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高考复习方案】2016年人教版语文必修2第3单元复习课件.ppt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129640 上传时间:2018-03-22 格式:PPT 页数:166 大小:1.6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复习方案】2016年人教版语文必修2第3单元复习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66页
【高考复习方案】2016年人教版语文必修2第3单元复习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66页
【高考复习方案】2016年人教版语文必修2第3单元复习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66页
【高考复习方案】2016年人教版语文必修2第3单元复习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66页
【高考复习方案】2016年人教版语文必修2第3单元复习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8兰亭集序9赤壁赋10 *游褒禅山记 单元写作指导,目 录,第三单元,第三单元,8兰亭集序,8兰亭集序,8 导学提示,蓝天下是崇山,崇山上是绿竹,绿竹间是清流,清流旁有一群文人才俊在洗濯嬉戏。阳春三月,惠风和畅,想来少不了欢愉,更少不了诗酒。酒袭诗韵,诗借酒兴其中有一位,他展开长卷,蘸墨挥毫,才思泉涌,情怀旷达,书成珍品,文成杰作。这就是兰亭集序。今天,我们就品读这篇散文,去体察那字里行间渗溢着的旷达情怀。,导学提示,读后想一想 对于王羲之的书法及散文,你了解多少?作者写兰亭集序的目的是什么? 你能否找出直接表明作者情感的语句,并归纳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文中作者抒发了哪些人生的感慨?你同意作者

2、的看法吗?,8 导学提示,8 走近作者,王羲之(303361),字逸少,东晋书法家、文学家,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楷书逐渐成熟,草书得到发展。他早期师从卫夫人,后博览名家书法,博采众长,精研体势。草书多取法张芝,楷书师法钟繇,摆脱汉魏朴质书风,创立了“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王体书风,被后代尊为“书圣”。著有王右军集。其子王献之也是书法名家。父子齐名,世称“二王”“二圣”。,走近作者,8 追溯背景,兰亭,位于会稽郡山阴县(今浙江绍兴)西南郊。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

3、三日,王羲之等名士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举行了盛大的风雅集会。参加的名士中有“东山再起”的司徒谢安、“掷地作金石声”的辞赋家孙绰、“潜心物外”的高僧支遁等41人。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事后王羲之将诸名士的诗作辑录,即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享有盛誉,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追溯背景,8 预习学案,预习学案,guxshngchngqshngKuitunhi,8 预习学案,8 预习学案,群贤毕至崇山峻岭放浪形骸一觞一咏游目骋怀情随事迁崇山峻岭 群贤毕至 放浪形骸 游目骋怀情随事迁,辨析小练 战士们冒着严寒酷暑,坚持战斗在_间。好了!_,快

4、来接着玩咱们的吧!画家往往在生活中_,不修边幅。登上山顶之后,我们_,发现这里风光无限。后来书在身边,只是_,已没有翻阅的乐趣了。,8 预习学案,3说明下列句子属何种文言句式(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2)悟言一室之内(),(1)介词结构后置句。(2)省略句,省略介词“于”,应为“悟言(于)一室之内”。,4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面对面。,8 预习学案,(1)胸怀抱负。(2)这次集会的诗文。(3)它的旁边。,5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1)或取诸怀抱古义:_今义:抱在怀里;胸前。(2)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古义:_今义:文雅。(3)列坐其次古义:_今义:次要的。

5、,8 预习学案,6说明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情况(1)足以极视听之娱()(2)少长咸集()(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1)形容词做动词,穷尽。(2)少、长,形容词做名词,年轻的人、年长的人。(3)意动用法,把看作一样,把看作相等。,8 预习学案,8 预习学案,8 预习学案,8 预习学案,(1)一个。一样。意动用法,把看作一样。一边一边。(2)旁边。编次。驻扎。次一等。(3)高高的。长。修建。(4)至、及。满一年。约定。期望。(5)往、到达,动词。代词,悲伤的缘由。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定语后置的标志。(6)用来,连词。因,介词。,8 精华探究,1本文第一、二段

