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茫茫戈壁,炎炎夏日,老师们依然坚持培训,精神可嘉,值得表扬。上天也许被老师们的精神所感动,今日下起了小雨,为老师们送来了夏日里的一丝清凉,氛围亦随之大变,特转诗一首,以表心情。夏日的清凉 文/晓辉在这烈日当空的夏日,所有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盼望着夏日里的清凉。夏日的清凉来自哪里呢?其实只要静下心俯首可拾。她就来自一颗善感的心,来自一缕清风,来自一枚绿叶,来自一阵细雨,来自一座青山甚至来自一句温馨的话语,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串遥远的思念除去心中的燥热,寻一片清凉又有什么难呢?夏日的清晨悠闲在林荫道上,让思绪飞扬成一缕霞光,在云翳中璀璨。踩着晨曦去收集一天的好心情。那时,空气微微带有一丝凉意
2、,落在裸露的肌肤上,感到无限的清凉。花草树木刚刚从梦中醒来,早来的露珠已为她们打扮,四周一片沉静。徜徉在晨光中,细细体会那夏日的美好,为一片青草驻足,看它们是如何青翠,给人们带来一种梦幻般的遐想,一种陶醉的心境。夏日,融融的草色渲染了大自然的色彩,勃勃的生机唱响了天地间的生命之歌。小草,只要充沛的阳光,适宜的温度,一点点水,就会在夏风中狂舞,把最美的心情释放在大自然的每寸土地。茫茫人世,自己不正如这平凡的小草么?是否也该有一颗小草一样的心,静享夏日的赐予呢?再看那一朵朵野花,在晨光中浅笑,那花瓣上的露珠如花仙子特意送给她的钻石,泛着晶莹的光!这夏日早晨的清凉让野花清新醒目起来,而这清新的野花,
3、却让自己喧嚣的心宁静下来,平凡有什么不好?只要让自己绽放就足够了,不为吸引众多的目光,只为自己心灵的梦想,找到自己生命中宁静的夏日清晨,在那清凉的晨光中微笑,不是很好么?这不正是“凉生由心静”吗?当夏日午后的困倦伴着暑热袭来,静下心来,放一曲舒缓的音乐,泡一杯绿茶,在这清静的氛围中重拾夏日的清凉。伴随着音乐随意的看上一段优美的文字,看那文字营造出的意境,感受作者的心情是如何在文字中潜伏,心归宁静,午后的清凉在这静谧中将自己环绕。人生的意境,是不是也需要每个人刻意营造呢?夏日的傍晚,重重热浪随风退,层层夜色添凉意。去看一看落日,看一看晚霞,在这自然画卷的舒展中寻找美的痕迹,那种博大的美会让心开阔
4、起来,也让夏日的傍晚不再压抑。轻轻按下手指,拨动一丝心弦,让午夜里这跳动的思恋带着一世牵挂飞向遥远的他乡。感情会渐渐漫过心的空间,如一阵凉爽的夏日清风从心海拂过,溅起一朵朵水花,是否会有许多美好的回忆呢?炎炎夏日,其实只要梦没有走开,善感的心还在,心的宁静还在,夏日的清凉就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主编任鹏杰先生:应当从根本上来追问什么是有效的历史教学。即,应从历史教育的终极取向上来探讨这个问题。 历史教育的终极取向在于用“整体”历史观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做好自己,简言之,就是“服务人生”。应该说,历史课程改革的取向也在于此。在谈历史教学有效性的问题时,恐怕也要从根本上来看:历史教学应扎根于人性的
5、沃土,紧密关切学生的人生,把“教学”升华为服务人生的“教育”。 首都师大的赵亚夫教授:用今天的标准看,如果一个教师只理会他教的课本,教学生应付考试,而不谙熟学科的精髓,势必不能对学生的发展有益。因此,学科教学有效性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要明确学习这门课程究竟有怎样的价值。我强调回归历史教育本义,这个本义指的是凸显它的“人文性”,而人文性的核心是人。所谓历史学科教育的特点,如果没有人,不能从的人的行为(有目的的社会行动)方面着眼教学的话,很难做到教学的有效性。事实应该服务于学生对人的行为目的和行动能力的理解,这样我们才会讲究学习的过程和深究学习的方法,理解学生能够理解的历史,并能够有效解释他们的能
6、够理解的历史,这就是好的历史教学了。所以, 无论是教师的功夫还是学生的功夫,一定都不能从历史以外去借的。汤敏:赋予知识以生命柳郁民:历史学科不是一门实用的应用学科,而是一门文化素质养成性质的人文学科。范玲:教学预设和课程资源、课程目标密切联系张家晏:作业必须要有有效性王林:提高历史作业有效性的策略 张小军:加强作业设计,提高作业有效性赋予知识以生命汤敏今天有幸聆听了齐健等几位专家关于有效性历史教学的讲解,关于生命教育的讨论深深触动了我。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衡量标准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包括:教学目标是否体现了生命教育、公民教育的宗旨。【案例】从甘肃河西走廊沙尘暴天气的频发到历史上的
7、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以及可持续发展。方法:对高中历史教材中的相关素材进行整合,搜集史料。教学环节:1中国古代历史教材中黄河流域的开发战国时期特别是秦汉时期,北方黄河流域作为中国的政治中心,人口密集,开发过度,人与自然的矛盾开始显现。2经济重心的南移与生态环境的关系。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江南地区得到了初步开发,南北经济趋于平衡,为后来经济重心的南移打下了基础。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北方战乱再度掀起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的浪潮,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江南地区为了解决人地矛盾,开始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南宋,我国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清初,由于废除人头税,人口激增,人地矛盾异常突出。世界历史中的工业革命及其
