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康杰中学 20172018 高考理综模拟题(二) 本 试 卷 分 第 卷 ( 选 择 题 ) 和 第 卷 ( 非 选 择 题 ) 两 部 分 , 共 300 分 , 考 试 时 间 150 分 钟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Cl 35.5 Fe 56 S 32 O 16 H 1 C 12第卷(选择题 共 126 分)一、选择题:本题共 13 小题,每小题 6 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载脂蛋白 A-1(apoA-1)是一种血浆蛋白,主要在肝脏合成,基本功能是运载脂类物质,其含量下降会导致胆固醇在血管中堆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胆固醇可以
2、参与构成细胞膜 BapoA-1 比多肽的空间结构更复杂C动脉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组织液 DapoA-1 可通过囊泡在细胞内运输2对照实验是生物科学探究中常用的实验方法之一,设置对照实验的方法也多种多样。下列关于对照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A “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预实验中,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B “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的实验中,作为对照的常温组也要用卡诺氏液处理C “探究血浆维持 pH 相对稳定”的实验中,清水组和缓冲液组都作为对照组D沃泰默探究狗胰液分泌调节的实验中,将稀盐酸注入狗的血液能起对照作用3为证实叶绿体有放氧功能,可利用含有水绵与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进行实验,装片需要给予一定
3、的条件,这些条件是A光照、有空气、临时装片中无 NaHCO3稀溶液B光照、无空气、临时装片中有 NaHCO3稀溶液C黑暗、有空气、临时装片中无 NaHCO3稀溶液D黑暗、无空气、临时装片中有 NaHCO3稀溶液4赤霉素可促进种子萌发,其与细胞膜上的某种物质结合引发细胞内的一系列生物反应,即促进钙离子的吸收以及膜上钙离子载体的增多。细胞膜上钙离子载体数目多少又可由囊泡(膜上含有钙离子载体)来控制,而钙离子能促进 -淀粉酶的合成。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赤霉素和 2,4-D 都是植物生长调节剂,后者具有两重性的特征B赤霉素发挥作用后,细胞内会出现囊泡与细胞膜融合的现象C赤霉素可进入细胞核,进而调控
4、 -淀粉酶基因的表达D赤霉素可以促进细胞的伸长,也可促进果实的发育和成熟5某池塘中,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蚤大量繁殖,藻类减少,接着又引起水蚤减少。后期排入污水,引起部分水蚤死亡,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关于上述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早期不属于负反馈,后期属于负反馈B早期属于负反馈,后期不属于负反馈C早期、后期均属于负反馈D早期、后期均不属于负反馈6某种昆虫的体色(A、a)有灰身和黑身两种,雌性个体均为黑身,雄性个体有灰身和黑身两种。杂交过程及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实验 实验亲代 黑身雌性 x 灰身雄性 黑身雌性 x 黑身雄性子代 黑身雌性:灰身雄性:黑身雄性=4:3
5、:1 黑身雌性:灰身雄性=1:1- 2 -A由实验可知,控制黑身性状的基因是显性基因B实验中亲代雌雄基因型分别是 aa 和 AaC实验中子代雌、雄个体随机交配,理论上其后代灰身个体比例为 1/8D若用黑身雄性个体与实验子代中黑身雌性个体杂交,所产生后代的表现型和比例为黑身雌性:灰身雄性:黑身雄性=2:1:17纳米材料是指颗粒直径在 1100 nm 范围内的材料。纳米技术所带动的技术革命及其对人类的影响,远远超过电子技术。下列关于纳米技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将纳米材料分散到液体分散剂中可制得液溶胶B用纳米级金属颗粒粉剂作催化剂可加快反应速率,提高反应物的转化率C将单质铜制成“纳米铜”时,具有非常强
