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刘伟经济改革与发展专题第一讲中国的经济增长.doc

上传人:天天快乐 文档编号:1307506 上传时间:2018-06-2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刘伟经济改革与发展专题第一讲中国的经济增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刘伟经济改革与发展专题第一讲中国的经济增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刘伟经济改革与发展专题第一讲中国的经济增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刘伟经济改革与发展专题第一讲中国的经济增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刘伟经济改革与发展专题第一讲(1/2) (Sep-15,2009)Chapter 1. 中国的经济增长1.中国现阶段经济增长到底发生了什么问题?在 2008 年以前,中国经济存在通货膨胀(需求拉动、成本推进)与需求相对不足(产能过剩)并存的现象。通货膨胀既有需求拉动的因素,又有成本推进的因素:需求拉动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对煤、电、油、运的巨大增量需求,导致初级和中级资源产品的价格大幅度上升,形成通货膨胀。而这些基础性资源的价格构成更高级工业品的生产制造成本,资源产品价格的上升显著而全面地提高了各种工业品的综合生产成本,导致了进一步的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在农

2、业和畜牧业领域也有集中的体现:举例来说,蓝耳病导致猪肉存栏数的下降,致使猪肉价格的大幅度攀升,猪肉作为东方人主要的肉食品种,其价格的上升导致人工成本的普遍上升;而劳动力价格的上升必将提高其生产的各种产品的价格,产生劳动力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在存在现实通货膨胀的同时,很多产业也面临产品需求不足的问题。这种需求不足是指我国国内需求相对于国内供给能力的相对不足,但因为 08 年以前我国出口的持续强劲增长,国际需求实际上消化了大量国内产能。在我国的钢铁、水泥等高污染、高耗能行业,国内需求实际远小于国内的供给能力,这种国内供求间的不平衡往往达到亿吨的量级,为后来金融危机国际需求萎靡后国内产能过剩的突出

3、显现埋下了伏笔。从 2008 年起,我国经济形势发生了较显著的变化,宏观经济指标显示经济面临衰退的风险,同时伴随着失业率水平的提高。中国经济抵达经济发展的周期性拐点,进入经济周期的下行区间,这在以下经济数据方面有清晰体现:过去 30 年我国 GDP 年均增长 9.8%,过去 5 年 GDP 年均增长 10.2%,2007 年 GDP 增长 13%,而 2008 年我国 GDP 增长率只有 9%,这不仅低于过去 5 年和 30 年我国 GDP 的平均增长水平,更显著低于 2007 年水平。这组数据是我国经济周期性拐点到来、经济进入下行区间的显著体现。从国际间横向比较的角度讲,2008 年全球 G

4、DP 增长 3.4%,远低于我国 9%的增长率,这种差异与我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2008 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同比增长 10.6%,二季度 10.1%,三季度 9%,四季度6.8%,2009 年一季度增长 6.1%,在 5 个季度中经济增长速度显著降低。在国家宏观调控和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的推动下,2009 年二季度我国经济增长率 7.9%,相对前一季度增长率有所攀升。从现阶段看,我国经济回升的基础尚不稳固,整体经济持续回升态势是否形成尚需未来经济指标数据的进一步确认。伴随经济周期性拐点的到来,我国经济在宏观和微观方面都面临一定挑战。从微观角度讲,企业盈利有所下降,部分企业面临严重经营困难

5、;财政收入增长率下降、某些省市财政收入绝对量甚至有所减少。本季度,以上情况有所好转。从宏观方面讲,我国现阶段通货膨胀压力不大,09 年 CPI 目标大致为 3%;然而我国城镇失业率或将有所上升:2007 年我国的城镇失业率为 4%,2008 年 4.2%,2009 年目标失业率大体为 4.6%,以我国 2 亿多城镇人口计算,保守估计城镇失业人口达 1000 万。我国 2009 年的实际失业率将可能大于 4.6%,这源于我国官方失业率的统计方法所体现的某些局限性。具体得讲,我国官方失业率是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排除了农民失业的情况;同时,它也排除了工厂停产、工人放假等隐蔽性失业的情况。另一种失业率

