊重”,第二处应为“老人”;因为”使用“后应跟宾语,所以解释应为”强弓“。 结构分析法;根据语句中特殊结构来推断词义。 例如: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得以自资 颜氏家训。 解析:“树之以桑”应为“以桑树之”,所以“树”应为“种植”;“自资”应为“资自”,所以“资”应为“帮助”。,(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
3、的用法,掌握虚词的一般用法;牢记兼词“焉”;注意特殊用法(而 以 则 因 所 若 乃 焉 与 其)。 解题方法: 辨明虚实:例如: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解析:根据语境“以”作动词“带领、率领”讲。 例如:敛资财以送其行。解析:连接“敛”和“送”两个动词,且“敛”的目的是“送”,所以“以”是连词。 例如:失其所与,不知。解析:根据语境“与”做动词“结交”“交好”讲。 例如:日与子弟角,无不胜。解析:与“子弟”连接且在动词“角”的前面做状语,所以“与”是介词。 分析位置:虚词的位置不同表明了它不同的语法功能,所以根据位置可以确定用法。 例如: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解析:“之”在“臣”与“壮”之间
4、,而“臣壮”这一主谓结构在该句中做状语,所以“之”的作用是取消句子独立性。 例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解析:“之”在宾语“句读”和谓语“不知”之间,所以“之”的作用是提宾。,(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牢记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谓语前置)固定句式。 方法总结: A、 判断句、被动句从结构特征上掌握 判断句:用“者也”表判断“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句末用“者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用“者”表判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如今人
5、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臣本布衣。且相如素贱人。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予本非文人画士。 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 【特别提醒】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被动句,用“为”或“为所”表被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用“被”表被动“予犹记
6、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用“见”或“见于”表被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用“于”或“受于”表被动“不能容于远近。”“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无标志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B、语境入手推求,主语的省略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 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 介词宾语的省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介词的省略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
7、南,C、倒装句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谓语前置的规律,固定句式记住使用习惯,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忌不自信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王见之曰:“牛何之?” 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一言以蔽之 余是以记之 “之”、“是”常用来作句子倒装的标志 夫晋,何罪之有? 唯弈秋之为听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定语后置 求人可使报秦者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介宾结构后置 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申之以孝悌之义 能谤讥于市朝 谓语前置 甚矣,汝之不惠(慧)。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固定句式(略),四、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
8、子,技巧总结:遵守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特别注意训练自己根据语境,对词义的引申、对句义的变通能力。 六字直译法:留、对、换、删、补、调。 留保留 文言文中的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名、朝代名等都按原文保留下来。如:启听淮北取籴。(上报说应听任百姓往淮北购粮。) 对对译 把单音节词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双音节词。如:惟恐他将之来。(只恐怕其他将领来到。) 换替换 主要针对古今异义词。如: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尚惠说的责备单于。) 删删略 针对某些虚词 例如:不惧比干之诛。(不怕像比干那样遭受杀害。)夫战,勇气也。(作战,(凭的是勇气。)“之”,结构助词,“夫”发语词,
9、不译。,补补充 针对省略对象 例如:自从贷粟以给付饥者。(苏琼)亲自从(有粟人家)那里借来粟给饥饿的人。) 调调整 符合现代汉语的语言规律。例如:不殴杀何待?(不打死他还等什么?) 注意:借代、互文、委婉、讳饰、铺排等修辞句要用意译。,(五)筛选文中的信息,技巧总结:首先要搞清文章写了“何人何事”,事属“何类何质”;其次要推敲“人与人”、“人与事”、“事与事”之间的关系。其次从三方面入手操作。 从事件入手分层。 一是区分写了几件事。二是区分同一件事的几个不同侧面。留心地点、时间、人物、事件等记叙要素。 从表达方式入手分层。 一是文末的议论。二是在叙写中插写的评价性言语。 从传记的文首引语(总介)入手分层。 总的来说,要从是否其人、是否其时、是否其地、是否其事、是否直接或间接等角度进行分析筛选找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