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及公民生态意识培育5900 字摘 要:马克思生态思想体现的是人和自然的统一。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自然为人类提供了生命延续的物质,也是人类精神的无机界,自然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场所,使得人的类本质得以体现,人的发展同样是随着人在自然中的生产能力的不断提升而获得的,因此马克思的生态思想主张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处理好实践的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马克思的生态思想是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旨归,这无疑对于培育公民生态意识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培育公民生态意识就要做到生态反思、生态情感、生态思维、生态责任的全方位渗透。关键词:人;自然;生态意识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
2、-2589(2016)05-0024-03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在享受文明成果的同时,工业化发展使得人类的栖居环境遭受恶劣破坏,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紧张,环境污染、生态危机已经在不同程度影响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蕴含的生态思想对于当今中国社会发展提出的美丽中国建设无疑具有理论指导意义。本文旨在探讨马克思生态思想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公民生态意识培育的重要启示作用。一、马克思的生态思想(一)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环境,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自然界是工人的劳动得以实现、工人的劳动在其中活动、工人的劳动从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11
3、58自然界也是人类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理论领域来说,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同样,从实践领域来说,这些东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一部分。从这段话也可以看出,自然只有打上人的烙印才有其意义。正如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曾说的那样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来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
4、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1161人作为类存在物,他的普遍性就在于通过自然来维持自己的身体,并通过自然来获得精神的部分。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是表现为这样的普遍性,它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材料)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1161(二)自然是人化的自然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1519 人类历史与自然史是无法分开的,只要人存在,自然史就与人类史有关联,自然与人是紧密相联连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
5、革命的实践。1500 人与自然的关系又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历了不同阶段,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人类社会发展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人的依赖关系,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社会形态下,人的生产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了普通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阶段。2104 所以说人的发展是随着人在自然中生产能力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在人类发展最初,人要靠在自然中解决吃饭穿衣等生存问题,人对于
6、自然的改造是有限的。随着生存问题的解决,人在劳动中技术的提高,人的生产能力的进步,使得人对于自己的无机身体的改造范围越来越广。这也就出现了一个人在其中思想意识的变化,人想要从自然中得到更多对于人有利的东西。因为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是合目的性的。至于和规律性是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不断深入,明白只有合乎规律才可以发挥人类改造自然目的的最大化。人和自然关系中要把握的一个重要问题即如何把握人的目的性与规律性的统一。纯自然主义和非功利主义认为人和万物的地位是平等的,其核心思想是呼吁尊重动植物乃至整个环境独立的价值和尊严,因此主张人类社会必须停止改造自然的活动,主张经济停滞不前的零度增长,维持现状311-12
7、。这是一种长期以来我们对人类价值唯一的一种批判。然而,单纯的停止自然改造活动是不可能的,因为只要人存在一天,就要满足其生活资料的需求。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的,不可能抹杀一方面保全另一方面。二、马克思生态思想的意义马克思对于人和自然关系的认识主要是从人类历史实践活动对于自然的影响以及对人类自身的反作用。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受动与能动的关系。人和动物不同,动物仅仅是完成对自己的生产,而人是有思维有超越性的,人要不断解放自己,实现自己。只有在现实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没有蒸汽机和珍妮走锭精纺织机就不能消灭奴隶制;没有改良的农业就不能消灭农奴制;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
8、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1527 我们不能否定人类改造自然所取得的成就。从这个角度看,纯自然主义和非功利主义对于人和自然关系的把握也是不能成立的。问题不在于人对于自然的改造开发,而在于人以何种方式何种程度对自然进行利用。工业文明时期,人们遵循的是一种资本逻辑。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家生产的唯一目的是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剥削随之出现。资本家注重的是价值的增值。因此经济危机的出现,造成了产量过剩,这是一种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浪费。我们人在自然关系中要处于主体地位,发挥其能动性,就是要掌控局面,仅仅以经济价值为依据所带来的后果我们人类已经饱尝苦果。生态危机、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
9、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很大程度归结于人类在发挥主动性时价值考量单一,一切为了创造更多的财富,而忘了我们是人我们是文化人,一切都被物化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说商品形式的奥秘不过在于: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也把生产者同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489 因此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对于当今社会发展出现的生态危机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对待人和自然的关系要以人的生存为旨归,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三、培育公民生态意识生态文明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生态文明是将其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相并列的文明
