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论政 治观念和个人经历之间的困境.doc

上传人:天天快乐 文档编号:1310019 上传时间:2018-06-2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政 治观念和个人经历之间的困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论政 治观念和个人经历之间的困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论政 治观念和个人经历之间的困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论政 治观念和个人经历之间的困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论政 治观念和个人经历之间的困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论政治观念和个人经历之间的困境政治观念和个人经历之间的困境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政治观念和个人经历之间的困境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革命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下列各印象。如有舟子在清舱,儿女帮同移物上岸。如搭客坐船舷读书,双足入水。如双牛探水归家,牧牛者执十字草鞭随行。如炊烟四起。如乡人赤膊拖鞋,手执蒲扇,在滩上纳凉。如小舟半沉。砧声,雀噪,和儿歌。如有客朗读“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如挑担子的生意人匆匆回家,女郎提水,妇人收衣,舟覆滩上。如钓,罾,驴。如行摘要:1928 年阿英在有关革命文学的争论中无情地批判了鲁迅的落后。然而阿英本人是如何创作革命文学的呢?本

2、文将讨论阿英在其早期作品中如何借助个人经历和个人观点描绘革命以及这种个人立场在阿英后来作品中的消失。这种变化表明现实主义是阿英早期作品的主要出发点,但随着创作环境的变化政治观念在其作品中的重要性逐步增加,阿英的写作目的也从反映现实变成教育他人与自己。关键词:政治观念;个人经历;困境;阿英;鲁迅;革命文学创作。1006-0677(2013)4-0114-04为了推动当时左翼文坛上正在进行的有关革命文学的辩论阿英(19001977)于 1929 年 3 月在太阳月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死去了的阿 Q 时代”的文章。在该文中阿英强调鲁迅塑造的落后的阿 Q 形象已经完全不能代表大革命时代的中国农民。随后

3、阿英在该文的续篇中进一步指责鲁迅:“我们真想不到被读者称为大作家的鲁迅的政治思想是这样的骇人!他完全变成一个落伍者,没有阶级的认识,也没有革命的情绪,他对革命和革命文艺,态度是异常的不庄严,这很可证明并没有怎样的了解。”在谴责鲁迅的同时阿英本人如何进行革命文学的创作?令人遗憾的是长期以来学者们忽视了阿英在文学作品及回忆录,日记等作品中对革命的描写。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本文将对这些作品进行解读并探讨阿英创作态度的变化。阿英于 1920 年代初期投身于政治活动并于 1926 年加入中国 。“四一二”政变之后他迅即逃离家乡芜湖。在逃避追捕的旅途中他断断续续地政治观念和个人经历之间的困境由写论文的好帮手.

4、提供, .写下了一些日记并于 1928 年底以流离为题发表了这些日记。在阿英的创作生涯中流离是第一部与革命有关联的作品,但令人惊讶的是阿英在这部作品中没有记录自己的革命活动而是用传统的游记笔法记录了旅途中见到的风土古迹,不断透露出一种悠闲的心态,而且他对旅程的选择和对事物的观察往往也受到这种心态的影响。下面的一段对庐山晚景的描绘即是一例:乡村黄昏极可爱。细细体验,虽零碎片断,也别具风趣。在此纵目远视,即可得下列各印象。如有舟子在清舱,儿女帮同移物上岸。如搭客坐船舷读书,双足入水。如双牛探水归家,牧牛者执十字草鞭随行。如炊烟四起。如乡人赤膊拖鞋,手执蒲扇,在滩上纳凉。如小舟半沉。砧声,雀噪,和儿

