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论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养成教育 “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科学精神 养成教育 论文摘要:科学精神的养成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风、学习方法,分清是非、辨别真伪的能力。把科学精神的养成教育纳入到大学生教育工作中来,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实现高等教育目标的要求,在理论研究上和实际工作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它是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把科学精神的养成教育纳入到大学生教育工作中来,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实现高等教育目标的要求,在理论研究上和实
2、际工作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科学精神的含义及其养成教育的意义 科学精神简单的说就是求实、求真、求索精神的执着探索精神;就是创新、改革、实践的理性发展精神;就是坚持真理、反对谬误的明辨是非精神。我们要求大学生要努力学习、刻苦钻研,这就体现了科学精神;我们主张办事情、想问题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想当然办事,这也遵循了科学精神;我们承认“知识就是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的正确性,更是具有科学精神的体现。科学精神作为科学和文化的共同体,影响和引导着社会的发展。 大学生是接受社会高层次教育的人,他们中的很多人将来会成为社会的组织者、管理者和各个领域的业务骨干,他们的素质和精神状态
3、将影响社会未来的发展。科学精神的养成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学风、学习方法,分清是非、辨别真伪的能力。大学生有了科学精神,可以按照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避免思想保守、僵化或缺少求索精神以及人才必备的能力、智力,减少囿于传统的经验或缺少新思路的情况,从而有利于造福社会和人民。 二、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现状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在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缺乏科学精神的各种现象,其主要表现如下: 1忽视科学精神建设 大学生虽然具备了某些科学知识,但不一定具有科学精神。江泽民同志曾经再三强调:“有了一些科学知识,不等于就有了坚定的科学精神”。具有科学精神远比掌握
4、科学知识更难,改变人们的陈旧观念远比传授某种技能更难。 现今,随着竞争机制进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以及专业化社会的到来,社会上掀起了“文凭热、考研热、证书热”。在肯定文凭、证书热的积极意义的同时,我们也不无遗憾地发现,大学生对文凭与证书的执着多了一些急功近利的盲目,而少了对科学文化本身的追求与热忱。在科技发展的背面,科学精神的缺失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 2缺乏客观求实精神 在当前高校中,很多大学生“拿来主义”思想严重,缺乏探索、求真、试验取证、客观求实的精神 J。部分学生学习基础不扎实,平时不认真听讲,考试临时抱佛脚,甚至靠抄袭作弊过关,存在侥幸过关的心理。同时,在大学生中弄虚作假、篡改数据、伪
5、造事实的事件时有发生。有的抄袭剽窃,掠人之美占为己有;有的投机取巧,自我吹嘘肆意夸张;有的则表现出过分注重科研的功利性,难耐寂寞,急于出文章、出成果,浮于表面,懒于深入,热衷于短平快、低水平的重复和简单的模仿,热衷于哗众取宠。这些都反映了当今大学生的浮躁心理,是与科学精神的求真务实相背离的。 3开拓创新精神欠缺 近年来我国高等学校开始有意识地根据自身学校实际情况与现实条件采取各种形式的举措,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但是效果还是不容乐观。首先,学生的问题意识不强。学生们大都循规蹈矩,老师没有说过的话不敢说,没有布置的事不敢做,缺乏明显的创新意识。其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6、不强。多数学生是师云亦云,没有积极的独立思考,更不会标新立异。最后,学生的创新欲望和信心不足。部分学生认为创新是天才才能创造的奇迹,自己不具备创新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不敢相信自己也能创新。由于创新的自信心不足,因而也就缺乏了创新的欲望。大学生缺乏创新欲望是阻碍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原因 J。 4敬业献身精神缺失 当代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爱国热情,但集体主义价值观念薄弱,人生价值取向不够健康向上。他们对追求完善的人生和高尚的人格认识不足,怀有自我成材的愿望,但忽视个人对社会的适应,对为社会作贡献思考不足,不太注重社会群体长远利益,过分强调个人得失,缺少与人合作的能力。同时,高校学生很少把生活目标与敬业献