6、的化学活性,在空气中可以燃烧,但并不能说明“纳米铜”比铜片更易失电子D银器能抑菌、杀菌,纳米银粒子填入内衣织物中,有奇异的抑菌、杀菌效果8用 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分子总数为 NA的 NO2和 CO2混合气体中含有的氧原子数为 2NAB28g 乙烯和环丁烷(C 4H8)的混合气体中含有的碳原子数为 2NAC常温常压下,22.4L 氯气与足量镁粉充分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 2NAD常温常压下,92g 的 NO2和 N2O4混合气体含有的原子数为 6NA9忍冬花又名金银花,其有效活性成分具有广泛的杀菌消炎功能,结构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该有机物的说法正确的是(已知有机物中一
7、个碳原子同时连接 4 个不同基团时,该碳原子称为手性碳原子)A1 个该分子中含有 4 个手性碳原子B该物质能够和碳酸钠溶液反应可以证明分子 中含有羧基C1 mol 该有机物最多与 7 mol NaOH 反应D该分子中有 14 种化学环境不同的氢原子10短 周 期 元 素 X、 Y、 Z、 W、 Q 的 原 子 序 数 依 次 增 大 , 且 只 有一 种 金 属 元 素 。 其 中 X 与 W 处 于 同 一 主 族 , Z 元 素 原 子 半 径 在 短 周 期 中 最 大 (稀 有 气 体 除 外 )。Z 与 W、 W 与 Q 的 原 子 序 数 之 差 均 为 3, 五 种 元 素 原
8、子 的 最 外 层 电 子 数 之 和 为 21, 下 列 说 法 不正 确 的 是A常温常压下,X 的氢化物的沸点可能比水的沸点高B自然界中的 W 的储量丰富,高纯度的 W 的氧化物是制造光导纤维的材料C一定条件下,Q 单质可把 Y 从其氢化物中置换出来D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顺序:QYWX11Cl 2O 是一种黄棕色、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一种强氧化剂,易溶于水且会与水反应生成次氯酸,与有机物、还原剂接触或加热时会发生燃烧并爆炸。一种制取 Cl2O 的装置如图所示。已知:Cl 2O 的熔点为-116,沸点为 3.8,Cl 2的沸点为-34.6;HgO+2Cl2 HgCl2+Cl
9、2O,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装置中盛装的试剂依次是饱和食盐水和浓硫酸- 3 -B通入干燥空气的目的是将生成的 Cl2O 稀释减少爆炸危险C从装置中逸出气体的主要成分是 Cl2OD装置与之间不用橡皮管连接,是为了防止橡皮管燃烧和爆炸12第三代混合动力车,可以用电动机、内燃机或 二者结合推动车轮。汽车上坡或加速时,电动机提供推动力,降低汽油的消耗;在刹车或下坡时,电池处于充电状态。混合动力车目前一般使用镍氢电池,该电池中镍的化合物为正极,储氢金属(以 M 表示)为负极。碱液(主要为 KOH)为电解质溶液。镍氢电池充放电原理如图所示,其总反应式为 H2+2NiOOH 2Ni(OH)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10、A混合动力车上坡或加速时,乙电极为负极B混合动力车在刹车或下坡时,乙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Ni(OH)2+OH-e- NiOOH+H2OC混合动力车上坡或加速时,电解质溶液中的 OH-向乙电极周围移动D混合动力车上坡或加速时,乙电极周围溶液的 pH 减小13 pC 类 似 于 pH, 是 指 极 稀 溶 液 中 的 溶 质 浓 度 的 常 用 对 数 的 负 值 。 如 某 溶 液 中 某 溶 质 的 浓 度为 110-3 molL-1,则 该 溶 液 中 该 溶 质 的 pC=-lg(110-3)=3。 下 图 为 25 时 H2CO3溶 液 的pC-pH 图 (若 离 子 浓 度 小 于 10
