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录第1章古汉语通论(14)1 .1复习笔记1 .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2章古汉语通论(56)2 .1复习笔记2 .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3章古汉语通论(71 0)3 .1复习笔记3 .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4章古汉语通论(1 11 2)4 .1复习笔记4 .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5章古汉语通论(1 31 4)5 .1复习笔记5 .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6章古汉语通论(1 51 6)6 .1复习笔记6 .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7章古汉语通论(1 71 8)7 .1复习笔记7 .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8章古汉语通论(1 92 0)8 .1复习笔记8 .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9章古
2、汉语通论(2 12 2)9 .1复习笔记9 .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 0章古汉语通论(2 32 4)1 0 .1复习笔记1 0 .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 1章古汉语通论(2 52 6)1 1 .1复习笔记1 1 .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 2章古汉语通论(2 72 8)1 2 .1复习笔记1 2 .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 3章古汉语通论(2 93 0)1 3 .1复习笔记1 3 .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 4章古汉语通论(3 13 2)1 4 .1复习笔记1 4 .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章古汉语通论(14)1 .1复习笔记一、怎样查字典辞书(一)字典辞书的编排和注音1编排方
3、式汉字有形有音有义,编排时可按形,也可按音或义。我国现存最早的字典辞书尔雅是按意义编排。如释诂:“赉、贡、锡、畀、予、贶,赐也。”“如、适、之、嫁、徂、逝,往也。”这两条,就是把一组词义词编排在一起,但按意义编排查阅起来很不方便,后代很少再使用,而多按形或音来编排。(1)按形编排主要有按部首和四角号码两种方式部首编排法按部首编排即把所收录的字分属若干部首之中,按笔画多少的先后顺序排行,同一部首的字都归入该部之下,以每字笔画的多少为序。如“亻”为两画,“彳”部必在“亻”部之后;同一部的字也按笔画多少为序,如九画的“待”排在八画的“往”之后。最早创立部首编排法的是许慎,他编写的说文解字把汉字分为5
4、 4 0个部首,其后的字典辞书分部不一样。如康熙字典分2 1 4部,新辞海2 5 0部,汉语大字典2 0 0部,现代汉语词典1 8 9部。分部不同,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字典辞书里也可能属不同的部首。四角号码编排法按四角号码也是按形编排。这种编排法是根据方块汉字的特点,每个汉字取四个角的形状,分为十种形式,分别用0至9十个阿拉伯字代表。其口诀为:横一竖二三点捺,叉四插五方框六,七角八八九是小,点下有横变零头。意为,这个角如果是一横就取1,竖就取2,交叉就取4,方框就取6等等,如“颃”字为0 1 2 8。这种编排法曾使用一时,但现在很少有人在使用。(2)按音序编排音有古音今音,古音可按声母编排,也可按
5、韵编排,今音有按注音字母编排,也有按拼音字母编排。民国以前按音序排列的字典辞书多是按平上去入四声和平水韵一百零六韵分列,如佩文韵府、经籍纂诂等。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之前,有的字典辞书按注音字母勹夂冂匚等的顺序排列,如国语词典、词诠等。当代编写的按音序排列的字典辞书则多按汉语拼音方案字母顺序排列,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简明古汉语字典等。以上三种编排法各有利弊,加以汉字新旧形体的不同,有时单独使用某一种检字法,查检比较费劲,因此,现代新版的字典辞书,无论是按部首排列还是按音序排列的,一般在书中都有两种以上的检字法供运用。2注音方式常用的注音方式主要有三种:(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
6、音。如康熙字典中“尨音茫”,“屯音肫”之类。这类注音方式的局限是很明显的,正如清代学者陈澧在切韵考中所指出的:“无同音之字则其法穷,或有同音之字而隐僻难认,则其法又穷。”(2)反切。这是在我国古代字典辞书中运用最为普遍的注音方式,舆起于汉末。反切在字书中一般只讲“某某切”。经典释文:“乘,绳登反。”“将及华泉”经典释文:“华,户化反。”反切是用两字来拼合被切字的读音,取上字声母,下字韵母及声调相组合。夸k u 苦(k -)瓜(-u )如果我们不具借古今语音演变的知识,很多反切就不能拼合出正确的读音来。正因为古今语音有所不同,反切注音也就难以为人们普遍掌握。如“福”在说文解字注中标注为“方六(l
