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吕金林例谈史料的选取和运用.ppt

上传人:天天快乐 文档编号:1289355 上传时间:2018-06-22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3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吕金林例谈史料的选取和运用.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吕金林例谈史料的选取和运用.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吕金林例谈史料的选取和运用.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吕金林例谈史料的选取和运用.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吕金林例谈史料的选取和运用.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例谈史料的选取策略,高淳区淳辉高级中学 吕金林,缘起,1. 资本主义失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主义失败,则是前进道路上的曲折。 2.历史上的劳动人民都是好人,统治阶级都是坏人。3.历史上主战派都是民族英雄,主战就是正确和爱国的;主和派都是民族败类,主和就是错误和卖国的。5.任何朝代的覆灭都是因为统治阶级的腐朽。,8、任何朝代开始时采取的统治措施都是进步的,应该给予肯定的;结束之前采取的统治措施都是反动的,应该坚决否定的。11、历史上所有革命失败原因都是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犯了左右倾错误、没有先进的政党领导等等;以上原因实在没有,肯定就是反革命力量过于强大,中外反革命联合绞杀。13、我国近

2、代以来之所以落后,是因为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疯狂掠夺;帝国主义国家之所以强大是因为掠夺了别的国家。,真相去哪儿了?,我们怎样追寻?,“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 梁启超“史学家必须在自己的心灵中重演过去” 英柯林伍德,(一)瞄准教学目标的靶心(二)触动学生思想和心弦(三)贴近学生的思想认知(四)矛盾史料中砥砺思维(五)突破教材禁锢的史料(六)拓展深化对教材认识,策略,(一)瞄准教学目标的靶心,案例:甲午战败的原因问题教材不足:空洞的结论性语言,无法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史学阅读,提供有证据力素材,引导学生认识甲午战败的原因。,甲午战败原因两种认识,对中国的认识,以

3、我堂堂天朝,幅员之广大,人民之多,财赋之厚,兵卒之精,十倍于尔。尔乃不自量力,轻启兵端是不明乎大小之势矣。申报1894年7月28日,甲午战败原因两种认识,对日本的认识,(而日本多是)“临时征调罄通国之兵,不过数十万,又况形类侏儒,蠢如鹿豕,见人则肆意攒殴,不辨曲直。”“此种鸟合之众,以劲兵捣之,如发蒙振落耳,况日兵应调时不肯离乡去国,甚至父哭其子,妻挽其夫,依依不舍,其军士亦无斗志。”申报1894年7月21日,伊藤博文说:“十年前在天津时,敝人曾向中堂进言,贵国之现状,实有改进之必要。但尔后贵国晏然依旧,不图改进,以至今日,实深感遗憾。 李鸿章叹道:“我国之事,囿于习俗,未能如愿以偿。今转瞬十

4、年,依然如故,本大臣自惭心有余力不足。贵国兵将,悉照西法训练,甚精;各项政治,日新月盛。此次本大臣进京与士大夫谈论,也深知我国必须改变方能自立。”,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的一段对话,甲午战败原因,甲午战败原因两种改革,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长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乎? 俾斯麦(德),甲午战败原因两种准备,中国准备,1894年6月9日,日军登陆仁川,进占汉城。到这个时候,清政府对一触即发的战争形势仍然未有准确的判断,还寄希望于中日双方同时撤军。李鸿章给在朝陆军的指令是:“彼断不能无故开战,切勿自我先开衅

5、。”给北洋海军的指令是:“日虽添军,并未与我开衅,何必请战,应令静守。” 从战争开始到失败投降,他们一直致力于争取英俄德法美等国家的调停,以达到求和目的。 摘编自盛世之毁,甲午战败原因两种准备,日本准备,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当开拓虾夷。晓喻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之岛,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 吉田松阴(1855年) 1887年日本参谋本部制定了计划武力攻取中国沿海地区并划归日本版图,然后进一步肢解中国,达到控制中国的目的的方案。 1893年决定成立战时大本营,完成了侵略中、朝的战争准备。,甲午战败原因两支军队,日本蕞尔小邦,亦能节省经费,岁添巨

6、舰。中国自十四年(光绪十四年,即1888年)北洋海军开办以后,迄今未添一船,仅能就现有大小二十余艘勤加训练,窃虑后难为继。 李鸿章章,北洋海军,甲午战败原因,日本海军,1870年,兵部省向天皇提交发展海军建议书,制定了一份在20年内拥有大小军舰200艘和常备军25000人的海军发展计划。 1885年,日本修订海军发展计划,开始实施海军十年扩军方案。 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海军扩军计划,到了甲午战争前夕,已建立起一支拥有6.3万常备和23万预备对的陆军,和排水量7.2万吨的海军超过了清朝的北洋海军。,甲午战败原因两个皇室,中国皇室,光绪大婚庆典,耗费银子500万两。为迎接慈禧六十大寿,修建颐和

