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律诗精炼古诗纵横谈陆游与杜甫、李白的师承关系陆游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创作素有“诗史”(坚瓠补记)、 “小李白”( 罗大经:鹤林玉露)之称。从这称呼可见,他既与杜甫、李白的诗歌有着师承关系,而且还可见陆游的创作特色,既有现实主义精神,又带浪漫主义色彩,并且二者结合的十分紧密。 陆游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丰产的一位诗人,他曾说自己是“六十年间万首诗”。陆游一直活到 86 岁高龄,至到 84 岁还是“无诗三日却堪忧”。在这近万首诗中, 内容 相当丰富,几乎涉及了南宋后期 社会 的各个方面,特别突出反映了当时 时代 的社会面貌,真实而又深刻地反映出时代的主要矛盾阶级、民族矛盾。 “多豪丽
2、语,言征伐恢复事”(同前)这很接近杜甫的风格,因而获得一代“诗史”的称誉, “放翁学力也似杜甫”(后村先生大全集:诗话),在陆游近万首诗中,律诗、古诗占绝大多数,他的律诗写得精警、凝炼,2“无意不搜而不落纤巧,无语不新而不事涂泽,实古来诗家所末见”(赵翼:瓯北诗话);他的古诗写得纵横、奔放,“才气豪健,议论开辟,引用书卷,皆驱使出之,而非徒以数典为能事。意在笔先,力透纸背。有丽语而无险语,有艳词而无淫词”(同前) 。他的七言古诗深受李白的 影响 ,慷慨激昂,乐观自信,在构思和手法上带有李白式的豪放、挥洒色彩,因此,在当时就被称作“小李白”。 “小李白”的来由还有一段佳话:宋孝宗赵 很喜欢文学,
3、一日他和左枢密史周必大谈起当今文坛的一些名家,问谁能比得上唐代的李白?必大回答“惟有陆游”。从此大家都称陆游为“小李白”。当然这一称誉不光是皇帝恩赐的了,主要还是陆游诗歌本身具有李白特色所决定了的,这是后话。()陆游的现实主义与杜甫的师承关系。陆游开始写诗曾在陶渊明和唐代诗人中摸索自己的创作道路,但好长时间没有找到。18 岁认曾几为师后,开始步入江西诗派大门,学到“一祖三宗”的不少诗法,并在炼字造句、用典、讲究对仗等方面成效甚佳。后来他又逐步从形式主义,为 艺术 而艺术脱离现实的窠臼中摆脱出来,他把时代的要求和江西诗派一些创作 方法 统一起来,熔铸屈原以下,特别是杜甫之长,实现了吕本中所提出的
4、、并没能解释清楚的“波澜之阔” 问题 (曾几东莱先生诗集3后序),可以说是对江西派的 发展 。像“五更落月移树影,十月清霜侵马蹄”(马上)、 “县近欢欣初得荣,江回徒倚忽逢山”(晚泊松滋渡口)、 “看镜不堪衰病后,系船最好夕阳村”(同前) 、 “常以曲栏贪看水,不安四壁怕遮山”(巴东令廨白云亭)等诗句,可以看出在锤炼、自在、苍老、生动上的功夫,颇有杜甫诗之神韵了。当年黄庭坚学杜甫客从南溟来 、 朝行青泥上 、 壮游 、 北征等没能做到,陆游却做到了。特别是入蜀(46 岁)以后,尤其是在南郑所作的诗,变化很大, “诗家三昧忽见前”(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他已摸索出自己的创作道路,即在
5、完美形式基础上又熔铸积极的思想内容:丰富多彩的生活,积极的人生观,坚强的生命力,对国家、对民族的忠诚,收复沦陷区的雄心大志,胜利的预感等,都一起涌现出来。总的讲,这个时期的诗里充满了坚强的生命力和胜利的欢笑;诗风也变得沉雄、轩昂,每个字都像从字面上跳出来一样。陆游的作品“寄意恢复,书肆流传”(四朝闻见录),许多诗作都洋溢着恢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和英雄无路、壮志未酬的悲愤,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陆游是南宋爱国主义士大夫的典型,他的一生都是在民族忧患中度过的,他目睹统治者偏安江南,妥协投降的行为,深受投降派的打击迫害,他在动荡游离中饱尝了忧患。正是这一4切构成了陆游诗歌的基本主题要求恢复中原