5、歌。如有客朗读“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如挑担子的生意人匆匆回家,女郎提水,妇人收衣,舟覆滩上。如钓,罾,驴。如行人急归,堤没水中数寸,人行其上,较高处草尖漏出水面三四分。如船桅入水若细丝。如“蝉到吞声尚有声”的蝉鸣。如一群鹅静立水中,有如雕塑。如匡庐影竟落入此小河中。如渔夫晚归,背罾行走,一儿托罾下缘,一儿负鱼篮这一系列印象在透露阿英心态的同时也透露出一种现实主义倾向,即一种忠实于个人观点并无意从政治或意识形态立场出发对个人经历或个人观察加以批评或改造的倾向。这种倾向使阿英在流离中毫无掩饰地描写了自己如何欣赏自然景色和新鲜食物,如何大量阅读和摘录各种书籍,同时阿英也描写了自己的感伤

6、情绪和对商品紧缺物价上涨等现象的种种忧虑,结果我们在日记中看到的不是一个抽象的革命者形象而是阿英的教育背景,个人性格,个人爱好和个人习惯。在写作流离的同时阿英也在写作其它有关革命的作品,其中包括写成于 1927 年 9 月底的中篇小说“一条鞭痕”。在屠格涅夫的前夜的影响下“一条鞭痕”通过诗人白尔森涅夫折射了阿英如何在芜湖经历汪精卫于 1927 年 7 月发动的政变。在这部作品中阿英依次描写了白尔森涅夫的革命理想,过早的兴奋,面对政变而产生的幻灭以及对未来的惶惑,对白尔森涅夫表现出明显的同情。然而他在 1928 年 3 月 2 日写成的“后记”中却写到:“诗人白尔森涅夫是我最憎恶的病态的人物,所

7、以在全书之末,我把他过去的生命宣告了死刑。”有意思的是阿英在宣告白尔森涅夫死刑以后并没有改写“一条鞭痕”或者干脆不发表这部作品。这种保持作品原状的做法是不是意味着依然企图保留自己的心路历程?阿英在“四一二”政变之后仍然与 领导机构保持密切联系,了解并重复了那种认为中国革命正在高涨的官方观点,宣称阿Q 的时代已经死去就是这种观点的产物。然而他的现实主义倾向却使他在作品中无法描写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看不到的革命 ,也使他不能忽视中国革命在“四一二”政变后经受的挫折。作为汪精卫发动的“七一五”政变的目击者他在这次政变发生后不久开始创作一组反映革命的短篇小说并将其结集成革命的故事。在这些故事中读者看到的是

8、一群利用革命攫取权势,金钱和女人的投机分子,一些鱼肉人民的歹徒和一些在政局变化时立即变节的胆小鬼。阿英嘲讽这些伪革命家的手法使人联想到晚清的谴责小说和社会小说,在显示的蔑视态度的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失望 政治观念和个人经历之间的困境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政治观念和个人经历之间的困境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革命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甚至绝望情绪。作品中的第一人称叙述人“我”不断站出来用自己的声音谴责这些骗子,但他的叙述却表明他不得不承认革命受到这些投机分子的把持。面对这些寡廉鲜耻为所欲为的丑角读者不禁会问到:如果革命的结局是骗子上台,我们为什么还要进行革命?在中国现代文

9、学史中阿英是首先描绘革命群众的作家之一,而在这方面他也表现出一种现实主义倾向,写成于 1928 年 4 月的短篇小说“白烟”即是一例。这个短篇依次描写了市党部如何慌乱地组织各区党员欢迎革命军队中的屠军长的到来,这些革命党人如何走向码头并在大雨中与维持码头秩序的英国水手发生冲突,如何在现场举行反帝集会,如何在当地 局长的调解下前往 局休息,如何在得知屠军长转变行程的消息后在码头上解散。这个故事结构松散,没有什么中心人物或事件。相反,它显示的是这些欢迎群众表现出的多样性和流动性,尤其是这一人群中的各种声音。作品的大部分篇幅被用来记录人群中发出的种种观点,交谈和争辩,不仅保留了学生,教师,工人,农民

