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内容摘要农村人力资源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导力量,农村人力资源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的全面发展和建设目标的实现,加快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增长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对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是: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消除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制度障碍;完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机制;强化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管理。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农村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质量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只有加强农
2、村人力资源开发,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才能将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成人力资源优势,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更好的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一、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新农村建设所谓人力资源,是指一定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人力资源由附着在人身上的知识、智力、体力、技能、精神等要素构成。人力资源通过人的生产活动,可直接作用于经济和社会发展,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人力资源开发是指充分、科学、合理地发挥人力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而进行的数量控制、资源配置等一系列活动相结合的有机整体。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就是要充分利用和发掘农村人群的生产力,提高农村人口
3、的整体素质,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高效和优化发展。首先,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现代化、产业化的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解决的问题。其次,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农村、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充分就业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条件。再次,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力量源泉。最后,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建设新农村的可靠保障。 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 人是市场经济中最宝贵的资源和最重要的经济增长要素。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如何,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农村人口的素质结构和人力资源是否得到有效开发利用。然而,中国农村的人力资源开发还处于较低水平,发展不平
4、衡,不全面。农村经济日益增长的人力资本需求同人力资源开发不全面之间存在着突出矛盾,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提高的需求同农村教育发展不平衡之间存在突出矛盾。(一)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巨大,劳动力大量剩余 。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7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总数已近9 亿,劳动力适龄人口 4 亿多,其中有近两亿剩余劳动力。并且,我国人口每年大约又以 1300 万左右的速度增长,绝大部分在农村。随着人口的增长,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今后我国每年还将净增 600-700 万或更多的剩余劳动力。这就必将对农业就业、耕地、农业生产环境的保护形成巨大的压力,对采用新科技、提高劳动生产率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并将成为我国农
5、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实现的重大障碍。(二)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科技素质不高 。根据资料显示,我国农民受教育程度为:在 100 个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为 9.15%,小学文化程度的占 34.49%,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4.99%,高中文化程度的占 9.15%,中专和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分别占 1.46%和 0.37%,平均受教育年限为 6 年左右。我国在今后若干年内,如果农民文化程度指数继续以 0.16 年的速度增长,2010 年能达到初中毕业水平,到 2050 年才能达到发达国家 20 世纪 80 年代末的水平。由于农民受教育年限短,农业职业教育普及率低,而且多数农民对农业技术的接受能力较弱
6、,能够看农业科技书刊的人数不多。据 2001 年中国科协对中国公众科学素养的调查,具备科学素养的农村居民仅占0.4%,81% 的农民对农业新技术、新产品表现出消极态度。农村劳动力科技素质低,缺乏职业技术知识和技能,反映了我国农村教育、特别是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落后与薄弱。(三)农村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由于各地区的经济、教育发展水平不均衡,致使农村人力资源地区文化程度呈现“东高西低”的格局,农村人力资源过度集中于第一产业,从事第二、三产业的相对较少,且第一产业内部的人力资源配置也不合理,种植业比重偏大,供给结构明显失衡,普通人力资源比重过大,技能型人力资源短缺,经营型人力资源非常稀缺。就城川镇而言
7、,2005 年撤乡并镇后,我镇共内设 3 个行政部门(党政综合办、社会事业办、经济发展办),3 个事业单位(农牧业服务中心、城镇与社会事业管理服务中心、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中心),核定编制 64 人,其中行政编制 34 人,事业编制 30 人。目前,我镇干部职工平均年龄 34 岁,其中 40 岁以上 5 人, 35-40 岁的 19 人,30-35 岁的 13 人,30 岁以下的仅有 8 人;年龄最大的 45 岁,最小的 24 岁。干部年龄的偏大,使得我镇干部职工学历水平也普遍偏低,大多数都是通过参加在职继续教育取得的高学历。第一学历拥有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有 11 人,中专及中专以上文化程
8、度的 23 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 16 人。干部职工知识水平偏低,拥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也不多,而且职称技术水平都不高,技术类型单一等等因素给我镇各项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四)农村人力资源匮乏且流失严重。中国农村人力资源数量丰富,但人才资源却十分匮乏,由于农村生活工作环境差,政治经济待遇低,严重影响了对人才的吸引。建国以来农业院校培养了约 130 万大中专毕业生,到目前只有 40 多万人留在了农业系统,而在农业第一线的仅有 15 万人。当前高校毕业生即使农业院校的毕业生也不愿意到农村工作,尤其注意的是,农村文化程度较高的劳动力的外流现象很严重,统计显示,农业从业劳动力中 51 岁以上的占 32.5
9、%,小学文化以以下的占到 50.6%,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 4.3%。三、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途径探索(一)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转移,实现农村人力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对推动农村城镇化、土地经营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进程,实现农民富裕,达到全面小康目标,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加快农村城镇化。小城镇是农村经济文化活动中心,是联系大城市和广大农村的桥梁和纽带。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可以带动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更大规模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更好地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有利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更多增长。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可以