7、)切”,依据现代汉语的读法来拼合为“f ”,肯定是有误的。(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在汉语拼音方案制订以前,1 9 1 3年由读音统一制订了一套注音字母(后改名为注音符号),即勹夂冂匚等四十个字母。如辞源修订本在每个字头下用拼音字母注音的同时,也采用了注音字母注音。1 9 5 8年我国公布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使用罗马拼音为汉字注音,从那时以来,新编写的字典辞书即多用这套汉语拼音字母注音。(二)常用字典辞书介绍一般工具书往往是侧重某个方面的,而不是面面俱到的,如有的侧重于字,有的侧重于词。在侧重于词的工具书中,有的侧重于文言词,有的侧重于白话词;有的侧重于实词,有的侧重于虚词。因此,对每一部工
8、具书的性质用途都要有所了解,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查阅。另外,每部工具书的编排方法,释义方法,注音方法及其特点都有所不同,只有了解了这些情况,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查阅你所要查阅的字词和典故等。教材中介绍了1 4字典辞书,基本上都是按这个框架进行的。1特点用途(1)以字为侧重点说文字典 9 3 5 3字康熙字典 4 7 0 0 0多字汉语大字典 5 6 0 0 0多字中华大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新华字典(2)以词为侧重点虚词:经传释词词诠助字辨略文言词:辞源汉语大词典古白话词:诗词曲语辞汇释今白话词现代汉语词典应了解各类工具书的特点,才能有效地对症下药。如查找乖字僻字,应找收字较多的几部字典。找百科知识
9、方面词或语,应找修订本辞海,如“淝水之战”、“官渡之战”都可在这里查到,而其他工具书找不出。找唐宋以后才出现的古白话词语,应找诗词曲语辞汇释。如杨万里来海南时写下尊贤堂诗二首,其一有“底个短檐长帽子?青莲居士谪仙人”,其二有“底事百年谭太守,却教宾主不同时”,其中的“底”,该书曰:“底,何也。”(海南话“什么”正用此字)。找常见虚词的非常用义,可找经传释词。如庄辛说楚襄王(战国策楚策本教材P1 1 5):“夫黄鹄其小者也,蔡灵侯之事因是以”,其中的“因”是什么意思?该书云:“因,犹也,亦声之转也。”例证下正收此句。找常用虚词比较常用的意义,则可以找词诠。不过,“词诠”用的术语与现在不同,这点应
10、该注意。2体例体例,就是著作的编写格式或文章的组织形式,对工具书而言,也就是解释字词时表述文字的组织形式。每部字典辞书都有它的体例,了解了它的体例,才能更好地利用该工具书。这里主要介绍说文解字康熙字典和经籍纂诂的体例。(1)说文解字说文解字的作者是东汉许慎。东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写成初稿,安帝建光元年定稿。这是中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之前有急就篇等简易字典)。释篆文形体,只说解他认为的本义;首创部首偏排法,把9 3 5 3个字归入5 4 0个部首。该书的体例为:先列小篆形体,然后进行说解。说解方式是先释字义,后分析形体结构。如“天”字先列篆体,义是“颠也,至高无上”,其形体
11、结构为“从一大”。(按许慎未看到“天”的甲文金文,其释义和分析形体结构都是错的。“天”在金文中,是一个指事字,本义为人头,后代“刑天”即砍了头的人)。(2)康熙字典该书的体例是先音后义。在到了每个形体之后(有些词有几个形体,即异体字)首先是注音,注音用的是反切法,该书罗列了比较重要、韵书对该字的反切音。如“社”字(教材P7 0)引唐韵韵会正韵的注音,云是“并常者切”。接着释义,一个字有几个义的就逐个解释(但不像现在那样分义项,本义引申义杂陈)。“社”第一个义是“土地神主”,这是本义,后面引礼祭义为证。(3)经籍纂诂清代阮元主编,出版于清嘉庆三年,是一部专门收集唐代以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按平水
12、韵1 0 6韵编次,每字之下罗列唐以前各种古书对该字的解释,类似现在的资料汇编。二、古今词义的异同语言是发展变化的。物质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文化的繁荣,习俗的更替,社会制度的变革,以及随着社会的发展所引起的人们认识的深化,新的概念的产生,语言诸要素中,词汇对这一切反映最为迅速。汉语的这种新陈代谢,使古今词汇和古今词义产生了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词的形式和内容上。从形式上看,一方面古代汉语词汇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另一方面,旧词不断消亡,新词不断产生。从内容看,词义也不断发展变化,其中有古今词义基本相同的,有古今完全不同的,也有古今有同有异的。