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论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中国法治道路上新的里程碑领导文萃:党的十八大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确立为推进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十八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您能谈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治建设的基本路径吗? 高尚全:依法治国,是对我国历史经验进行深刻总结和反思的结果。我国是有着数千年漫长封建历史传统的国家,坚定走依法治国的道路,从人治走向法治,这是巨大的历史进步。早在1978 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同志就强调指出:为了保证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
2、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但在改革开放初期,关于人治还是法治仍然经历过一些争论和辩驳,随着改革的推进和法治理论的逐渐厘清,依法治国逐渐成为全国人民和领导层的共识。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依法治国更逐渐发展成为党的重要治国方略。 1997 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郑重地提了出来。十五大报告把过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提法改变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极其鲜明地突出了法治的理念。 1999 年 3 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对宪法进行了修改,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002 年,党的十六大提出
3、了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健全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保证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的目标。 2004 年,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新增为宪法的重要条款之一,实现人权入宪。 2012 年党的十八大强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012 年 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 30 周年大会上指出,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
4、威也在于实施。 2013 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依法治国作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三个需要有机结合的重要因素之一,明确提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以单独的一个篇章详细阐述推进法治中国建设,首次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三中全会决定以极大的篇幅详细论述了落实依法治国所必须的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等等。 2014 年 2 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
5、导小组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深化司法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的意见及贯彻实施分工方案。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会议中特别强调,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这次会议还要求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促进社会公平正义。2014年 6 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司法体制改革试点若干问题的框架意见、上海市司法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和关于设立知识产权法院的方案。这次会议的内容意味着司法体制改革启动了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完善司法责任制、健全司法人员职业保障、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设立知识产权法院等一系列司法改革,为巩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
6、治基础提供了契机。 回顾十四大以来的法治脉络,90年代后期至 2003 年是我国推进依法治国的第一个高峰,突出表现在法治理念的深入人心和依法治国作为重要治国方略在党的重要文件中的体现以及宪法与时俱进的修改。此后,法治建设进入了较平缓的发展阶段,新的公司法、物权法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息息相关的基本法律相继出台,初步构建了完整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但在法治实践当中,各种权大于法、侵害公民权利的状况时有发生,人们称之严苛立法、普遍违法、选择执法,权力扭曲法治造成许多老百姓信访不信法、信权不信法,全社会法治信心受到冲击。这种状况也凸显了国家治理能力、治理体系与社会经济持续发展脱节的矛盾。 从十五大报告正
7、式提出将依法治国作为治国基本方略至今,十几年来,党的各项文件对依法治国的重视程度只高不低,但我国的法治建设状况仍不够理想,乃至十八届四中全会要专门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来作为中心议题。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法治进程当中从理论层面到实践适用都存在阻碍进步的瓶颈尚待突破。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总结了过去几十年来国家治理方面的经验教训,尤其是近十年来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再次将依法治国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方略,并明确提出要实现国家治理体高端访谈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是中国在法治道路上的新的里程碑。 依法治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领导文萃: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