11、-5 molL-1, 可 认 为 该 离 子 不 存 在 )。 下 列 说 法 错 误 的 是A向 Na2CO3溶液中滴加盐酸至 pH 等于 11 时,溶液中:c(Na+)+c(H+)=2c(CO32 )+c(OH )+c(HCO3 )+c(Cl )B25 时,H 2CO3的一级电离平衡常数 Ka1=10-6C25 时,CO 2饱和溶液的浓度是 0.05 molL-1,其中 的 CO2转变为 H2CO3,若15此 时 溶 液 的 pH 约 为 5, 据 此 可 得 该 温 度 下 CO2饱 和 溶 液 中 H2CO3的 电 离 度 约 为 1%D整个反应过程中, c( )/ c( )一直在减小
12、33二、选择题:本题共 8 小题,每小题 6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 1417 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 1821 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 6 分,选对但不全的得 3分,有选错的得 0 分。14一摩托车在竖直的圆轨道内侧做匀速圆周运动,人和车的总质量为 m,轨道半径为 R,车经最高点时发动机功率为 P0、车对轨道的压力为 mg,设轨道对摩托车的阻力与车对轨道的压力成正比,则A车经最低点时对轨道的压力为 mgB车运动过程中发动机的功率一直不变C车经最低点时发动机功率为 3P0D车从最高点到最低点的过程中,人和车重力做功的功率不变15. 一静止的铀核放出一个 粒子衰变成钍核
13、,衰变方程为 下列说法正2384902.UThHe- 4 -确的是A衰变后钍核的动能等于 粒子的动能B衰变后钍核的动量大小等于 粒子的动量大小C铀核的半衰期等于其放出一个 粒子所经历的时间D衰变后 粒子与钍核的质量之和等于衰变前铀核的质量16. 如图所示,一根劲度系数为 的轻质橡皮筋竖直放置,将其一端固定在天花板上k的 点,另一端穿过一固定平板上的光滑小孔 系住一质量为 m 可视为质点的物块,1O2O物块置于 点正下方水平地面上的 点, 在同一竖直线上,当橡皮筋竖直2 313,自由放置时, 两点间距离恰为橡皮筋的原长,现将物块置于 点右侧且逐渐增1, 3大距 点的距离,物块撤去外力后依然保持静
14、止,则在此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3A物块对地面的压力逐渐减小 B物块对地面的压力始终不变C物块与地面间的摩擦力逐渐变小 D物块与地面间的摩擦力始终不变17竖直平面内有一半径为 R 的光滑半圆形轨道,圆心为 O,一小球以某一水平速度 从最0v高点 A 出发沿圆轨道运动,至 B 点时脱离轨道,最终落在水平面上的 C 点,OA 和 OB 间的夹角为 ,不计空气阻力。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 2cos3B在 B 点时,小球的速度为 cosgRCA 到 B 过程中,小球水平方向的加速度先增大后减小DA 到 C 过程中,小球运动时间大于 218图中的 MN、PQ 为两条相互平行的虚线,在 MN 的上方、PQ
15、的下方空间存在相同的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在图中的 O 点沿与 PQ 成 角的方向斜向上射出一带电粒子(纸面30内运动) ,粒子在上、下两磁场中各偏转一次后恰好经过图中的 S 点,且经过 S 点的速度与O 点的速度方向相同。不计粒子的重力,则A如果保持 不变,仅增大粒子的初速度,则粒子一定还能经过 S 点B粒子每次经过边界 PQ 时的速度都与初速度相同C. 该粒子可能带正电也可能带负电D如果仅将 增大到 ,则粒子一定不能经过 S 点6019在星球表面发射探测器,当发射速度为 时,探测器可绕星球表面做匀速圆周运动;当v发射速度达到 时,可摆脱星球引力束缚脱离该星球。已知地球、火星两星球的质量比
16、约2v为 10:1,半径比约为 2:1,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探测器的质量越大,脱离星球所需要的发射速度越大B探测器在地球表面受到的引力比在火星表面的大C探测器分别脱离两星球所需要的发射速度相等D探测器脱离星球的过程中,势能逐渐增大20如图甲所示,在磁感应强度 B1 T 的有界匀强磁场中,用外力将边长 L0.5m 的正方形金属线框(各处都完全相同)沿光滑水平面向右匀速拉出磁场,以 bc 边刚离开磁场的时刻为计时起点,在将线框拉出磁场的过程中,ab 边受到的安培力大小 F 随时间 t 变化的关系- 5 -如图乙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线框做匀速运动的速度大小为 2 m/sB线框产生的感应电流为逆时