6、用词简约、格调淡雅,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性情?,精华探究,8 精华探究,答案 第一、二段里作者无论是摹山绘水还是描竹画树,都达到了简到不能再简的地步,真可谓惜墨如金。想那阳春三月的江南,山间水渚该有多少鲜花吐芳,而此文中,作者却紧锁浓香艳颜,些许不流诸笔端,进入作者视角的只有山、水、林、竹、天、风而已。就是写那翠绿欲滴的树林、竹子,也只言其“茂”、言其“修”,而弃其绿、弃其碧、弃其翠,极力营造出一种素淡、雅致的格调。兰亭集会是一件赏心乐事,但作者心中的喜悦之情从不过分表露,笔端的兴奋字眼从不轻易滑落,只在结尾处以“信可乐也”四字点出,但仍保持着笔势之从容沉稳,可见文字格调的淡雅正是作者人格性

7、情的体现。,8 精华探究,2理清思路,说说本文抒情先乐后悲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本文共四段,可分为前后两部分。第一、二段是第一部分,叙述兰亭集会的盛况。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相聚的缘由、参加人员、周围的环境、集会的活动内容、当天的天气等,是实写,以一“乐”字为基调。第三、四段是第二部分,主要写集会后的感慨,是虚写。这部分则以一“悲”字为基调。聚散两依依的情景本来已使人感慨万端,再由此想到人生无常、生死相隔,怎能不使人悲从中来?,8 品读鉴赏,1情景交融,叙议结合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锵有致的语言,写出了集会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溪流清澈,洁净明朗;流水湍急,飞

8、花溅玉。这些景物既清澈明朗,又生机盎然。于是这些士人诗兴大发,纷纷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盛,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我们仿佛看到了这些士人儒雅的风度和诗意的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品读鉴赏,8 品读鉴赏,2用笔简约,格调淡雅文章开篇叙述了兰亭盛会的情景,极力创设出一种素淡、雅致的格调。进入作者视角的,唯有山、水、林、竹、天、风而已。这些景物清澈明朗,生机盎然,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诗人流连山水的舒心惬意。兰亭盛会本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乐事,然而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从不过分流露,只写饮酒赋诗,畅叙

9、幽情,陶醉于自然之美的舒爽优雅,以“信可乐也”四字表达,保持了笔势的从容与沉稳,体现出了一种清丽淡雅的格调。,8 品读鉴赏,3情感脉络清晰 本文感情发展脉络十分清晰,情感曲折深沉。本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写“乐”,共写了五乐,以“信可乐也”作结;第二部分写作者从现实角度抒发的人生短暂、不能自驭之叹,突出了一个“痛”字;第三部分,作者考察古人的感情,发现古人也是如此,对生命的感慨不谋而合。人生代代相传,痛苦也代代相传,没有休止。这样,“乐痛悲”遥相呼应,形成一个整体,深刻地揭示了曲折而又深沉的情感。,8 归纳总结,归纳总结,【主旨归纳】本文以淡雅清新的文字,清幽秀美的描写,起伏跌宕的情思,记叙了兰

10、亭集会的盛况和与会诸人的感慨,描述了生命的不同状态,抒发了作者对死生的看法和高旷的宇宙情怀,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8 归纳总结,【图解课文】,8 原味翻译,原味翻译,8 原味翻译,8 原味翻译,8 原味翻译,8 原味翻译,8 原味翻译,8 原味翻译,8 原味翻译,8 拓展阅读,千年兰亭潘碧秀兰亭,栖之于江南水乡,如空谷幽兰,飘逸着丝缕江南的空灵,浸染着江南蒙蒙的诗意;兰亭,如亭亭玉立的女子,看尽了千年尘世的烦忧,守候着千年的寂寞,独然隐于会稽山麓,做一番自我陶醉。青青石板路两旁植着带露的草,我们是兰亭清晨的寻觅者。千年兰亭没有千年幽深的感觉,和三月飘着青青小影的修篁

11、擦肩,我们发现阳光下展着一种叫温馨的东西。,拓展阅读,8 拓展阅读,鹅池水盈盈满满袒露在视野里,临池,以一目览尽清澈的水底。池底可有当年王羲之携谢安且行且吟谈笑风生的儒雅之姿?“鹅”“池”两字一肥一瘦,神气有如王羲之当年喂养的大白鹅装点着一池澄碧的水。生长于乌衣巷的王羲之自幼酷好书法,7岁师从卫夫人学汉代蔡邕笔法,12岁获其父枕中所藏笔论,后“博采众长,精研体势,推陈出新”,摆脱汉魏以来朴质的书风,成为妍美流畅的今体。永和九年三月初三,其邀友雅集休憩于兰亭,饮酒赋诗,兴之所至,欣然作兰亭集序,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旷达洒脱的情怀。那“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字恰如酒后的一场酣舞,淋漓尽致,参透苦厄、

