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美学.doc

上传人:天天快乐 文档编号:1312791 上传时间:2018-06-23 格式:DOC 页数:42 大小:1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美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美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美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美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章 绪 论(一)重点掌握美学思想、美学概念与美学的产生美学思想是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对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哲学概括。人类早期的美学思想散见于古代大量的文论、画论、书论、乐论及哲学、历史等著作中。这些不具备系统的理论体系的美学思想是美学产生的基础,但还不是作为独立学科的美学。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是在社会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研究美、美感、美的创造及美育规律的一门科学。这一定义反映了美学研究的对象不仅包括人类审美活动的对象(客体),如自然界、社会和艺术领域中美的一般规律和原则;还包括了审美活动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如人的审美心理规律、

2、美感产生与发展规律等。(注意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内涵) 。美学思想的产生和形成虽然很早,但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却是近代的事,是近代科学发展的产物。最早使用美学这个术语作为一门科学名称的,是被称为“美学之父”的德国理性主义者鲍姆嘉通,其后,康德、黑格尔在他们的美学著作中沿用了这一术语,他们把美学的基本概念联系起来,加以系统化,赋予美学进一步的理论形态和完整的体系,从而使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美学在我国的发展情况。(二)掌握关于美学的研究对象的不同观点即鲍姆嘉通、黑格尔、车尔尼雪夫斯基、近代心理学派的观点:我们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中的客体、主体以及主客体的辩证关系。(三)掌握学习美学

3、的现实意义和学习美学的方法第二章 美的本质及特征 (一)掌握美的本质社会实践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揭开美的根源和本质的唯一钥匙。从本质上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类的特性。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进行自由创造,这既体现了人的本质,也体现了生活的基本内容。人们在自由创造活动中和看到体现人的自由创造特性的事物时就会产生引起喜悦的美感。所以,美的最终根源、美的本质是自由创造。(二)掌握自由创造是人类珍贵的特性自由创造是指人们在认识客观必然性、规律性的基础上,能动地去改造世界,以实现人类的目的和要求的活动。为什么说自由创造是人类珍贵的特性呢?这是因为:1、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

4、类区别于动物的最本质的特征之一。 2、自由创造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3、人在自由创造过程中发展了人本身(三)掌握自由创造与美人的自由创造表现为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所谓主、客体的统一,就是指被改造过的劳动对象、人们的劳动成果既是人(主体)智慧、能力的体现,是人的主观愿望、主观意识的物化体现,又是新的客观事物(客体) ,在自由创造的成果中,体现了人(主体)的劳动和主观性与客观事物(客体)的统一。自由创造能够成为美的根源,是因为人能在他所创造的对象和产品中“直观自身” ,看到自身力量、智慧和才能以及目的和理想的实现,可以感到自由创造的巨大喜悦,产生美感。所以我们可以说,美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是在

5、人类的劳动实践中产生的。(四)掌握美的内容与形式美的内容是自由创造活动。美的形式是感性的形象。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同样适用于美。(五)掌握美的规律美的规律体现了人的自由自觉活动的特性。狭义的理解美的规律,就是指形式规律;广义的理解美的规律,就是从人的本质特征去理解,即从人的自由创造特性来理解,其中包括对形式规律的运用,但不只是形式规律,还包括人如何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使形式和内容,实用和审美需要完美地统一起来,展现出劳动者的智慧和创造力。(六)掌握真、善的概念及其与美的联系与区别(七)掌握丑的概念和特征与美的关系(八)重点掌握美的特征1、美是在情感上具有感染力的形象2、人的自由创造赋予形

6、象以美的生命3、美具有潜在的功利性,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4、形式对于美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形式是构成美的形象的必不可少的条件第三章 美的产生(一)掌握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实用价值是指事物能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的价值。审美价值是指事物能够通过使人产生美感而带来精神喜悦的价值。人们对实用价值的认识先于对审美价值的认识,审美价值是在实用价值的基础上产生的。人们早期的审美价值观和产品的实用价值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随着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审美价值与实用价值直接联系才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二)重点掌握美是怎样产生的1、美产生于劳动2、在美的产生过程中实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3、从实用价值到审美价