8、后果:环境污染、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带来的问题。师:结合历史,联系现实,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生:控制人口数量。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人与资源的和谐发展。植树造林。南水北调,改善生态环境。节约用水,从自身做起。学习历史就是从历史的变迁中,汲取丰富的养分,使学生学会用批判的眼光感受历史。尊重历史的本源,突破历史的时空,挖掘历史知识的生命内涵,培养有历史责任感的合格公民。此案例有利于引导学生用理性的观点看待历史,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和环境观。运用逆向思维,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从 2010 年高考历史选择题(全国卷)看历史学习中的逆向思维张小军近几年,高考历史选择题题干中的“不是、不属于、不正确、不包括、
9、错误的、无关的、不具有、与事实不符”等提示语逐渐消失, 但是这不意味着不考查逆向思维。相反,2010 年高考历史选择题对逆向思维的考查进一步加强。2010 年高考历史选择题对逆向思维的考查主要是对知识的逆向思维考查,其难度较大。例:(2010 年高考文综 12 题)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德” 。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汉代被定为“火德” ,通过“禅让”代汉的曹魏应为( )A.金德 B.木德 C.水德 D.土德此题容易误选 C,原因是一般情况下,我们只注意了五行之间的相克,即金克木, 木克土, 土克水, 水克火, 火克金。而忽视了五行之间还存在相生,即金生水,
10、 水生木, 木生火,火生土, 土生金,或者说没有更好的用逆向思维去考虑五行之间的关系。如果既考虑到五行之间的相克,又用逆向思维考虑到五行之间的相生,再结合题目就容易得出正确答案应该是 D。如果是这样的题目,就符合我们的常规思维。例:战国时期邹衍用五行相胜来解释朝代的变更,成立了五德始终说,按照他的说法,夏禹是木德,商汤是金德,周文王是火德。秦始皇采用此说,把秦定为( )A.土德 B.金德 C.水德 D.木德答案:C。其实,在我们的历史教材有许多知识点都可以用逆向思维来拓展。下面举几例加以阐述。例: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而径直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
11、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成为“斜封墨敕” ,这表明( )A. 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B. 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C. 唐朝时期皇权有所弱化D. 国家制度对皇权有一定的约束力此题答案比较容易,应该选 D。此题按照教材的结论应该是:“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 而答案正好与我们教材的结论是相反的。同样,关于对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中“灭洋”的评价,我们的一般结论是“带有笼统的排外色彩” 。但是事实上义和团并不是完全排斥近代文明的,义和团并不是象我们有些人所说的那样“愚昧” 、 “仇视”近代文明,其实他们在自己并不很长的斗争实践中
12、,对近代文明和近代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感性认识向理性思考的发展过渡阶段。例: 艾声的拳匪纪略和刘春棠的畿面济变纪略中,能见到保定以北的义和团保护京汉铁路的史实;在京津拳匪纪略和范文澜先生的中国近代史中,还能见到曹福田不准捣毁洋货铺的记载;1995 年 9 月 20 日的羊城晚报上,曾登载过义和团的“卡秋莎” 的图片(如下图) 。(“卡秋莎”是火箭炮的总称。该枚火箭是1900 年前后的产品,有一个 45 厘米长的铁质弹头,内装炸药,尾部是木制,涂上沥青,能射出300 多米外。 )对此,你认为最准确的评价是( )A.义和团并不绝对排斥或拒绝西方近代文明B.材料不能说明任何问题C.义和团盲目排外D.为了抵抗八国联军而不得不这样做此题如果用我们教材的常规思维就无法作答,但是如果用逆向思维来解决,就容易选出正确答案应该是 A。由此可见,在历史学习中,在坚持教学一致性的原则下,以教材为基础,但又不局限于教材,有意识、有选择地运用逆向思维,对改变思维定势,丰富历史认识,往往会取得出乎意料的效果;在考试中运用逆向思维方法答题,会给阅卷老师以耳目一新之感,从而有利于提高考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