8、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现代化首先必须是法治化,您怎么看依法治国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之间的关系? 高尚全: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从内容上看是包括国家各种行政制度、决策制度、司法制度、预算制度、监督制度等领域的现代化;从目标上看是要为市场经济、和谐社会、民主政治、优秀文化以及良好生态提供有效的制度支撑;而从其运行的规律来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的本质就是通过严格的法治防止公权力的越位、缺位和错位,并以法治保障公民的权利对公共事务的有序参与,有效表达,在对公共事务的处理进行合法性程序监督的基础上,再附加舆论监督的城墙,既
9、防止公权力的滥权和懒政,也防止私权利的滥用和民粹的煽动,进而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 与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相比,我国长期封建历史中形成的统治管理模式的特征是管理主体的孤立、管理维度的单一、价值追求的分裂和最终结果的分野。传统的统治管理模式的管理主体仅仅是公权持有者,这种权力的来源还往往不是来自于民众的选择,更多地是来自于武力的强权或世袭的血统,所以是孤王、寡人以及他们的爱卿或奴才构成的对立于被统治对象的统治集团;在管理维度上,则是民可使由之、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样单向的命令和施压;在价值追求上,强调统治的稳定和秩序而非民众的福利;它的最终结果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张力的不断扩
10、大最后分崩离析导致社会的混乱,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出现大面积权力寻租带来的灰色双向互动并导致潜规则盛行。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首先需要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在价值观和利益上的高度统一,也就是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的基础是有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党和人民选择的政府,这就意味着宪法的落实至关重要。我国宪法开宗明义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因此落实宪法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而落实和实施宪法同时也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 其次,现代国家层级、功能繁杂,权力的运行分解授权给诸多的部门和人员,保障国家及其经济社会的有效运行必须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但当前有关法律的缺失以及其
11、他约束公权力运行的法律的疏漏,执法过程粗放不规范,不仅造成了大量的执法争议,也影响了人民群众对法治的信心,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必须补足依法治国的这项短板。 再次,必须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的言论表达权利、保障媒体的舆论监督权利,这实际是落实宪法权利的内容。之所以单独着重提及,是因为言论自由和舆论监督是实现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由传统的单向施压走向双向互动的一个重要转变通道,晚清及军阀混战时期老百姓莫谈国是、道路以目,而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当中新闻媒体却是无冕之王,当前我国的言论环境、舆论环境还缺乏法治的保障,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必须尽快推动新闻监督法这样法律的制定和实施。
12、最后,独立、公正的司法是实现权力与权利平衡的关键,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能够实现现代化的保障。法律区别于道德的最大特征在于法律具有明确的评判和惩戒机制,权力脱离规章制度的约束如果得不到惩戒,遭受侵害的权利得不到补充,那么这种国家治理与传统高压统治就没有区别,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中独立、公正的司法就是悬挂在公权力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保障公权力的公正运行。同时,独立、公正的司法还可以避免在权力依法合规合理运行的情况下,权利主体以弱势为由的无事生非,防止民粹的产生。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相互促进领导文萃: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
13、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您怎么认识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高尚全:首先要正确认识党的领导与以限权为核心依法治国的关系,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而不是矛盾的。四中全会指出,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要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也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这是一个辩证关系。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党是依法治