7、身联系起来许多学生的“人生哲学”选择名、利和平静的生活,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大学生愿意献身科学。作为未来科学的主体高校学生对待科学精神的这种态度实在不能不令人忧虑。 三、大学生科学精神养成教育的具体措施 1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素质的状况尤其是对科学精神的理解和对科学精神教育的重视是培育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关键。教师作为学生的主要接触和模仿的对象,他的言行举止、治学态度、思想意识和科学作风等方面都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产生深刻的乃至终生的影响,他在教学过程和日常生活中的示范引导对塑造学生的科学精神起到重要作用。因此高校教师应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用优秀的人格力量来感染和教育大学生,在帮助学生树
8、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上,积极地提高学生的自身免疫力,使他们具备分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在一些科学问题上能辨别是非,正确对待一些丑恶的社会现象。 2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学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培育的重要阵地。科学精神教育不仅是对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也蕴含在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之中。通过思想政治课程培养学生求真务实、怀疑批判、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对于改变目前学生科学精神的现状具有重要意义。“ 求真务实是科学精神的首要特征,它要求人们在认识活动中要遵照客观规律,尽力排除主观因素的影响和干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从内容选择、结构安排到语言选择都比较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
9、中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优势,挖掘教材内涵,引导学生阅读和钻研教材,使学生在掌握政治学科基本知识的基础上,体味其科学合理的内容、逻辑严密的知识结构、精到准确的教材语言,从而使学生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求真务实需要正确的认识、思维的方法,同时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和高尚的品德。因此,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培育学生求真务实的品格,把科学的真实与人品的真实统一起来。否则,缺乏健康的素质,品德低下,必然背离科学精神的境界,乃至走向科学精神的反面。 3培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作为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创造性强调开拓、崇尚创新、主张怀疑,它体现为独立思考而不武断,尊重先贤而不盲从,敢于创新而不妄加臆断的理性
10、行为 J。学生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创造机能是一种最能丰富和超越成就的机能,教师应保护、挖掘和解放学生的创造潜能,鼓励学生的创造动机,并且有策略的培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结合教学内容引发学生对大自然奥秘的好奇心和惊奇感,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活动的热情向往和浓厚兴趣。要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疑问,乐于表现自己,敢于与众不同,能够坚持自己的观点。要通过学习过程中的探索和发现活动,弓 l 导学生主动验证自己的想法,能够面对研究中的困难并且勇于克服困难,在结果不明朗肘能够对自己有信心、深入思考而不随声附和。 4营造良好科学文化氛围 校园内外舆论的正面导向对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培育
11、起着强化作用 J。社会舆论机构通过宣传科学工作者队伍中的先进人物,将崇高的道德理想和完美的人格目标具体化为一个个可以效仿的楷模,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的学习榜样,讴歌他们勤业敬业、认真执着、刻苦耐劳、不计名利的优秀事迹,颂扬他们弘扬科学精神、崇尚科学道德、恪守科学工作作风的高尚品格,对当代大学学子的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及道德品质的培育起到强大的推进作用。 因此,在高校校园中,应选取知识渊博、作风严谨、执着追求、成果卓著的大学者、大科学家作为楷模、典范,在校园内形成浓郁的学术气氛,着力体现重理性、重实证、重客观的精神气质和科学理念,宣传科学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使大学生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中
12、由崇敬到学习,从效仿到内化,培育成为求知、求真、求创新发展的社会主义科学事业的合格接班人。同时,还应加强对社会环境的综合治理,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任何人不得在学校和公共教育场所向学生宣传反科学及各种迷信思想。要净化文化市场和社会风气,发动社会力量共同努力,在家庭、学校等学生可能接触的各个方面,为大学生建立起一个心灵支撑系统。fan【】【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高校周边成为了各种人群众聚集的地方,由于高校周边的特殊性和社会治理相对滞后性,高校周边安全隐患突出。这既有高校自身教育的因素,也有社会治理不到位的因素。为此,需要整合各方面力量,创新高校周边环境治理路径
