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理解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概念、理论与现实,一、概念的辨析,关于国际政治与国际政治学关于国际关系与国际关系学两者的关系与本质学科的核心概念与理解,概念的历史发展特点,(1)继承性。 (2)发展性。(3)多元性。 (4)矛盾与复杂性。,(一)关于国际政治,知识层次上的理解:(1)现实政治生态层次,即国际政治就是指国际社会中国际行为体之间正在发生的各种政治活动或存在的政治结构形态;(2)学科体系层次,即国际政治属于政治学之下的一个二级学科,这是科学主义的结果,即知识科学化的体现。,观念层次上的争议1919-1950年之间出现的古典学派认为,国际政治就是指民族国家之间的政治互动生态。 1970年代出
2、现的新自由主义学派认为,国际政治就是指各种国际行为体(包括主权国家、国际组织、跨国公司及个人)之间互动的政治关系形态。,冷战结束以后出现的后现代主义学派认为,所谓的国际政治就是指各种国际行为体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领域内互动所建立的各种关系的形态,也就是当下流行的广义国际关系话语的概念内涵,由此主张由“国际问题研究”来代替“国际政治”概念。以上三种观念的争议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主体的单复数性质问题,二是内容领域的单复数性质的问题。,关于国际政治学,国际政治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学科,它是对国际政治的发生、发展与变革进行分析、研究与归纳的过程。 1919年,英国威尔士大学建立了国际政治系,并
3、为国际政治专业设计了伍德罗威尔逊讲座教授,这种设计标志着国际政治学科的诞生。1948年,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汉斯摩根索出版了国家间的政治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一书,是国际政治形成的标志,摩根索也被称为“国际政治之父”。,(二)关于国际关系,作为一个词汇,“国际关系”与古典的国际政治概念同时出现,但早期的国际关系概念基本与古典的国际政治概念同类,就是指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如美国学者AJ格兰特于1916年出版了国际关系研究导 论一书。有研究认为,1789年杰里米边沁在立法原理和道义概述一书里最早使用“国际关系”一词来描述国际立法方面的问题。,知识层次上的理解:一是现实跨国国际社会生态层次,即国际关系就是
4、指国际社会中国际行为体之间互动的各种关系的总和与存在的各种结构形态;二是学科体系层次,即国际关系属于政治学之下的一个二级学科。,观念的理解:一种是古典的观念,即国际关系是古典国际政治的代名词,特指主权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二是狭义的观念,即国际关系指主权国家之间的各种关系;三是广义的观念,即国际关系就是指各种国际行为体之间的各种关系。在中国,作为学科的国际关系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关系史及当代国际问题研究三个方面。,(三)两者的关系与本质,从历史形态学的角度来看,国际关系是国际政治发展的自然扩展与延伸;从学科的发展角度来说,国际关系学是国际政治学发展的时代反映和方向,是一种变体与新生
5、的形态。,当代国际社会科学研究中存在一种趋势,即将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混同使用,这是后现代社会跨学科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预示了社会科学研究的混乱与潜在的危机。因为跨学科的发展要求所有学科扩展自己的研究对象和领域以及方法论,其最后的结果是所有学科的研究将走向趋同,包括对象、内容与方法论,这是违背学科研究的原则与规范的。,一种研究之所以被认定为是一门学科就在于它们各自都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概念、领域和思想与方法。国际关系学在对象、内容与方法论方面扩展了国际政治学的视野和范畴,但同时它又危及了国际政治学存在的基础,这本身是对国际政治学的否定。,上述混乱与危机的根源在于当代社
6、会科学的概念日益模糊化、抽象化和一元化,这违背了多样性世界的存在与实然,从而损害了社会科学的独立人格特性。在这个问题上,聪明的社会科学研究者并不是不知晓,而是有意地回避与疏忽,因为这个疏忽可以创造巨大的研究空间和活力。,社会科学研究的混乱是整个世界混乱的反映,其核心在于当代社会思想的混乱。传统、现代与后现代,自由、保守与革命,诸多思潮交错、共存与碰撞。但个体必须选择自己的价值取向,否则,人就会迷失方向,从而失去存在的意义与独立人格。,社会科学研究之科学性的辨析。在一定条件下,特别是在能够用数量化表述的研究中,社会科学是存在一定规律的科学性的,但在总体上,社会科学研究并不是科学,当然研究工具与范