古今词的异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3、:(一)古今词义基本相同如“天地人马牛,日月风雨雪霜,东西南北左右上下,大小轻重短长,坐退说讲,一二三百千”等。这些词使用频率高,构词能力强,历史悠久,经过各个语言时代一直流传至今,千百年来意义基本相同,没有发生变化,古今一脉相承,属于基本词汇。(二)古今词义完全不同有些词,虽然词形没有变化,但古今词义完全不同,例:1走:今义为慢慢散步,古义为跑。2去:今为往,古义为离开。3慢:今为动作迟缓,古义为懈怠无礼。4行李:今义为出行时携带的行装物品,古义为外交使节。5牺牲:今义指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古义为祭神的猪、牛、羊。6烈士:今义指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生命的人,古义为有理想有抱负的人。7丈夫
14、:今义为女子配偶,古义为男人。8厌:今义为厌恶,古义为满足。9毙:今义为死,古义为倒下。1 0卑鄙:今义为品质恶劣行为下流,古义为出身卑贱,见识短浅。(三)古今词义有同有异此类词数量很多,词义古今有相同之处,又有某些有极微小的差异。例如:给:今义给予,古义供应,使之满足,j。勤:今义指勤快,与惰相对;古义指辛苦,与逸相对。访:今义采访访问,古义指咨询。古今词义异同是词义演变发展的结果,新义和原义比较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更多各类考试资料 v:344647 公众号:顺通考试资料 1词义扩大(1)秋,从禾从火,本义为谷子成熟,引申为秋季,再引申为年。(2)江河,古专指长江、黄河,今泛指江河。(3
15、)睡,古指打瞌睡,今扩大为任何时候任何形式的睡。(4)菜,说文:“草可食者。”扩大为鱼肉及其他食品。(5)醒,本文为酒醒,扩大为睡醒。2词义缩小(1)子,本指儿女,不分男女,统称为子,后专指儿子。(2)臭,从自从犬,本人指气味,包括香气秽气,后专指秽气。(3)汤,本指热水,开水,后指菜汤肉汤。(4)瓦,说文:“土器已烧之总名。”后专指屋顶的瓦片。(5)宫,本指住房,后指帝王室,现在指公共活动场所。3词义转移(1)脚,原指小腿,后来指人体接触地面的部分。(2)闻,本义是听,现代指用鼻子嗅。(3)庙,原指供奉祖先的地方,后专指供奉神的地方。(4)坟,本指土堆或河堤,后指坟墓。4词义褒贬色彩不同(1
16、)谤,古指公开议论,今指诽谤毁谤。(2)贿,古指财物或赠送财物,后指行贿,受贿。(3)祥,古指征兆,包吉兆凶兆,后代专指吉兆。5词义轻重程度不同(1)疾病疾:小病,病:大病(2)怨恨怨古重今轻,恨古轻今重。(3)畏惧都表害怕。畏多作及物动词,带宾语;惧,不及物动词,不带宾语,如果带宾语往往表示被动。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本节主要是讲古代汉语中词的构成及其特点。(一)古今汉诗词汇在音节上的差异1从音节上看,古今汉语词汇差异的主要表现古代汉语中单音词占优势,现代汉语中双音词(复音词)占多数,时代越古,这种现象越明显。如郑伯克段于鄢中的“缮甲兵,具卒乘”,现代汉语要说成“修理铠甲武器,准备步兵兵
17、车”。这个例子较为典型,因为这几个词在古汉语中都是单音词,而现代汉语却都要译成双音词。其实,古汉语中也有一些双音词,如“遂置姜氏于城颍”的“城颍(郑国邑名)”;现代汉语也有单音词,如上句的“于”译为现代汉语的“在”,古今都是单音词。不过,从总体上说,古代语是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2现代复音词与古代单音词的对比,主要有三种情况(1)换了完全不同的词。如“与”变成“参加”;“师”变成“军队”。(2)加上词尾词头。如“虎”变成“老虎”,“杯”变成“杯子”,“石”变成“石头”。(3)将古代汉语中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构成一个复音词。如古代汉语中的“儿”和“子”,合起来成为现代汉语复音词“儿
18、子”。三种情况中第一种和第三种出现较多,第二种较少(现代汉语中附加式的词所占的比较不高)。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第三种情况,许多古代的单音词,作为词来看,是不存在的;但是作为词素来看,它们还是留存在现代汉语里。如论语卫灵公:“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中“虑”是单音词,但是在现代汉语中,“虑”只作为词素保留在“考虑”、“深谋远虑”等词语中,不能作为单音节词自由运用。(二)古代汉语中几种比较特殊的复音词1偏义复词古代汉语有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的;两个词素地位作用不一样,其中一个词素负担了整个复音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完全没有意义,只是作为陪衬。这种复音词一般称作偏义复词。从两个
