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落石有意,流土無情,圖一,圖二,大自然的反撲,何謂土石流?,土石流是一種地質作用,在地質史中一直有土石流的發生,許多沖積扇的材料就包括土石流的堆積物。土石流主要特徵為流速快、泥砂濃度高、沖蝕力強、衝擊力大。土石流陡漲暴落、歷時較短,一次土石流過程一般從幾分鐘至幾小時。近十幾年來,土石流常造成重大的災害,引起了人們的重視。但這並不代表十幾年前很少發生土石流。這是因為以前資訊不發達,消息傳播得不快也不廣,且山區人口較少,發生了土石流較不會造成災害。隨著社會的發展,平原的利用趨於飽和,加上山區重要公路農路的開發,吸引了人們往山區居住與墾植,不當的土地利用也加速了山坡地的不穩定。而河階地、沖積扇等地形
2、較平緩處,通常為居住所在,所以一發生土石流常造成災害。,土石流的形成,人為之開發利用,諸如:伐木、墾植、開路、採礦,及其他有關開發行為,加上不良的水土保持設施,則極易誘發坡地的土砂災害。土石流災害之發生,乃因泥、砂、礫及巨石等地質材料與水之混合物受重力作用後產生流動所造成之災害。其發生包括了三個要件:(1)充足的水量;(2)足夠的土方;(3)有效的河床坡度。 土石流之發生,除了降雨的因素外,並與地質環境有相當的關係。以臺灣處於非常不安定的地質環境中,山高水急,加上各項地質活動頻仍,使得自然的地質災害,如:崩塌、落石等習以常見。因此,土石流災害發生所需之土方不缺,此亦為臺灣土石流災害頻繁的原因之
3、一。,土石流的特性,土石流,或稱為泥石流,是指大量的鬆散土体與水之混合体,在重力作用下,沿自然坡面或溝渠由高處往低處流動的自然現象。土石流大多發生在山區,土石流運動特性介於流體與固體之間。 土石流按照物質組成可分為:(a) 泥流型土石流、(b) 礫石型土石流、及(c)一般型土石流。,泥流型土石流,礫石型土石流,一般型土石流,發生土石流基本,形成土石流之基本要件包括豐富的鬆散土石、充份的水份及足夠大之坡度。豐富的鬆散土石提供形成土石流所需之固態物質;充份的水份潤滑土石流內固態物質並降低固態物質間的摩擦力與凝聚力,促使固態物質液化以助於流動;足夠大之坡度供給土石流流動動力,使土石流克服其內部之摩擦
4、力與凝聚力後繼續向低處流動,在流動過程中促使泥石與水高度混合並增加其流動性。,壹、鬆動土石條件,自然土石流的鬆散土石來源主要取決於流域地質特徵。在地質構造複雜、斷裂皺褶發達、地震多、山坡穩定性差、岩層破碎或山崩地滑多的地區能為土石流形成提供豐富的鬆散土石。人為土石流的鬆散土石來源,除取決於流域地質特徵外,主要由人類活動所造成。例如,山坡地不當利用與開發、森林被亂砍濫伐、山坡地的道路開發、工程棄土及礦區棄渣的處理不當等均能為土石流形成提供大量的鬆散土石。土石流鬆散土石一般需要較長的時間累積,但土石流的發生卻是爆發突然、歷時較短且來勢兇猛。大地震地區由於地震力將土層做水平及垂直方向的劇烈搖動,使得
5、地表土層變的非常鬆散,這些大量的鬆散土石是土石流發生潛在危險地區。,貳、水份條件,水不僅是土石流的組成成份,更是激發土石流的直接條件。水的來源大致上有三種:降雨、融雪、及潰壩。就台灣地區而言,降雨是水的主要來源,每逢颱風或豪雨,各地即常發生土石流。例如,1996年7月31日至8月1日賀伯颱風經過臺灣本島,帶來大量雨量,除了造成台北市社子島及台北縣板橋市的嚴重淹水外,更造成南部地區土石流災害,導致嘉義縣阿里山、南投縣陳有蘭溪附近村落及屏東縣好茶村,人員及財物損失慘重。發生土石流所需的水量主要取決於鬆散土體的性質和地形坡度。若土體顆粒細、疏鬆、含水量高、且具有較陡的地形,則較少的水量即能引起土石流
6、,反之,則需要較少多的水量方能引起土石流。本文第四節將較詳細說明土石流發生與降雨特性之關係。,参、坡度條件,當土石流流經坡度較陡的地方,由於其強大的侵蝕力,將侵蝕渠岸及渠床物質。被侵蝕之泥石物質與原土石流混合後使土石流規模逐漸增大。當土石流流經坡度較緩的地方,由於動力減小,泥石與水逐漸分離,部份泥石逐漸沉積,使土石流規模逐漸減小,直至土石流完全停止流動。因此一場土石流過程包含有發生階段、流動階段及停止階段。,土石流的預防,但因土地有限,在人口密集的台灣,往山區開發的人愈來愈多,故近幾年來因土石流所造成的危害層出不窮,因為許多原本不該住人的潛在土石流危險區,仍住了許多人,所以有許多防範土石流造成
7、危害的相關工程仍在進行中,例如防止山坡崩塌的各種護坡工程、防止河水及土石侵蝕的堤防和攔砂壩工程,雖然這許多工程可以減緩或減少土石流的危害,但都需要有龐大經費的支持,並且對自然生態造成影響,然而其效果如何?是否能一勞永逸,不必每年都得編列龐大經費?山高水急的台灣要預防土石流的發生是不容易的事,但卻有一些方法可以減少土石流的危害,比較不花錢的方式就是避開土石流危險區、保護森林、做好水土保持、減少山林的開發,要不然與自然搏鬥都是要付出相當代價的,所以如何適當開發,同時又能取得人與自然環境的平衡?就有賴所有人一起思考規劃了。,圖片、資料來源,圖一http:/jinrui.zool.kyoto-u.ac.jp/FuscataHome/landslide2.htm圖二http:/ 頁二資料htt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