17、针方向,大小为 0.5AC金属线框的总电阻为 0.5D线框穿出磁场过程中产生的焦耳热为 0.5J21如图所示,半径为 R 的半圆形区域内分布着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为B,半圆的左边垂直 x 轴放置一粒子发射装置,在 的区间内各处均沿 x 轴正方向Ry同时发射出一个带正电粒子,粒子质量均为 m、电荷量均为 q、初速度均为 v,重力忽略不计,所有粒子均能穿过磁场到达 y 轴,其中最后到达 y 轴的粒子比最先到达 y 轴的粒子晚 时间,t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粒子到达 y 轴的位置一定各不相同B磁场区域半径 R 应满足 vBqC从 x 轴入射的粒子最先到达 y 轴D. ,其中角度 的弧度值
18、满足mtqvsinBqRmv三、非选择题: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 2232 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 3340 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共 129 分)22 (6 分)某同学用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物块与斜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已知打点计时器所用电源的频率为 50Hz,物块下滑过程中所得到的纸带的一部分如图乙所示,图中标出了五个连续点之间的距离。(1)物块下滑时的加速度 ,打 C 点时物块的速度a2/ms;v/ms(2)已知重力加速度大小为 g,为求出动摩擦因数,还必须测量的物理量是 (填正确答案标号)A. 物块的质量 B. 斜面的高度 C. 斜面的倾
19、角23. (9 分)某同学利用如图(a)所示的电路测量一微安表(量程为100 A,内阻大约为 2500)的内阻,可使用的器材有:两个滑动变阻器 R1、R 2(其中一个最大阻值为 20,另一个阻值为 2000);电阻箱 Rz(最大阻值为 99999.9) ;电源 E(电动势约为 1.5V) ;单刀开关S1和 S2。C、D 分别为两个滑动变阻器的滑片。(1)按原理图(a)将图(b)中的实物连线。- 6 -(2)完成下列填空:R 1的最大阻值为 (填“20”或“2000” ) 。为了保护微安表,开始时将 R1的滑片 C 滑到接近图(a)中滑动变阻器的 端(填“左”或“右” )对应的位置;将 R2的滑
20、片 D 置于中间位置附近。将电阻箱 Rz的阻值置于 2500.0,接通 S1,将 R1的滑片置于适当位置,再反复调节R2的滑片 D 的位置.最终使得接通 S2前后,微安表的示数保持不变,这说明 S2接通前 B 与 D所在位置的电势 (填“相等”或“不相等” ) 。将电阻箱 Rz和微安表位置对调,其他条件保持不变,发现将 Rz的阻值置于 2601.0时,在接通 S2前后,微安表的示数也保持不变。待测微安表的内阻为 (结果保留到个位) 。(3)写出一条提高测量微安表内阻精度的建议: 。24 (13 分)冰壶比赛是在水平冰面上进行的体育项目,比赛场地示意如图。比赛时,运动员从起滑架处推着冰壶出发,在
21、投掷线 AB 处放手让冰壶以一定的速度滑出,使冰壶的停止位置尽量靠近圆心 O。为使冰 壶 滑 行 得 更 远 , 运 动 员 可 以 用 毛 刷 擦 冰 壶 运 行 前 方 的 冰 面 , 使 冰 壶与 冰 面 间 的 动 摩 擦 因 数 减 小 。 设 冰 壶 与 冰 面 间 的 动 摩 擦 因 数 为 0.008, 用 毛 刷 擦 冰 面 后 动 摩1擦 因 数 减 小 至 0.004。 在 某 次 比 赛 中 , 运 动 员 使 冰 壶 C 在 投 掷 线 中 点 处 以 2m/s 的 速 度 沿 虚2线 滑 出 。 为 使 冰 壶 C 能 够 沿 虚 线 恰 好 到 达 圆 心 O 点
22、 , 运 动 员 用 毛 刷 擦 冰 面 的 长 度 应 为 多 少 ? ( g取 10m/s2)25. (19 分)在如图甲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有三个不同的静电场;第一象限内有由位于原点 O 的电荷量为 Q 的点电荷产生的电场 E1(仅分布在第一象限内) ,第二象限内有沿 x轴正方向的匀强电场 E2,第四象限内有电场强度大小按图乙所示规律变化、方向平行 x 轴的电场 E3,电场 E3以沿 x 轴正方向为正,变化周期 .一质量为 m、电荷量为 q 的正304xTkQq离子(重力不计)从( )点由静止释放,进0,入第一象限后恰能绕 O 点做圆周运动.以离子经过 x轴时为计时起点,已知静电力常