7、园,挪用海军经费,耗资三千万两白银。,“日令吾不欢者,吾亦将令其终生不欢”,甲午战败原因两个皇室,日本皇室,一天宁可只吃一餐,也要建立强大海军。,1874年,天皇诏令:从即日起,天皇开始撙节内宫开支,进餐时的四碟八碗撤了,入夜的笙管笛箫停了,什么锦衣玉带,什么钟鸣鼎食,天皇不要享受,不要排场,只要海军。 1887年,天皇发布谕令:决定从内库中提取三十万元,聊以资助,望诸大臣深明朕意。 1893年,明治天皇又决定此后六年,每年从内库中拿出30万元帑银,用于海军建设。此举再次带动了日本政府议员主动献出四分之一薪俸用做造舰。,威海卫战役结束后,南洋水师曾派人向日本海军索要在战争中被俘的两艘舰船,理由

8、是他们隶属于南洋水师,只是北上会操,而不是参战。在他们眼中,甲午战争只是李鸿章和北洋水师的事情,与南洋水师无关,殊不知,两者都隶属于大清国。由此可见,清军头脑中并没有“国家意识”的概念。清军对战争的胜负漠不关心,普通民众对战争更是漠然视之。 刘锋国民意识与甲午战争,甲午战败原因,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前夕回忆说。在甲午战争前,跑遍了整个北京的书铺,却买不到一张世界地图。尽管此时已经离鸦片战争整整半个多世纪。为什么大多数中国人对来自西方列强的挑战到这时仍然如此麻木、如此无动于衷?这是因为当时的科举考试不需要考生懂得世界地理的知识。因为中国知识精英完全被吸引到科举考试中去了,他们在价值观念上具有高度同质

9、性,士绅阶层内部缺乏最起码的多元分化,难以产生知识分子士大夫个体的思想变异,以适应已经出现了的新环境的挑战。,历史在这里沉思,你们试跑到日本书坊店里去看,日本所做关于中国的书籍有多少?哲学、文学、艺术、政治、经济、社会、地理、历史,各种方面,分门别类的,有几千种。每一个月杂志上所登载讲“中国问题”的文章有几百篇。参谋部、陆军省、海军军令部、海军省、农商务省、外务省、各团体、各公司,派来中国长住调查或是旅行视察的人员,每年有几千个。单是近年出版的丛书,每册在五百页以上每部在十册以上的,总有好几种。一千页以上的大著,也有百余卷。“中国”这个题目,日本人也不晓得放在解剖台上解剖了几千百次,装在试验管

10、里化验了几千百次。我们中国人却只是一味的排斥反对,再不肯做研究工夫,几乎连日本字都不愿意看,日本话都不愿意听,日本人都不愿意见,这真叫做“思想上闭关自守”,“智识上的义和团”了。 戴季陶日本论(1927年)P1516,教材:魏源海国图志,体现了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的一面。 但是,海国图志问世后很少有人阅读,很少有人认真阅读和领会内涵。守旧朝廷官吏基本排斥这本书大逆不道,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二)触动学生思想和心弦,据统计,当时国内有绅士百万余人,有能力读此书的也多达300多万人,然而却很少有人认真地阅读和领会书中的深刻内涵。相反,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吏的骂声却扑面而来,他们无法接

11、受书中对西方蛮夷的赞美之词,更有甚者主张将海国图志付之一炬。在腐败守旧的清政府眼中,海国图志无疑成了一本大逆不道的书籍。遭到无端非议的海国图志最终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 魏启敏中国巨著帮日本走向维新,魏源海国图志:在日本极受欢迎,大量翻印,价钱一路走高。日本著名维新思想家佐久间象山:“呜呼!予与魏,各生异域,不相识姓名,感时著言,同在是岁,而其所见亦有暗合者,一何奇也,真可谓海外同志矣!”吉田松阴则“利用海国图志提供的世界知识,结合日本实际提出维新改革主张。他说:万国环绕,其势如此,若我茫然拱手立于其中,不能察之,实在危险得很。” 横井小楠,读海国图志得到启发,提出日本“开国论”思想。,

12、郭嵩焘:1877年出使英国,总理衙门希望郭介绍英国见闻。郭写了本书,介绍政治制度,总理衙门印了,朝廷一致谴责,要治郭嵩焘的罪。黄遵宪:驻日参赞,1887年撰日本国志,无人出版,直到1895年马关条约签约才出版。有人责备:说你为什么早写完了不出,你要是出了这本书我们就不会输得这么惨,就不会签马关条约,就不会赔两亿两银。,(三)贴近学生的思想认知,京师同文馆创办于1862年,1867年报考天文算学馆总共才98人,72人参加考试,录取30名,因生源质量差,第二年淘汰20名,最后毕业只有5人。顽固派阻碍是一个原因。还有别的原因吗?,摘编齐如山回忆录(辽宁教育出版社):馆是成立了,但招不到学生,因为风气