12、历练、豁达,人生,8 拓展阅读,况味了然于胸。兰亭别后的两年,王羲之辞官弃郡,归隐于山水秀丽的金庭,巅峰之作狂然涌出;遗世的孤独、睿智,于生命的激情中,还有一种岁月沉淀后的遗留。走进小兰亭,其旁有“曲水邀欢处”的题刻,此处便是流觞亭。九曲青溪轻灵地环绕在其侧,如古时的女子悠悠的长发盈盈落于一肩一地,爱轻盈盈地围抱在心中。“此地旧曾游,想当年列坐流觞,未尝无我;仙缘难逆料,问异日重来修禊,能否逢君。”当年浅歌浅吟,池畔诸名流饮酒赋诗的情形已如枝头一阵风轻灵飘逝。“物是人非事事休”,唯余流觞亭在做无累的翘首,无望的等候。等待一缕生命的激情,等待一抹茫茫人海中的回望。,8 拓展阅读,有清脆的风铃声随

13、风传来,幽然坠于脚跟,使旅人禁不住闻声要去做一番寻觅。眼前是由康熙、乾隆两位皇帝同书的“御碑”(是我国目前唯一的两位皇帝合写的碑)。铃声是由其上的八角攒屋顶的翼角上的铜质风铃撒落的。铃声洒脱,毫无羁绊,随风作漫天,幽幽韵声轻落于修篁上,是轻灵化作一支笛,附在其上空灵地吹奏出的;落于泥径上,化作一只虫唱,给兰亭增添了可伶可俐的气息;落于康熙所书的兰亭序上,是和其秀媚劲健、气势开张的字体一同潇洒、一同飘逸的。难怪乾隆来此,面对着这一派的深沉浑厚、古雅清幽,忍不住挥毫写下:向慕山阴镜里行,清游得胜惬平生。风华自昔称佳地,觞咏于今纪盛名。竹重春烟偏澹荡,花迟禊日尚敷荣。临池留得龙跳法,聚讼千秋不易评。

14、,8 拓展阅读,兰亭注定是要和王羲之赴一次春天的约会的。这短暂的约会,铸就了兰亭书法圣地的名号;这短暂的约会,造就了兰亭千年的沉淀和古雅清幽。王右军祠如一叶舟,泊在水荷的中央,粉墙黛瓦,不失江南水乡民居的特色。可惜来得太早,池中的荷尚未呈朵儿之姿绽放在游人面前。想夏夜的兰亭,四角溢香,又有铜铃风声做轻坠弹唱,兰亭是令人眩惑不寂寞的。祠内两侧的回廊墙壁上嵌有历代兰亭序的诸多版本及古今名人题咏真迹。一匾“尽得风流”气势非凡地悬在正厅上。站在祠内,浏览名家墨宝,欣赏各种书风,才始知前人概括王右军祠内涵丰富“山水廊桥亭,天地日月星。唐宋元明清,正草篆隶行”的取意所在。兰亭,轻扬着笑意,带着千年不竭的清

15、幽纯净,带着当年,8 拓展阅读,王羲之吟风咏月留下的千年醉书,游人的思绪驻留其间,是要做长久留恋的。当年流觞亭的聚会,王羲之和谢安等人喝的不知是什么酒,想必是古越山水间的女儿红。 文章鉴赏 品读此文,仿佛置身其中,美得一步三叹!文章写得空灵秀美,作者也如仙境中人,唯恐被人间烟火熏染。文章由兰亭的位置、兰亭与王羲之的关系娓娓写来,思路清晰,洒脱飘逸,值得一读。,8 写作鉴赏,【挖掘课本】 王羲之小的时候,练字十分刻苦。据说他练字用坏的毛笔,堆在一起竟成了一座小山,人们称它为“笔山”。他家旁边有一个小水池,他常在这水池里洗毛笔和砚台,后来小水池的水都变黑了,人们就把这个小水池称作“墨池”。长大以后

16、,王羲之的字写得相当好了,可依然坚持每天练字。有一天,他聚精会神地在书房练字,连吃饭都忘了。书童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催着他吃,他好像没有听见一样还是埋头写字。书童没有办法,只好去告诉他的夫人。夫人和书童来到书房,,写作鉴赏,8 写作鉴赏,看见王羲之正拿着一个蘸满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弄得满嘴乌黑。他们忍不住笑出了声。原来,王羲之边吃边练字,眼睛看着字的时候,错把墨汁当成蒜泥了。夫人心疼地对王羲之说:“你要保重身体呀!你的字已经写得很好了,为什么还要这样苦练呢?”王羲之抬起头,回答说:“我的字虽然写得不错,可那都是学习前人的写法。我要有自己的写法,自成一体,那就非下苦功夫不可。”经过一段时

