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论合同法第210 条与立法家长主义 .doc

上传人:天天快乐 文档编号:1308866 上传时间:2018-06-2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合同法第210 条与立法家长主义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论合同法第210 条与立法家长主义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论合同法第210 条与立法家长主义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论合同法第210 条与立法家长主义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论合同法第210 条与立法家长主义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论合同法第 210 条与立法家长主义 一、引言:提出疑问 在整部合同法中,第 210 条或许是不起眼的一则条文,但正是这则简单的条文,一直以来背负着要物合同的宿命,成为学者的众矢之的。应该说,在古典罗马法时期,要物合同在脱离合同形式性制约中立有功劳,但是在近、现代,诺成性渐成合同之基本特性背景下,要物合同这一基本合同类型无疑饱受批评。这其中,便牵涉到合同法第 210 条之理解与适用。该条规定: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自贷款人提供借款时生效。从名义上看,该条不无明确,其含义无非指,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之生效时间在于贷款人提供借款之时。但根据合同法第 44 条第 1 款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

2、时生效。对比可见,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较之其他种借款合同而言,其生效时间颇有延迟。基于此,传统解释论通常界定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属于要物合同之一种。然而,吊诡的是经典要物合同乃就合同成立而言,即视物之交付为合同成立要件,而非合同法第 210 条所表述之生效要件。这是其一。 其二,根据通说,保管合同与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均为要物合同,但其中表述却各异。合同法第 367 条规定:保管合同自保管物交付时成立,但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显然,这种规定符合要物合同之定义,而反观合同法第 210 条,则别出心裁地引入生效之说,是为有意偏离要物和合同之典型构造,其中隐情何在? 其三,通常合同之成立与生效彼此

3、衔接。这是一条原则性规定,但合同法第 210 条却创造出一种例外情形,即将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之成立与生效区隔开来。这一区隔不免引申出如下问题,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于成立后,生效前处于何种法律状态,具有何种法律意义?应该说,上述三种疑问,其根源在于合同法第 210 条之个性表述。本条既非同于要物合同之定义,亦迥异于一般诺成合同之规定。那么,在这种情境下,合同法第 210 条究竟应作何理解,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又该如何定位,这就值得深入研究。 二、传统解释论要物合同说 学界及实务部门解释合同法第 210 条,一般采取要物合同说,这种学说是一种传统解释论。之所以称其为传统论,原因在于其受历史影响较

4、深。梳理要物合同之历史沿革,不得不提及消费借贷这一债之类型。众所周知,消费借贷与要物合同如影随形,而合同法第210 条所规定的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与消费借贷又颇具暧昧,这便导致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搭乘消费借贷之要物合同之便车,顺理成章地被标识为要物合同之一种。 一般而言,要物合同与诺成合同是一对学术范畴。二者区别在于合同成立是否以交付标的物为条件。要物合同,顾名思义,乃以交付标的物为其成立条件;反之,则为诺成合同。根据这一分类标准,合同法第 210 条采要物合同说明显难言合理。其中,主要弊端在于该条未明确规定贷款人提供借款为合同成立要件,相反,而是与生效一语挂钩,这种模棱两可的立法形式无疑产生

5、了诸多解释的可能。其中,最值得注意者,乃我国学者张谷提出的逻辑解释的观点。他在借款合同:诺成契约还是要物契约?以合同法第二百一十条为中心一文中,指出,对于合同法第 210 条之理解,不能望文生义地解读为借款合同成立了,但不生效,而应解释为不生效乃因为其未成立,故贷款人提供借款为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之成立要件。1 显然,这种论证进路,已抛开法条文义的束缚,而寻求于逻辑演绎的力量,故笔者称之为逻辑解释的观点。这里暂不论此种解释恰当与否,如遵照这种解释,要物合同说未尝不能填补漏洞。不过,一般人初读本条,易下意识地认为,贷款人提供借款乃为生效要件。既言自贷款人提供借款时生效,其前提应是自然人之间的借款