13、未开,无人肯入,大家以为学了洋文,便是降了外国。所挑选者,大多数都是没有人情,或笨而不用功的学生。因为这样的学生,向来功课成绩不好。学生入了同文馆以后,因为他们是小孩,还没有什么鄙视,对于学生们的家庭,可就很瞧不起了,说这是堕落,有许多人便同他们断绝亲戚关系,断绝来往。甚而至于人家很好的儿媳妇,因她家中弟弟入了同文馆,使夫家一家都瞧不起这个媳妇,而且因此便受了公婆之气。,实际上,在京师同文馆读书的待遇还是非常优厚的,但这似乎并不足以吸引更多的学生。 回忆录写道:因为不容易招学生,所以订立的章程,对于学生有极优的待遇。初进馆,每一个学生便每月给三两银子的膏火,这就等于旗门子弟的一份马甲钱粮。衙门

14、想以此利诱,入了同文馆,就等于挑上钱粮,以为如此一来,则大家一定都是愿来的了。结果还是没有人愿来,于是把每月膏火逐渐增加,初进馆每月三两,学一二年之后,洋文有成绩者,则增至六两,再过一期增为八两,后增为十二两。彼时每月十二两银子,这个数字是很大的,一个翰林,给中堂尚书家教读,每月最多也不过八两银子。,驻馆的学生,除不管衣服外,其余都管,微如纸媒洋火等等,都由馆中供给。饮食最优,六个人一桌,共四大盘,六大碗,还有荷叶粥果藕等等。冬天添一个火锅。盘碗中的菜不必说,单说这个火锅,共分三种,任凭学生点要,一是什锦锅,二是白肉锅,三是羊肉锅,所有各种羊肉片、鱼片、肝片、腰片及鸡蛋、冻豆腐等等,合着一切作

15、料应有尽有,总之跟从前北平正阳楼一样,吃了不够再添。这还不算,如果不愿吃,仍可随便要菜,倘有熟人来亦可留饭,也是随便要菜,不但吃饭一文钱不用花,连赏钱都没有。从前有好几位外国教员告诉我说,世界上的学校,没有比同文馆待学生再优渥的了。,可见,京师同文馆招生困难并不是增设天文算学馆才遇到的,而是办馆之初就有的;顽固势力的反对,是招生困难的主要原因,但绝对不是唯一的。 社会观念的落后也是主要原因。齐如山的话更能引人深思:“社会的思想,对于这件事情看得这样的严重,大家子弟不但不愿入,而且不敢入,因之后来之招生就更难了。”,(四)矛盾史料中砥砺思维,例如:英国伦敦杜莎夫人蜡像馆林则徐蜡像的解释,观点1-

16、1 可见林则徐之禁烟,即英国人亦尊重之,岂非公道哉? 萧一山:清代通史观点1-2 虽然英国藉口“焚烟”向我国发动了侵略战争,但林则徐及其领导的禁烟运动,在当时的英国舆论界就有比较公正的议论蜡人馆中出现林则徐像,也可以看作是这种舆论的另一反映。宋伯胤:博物馆人丛语,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观点1-3 1877年春节,清驻英公使郭嵩焘、副使刘锡鸿到蜡像馆参观。刘锡鸿发现,林则徐蜡像“前有小案,摊书一卷,为禁鸦片条约。上华文,下洋文”。他推测,虽然林则徐“办禁烟事,几窘英人”,但英国人仍然非常敬重他那“忠正勇毅,不以苟且图息肩”的品格。,观点2-1 王韬甫入门,惊讶不已,大清帝国钦差大臣林则徐,在

17、蜡像馆,竟然成了一个门卫! 王韬咨询,工作人员解释说,“禁烟启衅,虽始自林,而因此得通商五口,皆其功也,故立像以纪其始”。王韬感到莫大耻辱!,核心证据:杜莎夫人蜡像馆关于林则徐蜡像展览会的宣传材料,可能更能说明问题。 何伯英:图象中国早期西方摄影与明信片(香港三联书店2008年)。 书中有一幅插图,是杜莎夫人蜡像馆展出林则徐蜡像时派发的宣传单张,主图为穿着清朝服饰的一男一女相对而立的画像,背景是当年在欧洲流行的“中国风”庭园景色,单张上以大字印着“钦差大臣林则徐与他钟爱的配偶”,再仔细读那些较小文字,赫然发现这样字句:,“对华战争的始作俑者”,“二百五十万英镑英国财产的销毁者,他和他的小脚老婆