6、、统一祖国。可以说爱国主义是贯穿陆游诗歌创作的一条红线。 “老自自悯归耕久,无地能捐七尺躯”(闻蜀盗已平献城庙社喜而有述)、 “报国欲死无战场”(陇头水)、 “报国无期涕每倾”(不寐) ,这是写他的痛苦在于捐躯无天地,不能为国出力,只能高吟“为国忧民空激烈”的悲壮诗句。 “我亦思报国,梦绕古战场”(鹅湖夜坐书怀),就是在梦境中也念念不忘收复中原。 “为国死封疆”、 “为国戍玉关”、 “死前恨不见中原”、 “誓捐一死报天子”、 “为君王取旧山河”等,耿耿不忘的仍是要报效国家,对敌作战,收复失地,至到临终报国信念仍不衰, “吾侪日益老,忠义传子孙”,对后代寄予希望,并嘱咐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
7、无忘告乃翁”(示儿)。“亘古男儿一放翁”(梁启超读陆放翁集),英雄的诗人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诗中始终洋溢着爱国热忱和坚定不移的信心,这与杜甫那忧国忧民的深沉怀抱是一脉相承的。陆游继承了屈原、杜甫的爱国主义诗歌传统,在诗中充分展现了现实主义精神,这与杜甫那敢于面对现实,讽谕时事,积极反映人民的生活和痛苦,在现实 政治 斗争中走现实主义道路是有师承关系的。正如杨万里所言, “重寻子美行程旧,尽拾灵均怨句新”。陆游确实“继承了屈原那反抗误国的权臣、至死不悔的伟大精神,继承了杜甫那种盼5望朝廷克服地方割据势力并揭露当时种种弊端的严正立场”(游国恩、李易陆游选注前言)。杜甫的主要创作活动在安史之乱前后,
8、不管现实多么黑暗,政治多么腐朽,他都敢于面对现实,大胆揭露矛盾,讽谕时事,表明自己态度,指出解决途径。杜甫竭力反映人民的生活和痛苦,在他笔下的人民是勤劳、勇敢、善良的;他爱人民的淳朴和率直,并不断探索造成人民贫困的原因:他认为一方面是由于开边战争和军阀混战破坏了生产,造成人民死亡。另一方面来自统治者的横征暴敛。这些与陆游那敢于揭露卖国集团只求妥协苟安、抨击投降派丑恶嘴脸并进行斗争的作品,与关注同情沦陷区人民的苦难, “忧国复忧民”的作品,也是息息相通的。至于热爱生活,描写日常生活的作品,陆游与杜甫则有更多的相似之处。首先是选材广泛, “一草一木,一鱼一鸟,无不裁剪入诗”(赵翼瓯北诗话)。其次是
9、善于发现那些微小的,不被人注意的美好事物,并给予满腔热情流于笔端,如春雨、细麦、春耕、双燕、娇莺、秋花、梅花、老妪、老农、农民生活、 农村 风光等,无不入诗;一经点化,则诗意盎然,活灵活现。杜甫是以体物察情细节入微而见长的,如五百字中的“酒肉臭”、 “冻死骨”的“臭”字、“冻”字,都表现了他观察的细致、描写的深刻。陆游的观察力也是很深刻的,如“富豪役千奴,贫老无寸帛”(岁暮6感怀)、 “有司或苛取,兼并亦豪夺;正如横江绸,一举孰能脱!”(书怀)这颇似杜甫那“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 ”他们对贫富悬殊及造成原因所见略同。另外杜甫对妻子、儿女有着深沉的感情,陆游对妻子、儿女,特别是对前妻唐琬感情非常真挚, “伤心桥下看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沈园),揪人心肺。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您的在线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