14、国的倡导者,党同人民一起制定法律,党又必须自觉地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真正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那种认为党的权力不受任何制约,把领导人说的话当做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就叫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的作法是错误的。因此,法治的概念,是民主和法制相结合,是同人治相对立的。 法治的核心在于限权。依法治国的重点主要是公权保障民权。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是掌握和行使一大部分公权的执政党。因此,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通过规范和约束各级党组织、各级政府的权力范围和行使方式,避免行使权力的特定组织和个人以党的名义滥权,改善党的领导,并最
15、终加强了党的领导,进而克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的弊病。由于这个话题的敏感性,长期以来,大部分人谈法治的时候不提对执政党履行执政权力的规范和约束,但如果不从逻辑上而仅从表面上去理解和执行加强党的领导,就会出现邓小平同志批评过的状况,加强党的领导,变成了党去包办一切、干预一切,结果与依法治国背道而驰。以法治的方式规范和约束党的权力不是削弱党的领导,而是改善党的领导,最终目的正是加强党的领导。 约束公权、保障民权,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关键。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约束公权,保障民权,如果这个重点不抓住,依法治国的目标就难以实现。周永康、徐才厚、令计划所以严重违法,就是因为滥用权力,权钱交易。权力
16、没有约束,必然导致腐败。这也是一般规律。国家能源局副司长魏鹏远家里被搜出了上亿现金,主要原因一是权力高端访谈过大,权力过于集中;二是对权力缺乏监督,缺乏约束。针对这种现象,社会上有这样的调侃:黑头法律文件不如红头文件,红头文件不如领导批示,领导批示不如领导电话。 约束公权,保障民权的一个关键就是: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授权以后,法定的职责必须为,这就等于有了责任清单和权力清单。法无禁止即可为,就是法无禁止的都可以做了,这样就给企业、给社会创造了一个创新的空间,有了这样的空间,积极性、创造性都会充分激发出来。如果什么事情都要审批,就根本无法激发创新。保障民权是法治建设出
17、发点和落脚点。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 依法执政既要求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也要求党依据党内的法规来管党、治党。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党是依法治国的倡导者,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党又必须自觉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 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深刻认识到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法律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
18、严,保证宪法法律实施,就是保证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实现,各级领导干部要对法律怀以敬畏之心,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逾越,带头执行法律,带头依法办事,不得违法行使权力,更不得以言代法,以权代法。 要正确理解党的领导与独立司法的关系。长期以来,虽然宪法明确规定了法院和检察院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但是独立司法总让一些人闻之色变,似乎司法一独立,党的领导就会被削弱,于是不断地出现要求司法服务大局、要求律师讲政治等令人侧目的言论。实际上,无论是从理论还是从事实出发,独立司法都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不独立才会削弱党的领导。独立司法在制度层面上的意思众所周知,它的核心目的是保障法官、检察官等司
19、法人员能够仅遵从法律的规定而不被权力等因素扭曲,确保司法本身的公正并使人们确立司法公正的信心。司法机关据以作出决断的基础是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我国的立法过程就是党领导人民把人民的意志和要求变成党的政策并通过人大立法程序上升为法律的过程,法律是经过实践检验和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的主张。因此,法官、检察官、律师严格遵照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就是从根本上坚持党的领导,法治才是最大的大局,独立司法是加强而非削弱党的领导。从近些年的事实来看,要求司法服从于某个领导认为的大局、服从于某个地区党委政府的特殊要求,其结果是难免出现冤假错案,严重地破坏了法治。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对司法改革作了全
20、面部署,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加强地方各级法院的独立性,这是完全正确的,是迈向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一步。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领导干部不得干预司法活动,建立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高端访谈健全司法人员履行职责保护机制,我觉得这个非常正确。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对司法做出了全面部署,其中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加强地方和政府的独立性,并且建立跨地区的巡回法庭制度,我觉得这个落实很到位。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是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实现的目标,也是社会主义法治整体健康运行的结果。对党的领导、人民当
21、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不能庸俗化地理解为在个案当中原本应当独立司法的司法机关要服从当地党组织的指示、要屈从于当时当地的某种民意,而是要在每一个个案当中严格遵循法律的规定,坚持司法的独立和公正。惟其如此,才能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要求,才能真正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 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互为推动 领导文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形成了姊妹篇。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法治保障,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也需要深化改革。您怎么理解全面深化
