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书书书半月刊年月创刊第卷第期年月日出版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北京市朝阳区樱花路甲 号)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市东直门内南小街 号)名誉主编费开扬主编张伯礼社长刘国正副社长贾守凯副总编辑李春梅编辑中医杂志 编辑部(北京市东直门内南小街 号)电话 :()() 转 传真 :():出版中医杂志社(北京市东直门内南小街 号)电话 :()网址 :广告中医杂志社广告部电话 :(),广告代理数源汇通 (北京 )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电话 :()印刷北京印刷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印刷一厂(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路 号)国内发行北京报刊发行局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有限公司(北京 信箱)订阅代号 订阅全国各地
2、邮局订阅代号邮购中医杂志社读者服务部(北京市东直门内南小街 号)电话 :() 转 定价每期元 ,全年元广告许可证京东工商广字第号目次学术探讨生物控制论中的反馈原理与中医诊疗过程研究初探胡佳卉谢晴宇孟庆刚 ()从 “治未病 ”思想论中医药膳养生郝晓晓朱方石王小宁陈炯华 ()黄帝内经 鼻部形态结构术语研究傅海燕潘桂娟 ()当代名医周平安治疗肿瘤标志物转阴验案则 赵怀瑞 ()庄国康治疗难治性湿疹经验王煜明宋坪沈冬 ()丁樱治疗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经验张建杨濛 ()思路与方法阈下抑郁人群团体中医心理干预方案构建谭曦杨秋莉杜渐吴朝阳孔军辉 ()西医抗血小板治疗的困惑与中医治疗的启示段晏明王绮美艾茜邬文
3、洁赵志华周庆华鲍玉芳顾翔华朱卫红房滢熙王林孙亚林 ()血管性痴呆从肾虚血瘀论治 雷励邓剑波 ()方法学与临床评价独活寄生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马彦旭张翔孟开黄明华 ()临床研究抗纤灵二号方对慢性肾脏病肾小管间质损伤的影响张权陈刚王怡周家俊何立群 ()中药分期论治验方治疗儿童哮喘例临床观察汪永红时毓民俞建孙雯张皓张亦群 ()中医多途径给药对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西医常规疗法的增效作用 党中勤杨国红马应杰赵长普余金钟席玉红王红霞 ()加味白头翁汤肠内滴注联合穴位埋线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例临床观察赵红波吴晓晶杨云葛志明张星范娴娴 ()稳心颗粒治疗气阴两虚型失眠例临床观察王倩谢皛韩垚周
4、旭升戴梅仇盛蕾华椿萱安海英彭伟侯雅军胡元会鲁卫星刘红旭 ()实验研究消痞颗粒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不典型增生大鼠胃黏膜增殖和凋亡的影响赵晶孟捷杨晋翔彭继升 ()德都红花味散对实验性肝纤维化大鼠肝功能和纤维化的影响娜日苏巴图德力根韩志强徐艳华 ()文献研究孟河马派痞证证治规律研究田耀洲张伟 ()临床报道二陈汤合丹参饮加味联合西医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例张俊图吴洪波 ()临证心得严仲庆治疗糖尿病肾病经验傅金缄 ()大剂量北芪四逆汤治疗晚期癌症经验吕英林明欣刘钊汝 ()综述肺气虚证基础研究现状与思考王成阳李泽庚 ()中医药治疗前列腺癌的临床研究概况贾玉森陈小均张志杰 ()益气养阴活血法改善心功能
5、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概况严苏纯 ()脑心通胶囊在心脑血管病中的作用研究赵涛赵步长伍海勤石月利刘娜 ()百 家 园许叔微临证思维方法研究李翠娟邢玉瑞 ()壮医针刺与中医针刺的异同 林辰 ()从圆运动谈李东垣方组方用药规律杨运明 ()名方应用清燥救肺汤实录 ()名医医案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 选登 ()李寿山医案 ()读者 作者 编者如何正确引用参考文献 ()其他中医杂志 稿约 ()中医杂志 年总目次 ()本期责任编辑侯建春协办单位河南省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石家庄以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 (,)(,)(,):()():():(,):():(,);:(,):,(),(),(),(),(),(),()
6、,(),()中 医 杂 志 稿 约中医杂志 (,)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 ,中华中医药学会 、中国中医科学院主办的国家级综合性中医药学术期刊 。办刊宗旨是发扬中医特色 ,以中医学术为本 ,促进中医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 ,提高为主 ,兼顾普及 ,面向临床 ,兼重基础理论 ,努力促进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学术的交流与发展 。本刊为半月刊 ,每月 日 、日出版 ,每期 页 ,国内外公开发行 。主要栏目中医杂志 主要栏目有 :专家论坛 、学术探讨 、当代名医 、思路与方法 、中医药发展园地 、方法学与临床评价 、临床研究 、实验研究 、文献研究 、临床报道 、临证心得 、综述 、百家园 、标准与