6、合同业已成立,否则,本条径直规定生效之说岂非欠缺成立之逻辑前提。在这种理解下,缓和说较之前文的逻辑解释观点无疑更具合理性。缓和说首先认可贷款人提供借款,乃合同生效要件,但其认为这仅是缓和要物合同说的一种举措而已。显然,其言外之意仍固守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乃要物合同。 上述逻辑解释的观点与缓和说,虽有一定程度的不同,但二者皆未脱离要物合同之定义框架,为要物合同说作辩护。但是,这里有一种观点,乃彻底颠覆了要物合同的概念界定,以证明合同法第 210 条的合理性存在。该观点主张界定要物合同时,物之交付应作为合同生效要件理解,而非成立要件。如是这般,合同法第210 条将贷款人提供借款规定为生效要件,恰好

7、与这种要物合同的定义相匹配,因而,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无疑是要物合同。综上而言,传统解释论以要物合同说为基准,而衍生出三种不同的论证进路,但这三种进路又均不无疑问,这在一定程度上动摇着要物合同说的根基。 三、对要物合同说之反驳 如上所言,合同法第210 条并未严格契合要物合同的典型构造,而要物合同说为坚守要物合同的论点,发展出三种解释进路。对这三种解释而言,乍看之下,或许有一些道理,但细究开来,应予以一一反驳。 (一)要物合同乃就合同成立而言,与合同生效无涉 以目前的观点,合同成立与生效属于两种不同状态。王利明教授指出,合同成立,是指当事人就合同主要条款达成合意。而合同生效是指,已经成立的合同

8、在当事人之间产生法律拘束力。2 在事实与价值这一范式下,合同成立属于事实判断问题,合同生效则属于价值衡量问题。3 在古典罗马法时期,事实与价值未作严格区分,故合同成立与生效问题混合在一起,而同时发生。因而,彼时界定要物合同以物之交付为成立要件,自然亦同时为生效要件。但此时合同成立与合同生效已然分离,其在逻辑位序上有前后之别,那么问题随之而来,物之交付究竟为合同成立要件,抑或为合同生效要件?对此,我国学者张金海指出,物之交付使得合同成立,而非有效,此为要物合同的基本特征。4 应当说,这种观点也是学界一贯的主张。那么,前述所谓之颠覆性观点,认为物之交付乃要物合同之生效要件,便不无疑问。当然,这一观

9、点并非无中生有。其产生的根源在于事关合同成立与生效之问题上,古典罗马法与近、现代民法在理解与认识上存有偏差。正如上文所述,一者采混合说,一者采分离说。故在这种解读错位背景下,相异观点的提出在所难免,亦属正常。但相较之,颠覆性观点不足可取。首先,要物合同应运而生,是一场针对合同形式性的革命,而合同形式性则与合同成立密切相关,故要物合同理所当然与合同成立紧密相连。其次,若物之交付乃要物合同之生效要件,那么,何为要物合同之成立要件?难道是当事人之合意,如是,尚能否称之为要物合同,则不无疑问。再次,要物合同常与无偿性相勾连。基于无偿性,要物合同的主要目的在于充分保障债权人之利益,故将物之交付作为合同成

10、立要件相比于生效要件更能实现这一目的。 (二)逻辑解释的观点无异于诡辩,但这种诡辩已超出社会公众认同的合理范围。应该说,合同法第 210 条规定 自贷款人提供借款时生效,确有两种解读,一是业已成立之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加之,贷款人提供借款,致合同生效;二是贷款人提供借款,致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成立,再结合合同法第 44 条第 1 款成立之合同,致其进一步生效。逻辑解释的观点显然采第二种解读方式。但这种解读方式至少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1. 超越解释之权限。任何解释须以文字为准,但凡超越文字之可能范围的解释须让渡于立法。例如,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典原第 475 条规定,消费借贷因金钱或其他代替物之交