23、量为 k,求:(1)离子刚进入第四象限时的速度大小;- 7 -(2)E 2的大小;(3)当 时,离子的速度大小;Tt(4)当 时,离子的坐标。(1,23.)n26(15 分)实验小组探究 KI 与 Cu(NO3)2 的反应,进行实验一:实验一:注: 本实验忽略 Cu2+在此条件下的水解。(1)取棕黄色清液,加入少量_溶液(试剂 a),清液变为_色,说明生成了 I2。(2)探究生成 I2的原因。甲同学进行如下实验: 向 2mL 1mol/LKI 溶液中加入 1mL_溶液( 硝酸酸化,pH=1.5 ),再加入少量试剂 a,观察到与(1)相同的现象。甲同学由此得出结论:实验一中生成 I2 的原因是酸
24、性条件下,NO 3 氧化了 I 。乙同学认为仅由甲同学的实验还不能得出相应结论。他的理由是该实验没有排除_氧化 I-的可能性。若要确证实验一中是 NO3-氧化了 I ,应在实验一的基础上进行检验_的实验。(3)探究棕黑色沉淀的组成。查阅资料得知: CuI 为难溶于水的白色固体。于是对棕黑色沉淀的组成提出两种假设:a.CuI 吸附 I2; b._吸附 I2。为证明上述假设是否成立,取棕黑色沉淀进行实验二:实验二:已知: CuI 难溶于 CCl4;I 2+2S2O32-=2I-+S4O62-(无色);Cu +2S2O32-=Cu(S2O3)23-(无色)。由实验二得出结论:棕黑色沉淀是 CuI 吸
25、附 I2 形成的。现象为_。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产生现象 ii 的原因:_。由实验二可推知,Cu(NO 3)2 与 KI 反应过程中,一定发生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2mL 1mol L-1KI 溶液棕黑色浊液棕黑色沉淀棕黄色清液静置滴加 1mL 1mol L-1Cu(NO3)2 溶液(硝酸酸化,pH=1.5)棕黑色沉淀分成两份振荡,静置滴加 1mLCCl4振荡,静置滴加 x ml 1molL-1Na2S2O3 溶液现象 i:时,0.5x沉淀变为白色,上层清液无色现象 ii:时,1x沉淀消失,溶液仍为无色现象 iii- 8 -27 (14 分 )利 用 酸 解 法 制 钛 白 粉 产 生 的
26、 废 液 含 有 大 量 FeSO4、 H2SO4和 少 量 Fe2(SO4)3、 TiOSO4,生产铁红和补血剂乳酸亚铁。其生产步骤如下:已知:TiOSO 4可溶于水,在水中可以电离为 TiO2+和 SO42-,TiOSO 4水解成 TiO2xH2O 沉淀为可逆反应;乳酸结构简式为 CH3CH(OH)COOH。请回答:(1)步骤中分离硫酸亚铁溶液和滤渣的操作是 。(2)加入铁屑的目的一是还原少量 Fe2(SO4)3;二是使少量 TiOSO4转化为 TiO2xH2O 滤渣,用平衡移动的原理解释得到滤渣的原因 。(3)硫酸亚铁在空气中煅烧生成铁红和三氧化硫,该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27、 。(4)用离子方程式解释步骤中加乳酸能得到乳酸亚铁的原因 。(5)步骤的离子方程式是 。(6)步骤必须控制一定的真空度,原因是有利于蒸发水以及 。(7)为测定步骤中所得晶体中 FeSO47H2O 的质量分数,取晶体样品 ag,溶于稀硫酸配成100.00 mL 溶液,取出 20.00 mL 溶液,用 KMnO4溶液滴定(杂质与 KMnO4不反应) 。若消耗0.1000 molL-1 KMnO4溶液 20.00 mL,所得晶体中 FeSO47H2O 的质量分数为(用 a 表示) 。28( 14 分 )近年科学家提出“绿色自由”构想。把含有大量 CO2的空气吹入 K2CO3溶液中,再把 CO2从溶
28、液中提取出来,并使之与 H2反应生成可再生能源甲醇。其工艺流程如图所示:(1)分解池中主要物质是_。(2)在合成塔中,若有 4400gCO2与足量 H2反应,生成气态的 H2O 和甲醇,可放出 5370kJ 的热量,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3)该工艺体现了“绿色自由”构想的“绿色”理念的方面有_(写出两点) 。- 9 -(4)一定条件下,往 2L 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 1molCO2和 3molH2,在不同催化剂作用下发生反应 I、反应 II 与反应 III,相同时间内 CO2的转化率随温度变化如下图所示:(图中 c 点的转化率为 66.67%,即转化了 2/3)催化剂效果最佳的反应是 (填