19、词素原来所具有的意义关系来看,有两种情况:(1)两个词素意义相反或相对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无羽毛以御寒暑。列子杨朱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录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唐且不辱君命上面几个例子中,“作息”只“作”有义,“异同”只“异”有义,“寒暑”只“寒”有义,“死生”只“死”有义,整个词的意义偏在前。而“存亡”是“亡”有义,“休祲”只“祲”有义,整个词的意义偏在后。(2)两个词素意义相关或相类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周易系辞上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孔雀东南飞三军以利
20、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李渔芙蕖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超以壮年竭忠孝于沙漠,疲老则便捐死于旷野。后汉书班超传上面几个例子,“风雨”“父母”“弟兄”“金鼓”“耳目”“园圃”均只后一个词素有意义(古代战争击鼓进军,鸣金收兵)。“忠孝”只前一个词素有意(忠于君国,孝于父家,忠对外,孝对内)。偏义复词本来用一个单音词意义已足,之所以会加上一个音节成为双音节词,可能是有时在与其他词搭配成句时可达到节奏均衡平稳,语句整齐和谐的效果。现代汉语偏义复词数量大为减少,但仍有一些,如“窗户”“人物”“睡觉”只前一词素有义,
21、“干净”是后一词素有义。2连绵字古汉语中连绵字的现象较为常见。古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除了专有名词与连绵字,基本上是单音词。连绵字,是指由两个字连缀在一起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共同表示一个意义的词语。连绵字也称联绵字是复合单纯词的一种,两个字合起来才表示一个词素。连绵字从语音上讲,有如下四种类型。(1)双声连绵字双声,是指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如教材中的“倜傥”“忸怩”“造次”“镃基”(锄头)“抑郁”,又如“蜘蛛”“仿佛”“参差”“流离”“踌躇”等。(2)叠韵连绵字叠韵,是指两个字的韵(而不是韵母)相同。如 “徘徊”“逍遥”“须臾”“披靡”“辟易”。又如“蹉跎”“仓皇”“窈窕”“莽苍”等。(3)双
22、声兼叠韵连绵字即两个字声母相同,韵也相同。这种情况很少,如“辗转”。(4)非双声叠韵连绵字即声母不同,韵也不同的。如“芙蓉”“浩荡”“滂沱”等。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连绵字是指古汉语范围内,因而声母相同和韵相同,都是指古声母或古韵。若按现代汉语,则“造次”“镃基”“逡巡”声母不同,“窈窕”韵不同,而古声母和古韵则是相同的。关于古声母和古韵,第二册讲到“诗经”的韵部时再详细介绍。总之,连绵字中以双声叠韵者为最多,非双声叠韵很少。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可能是双声叠韵会形成和谐的韵律美。(三)同义词的辨析古代汉语中,同义词很多。说文解字和尔雅等书也多以同义词来解释字义。但是,绝大多数同义词或者含义有差别
23、,或者使用范围有宽有窄,或者使用条件有所不同,不能等同视之。阅读古书时,要注意同义词间这种细微的差别。如老子:“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畏”和“惧”是同义词,都作怕或害怕讲。但是他们的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有所不同,意义也不完全相等。他们的差别主要表现在:“畏”字多作及物动词,“惧”字多作不及物动词;“惧”字用作及物动词时,往往是使动用法(使惧);“畏”字有“敬服”的意思,“惧”字没有这种意义。特别要注意的是,古代汉语中有些词,在不同语境下,分别用于泛指和用于特指时,意义有所差别。如诗经豳风七月:“十月纳禾稼。”“禾”是泛指谷类,但是在“禾麻菽麦”中,“禾”是专指粟而言。这种情况下,泛指则“
24、禾”与“榖”是同义词,特指则不是同义词。一般来说,这类同义词连用时是泛指的意义,对举时是特指的意义。如“恭”和“敬”,论语子路:“居处恭,执事敬。” “恭”和“敬”用于特指,意义有差别:“恭”着重在外貌,“敬”着重在内心。左传宣公二年:“不忘恭敬,民之主也。”二词连用,不用区别。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1词汇和词义是不断发展的,古汉语词汇又以单音词为主,这就不可避免地形成一词多义的现象。以“亡”为例:(1)逃亡。(陈涉起义:“今亡亦死,举大义亦死,等死,死国可乎?”)(2)出外,不在家。(论语:“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3)失去,丢失。(韩非子:“醉寐而亡其裘。”)(4)死亡。(韩非子:“兵
25、弱于敌,国贫于内,而不亡者,未之有也。”)(5)通“无”。(贾谊论积贮疏:“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一)词的本义1本义的概念本义是指词的本来意义,一般是词在文字产生时的意义,即文字形体结构反映的并有史料证明的意义。2探求词的本义的原因(1)古书中不少词用的是本义。如诗经豳风七月“九月叔苴”“塞向墐户”中的“叔”和“向”。(2)掌握本义可以以简驭繁,更好地理解并记忆其他引申义项。如“理”治玉纹理条理,规律道理。3探求本义的方法主要通过分析汉字的字形结构并结合文献材料来证明。如:行,象形。如“遵彼微行”(诗经)。本,指事。如“伐木不自其本而复生”(国语)。盥,会意。如“奉匝沃盥”(左