10、增加农村商品消费需求,可以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减少农民数量,可以增加农民就业门路和收入来源;可以调整农村产业布局,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有利于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程度,提高农村人口的综合素质。其次,推进农业产业化。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全面实施科技兴农方针,广泛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要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所谓农业产业化,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资源优势为基础,围绕一个或多个相关的农副产品项目,组织各方主体参与开发,将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整合为一个新的产业系统,形成主导产品或产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
11、社会化服务的发展机制。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深化农业内部就业,解决当前农村富余劳动力和人力资源开发矛盾的重要突破口。它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形成可靠的职业转移,使农村人力资源得到有效开发。 再次,培养劳务市场。运用政策,加强法制,培养劳务市场,为劳动力资源开发利用提供政策措施和法律保障。要为劳动者走向市场、谋求就业、疏通中介牵线搭桥;要规范劳务市场,逐步从无序到有序,从低效到高效,科学引导,合理、有序流动,使劳动力资源开发利用与社会效益并重,从而达到双赢目标。 (二)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 。加快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总体思路是,要把农业的发展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放在整个农业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中去研究
12、。要更新农村教育观念,正确认识农村教育功能,改革农村教育体制,推进农村教育市场化进程。我国农村教育落后,在一定程度上与我们对农村教育在思想认识上的偏差是相关的。长期以来我们没有充分认识到农村教育的巨大经济功能,没有充分认识到教育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动力,没有把教育投资看作是生产性投资,而是把教育放在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外围。农村教育发展缓慢,农民素质提高不快,经济发展也受制约。并且,许多人把农村教育仅仅看成是升学、就业的手段,只重视农村普通基础教育,不重视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教育与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相脱离。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更新思想观念,正确认识农村教育的功能,把大力发展农村教育
13、,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当作一项战略任务。改革现行农村教育相关体制,使农村教育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把教育放在大市场中,按市场规律运作,逐步放松管制,使农村教育成为公众投资的热门领域,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建立学习型组织,推动产业化发展。为了有效地开展人力资源开发,提高人口素质,应该将学习型组织这一西方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模式应用于农民的教育和培训中。制定长远规划,创建适合当地情况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模式,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农村产业开发相结合,与农业企业相结合,从而通过学习型组织造成一种终身学习的环境和气氛,保证劳动者素质不断得到提高,使农村沉重的人口负担尽快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要强化成人教育,
14、构建学习型社会。在农村,一方面由于各种原因总有一部分农牧民不能够接受到某种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即使那些接受过教育的农村初高中生,由于基础教育与农村经济实际相脱节,毕业后也不能尽快的融入当地经济活动中,造成劳动力的巨大浪费和盲目流动。另一方面,社会发展对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习不能仅仅局限在学校的学习。因此,人们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强化农村成人教育,努力构建学习型社会。(三)要消除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制度障碍一是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农村土地问题的根本在于如何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就必须解决土地权属和流转问题。要建立农村流转制度,强化对土地承包权的物权保护,使农
15、牧民享有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四种权益,允许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抵押,农民进城就业时可以出租土地,无业时可以返回农村从事生产。通过赋予农民这种灵活的选择权,使土地不再是进城路上的障碍,而是获得保障外出务工的定心丸。二是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不断拓宽社会保障覆盖面,为农村人口的生活和生产提供基本保障,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确保医疗卫生服务便捷有效。宣传和普及卫生科学知识与方法,增强农民自我保健能力。(四)完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机制。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当前,要坚持内培式开发与外移式开发相结合,不断完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机制。
16、内培式:内培式开发是从农村拥有的人才资源做文章,着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综合运用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等方式,大力培训农村教师、医疗卫生人员、科技服务人员、生产能手、经营能手等各方面实用人才。加大对致富带头人、科技带头人、经营带头人等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和扶持力度,重点培养一批经营、精于管理、勇于创业的复合型人才。外移式:外移式开发是着重从农村外部、从城市角度进行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一方面,是对外出务工人员的培训开发。他们在城市打工期间,获得了资金收入,学到了知识技术,提高了自身素质,这些资金、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新农村建设中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要抓好回流工程,研究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鼓励支
17、持他们回乡创业。另一方面,要吸引城市人才和高效毕业生到农村服务、发展。国家应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将城市优质人才资源导入农村,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增添活力。继续实施哈完善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 “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和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就业项目,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创业。(五)强化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管理。一是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政府可以组建一个综合议事协调机构,从而解决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长期无牵头部门的问题,研究制定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政策和保障制度,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保证农民享有教育培训的各项权利,实现农村人力
18、资源开发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改变过去随意性和盲目性的通病。二是构建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整合各级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加快人力资源市场网络体系建设,拓宽服务领域,完善服务功能。建立农村人力资源就业信息库,进一步畅通就业信息渠道。三是强化政府监管,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依法加强劳动用工管理,严厉打击非法中介和各类欺诈行为,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取消各种歧视,限制农民就业的政策,对城乡劳动者在求职、招聘等方面一视同仁,让农民与市民在平等的社会环境下公平竞争。参考文献(1)王德海,张克云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及战略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 2006,(9) (2)陆晗 对当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的思考2007 (29)(3)任文硕,新农村建设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2008 年(12 )(4)曾国平、李汝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着力点研究 2006 年(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