7、式的科学性是另类的解释。所以,无论是国际政治学还是国际关系学都没有科学的终极目标与追求。自然科学可以认识自然世界和改造自然世界,但社会科学研究人文社会世界,其目的在于理解而非改造,因为社会世界比自然世界复杂得多。,(四)学科核心概念与理解,无政府状态民族、主权与国家权力与国家利益国际行为体与国际机制国际体系与国际格局战争与和平,二、理论的争辩与评价,自由主义理论体系现实主义理论体系批判理论体系总体评价,国际政治学理论的四次论战,1920-1950年代理想主义与古典现实主义的论战1950-1960年代科学行为主义与传统主义的论战1970-1980年代新自由制度主义与新现实主义之间的论战1990年
8、代以来建构主义与新自由制度主义和新现实主义之间的论战,自由主义之理想主义,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带给人类的灾难所产生的对世界和平的希冀。内容与观点:(1)人性是可以改造的,通过改变客观环境促进人向善和不断进步,并走向理性。(2)战争是可以避免的,战争的根源不是人性的罪恶和人类的必然产物,而是不完善的国内或国际政治体制的缺陷或人类教育与开化和文明进步的不足而引起的。,(3)崇尚国家和世界的民主化与法治化。(4)崇尚国际法、国际规则与国际组织对世界和平的保护意义。(5)各国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是可以调和的,因为国家是理性的,追求和平与避免战争是世界的共同利益,是世界和谐或调和的根本。(6)国家主权
9、不是无限的,主张国际集体安全体系代替均势体系。,关键词:性善、理性、民主、国际机制(制度与组织)、道德、和谐、集体安全、环境与教育、共同价值体思想渊源:荷兰格老秀斯:论战争与和平法(1625)国际法之父;德国康德:永久和平论(1795);英国洛克:政府论(1713)自由主义之父等。,代表人物:美国伍德罗威尔逊:论国家(1889)、“十四点原则”(1918)被称为理想主义的政治纲领,故理想主义也被称为“威尔逊学派”、伍德罗威尔逊文集(1925-1927)。威尔逊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公开外交、集体安全、民族自决、国际邦联、世界政府、裁军非战、贸易平等、公理正义等,其核心是民主、正义与法律,其实质是建
10、立一种美国领导下的世界秩序。威尔逊主义是美国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后第一次为世界和平设计的蓝图,有较大的吸引力和市场。,评价:首先,理想主义的许多观念是值得肯定的,至今仍有意义。(1)理想主义强调维护世界和平要靠人民和公众力量的观点是正确的。(2)理想主义强调普遍民众在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反对少数人对国家外交政策的垄断,促进了国际政治研究和参与的大众化进程。(3)理想主义强调国际政治中道德的重要性是适时的。政治不能完全用道德来解决,但必须受道德的制约。当前的伊拉克战争的反思,以及国际制度的作用。,(4)理想主义认为国家利益是可以调和的观念与全球化时代的人类共同利益的增加是一致的。中国的共同利
11、益观与合作和安全观。其次,理想主义在实践中是失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就是例证,不是因为其理论的正义性不强,而是把握国际事务的准确性不强,因为它主张的是应然的世界而非实在的世界,它忽视权力所以显得有点“乌托邦主义”。,自由主义之新自由制度主义,背景:1960年代世界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全球相互联系的增加与欧洲共同体的产生。主要内容与观点:(1)国家并不是国际关系中唯一行为体,国际组织、跨国公司以及个人等都有一席之地。(2)国际政治的议程日益复杂多样,不再有高低之分,经济、社会和生态问题与国家安全和军事权力同等重要,其中经济福利是首要的目的。,(3)在当代国际政治中,军事的作用在减少,国家之间经济
12、上的相互依存不仅改变着国际体系的性质,同时扩大了国家之间的政治联系,从而使更加广泛的国际合作成为可能。在合作中,国家追求的是绝对利益,即有利益所得就行,而不在乎多少。也即国家的意图比国家实力更重要。(4)国家是理性的,国际机制是解决国际无政府状态问题的有效手段,在无政府的混乱秩序中,国际规则及制度和组织等能实现国家间合作的目标。,关键词:多元行为体、相互依存、国际合作、绝对利益、国际机制、经济福利、全球治理、跨国主义思想渊源:重商自由主义(自由贸易,亚当斯密:国富论)、民主自由主义(共和政治,洛克与康德)、调节性自由主义(国家间关系之规则与机构)、社会自由主义(跨国利益与联系)。,代表人物:美
13、国罗伯特基欧汉: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1984),与约瑟夫奈合著:权力与相互依赖(1977)。评价:(1)新自由制度主义看到了国际合作的一面,但忽视国际冲突与战争的那面,所以它的解释力是有限的。(2)新自由制度主义对国际制度的观念与理想主义是一致的,故其仍然含有一定成分的应然情结,继承了理想主义的主要精神。,现实主义之古典现实主义,背景:1919-1939年的二十年危机,以及第二世界大战的爆发。主要内容与观点:(1)人性本恶,不可能通过任何方式改变,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冲突的关系,因为人是自私的。国家作为人的集合体也具有上述人的特性,追求权力是国家的唯一目标。(2)国家是国际