26、传)。造,形声。如“不幸有疾,不能造朝”(战国策)。(二)词的引申义1引申义的概念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称作引申义。如:(1)向:朝北窗户朝着、对着(2)道:道路途径正当手段规律,学说2引申义的派生途径(1)直接引申(辐射式引申)引申由本义直接派生出来,或者说以本义为中心,辐射状生出多个义项,而这些义项均与本义有直接联系。如:节(節)符节节制 | 木节节操 竹节 关节礼节 | 节气节奏(2)间接引申(链锁式引申)从本义引申出引申义,再由引申义引伸出新的引申义,各引申义之间象链环一样一环扣一环,类似链条状,如:習:数(sh u )飞复习;练习熟悉;通晓习惯过:经过超过过分过错责备(3)综合式引申直
27、接引申和间接引申义交错在一起的引申。(三)词的假借义1假借义由音同或音近字的假借而产生的意义,即“本无其义,因声托字”,假借的意义和本义没有关系。它产生的途经有两种:(1)本无其字的假借如:莫(说文解字注:“日且冥也。”)没有人其(说文解字注:“籒文箕”。)第三人物代词笑(说文解字注:笑,此字本阙。)动作(2)本有其字的假借,如“财”通“裁”。2引申义和假借义区分主要看它和本义有无联系,有联系的是引申义,没有联系的是假借义。1 .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一、填空题1反切的原理是切上字与被切字的_ _ _ _ _ _ _ _相同,切下字与被切字的_ _ _ _ _ _ _ _、_ _ _ _ _
28、_ _ _相同。北京师范大学2 0 1 3年研2反切法是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的读音,称“某某切”。其方法是_ _ _ _ _ _ _ _。中国传媒大学2 0 1 1年研3康熙字典按部首排列,共_ _ _ _ _ _ _ _部。首都师范大学2 0 1 0年研声母;声调;韵母【答案】反切法是中国古代汉语中注音法的一种,反切上字的声母加反切下字的韵母和声母组合即被切字的读音。【解析】取反切上字的声母,反切下字的韵母和声调,组合起来就是被切字的读音【答案】反切法是中古代汉语中的注音方法,相较于直音法,它有很大的改进,但是仍然有很大的缺陷,如若不认识反切字就起不到注音效果。【解析】2 1 4【答案】康
29、熙字典是一部成书于清朝康熙年间的汉语辞典,由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张玉书及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陈廷敬担任主编,是中国第一部以字典命名的汉字辞书。康熙字典以二百一十四个部首分类,并注有反切注音、出处及参考等,几乎把每一个字的不同音切和不同意义都列举进去,是古代汉语的学习者必备的工具书。【解析】4我国的第一部字典是_ _ _ _ _ _ _ _,这部字典把汉字分为_ _ _ _ _ _ _ _部,结构分析基本上是以_ _ _ _ _ _ _ _字体为依据。中国传媒大学2 0 1 0年研相关试题:(1)说文解字作者_ _ _ _ _ _ _ _,全书分_ _ _ _ _ _ _ _部首。北京师范大
30、学2 0 1 3年研(2)说文解字的作者是_ _ _ _ _ _ _ _。首都师范大学2 0 1 0年研5清人_ _ _ _ _ _ _ _编写的经籍籑诂,是按照_ _ _ _ _ _ _ _进行编排的。中国传媒大学2 0 1 1年研说文解字;5 4 0;小篆【答案】我国的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是说文解字,作者是东汉许慎。许慎,字叔重,是东汉著名经学家、文字学家(有“字圣”之称)、语言学家,也是中国文字学的开拓者。他历经2 1年著成说文解字十五卷,这部书是中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收字9 3 5 3个,将其归入5 4 0部首,另有重文1 1 6 3个。每个字都是先列小篆,然后进行解说,先释字义,后说
31、形体结构。【解析】阮元;平水韵1 0 6韵【答案】经籍籑诂由清代阮元主编,这是一部专门收集唐代以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它在编排上用的是韵母排列法,按平水韵1 0 6韵编次被释的字,以一韵为一卷,全书1 0 6卷,每字之下,罗列唐以前各种古书注解对这个字的解释。【解析】6清代学者王引之所著的专门解释古汉语虚词的著作是_ _ _ _ _ _ _ _。南京大学2 0 1 0年研7助字辨略是一部_ _ _ _ _ _ _ _词典,作者是清人_ _ _ _ _ _ _ _。中国传媒大学2 0 1 0年研8明确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的是明代的_ _ _ _ _ _ _ _。南京大学
32、2 0 1 0年研经传释词【答案】经传释词是清代学者王引之所著,出版于清嘉庆二十四年。全书共解释虚词1 6 0个,编排次序是按照古声母的顺序排列的。这本书在虚词的特殊用法上,引证丰富的材料,分析排比,作出了许多精彩的结论,纠正了前人的失误。但是在虚词的通常用法上,却谈得很少。【解析】古籍虚词;刘淇【答案】助字辨略是一本有较高水平的研究古籍虚词的书,清代刘淇所著。【解析】陈第【答案】陈第著有毛诗古音考等,开中国古音韵学研究之先河。他反对朱熹的叶韵说,认为诗经楚辞反映的是古音,不能以唐宋今音为标准随音改读来求韵脚的谐合。他明确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的观点。他考证古音,以诗经