11、付而生效力。这一条文与合同法第 210 条可谓如出一辙。自然,其误解也同样伴随其右。但其解决之道,乃非学者之解释方法论,而是采用立法之形式。2000 年台湾地区民法之债编修正,第 475 条被予以删除。并附有理由谓:民法规定之消费借贷,通说认为系要物契约,与当事人合意外,更须交付金钱或其他代替物,以移转其所有权于他方,始能成立。惟以现行法本条及次条(第 475 条)合并观察,易使人误为消费借贷为诺成契约,而以物质交付为其生效要件。为免疑义,爰修正如上,并移列为第1 项。52. 有悖文义之理解。按照逻辑解释的观点,贷款人提供借款乃合同成立要件。应指出,此种解释观点可谓独具匠心,但值得怀疑。如果立

12、法者真意如此,何必颇费周折,径直规定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自贷款人提供借款时成立岂不更好。然而,立法者并未作此规定,可见,其本意并非如此。3. 不合体系之构造。如逻辑解释的观点,合同法第 210 条之提供借款实为成立要件,这显然与合同法第 367 条规定的保管合同自保管物交付时成立,但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在体系上不相协调。 四、合同法第 210 条再解释诺成合同说 关于合同法第 210 条,前文业已论证,要物合同说并非最好之解释,相反,由该说衍生出的问题亦不能自圆其说。因此,在这种情景下,有必要对该条再解释。其解释之结论乃诺成合同说。应该说,这一观点,早已有学者提出,但语焉不详。例如,我国学者

13、指出,合同法规定之借款合同为诺成合同。6 这里所指借款合同,在外延上亦包括合同法第 210 条规定之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关于本条解释为诺成合同,学者提出的理由是,本条并未将贷款人提供借款规定为成立要件,据此,不应认定其为要物合同。实际上,针对诺成合同说,包括上述理由在内,主要有三种效用值得注意: (一) 能够贯彻现代合同之诺成性原则 诺成性是现代合同之基本特性。我国学者张鸿兵曾以此作为文章题目,颇有宣示合同之诺成性原则之意味。7 当然,这一宣示是完全合乎合同法学之历史发展的。且从最近学者对要物合同展开的改与废论辩中,亦能够看出这一原则的深入人心。8 合同之诺成性,是指合同之成立,仅以当事人意

14、思表示一致即可。其与合同之要物性相比,能够最大限度地尊重当事人之个人意志,可谓民法之意思自治的完美表现。 诺成合同说,毋庸赘述,自以贯彻现代合同之诺成性原则为己任。其与要物合同说对比之下,这一效用便可见一斑。要物合同说乃承袭历史之惯性,以要物合同作为解释之基础。尽管缓和说有意摆脱要物合同之诟病,但仍与要物合同藕断丝连,未能完全切断要物合同的束缚。相反,诺成合同说则从现代合同之诺成性原则出发,主张该条规定之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为诺成合同。 (二)能够彰显立法者之真实本意 解读合同法第 210 条,无论根据文义解释,抑或体系解释,均应认为贷款人提供借款乃合同之生效要件。由此,该条实际上并未特别规定

15、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之成立要件。因而,界定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之成立,应与其他种合同别无二致,即根据合同法第 2 章之规定,采要约、承诺方式。并于承诺生效时,合同成立。这样一来,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无疑属于诺成合同。这也是立法者之真实本意。但按照要物合同说之解释,则相当于曲解立法者之原意。 (三)能够兼顾借款人之信赖利益保护 要物合同,以物之交付作为合同之成立要件。这意味着,贷款人于提供借款之前,因合同尚未成立,将不受合同制约与束缚。换言之,法律赋予贷款人一种悔约权,即贷款人可任意撤销提供借款之前所发生的贷款之意思表示。这对于贷款人而言,自然属于一种法律保护,但对于借款人而言则有失公平。尤其是