13、,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关键词】高校周边 安全隐患 创新 治理路径高校周边环境是指以高校校园为中心,受到高校辐射带动,并与高校相互影响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总和。高校周边环境是因高校而存在,反过来对高校的改革发展又产生影响。高校周边良好的环境,能有效地促进高校的人才培养;反之,则直接影响高校的安全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本文就当前高校周边安全隐患和治理路径创新做一粗浅探析。一、高校周边安全隐患主要问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我国逐步进入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办学规模的扩大、在校生人数的剧增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校最直接的一个表征。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高校学生消费水平的提高,使得
14、高校成为了一个“商机无限”的地方,因此,高校成为了一个巨大的“吸铁石”,吸引了各式各样人群的到来。大量人口的聚集和相对滞后的社会治理,使得高校周边的安全隐患比较突出。(一)高校师生人身安全存在隐患。高校的聚集功能十分明显,一方面,高校把各类优秀人才和学生招进校园,另一方面各类捕捉“商机”的人员也聚集到校园周围。聚集在高校周围的人员十分复杂,有当地居民,也有外来人员;有经商的、打工的,也有社会闲散人员,还有一些流窜人员、复杂人群的聚集,使得校园周边环境十分复杂。这些人员中,由于目的不同,或是为了经济利益的争夺,或是为了土地权属的争议,或是为了个人权益的争纷,不可避免地产生矛盾,矛盾激化引发的冲突
15、,对高校和高校师生的人身安全带来了隐患。在校园周边,林立的各种吧、酒吧、歌舞厅、小旅馆、出租房等存在着无证经营的情况,经营者与高校学生之间由些细小矛盾引起的打架斗殴现象也时有发生;还有一些经营者为降低成本,没有按要求安装和配备必要的安全设施设备,特别是消防设施,这给在这些场所消费的学生人身和财产上的安全带来了隐患。更有甚者,如社会闲散人员、流窜人员,在高校周边游荡,时刻都威胁到高校师生的安全,尤其是位于城乡接合部的高校,师生遭到勒索、敲诈、抢劫、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二)食品安全存在隐患。饮食消费是高校学生最主要消费,高校学生消费的特点是希望得到“物美价廉”的食品。由于高校学生人数众多,需要各
16、异,对食品的要求是花样多、变化快,这对于首先要保证不同收入家庭的学生均能有饭吃、不能随意涨价的学校食堂来说,是巨大的挑战,无论是人工成本、原料成本等都无法满足所有学生时刻变化的需求,这为校园周边的餐饮业带来了“无限商机”。校园周边的小餐馆、大排档,甚至流动摊点以其花样多、口味好、价格低吸引了学生的到来,但是这样的就餐环境条件卫生差,有的摊点就是几块木板搭起来的,许多摊点是无证经营、无卫生许可,从业人员无健康证,有些商贩为谋取私利,购买变质大米、过期鱼肉、地沟油等原料,存在着传染病和食物中毒的隐患,且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责任也无从追究,即便追查到相关责任人,他们也无力赔偿。(三)交通安全存在隐
17、患。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许多高校纷纷建立了新校区,新校区大多位于公共交通不便的城郊接合部。这些地方,交通运输条件简陋,道路设施不完善,有的校园周边人流量大的地方没有人行道、没有路灯、没有隔离栏,有些交通标示也不清晰,加之过往车辆车速快,使得交通安全隐患十分突出。此外,由于学校提供给学生往返学校与市区的交通工具有限,这就为“黑车”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一些农用三轮车、摩托车均投入了运送学生的行列,由于这些车辆不具备客运资质,一些司机又属无证驾驶,且这些车辆安全性差,极易出现交通事故,一旦发生交通事故,驾驶人员也无赔偿能力,学生的利益很难得到保障。(四)精神文化产品存在隐患。在高校新校区校园周边,
18、由于远离城区,大学生需求的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络文化等精神文化产品明显不够,不少商贩也窥见为大学生提供精神文化产品所带来的利益,于是,吧、卡拉 OK 厅、棋牌室、桌球室、书店等在高校校园周边建成落地,这些场所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但为了降低成本,谋取更多利益,一些商贩没有严格按照国家对精神文化产品经营管理的规定从事经营活动,反而用一些黄、赌、毒的文化产品来吸引正处于成长期学生,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危害。由于这些场所和产品主要流通于城郊接合部的高校校园周边,相关的部门监管力量不足,难以做到实时监控,更多的是收到举报后进行一两次清理,但这些场所和产品的成本低,即便进行了清理
19、,又很快“死灰复燃”,这些对学生的精神文化需要也存在隐患。二、高校周边存在安全隐患的原因分析高校周边环境对高校的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有十分着重要的影响,虽然有关各方对高校周边环境治理也给予了重视,但高校周边安全隐患依然存在,综合分析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下几个方面:(一) 高校周边环境十分复杂。高校周边的复杂环境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自然环境复杂,高校校园与周边自然环境相互交叉渗透,空气、水源、地质环境一样,“一损俱损,一荣俱荣”;高校与周边共用的水电、通信、公共交通及公共卫生环境等,使高校不可能脱离周边环境而成为独立的象牙塔。二是社会环境复杂,高校周边有居民区、商业区,有的高校周边还有工业区、政府机