33、、楚辞韵例作为本证,以周秦汉魏韵文、谐声、读若、直音、异文、又读等材料作为旁证,二者交相考辨,证实古音本读。条分缕析,主次【解析】9“小人有母,旨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中“羹”的意思是_ _ _ _ _ _ _ _。南京大学2 0 1 0年研1 0“不如早为之所”是_ _ _ _ _ _ _ _结构,“为”是_ _ _ _ _ _ _ _词。中国人民大学2 0 1 1年研1 1“一之谓甚,其可再乎”中的“再”的意思是_ _ _ _ _ _ _ _。南京大学2 0 1 0年研1 2“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的“之”字的意思是_ _ _ _ _ _ _ _。南京大学2 0 1 0年研分明。他还对诗
34、经韵例做了分析,指出说文谐声与诗经韵的统一关系。陈氏彻底扫清了叶音说的谬误,对清代古音学家有巨大影响。肉汤【答案】上古的“羹”一般指带汁的肉,到战国时期指调和五味的汤。【解析】双宾;动【答案】“不如早为之所”意思是“不如早点安排他个地方”。为,动词,在这里指“安排”之类的意思。“之”,指共叔段,作“为”的间接宾语。“所”,处所,“为”的直接宾语。【解析】两次【答案】再:再一次,两次。【解析】二、名词解释1直音首都师范大学2 0 1 0年研答:直音是指用同音字给汉字注音的方法,即直音法。直音法是古代汉语中较为常用的注音方法之一,如:郯,音谈。(经典释文左传僖公四年注)2反切中国传媒大学2 0 1
35、 0年研;首都师范大学2 0 1 0、2 0 1 2、2 0 1 3年研;武汉大学2 0 1 2年研答:反切是中国传统注音法中用两个汉字合起来为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有时单称反或切。用反切注音时,被注音字称被反切字,简称被切字。反切的基本原则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的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包括介音)和声调相同,即取反切上字的声母,取反切下字的韵母和声调,组合在一起就是被切字的读音。例如“坛,徒干切。”反切的产生,是为了补救读若、直音注音方法的不足,是汉字注音方法的一个巨大的进步,标志着汉语语音学的开始。但是使用起来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认读反切注释时不知道反切字的读音,那么反切就没有起到注音
36、的效果。3尔雅北京师范大学2 0 1 3年研相关试题:尔雅首都师范大学2 0 1 1年研这【答案】“之子”:之,这;子,古代兼指儿女,在这里专指女性;“于归”:古代指女子出嫁。【解析】答: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第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编纂的词典,是疏通包括五经在内的上古文献中词语古文的重要工具书。作为书名,“尔”是“近”的意思(后来写作“迩”),“雅”是“正”的意思,在这里专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它被认为是中国训诂的开山之作,在训诂学、音韵学、词源学、方言学、古文字学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此外,尔雅也是儒家的经典之一,被列入十三经之中。
37、4康熙字典首都师范大学2 0 1 2年研答:康熙字典是一部成书于清朝康熙年间的汉语辞典。由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张玉书及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陈廷敬担任主编,是中国第一部以字典命名的汉字辞书。康熙字典以二百一十四个部首分类,并注有反切注音、出处、及参考等,差不多把每一个字的不同音切和不同意义都列举进去,是古代汉语的学习者必备的工具书。5汉语大字典首都师范大学2 0 1 1年研答:汉语大字典是由湖北、四川两省出版部门组织两省有关专业工作者写作编写的一部字典。它注重历史地反映汉字形音义的发展。在字形方面,单字条目下收列了能够反映形体演变关系的、有代表性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和隶书的形体;在字音方面,
38、除尽可能注出现代读音外,还收列了中古的反切,标注了上古的韵部。汉语大字典全书共八卷,一千五百多万字。它共收录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按部首排列,它的部首是以传统的康熙字典2 1 4部首为基础,删并成2 0 0部。单字归部也基本上与康熙字典相同。每卷前面都列有该卷的检字表,第八卷列有全书的笔画检字表,可供检索。6漢語大詞典中南大学2 0 1 1年研答:汉语大词典是一部大型的、历史性的汉语语文辞典。全书五千余万字,共收词目三十七万条左右。这部词典收集的复音词语空前丰富,传世古籍中的复音词语基本上都能在这部大词典中找到。他所收词目有单字条目和多字条目之分,单字条目按部首排列,有2 0 0部,多字条目按“