16、,对于借款人之信赖利益保护则缺乏合理。有鉴于此,诺成合同说提供一种解决之道。合同法第 8条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合同。根据学者的观点,这一条文前半段乃就成立之合同而言,产生合同拘束力;而其后半段乃就生效之合同而言,产生合同效力。9 依照诺成合同说,当事人于意思表示一致时,合同即告成立,届时产生合同拘束力。若其后贷款人未提供借款而解除合同,致使借款人信赖利益受损,借款人可依据合同法第 8 条、第 97 条之规定,作为请求权基础,要求贷款人损害赔偿。 五、立法家长主义诺成合同说之进一步论证 如果说,要物合同是针对合同之严

17、格形式而展开的一场革命,那么,现代合同之诺成性观念,则是针对要物合同而发动的另一场革命。在这种革命性背景下,诺成合同说可谓应运而生。但任何革命均是一种批判性继承,这一点对于要物合同而言同样适用。要物合同,作为一项古典罗马法之遗产,一直以来,在各国立法及学者心中,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愫。究其原因,在于要物合同本身承载着对无偿之债权人提供一种优惠法律保护。这一价值,是要物合同在现代合同法时代占据一席之地的重要理论依据。应该说,自古典罗马法起至近、现代止,要物合同曾发展出诸多理论依据,但以无偿行为人保护说最受瞩目。正如我国台湾地区学者所言:只要天下有无偿契约,就有要物契约存在的必要,我想这点是颠扑不破

18、的。10 合同法第 210 条,在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之成立与生效之间划设出一道鸿沟,其意旨就在于贯彻无偿债权人之保护目的。这在要物合同说理论中,是不言自明的。但在诺成合同说取代其语境下,该种目的如何得以解释,这需要诺成合同说进一步论证。 (一) 引入家长主义 家长主义,初次听闻,貌似我国封建时代里的宗法家长制。其实不然,家长主义,是一种西方话语,属于一种法律干预模式。11 家长主义,作为一种行为模式,是指:像父亲那样行为,或对待他人像家长对待孩子一样。当然,这里是指具有责任心和爱心的父亲或家长。12家长主义,最初起源于家庭伦理领域,后被引入至法律及政治领域。在法律领域,家长主义,可分为私域家

19、长主义与公域家长主义。前者是指,家长主义干预发生在私人之间;后者是指,家长主义干预发生于政府与私人之间。对于私域家长主义而言,较为著名的例证是,医生对生命垂危之人实施强制救治;而公域家长主义,则以立法形式著称,故实际上属于法律对私人行为之干预。 进一步而言,若贷款人迟迟不提供借款,借款人又该如何维权?首先,可行使催告权。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贷款人仍不提供借款,借款人可撤销合同。当然,贷款人在借款人催告前或催告后,可解除合同。其次,请求损害赔偿。无论是借款人撤销合同,抑或贷款人解除合同,若贷款人基于过错而未提供借款,导致借款人产生损害的,应予以合理赔偿。但这里的问题是借款人要求损害赔偿究竟包

20、括什么内容?笔者认为,应限于直接损失及信赖利益损失的范围。至于,具体损失有多少,得视具体情况而确定。这里列举一例,某甲向某乙借款,称用于母亲看病,某乙同意借款,约定某日交付。但某乙事后未按时提供借款,某甲解除合同,并诉请损害赔偿。在这一案件中,某甲的母亲,因借款未能及时提供,而导致病情恶化,多支出的医药费,是否属于损害范围?答案应是否定的,因为这属于间接损害。但对于某甲另外转向别人借款,而多支出的合理费用,则属于损害范围,某乙应予以赔偿。再次,借款人是否享有诉请贷款人履行提供借款的权利?答案同样是否定的。合同法第 8 条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有法律拘束力。这条的法律拘束力,并非指法律效