7、值的过渡中,人类的观念形态起了中间环节的作用4、在创造美的实践过程中,主体与客体是一种辩证关系第四章 社会美(一)掌握社会美的内容和特点1、社会美的概念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美,它经常表现为积极肯定的生活形象。社会美是美的形态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种,也是美的最早存在的形态之一。社会美的形态包括:(1)人的美。 (2)劳动产品的美。 (3)劳动环境和生活环境的美。2、社会美的特点社会美与自然美的最大区别在于:自然美以形式取胜,在社会美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容,而不是形式。社会美的具体特点表现为:(1)具有直接的实践性。(2)具有鲜明的社会功利性。(二)掌握人的美与理想的关系(三)重点掌握人物形象的美

8、重在内容人物形象的内在品质、精神、性格是美的内容,人物形象的外貌是外在形式。我们说人物形象的美重在内容,这是因为:1、人的美和人的本质有密切的联系。2、人的内在美具有持久性。3、内在美的显现更为生动丰富,更能直接体现人的本质。4、内在美对人的精神生活能产生更深刻的影响。(四)掌握审美理想对社会美的作用审美理想是对未来生活图景充满激情的想象。审美理想对社会美的作用表现在:1、审美理想是人进行自由创造的精神动力。2、审美理想是真善美的统一,它使人的自由创造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3、在现实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都与理想有密切的关系。(五)掌握技术美学与劳动产品的美1、技术美学技术美学是把美学运用到

9、技术部门的一门学科,又称“工业美学” 、“生产美学” 。是美学的一个实用性分支学科。技术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是劳动产品如何满足人们的全面需要,包括人们的实用需要和审美需要。2、劳动产品的美劳动产品的美是人的创造、智慧和力量的物化形态,是在人所创造的对象世界中肯定人的本质的一种普遍形式。劳动产品的美的特点一般都是适用和美的结合。劳动产品的美包括:产品的整体美、产品的功能美、产品的造型美、产品的质料美、产品的色彩美等。 (六)掌握环境美的概念及环境与人的关系第五章 自然美 (一)掌握自然美及其特点 1、自然美的概念 自然美是自然事物的美,它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它的社会性指自然美的根源在于实践

10、,它的自然性指自然事物的某些属性和特征(如色彩、线条、形状、声音等) ,是形成自然美的必要条件。 2、自然美的特点 自然美的主要特点是侧重于形式,自然美主要是以自然原有的感受性形式特征直接唤起人的美感。它同社会功利性的联系较为曲折。因此,自然的某些属性,如色彩、形状、质感等具有不可忽视的审美意义,它是自然美形成的必要条件。 (二)重点掌握自然美的产生和根源 自然美归根结蒂是一定社会实践或社会生活的产物。 1、人类出现以前不存在自然美 2、人类出现以后的自然美 自然美的领域是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才逐渐扩大的。 自然美是在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自然事物愈来愈多地成为能够为人服务的、使人感到

11、可亲的过程中不断产生和发展的。 自然美产生的根源是人类社会实践。是实践把自然和人联系在一起,使自然美得以产生。随着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的发展,人类与自然的联系越来越扩大,一方面自然作为人的物质生活对象,范围在不断扩大;另一方面,自然人微言轻精神生活的对象也在不断扩展。自然美的范围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扩大。 (三)掌握自然美的两大形态 自然美的现象包括两大类:一类是经过劳动改造的自然景物;一类是未经劳动改造的自然景物。 未经劳动改造的自然景物之所以能够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其根源也在于人的社会实践。虽然它们没有直接打上人的意志的烙印,但它们具有自然美的特征,仍然是因为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与人的社会