17、间的艰苦摸索,王羲之终于写出了一种妍美流利的新字体。大家都称赞他写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也被公认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之一。,8 写作鉴赏,【运用点拨】1勤奋才能成才。从王羲之练字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人生启示:一个人只有勤奋,才能取得大成就。没有那种如痴如醉、物我两忘的勤奋精神,很难达到超凡入圣的境界。2创新精神。王羲之如果仅仅满足于自己的字已经写得很好了,就不再向前迈进,寻求超越,那么就不会有后来“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字体,更不会有独步千古的“书圣”之名。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超越前人,成就自我,自成一体。,8 写作鉴赏,【运用示例】示例1勤奋铸就书法大家王羲之的千古美名。我

18、国东晋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小时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兰亭阁”练字,将兰亭池的水都染黑了,终于练就了“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字体。他用书法的杰出造诣向我们诠释了勤奋的姿态最美。试想,如若王羲之没有染黑池水之勤,他的字何以能“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如若王羲之没有终年不辍的临帖之勤,他的传世之作兰亭集序中的二十多个“之”字,何以能无一雷同?如若王羲之没有躺在床上都在揣摩字体之勤,他何以能走出前人的窠臼,成为独创一体的“书圣”,怎会成就他“天下行书第一”的美誉?所以说,,8 写作鉴赏,是勤奋练就了他潇洒豪放的神来之笔,是勤奋成就了他书法大家的千古美名,也是勤奋成就了他书法人生姿态的无比美丽! 示例2

19、人生百态,世事无常。做任何事我们都要以专注的态度去面对,让专注之花开满心房,如此,我们才可能铸就成功,在人生道路上笑傲。“书圣”王羲之废寑忘食,常在书房中练字。一天他练得出神,忘记了吃饭,家人把他爱吃的馒头、蒜泥放到他身边,但他仍继续练字,竟把砚台当成酱碗,弄得满口是墨,尚不得知。直到家人前来看见道破,他才恍然大悟。正是由于他专心致志、心无旁骛的精神与态度,才使他成为著名的书法家。,8 考点链接,考点链接,8 考点链接,换句话说,就是不能机械地套用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而应在具体的语境中去辨识和运用,真正领会和掌握题中词句所要求的某个文言虚词的特定意义和用法。在具体的解题过程中,有

20、以下几种方法:1词语代入法。虚词题往往以比较意义和用法异同的题型出现,答题时,先确认所考虚词在相对熟悉、相对有把握的那一句里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将其代入另外一句。再看看代入后此句文意是否通顺、恰当,如果通畅,则相同;反之,则不同。2语法辨析法。语法辨析法,即通过分析句中的语法结构去理解虚词在句中的用法。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8 考点链接,何辞为?”(鸿门宴),句中有三个“为”:前两句的主语分别是“人”和“我”,宾语分别是“刀俎”和“鱼肉”,句中的两个“为”是谓语动词,译为“是”;末句“何辞”,即“辞何”,是个动宾结构,主语承前省略,可见句末的“为”是表疑问的语气词,因此它不表示实在意义

21、。3判断词性法。在高考要求重点掌握的18个虚词中,有很多词“身兼两类词性”。根据上下文语意的联系,只要能确定两个要求判断的虚词的词性不同,其用法也肯定不同,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8 考点链接,4同位互推法。理解虚词可以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文言句子讲究整齐、对称,抓住这一点,我们可从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相同位置的另外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5删换变化法。有些虚词的用法,可以通过删除或替换的方法来推断。删除或替换虚词后句意表达不受影响的一般是连词,受到影响的一般是介词。6标志识别法。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抓住这些标志词,我们就能迅速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如用“见”“于”“为”

22、“为所”表被动,用“之”“是”表示宾语前置,如:何陋之有。【考题印证】见本课练习册第8,10题,9赤壁赋,9赤壁赋,黄州是幸运的,这片僻远的土地因为一个人命运的磨难而见证了中国文学最辉煌的一页;赤鼻矶是幸运的,这片平凡的山水因为一个美丽的错误而千古传名。青山有幸,江水有情,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苏轼,走进赤壁那个幽远的秋夜,在清风明月中感悟作者对于生命和未来的思考。,9 导学提示,导学提示,读后想一想 对苏轼其人、其事你了解多少?联想我们所学过、读过的苏轼的作品,试着概括苏轼的性格特点。赤壁赋一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你能否找出直接表明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应如何评价苏轼在文中所表露的情感?你是否