20、关、科研院所等,不同的区域,功能不同,也就形成了复杂的社会环境;由于市区用地紧张,还有些高校或新校区不得不建在远离市区的小城镇或城郊接合部,这些区域社会治安管理力量和措施相对不足,校园周边环境比较复杂。三是人员情况复杂,校园周边人员各式各样,有当地居民,有固定场所的经商者,也有流动的小商小贩;有有证经营者,也有无证经营者;还有流动人口、社会闲杂人员,甚至流窜人员,复杂的人员情况给高校周边环境治理工作,带来诸多难题。(三) 高校周边环境综合治理体制机制不顺。这一方面来自政府思想上的认识,一些地方党委政府认为自身的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主要精力放在抓经济建设上,而对高校周边环境整治工作重视不够,措
21、施不力,甚至一些地方党委政府认为学校周边环境是学校自己的事情,与地方政府没有多大的关系,所以在工作上被动应付,没有真正把学校周边环境的事情当大事来抓;另一方面是措施不力,有些地方政府认为,高校周边环境整治,主要是治安问题,由公安机关一家处理就行了,但涉及交通、卫生、工商、税务、文化等方面的问题时,公安机关又无能为力。而对学校提出的要求,一些地方党委政府往往“口头上很重视,实际上不重视”、“说起来很重要,做起来不重要”,这使得高校周边环境治理工作很难落到实处,长期以来,高校保卫部门安全防范的管理权限仅限于校园内部,在整治周边环境时,由于没有执法地位和执法权限而显得有心无力。三、创新高校周边环境治
22、理路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高校周边环境治理进一步明确了方向,有关各方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积极主动探索创新高校周边环境治理路径。(一) 创新机制体制,建立健全多方参与的高校周边环境治理的大格局。以机制建设为抓手,整合各方资源,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形成高校周边环境治理的大格局。在具体操作层面上,首先建立由地方党委政府牵头、多方参与的高校周边环境治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通报、研究、推进高校周边环境治理工作。其次,把高校周边环境治理纳入目标管理体制中,进行目标考核与评估,把考核评估的结果作为评价部门和个人年度工作的重要依据,对于表现优秀、成效显著
23、的部门或个人给予表彰,对于工作推进不力的部门或个人给予批评通报,督促其整改,对给工作造成重大损失的,要追究部门或个人的责任。再次,加强对高校周边环境治理的检查督查,突出问题导向,通过现场办公会、现场推进会的形式,发现问题当场研究、当场解决,提高解决问题的时效性。(二) 创新内容与方法,强化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要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创新教育内容与方法,增强教育的效果。高校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征和思想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多用身边的案例来教育学生,多教学生实用性强、操作性强的安全防范知识,力求在教育内容上吸引学生;
24、在教育方法上,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案例分析、讨论,情景表演,多媒体技术展示和实践演练等,力求在教育方法上吸引学生;在教育的时间节点上,要注意一些特定的时间,如新生入学和毕业生离校,每学期开学和放假前,以及节假日前后,要重点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切实增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法制意识。(三)创新硬件与软件,提高高校校园周边环境治理的实效性。要加强高校校园周边的硬件、软件建设,进一步加大人防、物防、技防力度,维护高校周边的安全稳定。在队伍建设方面,一是要抓好校园保卫人员的培养、管理和使用,特别是要加强培训,提高他们的工作质量和效益;要加强管理,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增强主人翁意识。二是要建立一支
25、由当地执法部门、社区干部、高校保卫人员等组成联合工作队伍,定期或不定期沟通信息,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工作。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地方党委政府要在公共安全、交通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下大力气,从硬件方面提高校园周边环境治理的有效性。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地方党委政府和高校各司其职,加大技防建设力度,加强信息沟通与资源共享,实现校内外信息一体化建设,把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提到一个新台阶,强化信息技术在校园周边环境治理中的功能。高校周边环境治理工作是一项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的系统工程,需要整合地方党委政府、社会各界和高校各方面的资源,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推进高校校园周边环境治理,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