12、实践与生活发生联系。这类联系包括几种情况: 1、作为人的生活环境出现,或者是为人们提供生活资料的来源。它们是人类生活、劳动所不可缺少的东西。 2、与社会生活发生以形式美为中介的间接联系。 3、自然美的某些特征(包括经过劳动改造的和未经劳动改造的自然美)与人的某些性格品质相似。 (四)结合实际,掌握自然美的主要类型 如壮美、奇美、秀美、幽美、旷美、险峻美等。 (五)自然美在审美中的积极意义 对自然美的欣赏有着独特的情趣,对自然美的欣赏是美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其积极意义在于: 1、欣赏祖国大自然的美,可以激发我们对祖国、对生活的热爱,它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理想课堂。 2、自然美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寄

13、托人们的理想,还可以培养人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 3、对自然美的欣赏可以使人们得到积极的休息,促进人的身心健康。第六章 艺术美 (一)掌握艺术美的内涵及其特点 艺术美指艺术作品的美,是艺术家对生活和自然中审美特征的能动反映,是艺术家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的一种形式,它作为美的一种高级形态,既来源于客观现实,又不等于客观现实,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艺术美的构成包括两个方面:(1)艺术形象对现实的再现;(2)艺术家对现实的情感、评价和理想的表现。所以,艺术美是客观与主观、再现与表现的有机统一。 艺术美不同于现实美的特点表现为: 1、现实美是客观存在的美,它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而艺术美是现实美

14、的能动反映,是经过艺术家创造性劳动产生的美,凝结了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和审美理想。 2、现实美随着自然条件的改变而改变,有时甚至是转瞬即逝的;而艺术美被创造出来之后,就固定不变了,可以长久地被人们欣赏。 3、现实美客观地存在于客观现实中,与客观现实的其他属性混杂在一起;而艺术美是艺术家对现实美的提炼、加工、集中和概括,比现实美更精粹、更鲜明、更生动,更具有典型性。 (二)重点掌握生活是艺术美产生的前提和基础 1、生活是艺术家想象的土壤,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创造 2、生活孕育了艺术家的激情,美的艺术形象中浸透了艺术家的激情 3、生活推动了艺术家创造技巧的发展 (三)重点掌握艺术美决定于艺术家创造性的劳

15、动 艺术美虽然来源于生活,但不等于生活;现实美虽然生动丰富,但代替不了艺术美。因为艺术美的本质在于艺术家的自由创造,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是艺术美的决定性因素。人们之所以从艺术品中感受到美感,从本质上说,是因为艺术形象中体现了艺术家的主观精神、创造才能。 1、艺术美是艺术家运用典型化的方法创造出来的典型的艺术形象的美2、典型的艺术形象是主观与客观、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从这两对关系中,都体现了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决定作用 (四)掌握艺术创造中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艺术美的产生受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主观因素即艺术家的审美理想、思想感情、艺术技巧;客观因素即客观现实(包括自然事物与社会生活现实) 。

16、从艺术创造的主客观关系来看,客观因素是基础,主观因素是主导,起决定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艺术家的主观因素决定了对现实生活的提炼和取舍。 2、艺术家能够通过审美理想赋予艺术美新的质,即艺术家在审美理想的指导下,可以创造出比生活、自然美更美的艺术形象,在艺术创造中典型化和理想化同时进行。即艺术家为了表现美的理想可以不拘泥于某些现实生活细节的真实。 3、艺术家的主观因素还可以通过反映现实丑创造艺术美。 4、艺术家的主观因素还赋予艺术形象以感染力。艺术形象的魅力在于以艺术家深刻体验过、理解过的东西,去唤起欣赏者的共鸣。 (五)掌握艺术创造中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艺术美的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艺术作品中内容和形式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2、艺术作品的内容决定形式,形式的价值在于表现内容。 (1)内容是探索形式的依据。 (2)内容的变换决定形式的选择。 (3)形式的价值在于表现内容(作品的意蕴) 。 3、形式的审美价值及其对表现内容具有能动作用。 (1)形式是精神内涵的载体,即没有形式,人的精神内涵就不能得到表现,就不存在艺术形象和艺术美。 (2)形式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能动作用。 (3)艺术家只注重内容的构思,忽视艺术形式的创造,必然导致艺术美创作的失败。 。 此外,我们还要注意到:在不同艺术种类中,艺术品的内容和形式结合方式有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