10、和商人的声音而且也保留了油滑的 局长和有 烟瘾的记者的声音,而这些声音不仅谈论工会和罢工而且也谈论怎样追逐女人之类的话题,结果庄重的口号誓言与插科打诨被杂糅在一起,产生出一种闹剧效果。安敏成在现实主义的局限:革命时代的中国小说一书中指出 1930 年代的中国革命小说中描写的群众往往被某种共同目的政治观念和个人经历之间的困境由写论文的好帮手.提供, .凝成一团并获得一种集体力量,从而有规律地呈现出一些特点,尤其是其无名性和面目不清这两个特点。与这些后来的群众形象相比阿英笔下的群众成员的个人特点并没有被群体的政治或社会目的完全取代,这些群众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呈现出一种短暂性和不稳定性。从这些群众

11、成员自发的言行举止中我们可以看到阿英如何从目击者的角度描写革命过程中存在的鱼龙混杂的现象。“白烟”中的各种人物在发表自己的言论时基本上没有受到什么外界干扰,产生了一种众声喧哗的现象。有趣的是在作品的最后一段中“我”突然现身从一年以后的角度告诉读者故事中描写的欢迎群众后来大部分受到迫害,其革命理想自然也被撞得粉碎。“我”一面回忆一年以前的群众场面,一面对意想不到的历史突变不禁感到悲伤。“我”虽然相信光明不会遥远但却没有用任何具体方式描绘未来的光明。此前不久阿英曾宣称阿 Q 的时代已经死去,在理论上附和革命高涨的论调,但“白烟”却表明在革命遭受的巨大挫折面前“我”显然无法想象革命的高涨。阿英的现实

12、主义倾向在相当程度上受到 1920 年代苏联无产阶级文学的影响。举例来说马雅可夫斯基和一些未来派作家就曾在抨击虚构文学的同时将纪实文学视为无产阶级的有力武器加以提倡,认为作家应成为记录事实的记者而且应采用新闻体裁进行写作。阿英在大力介绍苏联无产阶级文学的同时显然受到了这种重要创作方式的影响,因此他在创作革命小说的过程中主要借助于自己的个人经历和个人观察。这种对文学的反映功能的重视使他着眼于目前而不是将来,不愿对未来作出具体的预测。例如在“一条鞭痕”的结尾处他就写道:“我们的诗人又走到歧路上了!同志们!白尔森涅夫应该走哪一条路呢?是没有策略来决定,只有请你们细论一番了!”这种注重目前的出发点使他

13、在描写革命者时往往注意到他们的个人兴趣,特点甚至弱点。在写成于 1928 年 2 月初的短篇小说“大衣”中一些贫穷的革命者像郁达夫小说中的“多余的人”那样通过诵读清代诗人黄仲则的诗作来排遣自己的愁绪,而在写成于 1928年 5 月的短篇小说“下等动物”中革命诗人康杰则被塑造成一个终日受到性幻想缠扰的,容易上当受骗的“唐璜”,其爱情观和求爱手段完全来自资产阶级。1920 年代的苏联无产阶级作家面对一个难题,即如何调解革命文学的教育功能与反映功能之间的矛盾。有些苏联作家和批评家强调文学是组织工人阶级思想的“阶级工具”,另一些则强调文学是一种反映生活的特殊手段,同时还有一些作家和批评家企图在这两个极

14、端之间发现一条中间道路。作为一个深受苏联无产阶级文学影响的作家阿英在其创作过程中同样难以避开这一难题。他的现实主义倾向表明从总体上来说他认同于那些强调文学反映功能的苏联作家,然而党同时也要求他将文学视为宣传工具,因此在定稿于 1928年 8 月 8 日的“革命文学与革命情绪”一文中他激动地写道:“没有革命情绪的激动,你能创作革命文学么?没有革命情绪的激动,你究竟用什么去冲激读者的情绪?革命文学不是单纯的机械的照相,革命文学有它的使命,同时也有它的力量!”然而这种高昂的口号在残酷现实面前却无法产生令人信服的作品。写成于 1928 年 10 月的短篇小说“夜”就暴露出这种困境。在这个短篇中女革命者