23、同意他对人生的看法?,9 导学提示,9 走近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是北宋成就最高的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文、词、书法、绘画都成就卓著,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集大成者。诗方面,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方面,开豪放词风,与辛弃疾合称“苏辛”;散文方面,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并誉为“韩潮苏海”;“三苏”之一;亦是书法大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著有苏东坡集东坡乐府等。,走近作者,9 追溯背景,追溯背景,熙宁九年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向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元丰二年四月,苏轼到达湖州,七月

24、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证是苏轼的一些诗文。原来,苏轼的诗文曾流露过一些牢骚,表示过对新法的不同意见,也针砭新法的流弊,其目的无非“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然而这些却成了苏轼遭受弹劾的把柄。随着改革派势力的有所抬头,一些奸佞小人诬蔑他“衔怨怀怒,恣行丑诋”“指斥乘舆”“包藏祸心”,把他投入大狱。一时间亲友惊散,家人震恐。苏轼在狱中遭受诟,9 追溯背景,辱折磨,感到难免一死,曾写两首诗与弟弟诀别,有“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的诗句。幸亏亲友的营救,当时的宋神宗也并不想杀他,这年年底,结案出狱,他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9 预习学案,预习学案,rn xyo tiozhoqiopinjil

25、iozh lshshupoxiyo,9 预习学案,2根据意思补充下列成语_:好像在哭泣,又像在诉说。形容声音悲切。_:只有一根细线连着,差一点就要断了。多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_: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_:大海里的一粒谷子。比喻非常渺小。辨析小练 风声_,墓地凄然悲凉。音乐会上,演员的歌声_。,如泣如诉不绝如缕正襟危坐沧海一粟如泣如诉 不绝如缕 正襟危坐 沧海一粟,9 预习学案,先生把我请在一把上位的太师椅上坐下,_和我对起话来。我本人只是_。真正伟大的是中国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3指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

26、4说明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情况(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2)顺流而东也()(3)侣鱼虾而友麋鹿()(4)西望夏口,东望武昌(),9 预习学案,(1)使动用法,使跳舞,使哭泣。(2)名词用作动词,向东流去。(3)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朋友。(4)方位名词做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望”的方向,向西,向东。,9 预习学案,5指出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1)白露横江古义:_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2)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_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3)于是饮酒乐甚古义:_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4)望美人兮天一方古义:_今义:美貌的女子。,9 预

27、习学案,(1)指白茫茫的水汽。(2)旷远的样子。(3)在这时。(4)指他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9 预习学案,9 预习学案,9 预习学案,9 预习学案,(1)动词,唱。名词,歌曲。名词,歌词。(2)农历十五日。眺望。(3)像。往。(4)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结构助词,的。代词,它。助词,可译作“的”或不译。(5)形容词词尾。语气助词,用于句末,相当于“吗”。介词,在。(6)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连词,表顺承。连词,表修饰。(7)介词,在。介词,表被动。介词,从。介词,给。,9 精华探究,1如何理解本文的主旨?,精华探究,答案 本文一方面

28、通过对黄州赤壁江水风月的描写,以主客对话的形式借凭吊古人来展示作者的苦闷、失望,接着通过对变与不变的阐发,反映了作者对宇宙的看法,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9 精华探究,2本文的情和景是如何交融在一起的?,答案 本文以作者同友人共游赤壁为线索,将不同的景色和意境贯穿起来,连缀为一体。 首先写夜游之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令人顿觉胸襟开阔,兴意盎然。在清风明月、白露水光之中乘一叶扁舟,凌于万顷碧波之上,好像列子乘风前行,又宛如羽化登仙,良辰美景,何其乐也!然而客人伴奏的低沉的箫声与作者悲凉的心境产生了共鸣。寄情山水并不能完全医治作者心灵的创伤,也无法掩盖其内心深处的苦闷。 接着作者通过