18、是唯一在我国被展示的这类人物”。其中所谓“英国财产”是指被林则徐销毁的鸦片。这就是当年英国人心目中的林则徐,言语中透露出的是轻蔑、嘲讽与仇视。由此看来,王韬所述基本接近史实,尽管这让许多中国人很伤心,但却是那时英国人对林则徐的真实评价。,(五)突破教材禁锢的史料,民主共和深入人心?,记者深入农村,“与农夫田父谈于树林之下,语以代议制度之善,及国会选举之不宜草率投票,则皆瞠目而不解, 叩其故,则曰:吾人困土匪军队之不暇,何暇及其他”。 戴季陶集记载:民国初年戴季陶在某次旅途中遇到一老农,在交谈中戴发现老农“ 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戴氏告诉老农你就是中华民国人也,老农“茫然惶然,连声曰:我

19、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戴季陶不禁大为感慨:“中华民国成立已三年矣,而人民智识尚有若是者,则袁世凯之举动,真无足怪矣。”,民国后,江苏兴化一带农民为藏住辫子,纷纷购买尖顶帽,“一时皆大欢喜,中少年人纷纷购置,贫穷的人情愿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也须购买一顶”。许多人包括市民对国会选举颇为冷漠,“大部分居民很不感兴趣,参加投票的人数是很少的,因为人们大都对新制度抱着十分冷淡的态度”。还有些人竟“ 不知选举为何事,选举为何用,唯觉选举榜上有其大名,恰如旧日之金榜题名而已”。,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在国内既不能制造汽车、飞机,也没有冶金设备、矿山设备和大型发电设备等制造业。(人教版

20、高中历史必修2第50页),(六)拓展、深化对教材的认识,领事裁判权:简单地从国家主权的角度来谴责西方列强的侵略。,2009年高考上海卷第37题: 1906年,美国律师安德鲁在上海会审公廨旁听一天诉讼,随后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专题文章,写道: 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在文明世界里,都对其人民行使司法管辖权,也对居住在本国的外国公民行使司法权。 文明国家在与清国签署条约时,表达了要保留对驻上海和清国其他城市的本国公民行使司法权的愿望。换言之,美、英、法、德、意等国的公民不得在清国法庭被起诉,而必须在这些国家设在上海的法院提起诉讼。 关于建立新法院的初衷,一位先生告诉我:清国人断案,通常都根据审案法官的

21、感觉而定,并不重视证据与严密的逻辑推理。 摘自1906年的上海:会审公廨一个美国律师的观察,安德鲁感慨:“不管你是律师或是对法律一窍不通的外行,恐怕都很难想象,在文明世界里居然还存在着这样一种刑事法庭,在没有陪审团的情况下,法官即可自行审案,当堂发落,有权判处嫌犯有期徒刑甚至死刑。当你环绕地球半圈到达上海,就可以亲眼目睹这个奇怪的现象。这种审判制度通行清国各地”。比如: (1)出庭者没有座位。前不久还依照旧的习俗,要求出庭人一律下跪,直到最近这一要求才被废止,因为它不符合西方社会的司法习惯; (2)处罚相当重。一名抢劫犯被裁决“站笼处死”,即把他关进站笼中,头伸出笼外,卡在一个洞中,不能动弹。

22、然后,每天从其站立的石头堆中取走一枚石子,直到其颈项被笼口勒紧,窒息而死;,(3)刑罚非常残酷。有一种死刑叫“凌迟”,就是将犯人身上的肉一片一片割下,令他痛不欲生。处决强盗的方法一般都是斩首; (4)判案非常随意。那名抢劫犯被裁决“站笼处死”,而拐卖幼童的四名妇女仅仅被判了一个月;,(5)审判非常快。半天旁听了六个案件,一个拐卖幼童案仅用3分钟就给被告定了罪。通常还未等翻译把案情译完,已经定罪了; (6)罪名非常怪。有叛逆罪、卖妻为奴罪、私通会党罪,甚至还有“持照人力车晚九时在芝罘路揽客”等稀奇古怪的罪名; (7)没有陪审团,法官可自行审案,当堂发落,有权判处嫌犯有期徒刑甚至死刑。 美国律师安德鲁认为,正因为中国司法制度存在如此多的弊端,所以西方向中国提出了领事裁判权。尽管这种说法有为列强辩护成分,但是当时中国司法制度的确存在着许多野蛮的东西。 郑曦原: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18541911,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版。,(一)瞄准教学目标的靶心(二)触动学生思想和心弦(三)贴近学生的思想认知(四)矛盾史料中砥砺思维(五)突破教材禁锢的史料(六)拓展深化对教材认识,策略,尾声,走出教条的桎梏直面历史的真相寻找自己的声音突破认识的边界 涵养自由的精神,敬请批评指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