7、规范 、学术争鸣 、病例讨论 、中医教育 、海外中医 、临床解惑 、名医医案 、学术动态等 。稿件要求稿件内容应具有科学性 、创新性和实用性 ,资料应真实可靠 ,数据准确 ,论点明确 ,文字精炼 ,层次清楚 。理论论述 、临床及实验研究报告 、综述等稿件一般不应超过 字 ,临床报道及其他类稿件一般不超过 字 。所有稿件均要求根据内容标注参考文献 ,每篇稿件参考文献数量应不少于 条 。本刊采用中国知网 “学术不端文献检索系统 ”进行稿件查新 ,作者引用已发表的文章中的内容须按规定正确标注参考文献 。文题文题应简明扼要 ,重点突出 。一般以 个汉字以内为宜 ,尽量不用缩略语 。基金项目论文涉及基金
8、项目者应注明项目名称及编号 。基金项目名称应按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正式名称书写 ,并须附基金项目证明复印件 。著者著者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 ,排序应在投稿时确定 ,稿件修改及编排过程中一般不宜再做更改 。确需变更时必须出具由全体著者签名的书面证明并加盖有关单位公章 。来稿时应注明著者职称 、主要研究方向 、所属单位全称 、所在科室及详细地址 、邮政编码 、联系电话 ;个以上著者时请注明通讯作者姓名及联系方式 (电子信箱 、电话号码 )。摘要及关键词论著类稿件须附中文摘要 ,其中临床研究 、实验研究论著应按照目的 、方法 、结果 、结论的结构编写摘要 ,字数以字左右为宜。其他论著应附指示性摘要 。
9、正文前需标出 个关键词 。数字与计量单位数字用法执行 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 ()。物理量量值必须用阿拉伯数字 ,并正确使用法定计量单位 。如 :、等。计量单位实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国际单位制及其应用 ()。统计学符号按 统计学名词及符号 ()的有关规定书写 ,常用符号举例如下 :样本的算术平均数用英文小写 (中位数用 );标准差用英文小写 ;标准误用英文小写 ;检验用英文小写 ;检验用英文大写 ;卡方检验用希文小写;相关系数用英文小写;自由度用希文小写;概率用英文大写 (值前应给出具体检验值 ,如 值 、值 、值等 )。以上符号均用斜体 。图表每幅图 (表 )应有独立 、完整的图
10、(表 )题并有序号 。说明性的文字应置于图 (表 )下方注释中 ,并在注释中标明图表中使用的全部非公知公用的缩写 。表格采用三横线表格式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采用顺序编码制 。著录格式参考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文中参考文献角码依照其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在正文右上角标出 。同一文献作者不超过 人全部著录 ,超过 人只著录前人,后加 “,等 ”。中文期刊用全称 ,外文期刊名称缩写以格式为准。稿件处理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并结合本刊实际情况 ,凡稿件寄送本刊 个月内未接到处理通知者 ,系仍在审阅中 。作者如欲投他刊 ,请先与本刊联系 ,切勿一稿两投 。因条件所限 ,投寄本
11、刊的稿件均不退稿 ,请作者自留底稿 。作者必须对稿件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依照有关规定 ,编辑部可对来稿做文字修改 、删节 ,凡有涉及原意的修改 ,则提请作者考虑 。来稿一经接受 ,该论文的专有使用权即归 中医杂志 所有 ;中医杂志 有权以电子期刊 、光盘版 、网络出版等其他方式出版该论文 。未经本刊同意 ,该论文的任何部分不得转载他处 。稿件刊登后寄赠当期杂志 册 ,并按照有关规定支付稿酬 。来稿需经作者单位审核并附单位推荐信 。推荐信应注明该稿件无侵权 、无一稿两投 、不涉及保密 、署名无争议等项内容 ,并加盖公章 。多个作者合著的论文需由所有作者共同签名确认 。编辑部地址 :北京市东直门南
12、小街 号 ,邮 政 编 码 :。稿件请勿寄给个人 。本刊网址 :投稿信箱 :稿件查询电话 :() 转 ,书书书学术探讨生物控制论中的反馈原理与中医诊疗过程研究初探胡佳卉谢晴宇孟庆刚( 北京中医药大学 , 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号,)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年度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项目();北京中医药大学创新团队资助项目 ();中国中医科学院第五批自主选题项目 ()通讯作者 :摘要 通过分析中医学中人体的健康状态 (阴平阳秘 )、调节方法 (因势利导 、平调阴阳等 )和模拟中医诊疗过程中对身体阴阳偏颇的调节过程来阐述生物控制论中的反馈原理与中医诊疗过程的契合点