29、客人之口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盛衰兴亡、倏忽即逝的历史画卷,表达出作者内心对曹操一世英豪的仰慕,,9 精华探究,同时又为他沉浮于岁月的倏忽之间而叹惜。同时,自身渺小、人生短暂而长江无穷的悲戚感油然而生,从而将人生无常、功名难就的感伤情绪推向了顶峰。 最后写自身渺小、人生短暂的悲哀终于得到了解脱,由悲生悟:世界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进而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 作者思想得到解脱之后,便重回到

30、超然之乐中来,与开头相呼应,全文安然而止,耐人寻味。,9 精华探究,3本文多次写到主客问答,这种安排有什么作用?,答案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作者饮酒乐极,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和失意。客人一曲洞箫,“倚歌而和之”,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 第三段写主人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故事作答,文理转折自然。客人连用了两个问句,使文章又起波澜。主客的问答,使文中的思想情感跌入低谷。 第四段是苏轼针对客人的人生无常的感慨而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实则也是宽慰自己。这里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身处逆境中仍

31、能保持着豁达、超脱、乐观,9 精华探究,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对待人生拥有大视野和大境界。而后,作者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予以进一步的申说,思想感情由此得以深化,心胸从此更加开阔,文章再涌波澜。 第五段写客人听了作者的观点后,转悲为喜,进入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总之,本文运用主客问答的方式,使情节波澜起伏;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因之得以层层展现。,9 精华探究,4客人回顾曹孟德往事的用意是什么?,答案 客人由眼前的景物追述曹孟德在此建功立业又随史湮灭的往事,发出了人生短暂的感慨,并进一步证明了他那种虚无主义的思想。值得注意的是,客人在此处用了对比手

32、法,先写曹操百万大军从江陵沿江而下,战船千里相连,战旗遮天蔽日。曹操志得意满,趾高气扬,在船头对江饮酒,横槊赋诗,可谓“一世之雄”!然后笔锋一转,如今他在哪里呢?连曹操这类英雄人物也只是显赫一时,何况我辈!这样一写,使客人的观点有了一些道理。,9 品读鉴赏,品读鉴赏,1写景、抒情、议论,巧妙结合 作者根据所见所闻和思想感情表达的需要,不断变换表现手法,把写景、抒情、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客观的生活图景和主观的思想感情和谐地统一起来,创造出一种抒情意味极浓的清新自然的艺术境界。此赋中先通过对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明月升起、大江辽阔等的叙写和描绘,寓欢快之情于景,达到了“飘飘乎”“羽化而登仙”的程

33、度,可见乐到了极点。接着,作者叙写了对思慕之人的怀念,描绘了阵阵悲凉的箫声,传出了不可言状的哀伤。然后以主客问答的形式揭示了,9 品读鉴赏,哀伤的原因。最后集中进行议论,从哲理的角度阐述了自己对人生及宇宙的看法,从思想上得到了解脱。2结构严谨周密作者把组成文章的材料,即所见所闻所感,以感情为线索,有机地组合成文。不管是对事件的叙述,对景物的描写,还是对感情的抒发,或对人生的议论,都是以作者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为基点来构思全篇的:先写泛舟夜游,饱赏秋景,是乐;次写放歌听箫,吊古伤今,由乐转悲;再写悲中求解,自我安慰;最后写转忧为喜,开怀畅饮,以至酩酊大醉。整篇文章的感情线索是“乐悲喜”,其间过渡自

34、然,联系紧密,天衣无缝。,9 品读鉴赏,3主客问答的形式文章运用主客问答的方式,使情节波澜起伏,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得以层层展现。第二段写主人扣舷而歌,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客人“倚歌而和之”,凄切婉转,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第三段写主人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故事作答,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的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第四段写苏轼针对客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而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实则也是宽慰自己,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而后,作者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予以进一步申说。第五段写客人听了主人的观点,转悲为喜,开怀畅饮,“不知东方之既白”

35、。照应开头,极写游赏,9 品读鉴赏,之乐,从而进入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4语言形象生动 作者用词造句准确优美,对文字的锤炼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如开头一段写景,好词比比皆是。以“清”形容风的清爽宜人,用“徐”描绘清风的微微吹拂,用“不兴”描绘水波的平静。眼前这幅安谧宁静的画面,使人感到无比舒适畅快。写月用“徘徊”一词,既写出了月亮升起时的真实情况,又赋予月亮以人般的感情。“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中的“白”“横”“接”,写出了江面上白茫茫的水汽和月光下水天相接的情景。“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用“纵”“凌”描绘出小舟在宽阔的江面上自如地随意荡漾的动态。,9 归纳总结,归纳总结,【主旨归