14、体系的主要行为体,其他任何国际行为体都无法代替。,(3)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国际冲突是永恒的。(4)以权力界定的利益是研究国家行为的主要尺度和路标。(5)道德和有关的价值观念是相对的,它们受到国家利益的制约。(6)维持国际和平最好的办法是依靠均势。,关键词:人性恶、权力、国家利益、均势思想渊源:古希腊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古意大利马基雅维里的论君主、英国霍布斯的利维坦等。代表人物:英国爱德华卡尔:二十年危机(1919-1939):国际关系研究导论、美国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为权力与和平而斗争(1948),以及乔治凯南和基辛格。,摩根索政治现实主义六原则,政治受到植根于人性的客观法则所
15、支配;权力界定利益;在一特定的历史时期之内,哪种利益能够决定政治行为,要视制定外交政策时期所处的政治和文化的环境而定;普遍的道义原则在抽象的形式下是无法适用于国家行为的,必须在具体时间和地点的环境中加以贯彻;不能把特定国家的道义愿望与普天下适用的道义法则等同起来;政治现实主义与其他学派的思想之间的差异是真实而深刻的。,评价:(1)古典现实主义的最大长处有:将国家利益作为国家外交政策的核心具有强大的现实说服力;重视客观细致分析,反对说教式的理论。(2)古典现实主义的缺陷有:对人类命运的悲观性;个人的道德观念高于国家的道德观念;将和平的希望寄托于领袖身上;过于重视冲突而忽视合作。,现实主义之新现实
16、主义,背景:1950-1960年代科学行为主义对传统主义的批判所促进的对古典现实主义的修正,以及新自由主义的发展与挑战。主要内容与观点:(1)提出体系结构新概念,以消除人性原罪的缺陷,但仍然认为民族国家是世界政治的基本组织单位。(2)注重国际经济关系因素的作用,承认世界经济实体对国家政治的影响与挑战,以及之间的相互依存。,(3)在关注国际政治事务前提下给予其他全球事务以一定的重视。(4)在关注国际冲突的前提下给予国际合作一定地位,但是一种消极的,因为追求相对利益是其产生的前提(即一定要多于别人的所得)。(5)强调权力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实现国家目标的手段,国家追求的最高目标是安全而不是权力。,关
17、键词:结构体系、国家安全、政治经济相互依存(国际政治经济学罗伯特吉尔平)思想渊源:古典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代表人物:美国肯尼思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1979)结构现实主义的表述:国家体系结构的无政府状态安全的优先地位自助体系均势格局。,评价:(1)对古典现实主义的修正取得一定的突破,但带有深刻的时代变异性和自由主义的色彩,这一点使新现实主义的发展偏离了现实主义的轨迹。(2)新现实主义反映出一种妥协和调和,对经济全球化时代现实的妥协,与自由主义进行调和。,批判理论体系的主要特征与流派,背景:冷战的结束所产生的不确定的时代变化及思考,所有理论没有预测和解释冷战的结束及其一切与未来。特征:(1)一种
18、构成性理论,即注重对国际关系理论本身的哲学基础进行反省和重建,其认识论基础是反映主义,强调理论上的自我批评和重对正确认识和理解世界政治的性质及特征具有重要作用。(2)一种反思和重建理论:反理性、反物质、反实证主义(科学)、反对价值中立。(3)强调知识、观念、文本与理解的价值意义与规范作用。流派: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与建构主义,批判理论之建构主义,背景:冷战后时代重建国际关系理论的时代需要。主要内容与观点:(1)人类不存在一种可以与现实本身完全相符合的最终知识。(2)世界是一种建构(观念的建构),对世界的认识始终是一种过程,不承认在认识世界方面存在永恒的真理,也不谋求去探索和发现这种真理。(3)
19、提倡理论叙述的多元性,注重社会历史的偶然性和诸文化的特殊性。(4)世界包括物质结构和社会结构。(5)认同构成利益和行为。(6)世界政治行为体和结构之间相互构成关系。,关键词:规范(一种社会约定,包括规则、标准、法律、习惯、习俗等)、认同(指某些行为体所具有的和展示出的个性及区别性形象,这类形象是通过与“其他者”的关系而形成的,社会角色与身份定位)、文化(无政府状态是国家造就的,包括霍布斯无政府文化互为敌人关系、洛克无政府文化互为竞争关系、康德无政府文化互为朋友关系,历史上中美关系的变化可以证明)、文本。,思想渊源:社会建构思想、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美国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199
20、9)评价:(1)对历史的解释力大于对现实和未来的解释。(2)由于过分强调观念,故缺乏稳定性。(3)含有一定程度的理想色彩。,总体评价,任何理论都有其产生的合理性和现实时代的需要性与解释性,同时也有其存在与发展的缺陷性。理论高于现实,但理论内在地受制于现实,因为理论产生于现实,现实不断地修正和发展理论。所有理论之间存在一定的历史继承性和矛盾性,但相互借鉴与走向融合是未来的趋势,因为现实是具体复杂的,而理论是简单抽象的。,国际政治理论的思想植根于欧洲文明与精神,虽然自1940年以来的国际政治理论与美国的国家地位和命运的发展进程密切关联,并一直为美国思想所主宰。这说明了国际政治权力中心与思想的转移的