15、叔仪在“四一二”政变中受到红十字会的救助并被送往医院。为了观察政变后果叔仪于一天夜晚将自己化装成护士偷偷溜出医院,在 政治观念和个人经历之间的困境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政治观念和个人经历之间的困境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革命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看到马路上横陈的革命者尸体时心中不仅涌起悲愤同时也涌起信心和希望。下面的段落就是叔仪的乐观看法之一:同时,她又觉得这是幸运,在创伤之余,还能以看到同志们的热血洒遍全城,反抗的情绪在这严重的形势下逐渐高涨,她觉得在在都是激发她的勇敢,这一次的斗争使她认识了人民政府的建立的绝对可能。然而叔仪想象中的反抗 在现实中却无迹可寻,只可说是异想

16、天开,是一种产生于鼓动目的但却缺乏证明的败笔。阿英有参加革命的亲身经历,也有从个人角度描写自己革命经历的愿望。1929 年 7 月 14 日他在参加一次由 组织的游行集会时遭到上海租界当局的逮捕并随后被监禁了四十天。这是他政治生涯中的一件大事,无疑给他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因此三年以后他写下了“灰色之家”这篇简短的狱中生活回忆录。在这篇回忆录中他从第一人称角度按照时间顺序回忆了自己作为一个政治犯如何在拘留所和监狱中受到讯问以及如何登记入狱,对自己的亲身经历没有加以什么戏剧化的处理。作品中的“我”有时会对自己在狱中的见闻做出一些评论,但他发挥的主要作用是提供狱中生活的事实,包括一些与自己的观点有

17、矛盾的事实。例如当租界法庭的法官驳回中方公 提出的引渡犯人的要求时“我”宣称这表明帝国主义在维护自己的治外法权,但同时“我”又告诉读者租界法庭认定中方没有证明这些受拘留的犯人曾在华界犯罪并以此为唯一的理由驳回引渡要求,而这种陈述给人的印象恰恰是租界法庭对法律和证据的尊重。在这篇回忆录的结尾处“我”还承认了这些入狱的政治犯并没有什么严格的组织,而且他们单独在狱中进行的宣传活动也不十分成功。“我”显然无意美化自己见到的人和事。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现实主义倾向在阿英后来的作品中却逐步被一种抽象的写作方式取代。在笔者看来这种变化不仅与阿英的文学观点的演变有关而且与他的新的创作环境也有关。1941 年 12

18、 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上海陷入日本军队掌握之中,面对这种情况阿英决定去苏北参加新四军的队伍。到苏北后他重新开始写作日记,于 1942 年 5 月至 1949 年 9 月断断续续地写成了六十八万字的日记,其数量在他的作品总量中占有相当重要的比重。如前所述,阿英曾于 1928 年发表自己写成于 1927 年的日记集流离,然而他显然不打算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发表这些写成于 1940 年代的日记。(这些日记直到阿英死后才于 1982 年被首次发表。)因此这些日记可说是阿英写给自己看的私人记录,其写作方式理当不受过多约束。令人感兴趣的是这些日记在用一种平铺直叙的手法记录阿英的日常活动时却很少反映的个人感情,而

19、这种倾向在阿英于1949 年建国之前在天津和北京写下的日记中显得尤为突出。在此我将用一些阿英写下的与其长子钱毅有关的日记为例来说明阿英的变化。钱毅是新华社盐阜分社特派记者,于 1947 年 3 月 2 日在苏北淮安遭到国民党军队杀害。阿英在同年 3 月底获得噩耗之后心情十分悲伤,好几天没有在日记中写下任何文字。在他重新开始写作日记之后这种悲伤心情仍然持续了很长时间。钱毅之死揭示了革命的惨重代价,无疑是阿英在革命生涯中经受的最大的创伤,然而他在日记中表达丧子之痛的方式却雷同于纪念革命烈士的官方文字。举例来说他在 1947 年 4 月 25 日的日记中写道:“一有空隙,又思及毅儿,甚苦。伟大的时代