36、纳】文章通过写作者泛游赤壁的所见所闻,以及主客之间的相互辩驳,反映了作者由故作旷达到陷于苦闷,又由苦闷到解脱的思想过程,表现了作者在“乌台诗案”中遭到巨大的挫折后,虽身处逆境却仍然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9 归纳总结,【图解课文】, 原味翻译,原味翻译,9 原味翻译,9 原味翻译,9 原味翻译,9 原味翻译,9 原味翻译,9 原味翻译,9 原味翻译,9 原味翻译,9 拓展阅读,文赤壁朱增泉文赤壁在黄州,武汉向东,车子开一个来小时就到了。一下车,我就远远望见苏东坡,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文赤壁的名声犹胜武赤壁,苏东坡是这里的主角。大家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千古文豪。一个人一旦被

37、刻成一尊石像,即便恣肆汪洋如苏轼,他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拂袖挪步,毕竟已少了那份气质。他的醉态浪漫呢?他的才情风骨呢?他的失意豁达呢?一尊石像纵然万古不朽,终究已不是有血有肉的那个人了。难怪,苏东坡这样豪放的人,也曾在这里,拓展阅读,感叹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江山如画,逝者如斯!迎面一座小山,不高,拾级而上。可能是这里的人想让文赤壁比武赤壁更“赤”、更吸引游客吧,山壁上泼了一层赭红色涂料,显得假了。苏东坡的文采名声,哪里还用得着粉饰媚俗?登临而观,山壁下只剩两池死水。抬头北望,远处才是白茫茫的长江江面。在古代,长江是在这座小山脚下拍壁而流的,千百年来渐渐淤积成滩,如今滩地上都已盖

38、满房子。当年,苏轼写了前赤壁赋,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再写后赤壁赋时,就已感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他去世至今已九百多年了,斗转星移,江山已改,虽,9 拓展阅读,是涛声依旧,毕竟江面已远。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从山上望下去,滩地上的楼群内,对着马路有一所赤壁小学,校门口挂着牌子。若是苏轼有灵,他一定也在盼望江山代有才人出吧? 苏东坡在黄州落难几年,写下了不朽名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后来朝廷发来诰命,任命他为“汝州团练副使”。翻译成现在的说法,就是让他到汝州去当人武部副部长,也算是落实政策,为他重新安排了工作。其实那是给他一个虚职,明确规定他到了汝州“不得签署公事”,去挂职领一份

39、钱粮而已。临行前,他又写了一首别黄州,诗中有“桑下岂无三宿恋”之句,对黄州这几年“放浪山水间,与樵,9 拓展阅读,渔杂处”的落难日子难以忘怀。一个失意文人,被安排去挂职当一名“武官”,真是阴差阳错。然而,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错阳差之间。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古时,此山有峭壁插入江中,形如象鼻,山体为红色花岗岩,故名“赤鼻矶”。苏东坡是四川人,想必他初来乍到,竟将湖北口音“赤鼻”错听为“赤壁”。落难中的苏东坡“孤舟出没烟波里”,游饮江上,身临赤壁,伤感而怀古,触景而生情。面对万古东流、惊涛拍岸的浩浩长江,

40、他心中也被满腔的不白、不公、不平,掀起阵阵巨大的感情波澜。他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时势何等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而今安在哉”?于是,“苏子愀然”,,9 拓展阅读,9 拓展阅读,扣舷而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情起波涛中,句出骇浪间,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 看来,生前的“命”与身后的“名”,从来不是一回事。生前命运好、身后名声也好的人是有的,但并非人人都能如愿、如意。有的人生前飞黄腾达、大红大紫,身后却瞬间灰飞烟灭,再没有人想起、提起,因为他生前其实并没有做过什么留得住的事。或是反倒被人想起、提起他生前曾做过某些恶事、丑事、腌臜埋汰之事,落个臭名昭著,也未可知。有的人生前大起大

41、落,甚至连遭大灾大难,最终却艰难玉成,留下了传颂千古的大成就、大名声。所以,一个人对于眼前那点阴错阳差,大可不必太在意。苏东坡赤壁怀古之词、之赋,皆悲愤,9 拓展阅读,中更见其旷达情怀。他若是一味排遣蝇营狗苟、狭隘不能自拔之情,纵然文丽辞美,也决计成不了杰作,更流传不到今天。 文赤壁,虽然并不是历史上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但细想起来,其实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赤壁之战。不过,他打的是一场“文战”,对手是那些围攻他、诬陷他的政敌。他的态度是超拔的,不屑于去同对手打那些是是非非的笔墨官司。他没有打黄盖,没有借东风,也没有草船借箭,只是借了几分酒力,信笔纵情写华章。这场赤壁“文战”的结果,苏东坡大获全胜