6、统计指标是社会调查失业率,它利用抽样统计的方法掌握社会的实际失业情况。一般认为,社会调查失业率比官方城镇人口失业率高 22.5 个百分点。我国的主要政策目标是把失业率控制在较低的水平。在西方发达国家,当失业率大于 7%时,政府将把降低失业率作为首要而迫切的目标,其政策措施将集中为降低失业率服务,甚至不惜造成经济其它方面(比如通货膨胀方面)的失衡。我国当前的社会调查失业率已接近7%的水平,在重点控制失业率的同时也应兼顾其他方面的均衡。中国的劳动力供给囊括三个“世界第一”:我国有最多的劳动力人口(7 个亿) ;我国有最大的劳动力增量(1200 万/年) ;我国有最多的潜在剩余劳动力。当前,我国农民

7、进城 1.2 亿,离土不离乡 1 亿,耕地农民 3.4 亿。我国拥有 18 亿亩耕地,如果按每个农民耕种 10 亩地计算(中等劳动强度) ,需要 1.8 亿耕地农民,远小于现在 3.4 亿耕地农民的数量。3.4 亿与 1.8 亿的差距,也就是 1.6亿可以作为农村的潜在剩余劳动力,这个数目是巨大的。在劳动力需求方面,现阶段我国存在资本和技术对劳动力的排斥:随着重化工业、基础产业、原材料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产值增加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在不断下降;同时,很多行业都在由劳动密集型行业转变成资本密集型行业。在神木煤矿上已难再看到大批矿工挖煤的场景,多数劳动力都被自动化机械设备所取代;江浙的纺织工

8、厂里见到的是一排排现代化的纺纱机,曾经拥有技术优势的大批童工、女工已无力与现代化机器设备的低成本和高效率竞争。有关方面消息指出:80 年代 1%的 GDP 增长能够带动 240 万人就业,90 年代相应的 GDP 增长可以带动 170 万人就业,而 07 年相应一个百分点的 GDP 增长只能创造 90 万的新增就业量。这说明 GDP 增长创造新增就业的能力在过去 30 年中不断下降。在就业领域,从整体看仍然是失业与职位空缺并存:在发达国家主要体现在高新技术领域人才的供不应求;而在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的高级技术工人和高新技术领域人才的供求都比较紧张,人才与岗位匹配的问题比较突出。总之,基于就业的考

9、虑,我国的 GDP 增长速度不能太低。今年接下来经济政策的走向以及“保八”目标的实现与我国秋季农业丰收的状况存在较大联系。如果秋收顺利,食品中主要农作物价格上涨的压力就不会很大,基于食品消费占国民整体消费的较大比重(我国恩格尔系数约为 40%,发达国家为 20%以下) ,CPI 就不会面临较大上行压力,政府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及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力度也就可能加大,从而使最终实现“保八”目标成为可能。2. 导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的基本原因是什么?导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的基本原因包括国内、国外两个方面:国内的有效需求不足和国际上的金融危机。下面先谈一谈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2007

10、年 6 月美国房价开始下跌,这引发了美国国内的金融危机,金融危机进而发展成为经济危机,美国经济的很多实体部门受到很大影响。其中,汽车、钢铁和房地产等规模经济行业因为融资量大,金融依赖度高,受金融环境恶化的影响最大,结果损失也最为严重。特别是因为这些规模经济行业往往吸纳就业量大,所以一旦发生危机,社会失业问题就会非常严重。中国的房地产行业集中度较低,规模经济差,仅北京就有上千家房地产开发企业,与欧美城市房地产寡头的市场结构明显不同。美国 GDP 占世界 GDP 总量的25%,而美元在各国外汇储备中的重要地位并未因金融危机而发生根本性改变,所以可以想象,美国国内金融危机会对全世界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11、中国的外贸依存度很高,大约为 67%。以中国 GDP 约 30 万亿人民币计算,67% 的外贸依存度相当于说中国的年进出口总量大约为 20 万亿元人民币(30 万亿*67%) 。可见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2003 年-2007 年的中国 GDP 年均增长率为 10.6%,出口的年均增长率在 20%-30%之间。出口需求每增长 10%,可带动 GDP 增长 1%,也就是说在过去 5 年间,我国每年出口需求的增长为 GDP 增长率贡献 23 个百分点。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出口整体下降 20%,对 GDP 增长率的贡献为负的 2 个百分点(-2%) 。如果与前些年出口对 GDP 贡献正