39、以字带词”的原则,列在单字条目之后,多字条目的次序再按字数和笔画的多少排列。辞典另有检索和附录一卷,列有音序检字表和笔画检字表,可供查检。7说文解字首都师范大学2 0 1 1、2 0 1 2年研;武汉大学2 0 1 2研)相关试题:說文解字浙江大学2 0 1 0年研答: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所著的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它收字9 3 5 3个,另有重文1 1 6 3个。每个字都是先列小篆形体,然后进行解说,先释字义,后说形体结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系统的阐述了“六书”理论,并首次提出5 4 0部首,将9 3 5 3个字归入这些部首,为后世的部首检字法的发展提供了很大便利。同时,说文解字也是中国语言
40、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它创立了汉民族风格的语言学文献语言学,也是文献语言学的奠基之作,对传统语言学的形成和发展有巨大影响,后世所说的文字、音韵、训诂之字,大体不出说文所涉及的范围。说文解字完整而系统地保存了小篆和部分籀文,是国人认识更古文字甲骨文和金文的桥梁;同时它的训解更是国人注释古书、整理古籍的重要依据。因此说文解字在今天仍有巨大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8經典釋文南开大学2 0 1 1年研相关试题:经典释文(首都师范大学2 0 1 1年研答:经典释文是由唐代陆德明所著的一本解释儒家经典文字音义的书。以考证古音为主,兼辨训义,引用古书周易、尚书、诗经、春秋三传、论语、
41、孝经、庄子等。是保存古代音训较早的一部字典,为后世推崇。9經籍纂詁首都师范大学2 0 1 2年研答:經籍纂詁是由清代阮元主编的一部专门收集唐代以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它在编排上用的是韵母排列法,按平水韵1 0 6韵编次被释的字;以一韵为一卷,全书1 0 6卷,每字之下,罗列唐以前的各种古书注解对这个字的解释。这对我们阅读唐以前的古书很有帮助。1 0王氏四種南开大学2 0 1 1年研答:“王氏四种”是高邮王氏父子(王念孙、王引之)二人代表作的合称。分别是经传释词、读书杂志、广雅疏证、经义述闻,它们是乾嘉学派最负盛名的著作,也是训诂学的经典著作。1 1词诠首都师范大学2 0 1 0年研答:词诠是近
42、人杨树达著的一部虚词词典。按语法词类来分析各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包括虚词的通常用法及特殊用法。体例是每解一个虚词,先注音,次辩明其词类,再说明其意义和用法,然后列举书证。结合词类具体指明古汉语中虚词的语法作用,是虚词研究的发展。本书共收字五百以上。通俗易懂。本书是按注音字母音序编排的,并附有部首目录。1 2诗词曲语辞汇释首都师范大学2 0 1 3年研相关试题:诗词曲语词汇释首都师范大学2 0 1 2年研答:诗词曲语辞汇释是研究唐宋元明诗词曲中习用的特殊语辞的一本典籍。近人张相所著,1 9 5 3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全书共释单字、词语五三七项,附目六百有余。每条排列的次序,先诗后词再曲,引证相当丰
43、富,对阅读诗词曲等作品很有参考价值。诗词曲语辞汇释一般是解释单词或词组的意义,有时还由意义的解释推及于词源(或语源)的探讨和语法的分析。被解释的单词或词组,都是唐宋元明间流行于诗词曲中的特殊词语。这部书能帮助读诗词曲的人了解这些特殊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使用这部书时,可利用书末附载的笔画索引进行查阅。1 3钱大昕北京师范大学2 0 1 3年研答:钱大昕是我国清代史学家、汉学家。字晓征,一字辛楣,号竹汀。汉族,江苏嘉定(今上海嘉定人)。钱大昕是中国1 8世纪最为渊博和专精的学术大师,他在生前就已是响誉海内的著名学者,王昶、段玉裁、王引之、凌廷堪、阮元、江藩等著名学者都给予他极高的评价,公推钱氏为“一
44、代儒宗”。参与编修热河志,与纪昀并称“南钱北纪”。又与修音韵述微、续文献通考、续通志、一统志及天球图诸书。1 4古白话武汉大学2 0 1 1年研答:古白话是唐宋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书面语。如唐代的变文,敦煌通俗文学作品,宋人话本,金元戏曲,明清小说等都是古白话的代表。古白话虽说是白话文,但不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白话文,一般都是以口头语为基础而夹杂一些文言成分。即使是口语,由于区域性和时代性的差异,今天读起来也不那么容易,因此称之为“古白话”。1 5词义的更替北京语言大学2 0 1 1年研答:词义的更替,是指某词在产生新的意义的时候,同时排斥了旧的意义的一种词义演变现象。例如“脚”,本义