21、力。贷款人提供借款行为,原本是一种履约行为,是一种法律效力的具体表现。合同法第 210 条将其从法律效力中抽离出来,目的是贯彻家长主义理念。若满足借款人的上述诉请,则无异于架空了合同法第 210 条的规范意旨,届时,家长主义理念也遭到蔑视。这是不可取的,故借款人应不享有这一权利。股权众筹平台的出现解决了互联创业公司融资困难,而传统的线下投资市场存在着显著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股权众筹平台商业模式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参考。一、股权众筹平台的商业模式及发展现状股权众筹就是指融资方以出让部分股份的形式,面向广大投资者进行融资,而投资者希望通过出资入股该公司,最终以股权变现的

22、形式或者分红的方式获得预期收益。我们大致可以这样来描述股权众筹平台的产品形态:在一个股权众筹平台上面优质的项目能够同时与多个投资人进行接触(这就是众),并可实现同时从多个投资人处获得投资(这就是筹)的方式。因此,我们可以将股权众筹理解成是私募股权的互联化.1.国内外股权众筹平台的背景研究世界上第一个股权众筹平台是 2010 年诞生于美国硅谷的Angellist,截止到 2014 年 9 月,Angellist 已经收录 30 万个以上创业型企业,通过平台融资项目接近 6000 个。Angellist 的发展呈现出两个不同阶段,以 2012 年 4 月美国通过的创业企业扶助法(JOBS法案)为界

23、限,在此之前,Angellist 主要作为创业者和投资人的快速对接平台起到中间人的角色,核心是提供和解决最前端投融资需求的及时有效透明展示和匹配;而在此之后,AngelList 开始主动参与到交易环节当中,核心是为创业公司和投资人提供相关交易服务,如法律文件,包括标准投资条款、电子化交易文件、以及管理交易过程所需的电子签名、汇款信息等服务。以 Angellist 为范本,如股权众筹平台的首要任务是确保用户的资金安全,这需要平台加强自律,严格管理,必要时可引入外部监督机制,由第三方负责资金的运作。当创业者、投资人及众筹平台在面对投资合同欺诈风险时,可采用线下约谈的方式,进一步了解对方的相关情况,

24、包括公司的财务情况等,利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有效防止投资中极易发生的合同欺诈风险。而实际上,领投加跟投的模式对于投资人本身起到了分散风险的作用,严格来讲是利大于弊的。领投人的存在更大意义上是为跟投人提供了更多的参与机会。此外,相对于传统融资,股权众筹的中小股东权益保护措施是更完善的。3.尽快完善法律监管,建立与政府部门的沟通机制政府机构应该尽早颁布各种法律法规,在规范股权众筹市场合理经营的基础上,鼓励具有强大技术支撑的专业性的股权众筹平台健康有序的发展。并且政府应还应当设定相关的管理条例,针对创业型企业在融资过程中众筹资金所面临的交易风险,明确创业者、股权众筹平台、投资者各自的法律责任,必

25、要时还可以进行项目备案,化解在法律灰色地带摸索的潜在风险。此外,还要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将广大投资人、创业者纳入到社会信用体系的信息范围,并尽快向股权众筹平台开放。4.利用大数据分析,建立合理的审查标准当创业者和投资人注册基本信息登录平台后,平台首先需要利用大数据分析对项目信息执行严格的审查,初步剔除掉一些山寨的或者没有良好信用记录的项目,并且对投资人采取多重身份认证,旨在吸收有经验、有资金,能够甄别项目质量,为创业者提供实际帮助的投资人。对投资人本身,严格审核的目的也是为了有效的控制风险,减少因投资失败而给投资人带来的普遍性压力和系统性风险。然后,创业者可以利用线上平台提供的投递与筛选功能,将项目计划书定向投到已认证的投资人那里;投资人再根据个人的投资偏好和专业能力对项目进行评估。未来股权众筹平台还可以通过后台建立的云数据库和强大的数据挖掘功能,为平台上的创业项目和投资人提供建议和匹配推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往来文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