12、的 3 个百分点相比较,我国 GDP 增长率整体因出口影响下降 5 个百分点(-2%-3%=-5%) 。这也就说明了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显著影响。今年二季度我国 GDP 同比增长 7.9%,比一季度增长率高 1.8 个百分比,结束了持续超过 5 个季度的 GDP 同比负增长。二季度 GDP 增长率的显著提高主要是中国政府内需扩张政策实施的结果,它表明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在短期成效显著。假设我国当前的出口形势好转并恢复 03-07 年的 30%的出口高增长率,那么我国 GDP 的增长率亦将达到很高的水平(7.9%+5%=12.9%) 。所以我国 GDP 的增长率在接下来的一个阶段如何变

13、化,一方面继续主要取决于政府的内需(投资、消费)扩张政策效果,另一方面取决于国外对我国产品需求的恢复程度。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是长期的,其经济存在较严重的系统性风险。1973 年中东战争之前,世界原油每桶 1.9 美元,美国各方面的发展成本都比较低;1973 年之后,随着能源价格的大幅度攀升、人工成本的不断提高和土地价格的显著上涨,美国进入经济滞涨的状态。成本推动的价格上涨并不能导致市场的活跃,所以美国经济在中东战争之后长期处于通货膨胀与增长停滞并存的状态。美国政府逐步意识到要想让经济实现新的增长就必须降低发展的成本,因为降低成本一方面可以刺激企业投资,从而扩大就业,拉动增长,同时成本的降低

14、可以拉低整个社会的通货膨胀水平。美国进而采用了长期降息的货币政策,其影响是双方面的:其积极方面是降低了企业发展的成本,但消极影响是可能使企业投资的质量下降(降息使企业要求的项目投资回报率降低,借款也因降息实际变得更加容易) 。由此可见,美国经济 70 年代以前所面对的主要是凯恩斯主义主张的价格和失业率之间的替代关系;而 70 年代以后美国开始面对投资数量和投资质量之间的一对矛盾,即刺激投资数量增长可能导致社会整体投资质量的下降。在考虑美联储长期降息货币政策对社会整体投资质量不利影响的同时,必须考虑美国70、80 年代与前苏联军备竞赛所造就的美国在技术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在整个 90 年代,美国

15、军用技术逐步转为民用,并伴随着技术、资本优势引领的企业兼并浪潮。美国军用高科技民用化、产业化以及企业资源的重新优化配置极大地提高了美国企业的投资质量和综合竞争力,很大程度上抵消了美联储降息作用对企业投资质量的不利影响,当然这种抵消作用只发挥至 20 世纪的结束。进入 21 世纪以来,长期降息对美国社会整体投资质量的负面影响开始体现,并最为集中地体现在房地产次级抵押贷款上面,缺乏实际偿付能力的大批美国人开始凭借银行提供的“次级贷款”购买住房。次贷等“ 烂项目”的急剧增加伴随着社会有效供给的不足,进而产生通货膨胀。为治理不断加剧的通货膨胀,美国货币政策发生改变,美联储开始采取不断加息的政策。在加息

16、过程中,经济发展成本提高,曾经低利率下的“好项目”变成了加息之后的“烂项目”,经济危机一触即发。克林顿政府执政期间,大力推动美国建筑业和房地产产业的发展。房地产产业有其特殊性,它是资本、劳动、技术三要素密集型产业,在上世纪 90 年代被美国政府认定为能够振兴美国经济的支柱型产业。在提高房地产购买需求方面,克林顿政府通过公布家庭财产信息法 ,使银行实时掌握贷款家庭财务状况,并通过降低贷款标准扩大对美国家庭的住房贷款。在促进房地产供给方面,美国政府鼓励银行为房地产开发商提供低息住房建设贷款,并帮助开发商改善楼宇周边环境,帮助配套建设公路、水电等周边基础设施。在所有为促进房地产产业发展的法案中,影响

17、最为深远的要数社区投资再修正案 ,它使房地产住房抵押贷款的证券化成为可能,从而使房贷风险得以从银行转移至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养老基金等更加广阔的领域,以资产证券化为代表的虚拟经济实际已经脱离实体经济而存在,无形中成倍放大了经济金融风险。美国房地产市场乃至资产证券化市场的繁荣都以房价的持续上涨为前提。一旦房价下跌,美国长期以来的低息货币政策对投资质量的负面影响就会以金融危机的形式集中爆发。2007 年 6 月份美国房价开始下跌,美国长期系统风险集中显现。美国需要对国内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和改善,这需要技术创新的推动,而技术创新往往以制度创新为前提。这一系列的改变都不是短期可以完成的,所以可以预见美国经济的恢复及重拾增长至少需要中长期的努力。这就意味着美国金融/经济危机对全球、中国的影响将是中长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