45、为小腿,变为指“足”后,就不再指小腿了。1 6本义北京语言大学2 0 1 0年研;武汉大学2 0 1 0年研答:本义一般指词的原始意义或较早的意义。从字面上讲,也就是本来的意思。一个词往往不只一个意义,当它们有两个以上的意义的时候,其中应该有一个是本义,另外还有一个或一些是引申义,引申义是由本义引申而来。如“年”字,它本来是指谷子熟了,后来才引变成为计时的单位。有的时候也指词的基本(常用)意义。“红”的基本意义是红的颜色,后又派生出成功、受人赞赏、赏识的意思,如:“这出戏(这首歌)唱红了。”三、解释下列加点或划线词1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中国传媒大学2 0 1 2年研答:都:都城。2公语之故,
46、且告之悔。(左传隐公元年)中国传媒大学2 0 1 0年研答:且:而且,连词。3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首都师范大学2 0 1 2年研答:毙:倒下去。4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己。首都师范大学2 0 1 2年研答:鄙:边邑。5愛其母,施及莊公。首都师范大学2 0 1 2年研答:施:y ,延,扩展,等于说“扩大影响”。6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叁国之一。武汉大学2 0 1 1年研答:(1)都:城池。(2)国:国都。7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武汉大学2 0 1 1年研答:兵:兵车。8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中南大学2 0 1 0年研答:焉:指示代词兼介词,可以译为“在那里”。9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
47、水滨。中南大学2 0 1 0年研答:诸:“之于”的合音字。1 0爾貢苞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徵。中国传媒大学2 0 1 2年研答:征:索取。1 1师进,次于陉。首都师范大学2 0 1 2年研答:次:军队临时驻扎。1 2君若以德綏諸侯,誰敢不服?首都师范大学2 0 1 2年研答:綏:安抚。1 3君其问诸水滨北京语言大学2 0 1 1年研答:表示委婉的语气词。1 4夏,楚子使屈完如师。武汉大学2 0 1 1年研答:如:往,到去。1 5晉不可放,寇不可翫。中国传媒大学2 0 1 2年研答:翫:习惯而不留心,等于说放松警惕。1 6宫之奇以其族行。(左传僖公五年)中国传媒大学2 0 1 0年
48、研答:介词,表示对事物的处置。1 7一之谓甚,其可再乎?武汉大学2 0 1 0年研答:(1)其:语气词,加强反问。(2)再:第二次。1 8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武汉大学2 0 1 0年研答:(1)假:借。(2)以:目的连词。1 9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中南大学2 0 1 0年研答:(1)鄙:边邑,用如动词。(2)陪:增加(土地)。2 0行李之往来北京语言大学2 0 1 1年研答:外交使节。2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武汉大学2 0 1 1年研答:执事:办事人员。这是客气话,实际指秦伯本人。2 2观其辟丸也北京语言大学2 0 1 1年研答:躲避。后来写作“避”。2 3子
49、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武汉大学2 0 1 1年研答:(1)亡:逃亡。(2)竟:“境”的古字,后写作“境”,边境。(3)反:“返”的古字,后写作“返”,返回。2 4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武汉大学2 0 1 1年研答:田:打猎,后来写作“畋”。2 5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鈕麂贼之。中南大学2 0 1 0年研答:(1)骤:多次。(2)贼:杀。2 6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中国传媒大学2 0 1 0年研答:趋:快步走。2 7食之,舍其半。首都师范大学2 0 1 2年研答:食:s,给东西吃。2 8韩厥执絷马前,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中南大学2 0 1 0年研答:
50、(1)再拜:再拜稽首是比稽首更重的一种礼,先拜,然后稽首。(2)奉:捧。2 9苟有險,餘必下推車。中国传媒大学2 0 1 2年研答:险:难走的路。3 0擐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末及死,吾子勉之。中南大学2 0 1 0年研答:(1)即:动词,走向。(2)勉:努力。3 1自始合,苟有險,余必下推車。首都师范大学2 0 1 2年研答:險:难走的路。3 2下臣不幸,屬當戎行。首都师范大学2 0 1 2年研答:屬:恰巧。3 3此車一人殿之,可以集事。首都师范大学2 0 1 2年研答:殿:镇守。集:成。集事,即成事)3 4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各惩其忿以相宥也,两释纍囚以成其好。中国传媒大学2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