22、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之间的关系? 高尚全: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和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指出: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过去在法治不完善、法律体系不完备的情况下,改革缺乏系统法律框架的约束,基本上是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导向,有的甚至直接突破了当时的法律和政策,比如小岗村村民用血手印约定共同承担刑责。在特殊的历史条件背景下,突破陈旧的法律框架的确能使改革突飞猛进,但在当下法律体系初步建立的情况下完全忽视法治环境,不仅不能带来改革
23、的迅速推进,反而会造成公平的缺失以及各种挂羊头卖狗肉的侵害群众权利的假改革泛滥。 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在法治的框架内、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有效推进改革的要求,处理好体制改革与依法治国的关系必须在两个方面有所加强,一是要加强中央决策的效率,对必须要立法铺垫的改革事项能够迅速作出决策并推进立法,避免迁延,当然立法本身要科学不能只求速度,十八届三中全会成立的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为此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二是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和司法机关的作用。我们有很多部门的法律法规与改革发展不适应,对于这不适应改革发展的法律法规应当该废止的废止,该修改的修改。长期以来,我国以部门立法为主导的法律、法
24、规构成的现有法律制度体系在哪些方面阻碍经济的发展、阻碍创新和进步,只有市场主体了解得最及时、体会得最深刻、掌握得最全面。如果那些阻碍经济发展、阻碍创新进步的各种行政法规,部门、地方规章以及红头文件都需要中央去清理,那显然是不现实的。在部门利益的格局下,也不能寄希望于各地方和部门的自我清理,只有赋予广大市场主体对行政法规等这些抽象行政行为完整的诉权,使市场主体可以通过司法途径以诉讼的方式废止各种制造玻璃门的抽象行政行为,才能使体制改革在法治的轨道上迅速推进,使市场主体发挥出最大的活力,创造最大的红利。此外,在当下法律体系初步建立的情况下也不能忽视法律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
25、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强调,科学立法是处理改革和法治关系的重要环节。要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发展需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 180 多项依法治国的重大改革举措,应当纳入到改革的总盘子里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督办。因此,全面深化改革要有法治的思维和法治的方式,做到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互为推动。领导文萃: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首次提出四个全面,即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您怎么看这四个全面? 高尚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
26、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一个联系紧密、相互衔接的有机整体。这一战略思想,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总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不失时机深化改革,破除从思想到体制、机制的顽疾,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届四中全会,党中央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两个重大方略,这两个方略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两个轮子,需要齐头并进,才能顺利达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之间又有着相互促进的关系,全面深
27、化改革使省以下法院人财物统一管理体制改革等司法体制改革得到迅速、有效地推进,使公、检、法之间恢复到正常相互分工、相互制约的关系,保障了司法的公正,这都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又能够推进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法治的刚性有利于打破由人情、利益、权力纠葛而成的权力肿瘤,使权力的运作更加规范,使治国理政的各项制度更加符合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而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正是全面深化改革要达到的技术性目标。与此同时,无论是全面深化改革还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都离不开党的领导。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对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均进行了专门论述。唯有
28、从严治党,才能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唯有从严治党,才能使党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始终引领正确的方向,因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四个全面的提出,能够使下一步的改革进程中的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意义十分重大。 依法行政和司法公正重在公开 领导文萃:依法行政是建设法治政府的关键,司法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四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强调必须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您怎么看公开和监督对依法行