42、,以其三篇不朽之作流传千古。,9 拓展阅读,9 写作鉴赏,写作鉴赏,【挖掘课本】 宋朝元丰八年苏轼受命复朝奉郎知登州。此行是他六年前由于“乌台诗案”被陷下狱,后又被贬黄州,复出后首次移职地方官。登州处于“地瘠民贫,商贾不至”的沿海之地,千里迢迢上任后,他耳闻目睹的是登州百姓深受“榷(专卖)盐法”之苦。这一带百姓多为“灶户”,即以煮盐换钱为生计。可自从朝廷颁布实施“榷盐法”,即推行食盐专卖制度以后,“灶户”所产之盐必须卖给官家,不准私自出售。这样,“灶户”所得的钱还不及以往直接卖给百姓的三分之一,许多“灶户”,9 写作鉴赏,因此破产,只得背井离乡;另一方面,百姓向官家买盐,又要付出高昂的价钱,因

43、此吃不起盐。而官府所囤之盐“有入无出”“一、二年间即化为粪土”,主管囤盐的官吏也要因此赔偿损失。结果是朝廷无利,百姓遭害。面对这种状况,刚刚上任的苏轼再次把个人恩怨置之度外,毅然上书朝廷,递上乞罢登州榷盐状一道奏折,力陈罢行“榷盐法”的利害。当即获得皇帝准奏,为登州百姓争得生计之路。登州城北当时有一座水军寨刀鱼寨,是防御北卤(当时对北辽的恶称)的重要军事基地。苏轼上任后巡视刀鱼寨发现,这里武备松弛,且屯兵多有外调的严重问题,深为不安。就在上任后的第五天,他接到受命被封为礼部郎官召还朝廷的诏书时,又向朝廷递上,9 写作鉴赏,了登州召还议水军状的奏折,直陈登州武备松懈之忧,建议“朝廷详酌,明降指挥

44、。今后登州平海、澄海四指挥兵士,并不得差往别州屯驻”,以保国家安全。登州之任,短短五日,苏轼先后两上奏折,一惠民一忧国,以其任职时间与所上两折之比例看,可谓“政绩显赫”。,9 写作鉴赏,【运用点拨】 1做好人生的减法。苏轼胸怀壮志,心系天下,但一直不被君王重用;人生坎坷,屡遭贬谪,但他淡然处之。做好人生的减法,减去心灵上的负担,减去欲望,终成千古名家。 2心胸坦荡。苏轼并未因为仕途上的不得志而意志消沉、萎靡不振。在贬谪之地,他一如既往地关注民生疾苦、心系国家安危,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这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磊落坦荡的胸怀和气度就是在今天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苏轼是我们学习的楷模。,9 写作鉴赏

45、,【运用示例】 示例1“站起来”意味着对自我的超越。曾写出“云想衣裳花想容”来赞美杨贵妃的诗人李白,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完成了对自己的超越,从此站上唐诗之巅,“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贬谪黄州的苏轼在历经“寂寞沙洲冷”之后,以“物与我皆无尽也”完成了对人生的超越,收获了属于他的“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心为形役的陶渊明在辞去五斗米的彭泽县县令之后,以“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完成了对人生的突围,收获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怡然自得。对自我的超越指向人的精神世界,无论现实如何,你始终是自己的国王,抛弃浮名,忘怀得失,方能到达,9 写作鉴赏,人生的通透之境,从而为自己打开一片崭新的天地。(2014年四川卷高分作文站起来,世界属于你)示例2当我再次翻开尘封的历史的时候,这次我看到了游玩赤壁的苏轼。在这里,他与朋友“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感受着“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快乐。但又有谁能想到:他二十岁登进士科时,被皇帝预设为未来的宰相,如今却只能流落到黄州这一荒凉之地。完美的人生因他的不畏权贵、直言进谏而改写。生活的落差,心灵的失落,这两大劲敌并没有将他击垮。他从容淡定,打开了自己的心窗,以一种淡然的心境看外面的世界,勇敢地生活着,最终创作出大量惊世之作,在文学史上树起了一座永恒的丰碑!(2014年山东卷高分作文打开心窗,勇敢面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