20、,艰苦的斗争!”在此阿英的出发点不是一种个人出发点而是一种革命者应采纳的宏观的社会历史出发点。从同样的角度出发阿英于 1947 年 3 月 29 日在为公众而写的“钱毅小传”中描写了钱毅怎样献身于爱国文化活动以及怎样成为一个年轻的革命模范。日记和小传的相同写法表明阿英运用同一口吻教育自己与公众,而在这种教育过程中种种不合乎革命理念的个人感情自然失去其重要性。从历史角度来看阿英创作的有关革命的作品没有产生什么深远影响,然而我们应注意到这些作品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中较早地接触到政治观念与个人经历之间的关系这一重要题材。如上所述,阿英在理论上重复了那种将文学视为革命宣传工具的观点,但他在早期作品中仍然保

21、留了一些不符合宣传目的同时也不符合当时 官方观点的个人经历和个人印象,然而在参加新四军之后他的写作方式却发生了明显变化。在新的环境中写作,包括日记的写作,意味着用革命理论教育他人和自己,而这种教育目的要求他将个人经历、个人思想、个人印象和个人感情看成不健康的成份加以排斥。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个人成份恰恰为他的早期作品添加了一种现实主义色彩,而它们的消失表明阿英在新的创作环境中只好放弃这些现实主义成份。参考书目阿英:死去了的阿 Q 时代,阿英全集第 2 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5-33 页。阿英:流离,阿英全集第 11 卷,第 3-119 页。阿英:一条鞭痕,阿英全集第 3 卷,

22、第 219-280 页。阿英:革命文学与革命情绪读幻象的残象,阿英全集第 1 卷,第 5- 政治观念和个人经历之间的困境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政治观念和个人经历之间的困境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革命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页。 见波利斯汤姆生:早产的革命:1917 至 1946 年间的俄国文学与社会,第 95-99 页。 阿英:革命文学与革命情绪读幻象的残象,阿英全集第 1 卷,第 7 页。 阿英:夜,阿英全集第 4 卷,第 263 页。 阿英:敌后日记(下册),阿英全集第 12 卷,第 302 页。 (责任编辑:庄园)1237 页。阿英:夜,阿英全集第 4 卷,第 259-

23、266 页。阿英:灰色之家,阿英全集第 4 卷,第 3-35 页。阿英:敌后日记(下册),阿英全集第 12 卷,第 5-398 页。安敏成Marston Anderson:现实主义的局限:革命时代的中国小说,The Limits of Realism: Chinese Fiction in the Revolutionary Period,加利福利亚大学出版社 1990 年版。钱璎,钱小惠:镜湖水:钱杏村记传,太原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波利斯汤姆生Boris Thomson:早产的革命:1917 至 1946年间的俄国文学与社会The Premature Revolution: Ru

24、ssian Literature 政治观念和个人经历之间的困境由写论文的好帮手.提供, . and Society 1917-1946,伦敦:Weidenfeld and Nicolson 出版社 1972年版。吴家荣:阿英传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4 年版。晓光编 :阿英纪念文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0 年版。 阿英:死去了的阿 Q 时代,阿英全集第 2 卷,第17 页。 阿英:流离,阿英全集第 11 卷,第 52 页。 阿英:一条鞭痕,阿英全集第 3 卷,第 279 页;278 页。 安敏成:现实主义的局限:革命时代的中国小说,第180-202 页。 见波利斯汤姆生:早产的革命:1917 至 1946 年间的俄国文学与社会,第 95-99 页。 阿英:革命文学与革命情绪读幻象的残象,阿英全集第 1 卷,第 7 页。 阿英:夜,阿英全集第 4 卷,第 263 页。 阿英:敌后日记(下册),阿英全集第 12 卷,第302 页。(责任编辑:庄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