29、政和司法公正的作用? 高尚全:公平公正的前提是公开。互联的兴起使舆论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络舆论监督使行使司法权力的运行公开、公正面临重大考验。针对行政权利的运行,四中全会决定提出了加强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制度建设,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不仅如此,四中全会决定还明确了以公开促进公平的路径: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具体体现在: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依据权力清单,向社会全面公开政府职能、法律依据、实施主体、职责权限、管理流程、监督方式等
30、事项。重点推进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置、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和实施、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等领域的政府信息公开。 司法公正要关注典型个案。一些典型的司法案件因其矛盾的集中和突出成为络舆论关注的热点,而这些案件很可能夹杂着腐败的因素。因此,一些律师群体通过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将他们认为是枉法裁判的案件以及公检法机关侵害当事人权益的行为诉诸于络舆论。客观来看,这种做法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权力对司法的扭曲,但在个别案件中,舆论也会对司法的客观公正造成一些负面影响。 必须捋顺司法公正与舆论监督的关系。要捋顺二者的关系,必须在明确法律界限的基础上解放思想。司法机关应当接受舆论的监督,独立的司法也需要舆论的监督,国家甚至还
31、应当制定法律来保障舆论监督的权利。与此同时,司法机关尤其是法院又要保持自身的专业性和独立性,在坚持独立司法、司法中立的基础上不随意为舆论所左右。此外还必须认识到,那些发起舆论监督的律师并非法治的敌人,相反,律师是全面推进法治最重要的力量,是最希望实现法治的群体,由律师和律师群体发起的舆论的质疑和监督更具有专业性,更值得重视。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所有舆论监督和质疑中提出的意见都是正确的。因此,保障舆论监督在促进司法公正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是防止独立司法产生负面作用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最后,我要说的是腐败是对司法公正最大的威胁,因
32、此建设法治政府和实现司法公正要把反腐作为重点。反腐的突破口在于尽快建立官员财产公示制度。官员财产公示制度在国外是常态,在我国阻力很大,一直没有推开。因此,我建议官员财产公示应采取三个率先:一是率先在新上任的官员当中公示,二是率先在新上任官员当中的领导干部中公示,三是率先公示不动产。公开动产比较复杂,但不动产是固定的,有多少房产,一联就清楚了。公开之后,来路不明的房产都要吐出来,如此不但可以有效地惩治和预防腐败,而且可以使中国的房地产业恢复正常秩序,同时还可以保护官员,化解民怨,推进改革。股权众筹平台的出现解决了互联创业公司融资困难,而传统的线下投资市场存在着显著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下面是小编搜
33、集整理的一篇探究股权众筹平台商业模式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参考。一、股权众筹平台的商业模式及发展现状股权众筹就是指融资方以出让部分股份的形式,面向广大投资者进行融资,而投资者希望通过出资入股该公司,最终以股权变现的形式或者分红的方式获得预期收益。我们大致可以这样来描述股权众筹平台的产品形态:在一个股权众筹平台上面优质的项目能够同时与多个投资人进行接触(这就是众),并可实现同时从多个投资人处获得投资(这就是筹)的方式。因此,我们可以将股权众筹理解成是私募股权的互联化.1.国内外股权众筹平台的背景研究世界上第一个股权众筹平台是 2010 年诞生于美国硅谷的Angellist,截止到 2014 年 9
34、 月,Angellist 已经收录 30 万个以上创业型企业,通过平台融资项目接近 6000 个。Angellist 的发展呈现出两个不同阶段,以 2012 年 4 月美国通过的创业企业扶助法(JOBS法案)为界限,在此之前,Angellist 主要作为创业者和投资人的快速对接平台起到中间人的角色,核心是提供和解决最前端投融资需求的及时有效透明展示和匹配;而在此之后,AngelList 开始主动参与到交易环节当中,核心是为创业公司和投资人提供相关交易服务,如法律文件,包括标准投资条款、电子化交易文件、以及管理交易过程所需的电子签名、汇款信息等服务。以 Angellist 为范本,如Wefund
35、er、OurCrosheet)。投资框架协议是在双方正式签订投资协议之前,就重大事项签订的意向性协议,除了保密条款、不与第三人接触条款外,该协议本身并不对协议签署方产生全面约束力。而在所有投资人都完成了认投行为,且项目实际的融资金额达到了预期额度之后,投融资双方将会签署正式投资协议。正式投资协议主要规定了投资人支付投资款的义务及其付款后获得的股东权利,并以此为基础规定了与投资人相对应的公司和创始人的权利义务。投资人除了完成资金投入外,他还会利用自身的经验与资源为创业者提供投后管理服务,帮助创业企业更快速的成长。类似于云筹这样的股权众筹平台,会在企业完成众筹后,为创业者和投资人设立投后管理的对接
36、渠道,使双方能够无障碍沟通。投后管理服务包括:发展战略及产品定位辅导、财务及法务辅导、帮助企业招聘人才、帮助企业拓展业务、帮助企业再融资等。3.国内股权众筹平台的发展现状股权众筹平台的出现,为国内广大小微企业和创业团队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融资方式,通过该平台融资,极大缓解了创业团队在项目初期融资困难的问题,同时,平台利用互联技术提高了投融资双方的对接效率,更好的提供了金融服务。相比于国外相对成熟的商业环境和社会形态,国内的股权众筹领行业总结起来存在以下四个特性:第一,国内的市场化机制远未发展成熟,作为市场经济高级发展阶段的产物,股权众筹从政策层面到实践层面都需要一个孕育和再发展的过程,如行业规范、风险意识、信任机制等。目前,对于国内股权众筹市场来说,主要面临的风险之一即是来自法律和政策方面。第二,国内在经过此前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后,出现了一大批财富新贵,但财富管理的投资渠道依旧十分有限,股权众筹模式正好给他们提供了更多的投资选择机会。第三,虽然国内创业者的融资能力有待提升,投资人的投资意识、对早期项目的判别能力都有待培养。但是随着众多股权众筹平台的日趋成熟,国内投资的门槛正在快速降低,将会有更多中产阶级及富人加入到投资人行列,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