10、形式。生态文明从广义上说是继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生态文明主张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理念,也就是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的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全方位的工程,需要在各个领域都要渗透生态理念。而建设生态文明,最关键的还在于人,也就是人们生态意识的培育。(一)公民生态意识的含义公民意识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形式之一,它是一定国度的公民关于自身权利、义务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认同的总称。包括人们对自身的社会地位、社会权利、社会责任和社会基本规范的感知、情绪、信念、看法、观点和思想以及由此而来的自觉、自律、自我体验或自我把握;还包括人们对社会政治生活和人们行为的合理性、合法性进行自我
11、价值、自我人格、自我道德的评判,对实现自身应有的权利和义务所取手段的理解,以及由此产生的对社会群体的情感、依恋、感应和对自然与社会的审美心理的意向。586 公民生态意识就是使公民明确生态文明的价值意义,对自身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所承担的社会角色、拥有的社会权利、履行的社会责任、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规范的认知和由此产生的观念自觉。有学者认为作为公民意识的一个分支,生态文明意识在表层操作方面包括公民对于生态文明知识的知晓和认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态度与评价以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预期与参与程度;在深层的理性认知方面,应该包括公民对自身在生态文明构建中的社会角色、承担的社会责任、享有的社会权利和对社会基本规范所
12、持有的认知与观念。6107可以看出,对于生态意识的理解要处理好权利与义务的关系;知识层面的认知与实践层面的认知关系。权利是指我们对于生态建设的各个维度都有所认知判断,从而可以维护我们应有的权益并享受其应有的成果。义务是指我们对于生态建设的基本内容、合理性等方面应做出判断,参与到建设中去,从而明确自己的责任并积极履行。知识层面的认知指的是我们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内容要有所理解、认识,其中包括对于生态文明建设中各环节的基本常识以及对于生态建设在社会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及重大意义的认知。实践层面的认知是指在知识层面的认知基础之上,对于生态建设各个环节应具备的监督能力、相关责任履行的认知并付诸实践。(二
13、)公民生态意识的内容公民生态意识的内容就是要培育公民的生态自觉。生态自觉的建立首先需要对人类发展进行生态反思,解决问题的第一步首先要正视问题的存在。其次,注重对生态情感的培养,这对于公民形成自觉的生态意识起到推动作用。再次,生态思维的建立是培养生态自觉的关键。最后,生态自觉的旨归要以培养具有生态责任的公民为目标,实现知与行的统一。1.生态反思:正视问题的存在生态自觉培养的第一步,要对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反思。人类社会发展经历了农耕文明、工业文明,进入生态文明时期。农耕文明时期,人对自然处以敬畏之心,人类的生存依靠自然的恩惠,天时与农耕相联系。人类对于自然的了解甚少,人类社会发展
14、完全受制于自然。进入工业文明时期,大机器的工业生产极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人对自然的占有随着资本发展的要求渐渐变成破坏式的掠夺。生态文明作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生态形式,就是要在全社会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确立一种可持续的发展观。党的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从整个人类文明进程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因此站在文明发展的高度去理解生态文明建设,树立生态意识,培养生态自觉是至关重要的。随着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在取得物质财富极大发展的同时,出现的生态危机如人口危机、环境危机、资源危机、粮食危机等等与人类不能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密切相关。因此,培育生态自觉,就是要认识到生态危机的根
15、源在于人。2.生态情感:生态意识培养的催化剂生态自觉培育的动力是对自然情感的培育。自然不仅为我们提供生产和生活资料,而且为人的精神世界提供养料。从理论领域来说,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1161 人们对于自然的热爱是一种朴素的情感,这种情感不仅仅停留在对于自然美的赞叹,更是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对于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追求。不可以竭泽而渔,也不可以缘木求鱼,而是强调生态资源可持续、生态价值补偿使用的理念。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讲道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
16、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是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和最合适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交换7928-929。3.生态思维:生态意识形成的关键生态自觉的实现最终要依靠生态思维的养成,生态问题是发展的问题,马克思的生态思想经历了由哲学层面的思考到政治经济学层面的思考,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使得马克思的生态思想立足于现实生活,有力地批判了在资本逻辑驱动下的市场经济活动为了更大的利润,不惜以环境为代价,从而在短时间内高效率完成生产配额。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都不仅是掠夺劳动者的技巧的进步,而且是掠夺土地
17、的技巧的进步,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进步,同时也是破坏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因此,资本主义生产发展了社会生产过程的技术和结合,只是由于它同时破坏了一切财富的源泉土地和工人。4579-580所谓资本逻辑就是不断追求利益最大化,不断进行扩大再生产,这就要求生产者不断生产利润所需要的交换价值。在这样的利益驱使下,生产者进行各式各样的促销宣传活动,宣扬一种在消费中才能体验到的享受和幸福。当代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一书中这样写道:今天,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它构成了人类自然环境中的一种根本变化。恰当地说,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8而随着一种适应现代人消费节奏的快餐式消费模式,使得不仅快餐业盛行,而且这种样式已经渗透到如服装产业等领域,人们可以以更快的周期体验到商家设计出的新服饰,但同时也造成了一种过度消费或者说一定程度的不理智消费,因为人们这样的消费已经不是仅仅因为产品的使用价值,更多的则是消费一种产品符号。因此,随着消费社会的到来,人们应该要树立一种生态思维去重新估量自己的消费行为。不是不要消费,而是避免一种奢侈消费。/20160702/6204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