21、不一致性。自1945年以来的国际政治理论与美国外交政策密切关联,同时对世界体系产生巨大的辐射影响。此说明了国际政治理论的强大功利性。,三、现实的挑战与思考,全球化与国际主权当前国际社会、国际体系与国际格局的性质中国崛起与外交,(一)全球化与国家主权,全球化主要是指经济全球化,指资本、生产资料的一切活动(生产、交换与分配)、劳动力等资源的全球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一种状态。经济全球化所促发的多元经济实体、国际组织参与全球问题的解决、国际犯罪组织所进行的跨国行为、发达国家提倡的人权观念、欧洲联盟的进步等事件不断挑战国家的主权。,全球化使国家主权自我扩展,特别是主权的内涵随着全球化社会事务的扩张而日益
22、膨胀。全球化产生的相互依赖制约着国家主权的自由行为。全球化催生的多元实体和经济衍生物腐蚀着国家主权的权威性。国家主权受外界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全球化催生新的主权形态因让予而产生的共同主权,如欧盟等。,(二)当前国际社会、国际体系与国际格局的性质问题,国际社会是一个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统一共同体。国际体系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联盟控制下的一个文明多样性的世界。,国际格局是以美国为主导的多种力量相互制约的非对称结构。国际社会的性质影响国际体系,国际体系的特征决定国际格局的形态。美国的地位和影响不容怀疑和否定。,(三)中国崛起与外交,1中国国际地位的判断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上升,是一个正在
23、发展中的地区性世界大国。中国崛起的战略选择中国崛起的选择只能是自主依附型的战略:依附于当前的国际社会环境、国际体系的机制与国际格局的利益分配,依附于中美关系的正常发展,同时充分利用自己的快速的经济发展、庞大的市场和外汇储备等条件和资源影响美国和世界对中国的认识和政策。,中国崛起的影响所有问题因中国的追求目标而定,关键在于中国的选择,是追求做国际体系的领导者还是仅仅做一个国际体系力量的平衡者?,中国外交政策的历史演变1949-1960年的“一边倒”战略1960-1970年代初期的“一条线”战略1970年代初期-1980年代末的“大三角”战略1990年代以来的全方位外交战略,中国外交的三次战略调整
24、1960-1970年代的“三个世界”战略联合第三世界,反对美苏帝国主义,与第二世界保持距离1980年代的“大国外交”改革开放与发展经济2004年以来的“和谐外交”战略共同利益,历史经验的启示不能过于强调意识形态,要坚持以国家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的现实主义立场。协调政治、经济和安全利益,不能偏颇和过于走极端。以增强国家实力为目的,以为世界负责任为平衡。,当前中国外交结构,大国关系周边关系,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多边外交关系,党际关系,民间外交关系。当前中国外交的特点是:大国关系是重点,周边关系是关键,发展中国家关系是基础,多边外交、政党外交和民间外交是补充。,当代中国外交理念(1)和平与发展仍然是主流,
25、但当前国际社会处于大变动与大调整的时期。(2)中国外交不再仅仅是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而且还要维护中国的发展利益,这是中国国际利益的延伸。,(3)中国外交要积极营造五种有利的环境: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平等互利的合作环境、互信协作的安全环境、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4)中国内政外交的关联度进一步增强。(5)中国外交要进一步推进“和谐外交”。,当代中国外交策略,充分利用经济财力资源,推动、巩固和改善中美关系、中国与发达国家关系。利用政治经济文化优势,借重国际社会力量,解决两岸统一问题。全面推进“走出去”战略,合理解决发展、能源与市场的相关问题。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与协调,做一个符合本国实力和国家利益需求的负责任的世界大国。积极推动“和谐外交”,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结束语,2005年以来的中国外交实践表明,中国的国际舞台更广阔,视野更为远大,实力更为雄厚,手段也更为灵活多样。尽管有人对中国和谐外交的目的有所疑惑和议论,这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但实际上,中国希望扮演的世界角色,不是领导者而是平衡者。中国崛起并不等于美国衰落,和谐外交也不意味着挑战美国的强权地位,更不是要取而代之。在客观评价与分析中国和谐外交时,我们要有清醒的估计。,本文观看结束!,谢 谢欣 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