29、“反应 I”、 “反应 II”、 “反应 III”) 。b 点 v(正) v(逆)(填“” 、 “”或“=” ) 。若此反应在 a 点时已达平衡状态,a 点的转化率比 c 点高的原因是 。 c 点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 K 。(5)科学家还研究了其它转化温室气体的方法,利用下图所示装置可以将 CO2转化为气体燃料 CO。该装置工作时,N 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29 (10 分)黄瓜是人们餐桌上的常见蔬菜,在生长过程中会受到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图1 中的表示发生在叶肉细胞内的部分生理过程,图 2 是某科研小组在探究环境因素对黄瓜幼苗光合作用影响时所得到的实验结果(图中 lx:勒克斯,为光照强度的单位
30、)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 1 中 X 物质和 Y 物质分别表示_。过程的进行除图中的条件外,还需要_的参与。(2)当环境中 CO2浓度为 200 mgL-1时,黄瓜幼苗固定的 CO2来自_(填“呼吸作用” “外界环境”或“呼吸作用和外界环境” ) 。(3)bc 段限制光合作用的主要环境因素是_。d 点净光合速率大于 c 点,原因是_。(4)研究发现,适当遮光可以导致叶绿素含量增加,有利于黄瓜幼苗的生长。请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上述发现的真实性,简要写出实验思路:_。- 10 -30 (10 分)为了研究肝组织中一种激素降解肝糖原的效应,对新鲜的肝脏在缓冲液体系中进行了匀浆处理。部分匀
31、浆液被离心,以获得清澈的上清液(细胞质基质)和沉淀(含细胞膜、各种细胞器和细胞核) ,然后做下列实验,检测糖原水解酶的量和活性,结果如下:结果实验 反应混合物酶量 酶活性 肝匀浆液 + + + + - 肝匀浆液+激素 + + + + + + + + 上清液+激素 + + + + - 沉淀+激素 - - 上清液+来自实验中的少量反应混合物 + + + + + + + + 上清液+来自实验中加热的少量反应混合物 + + + + + + + + 上清液+少量加热的沉淀+激素 + + + + -(1)通过实验、可知,能够催化糖原水解的酶存在于_,通过实验、可知它的合成与激素_(“有关”或“无关” )
32、。(2)通过实验、可知该激素的受体存在于_,再通过实验可知该受体在高温下_。(3)通过实验、可知,该激素与受体结合后,通过某信号通路促进产生了某种化学物质,该物质在高温下仍然保持活性。综合上述实验,请尝试构建该激素降解肝糖原的完成过程。_。31 (7 分) 某生物研究小组观察到野外四个物种在一天中的平均活动时间(活动时间以%表示) 。休息 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进食 其他活动物种 A 20% 15%与 B 争夺食物 55%吃植物种子 10%物种 B 20% 25%与 A 争夺食物 45%吃植物种子 10%物种 C 75% 15%吃物种 A 10%物种 D 75% 20%吃物种 C 5%(1)碳元素
33、进入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主要是从_开始的。碳在该表中生物之间传递的形式是_。上表所示物种的粪便可以用于水稻的生产,其主要原因是 _。(2)组成一个典型的生态系统,除表中涉及的生态系统成分外,还应有_。(3)根据表中信息,写出该生态系统中可能的营养结构关系_。(4)物种 C 与物种 D 能根据对方的行为信息特征作出反应,这说明信息能够_。从食性角度看,物种 C、D 一天中进食时间较短而休息时间较长,其可能的原因是_。32 (12 分)一个果蝇种群由于受到紫外线照射,出现四只异常果蝇。一只黄体(a)纯系雄果蝇,黄体基因在 X 染色体上;一只黑条体(r)纯系雌果蝇;两只褐眼雌果蝇,分别记为果蝇 A 和果蝇 B。利用上述果蝇进行如下实验:实验一:黑条体 黄体F 1均表现为野生型F 2野生型黄体黑条体933;实验二:果蝇 A 纯合正常眼雄果蝇F 1中 40 正常眼()38 褐眼()42 正常眼() ;实验三:果蝇 B 纯合正常眼雄果蝇F 1中 62 正常眼()62 褐眼()65 正常眼()63 褐眼() ;实验四:实验三中 F1褐眼雌雄果蝇互相交配F 2中 25 正常眼()49 褐眼()23 正常眼()47 褐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