13、,试图运用现代语言来诠释中医诊疗过程 。列举 许慎微医案 一则和在疾病诊断 、疾病鉴别及预防等几个方面建立数学模型来模拟和分析系统中各组成部分是如何相互作用 、相互协调而形成统一整体以实现其 “功能 ”的例子 ,以期通过对古代医案的解读和应用数学建模方法模拟诊疗过程的实践的阐述 ,为提高中医临床诊断准确率及疗效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 生物控制论 ;中医诊疗过程 ;反馈 ;阴平阳秘控制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横断科学 ,由数学家维纳将工作中所积累的实战经验和研究总结规范 、提炼升华并提出的。控制论是由对动物和机器中控制与通讯规律共同性的研究而发展起来的 ,可见生物控制论是控
14、制论的重要领域之一 。控制论中的黑箱理论已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主要从信息反馈的角度切入 ,试论其与中医诊疗过程的契合方式 ,用现代语言来诠释中医 ,希望能为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及疗效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生物控制论相关概念生物控制理论运用控制论的一般原理 ,研究生物系统中的控制和信息的接收 、传递 、存贮 、处理及反馈 。生物系统乃是长期进化发展和自然选择的产物 ,其中实现着最巧妙 、最复杂的控制和信息过程 。反馈又称回馈 ,是控制论中控制方法的一种 ,也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本概念之一 。一般来讲 ,反馈是指将系统的输出返回到输入端并以某种方式改变输入 ,进而影响系统功能的过程 ,即将输出量通
15、过恰当的检测装置返回到输入端并与输入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反馈可分为负反馈和正反馈 。前者使输出起到与输入相反的作用 ,使系统输出与系统目标的误差减小 ,系统趋于稳定 ;后者使输出起到与输入相似的作用 ,使系统偏差不断增大 ,使系统振荡 ,可以放大控制作用 。对负反馈的研究是控制论的核心问题 。控制是施控者影响和支配受控者的行为过程 ,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 。应用于中医临床 ,即施控者为医生 ,受控者为患者 ,支配行为即诊疗过程 ,目的就是将患者的疾病状态调整回 “阴平阳秘 ”的常态 ,恢复健康 。而在调整过程中 ,医生根据病情的变化不断调整药方 ,就是运用反馈过程的具体体现 。特点系统论和整体观
16、生物控制论在对生命现象的研究中 ,把所研究的生物系统作为一个由许多次一级的部分相互联结 、相互作用并和外界环境相互影响且执行着某种统一功能的整体 。系统论的特点之一即整体涌现性 ,通俗表达为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如冯 诺依曼提出的 “重复使用大量不那么可靠的元件 ,可以构造成高度可靠的系统 ”著名命题 ,就是对整体涌现性的一种刻画。控制系统的涌现性集中表现于它的功能 。如汽车由发动机 、轮胎 、方向盘等组成 ,每辆车都有自己的载重量且可由硬件的不同而不同 ,但是不能因此就发问说是哪个零件在起作用 ? 因为任何一个零件单独都无法负重汽车整体的载重量 。又如还原论将人体不断分解再分解 ,直到得
17、出人体是由蛋白质 、核酸和糖等基本物质构成的 。但即便拥有了这些基本物质 ,我们还是无法复制出一个 “人 ”来 ,为什么 ?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这些物质之间依然有某种联系或相关性对于中医杂志 年 月第 卷第 期,我们现在而言仍是模糊的区域 。能量概念生物控制论着眼于系统各部分之间以及系统和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换 ,即信息的接收 、传递 、处理 、存贮与反馈 ,而对其他学科来说 ,通常很重要的能量概念 ,在这里并不起实质性作用 。定量化生物控制论在研究生物系统的动态过程和功能时采取定量的方法 ,测量与生物系统有关的某些量 ,并研究这些量之间的数学关系 ,以形式语言建立起生物系统中信息与控制过程
18、的定量规律 ,即建立起生物系统的数学模式或在计算机上进行仿真 。生物控制论与中医诊疗过程研究的契合点从系统的观点看 “阴平阳秘 ”的健康状态“凡阴阳之要 ,阳秘乃固 ,两者不和 ,若春无秋 ,若冬无夏 ;因而和之 ,是谓圣度 ”(素问 生气通天论 )。中医学认为 ,人体在正常情况下处于一种阴阳平衡的稳定状态 “阴平阳秘 ”,“阴阳合和 ”。如果失去了相对的平衡 ,就称为 “阴阳失调 ”。素问 生气通天论 言 :“阴盛则阳病 ,阳盛则阴病 ,阴阳离绝 ,精气乃绝 。”因此 ,中医学的调节原理就概括为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 ,以平为期 ”(素问 至真要大论 )。“乐而有节 ,则和平寿考 。及迷着弗
19、顾 ,以生疾而陨性命 ”(汉书 艺文志 养生 )。中医 “调节失和 ”的理论阐发中医学中的生理状态如上所述是 “阴平阳秘 ”,“阴阳合和 ”,那么 “节阴阳而调刚柔 ,节宣得宜 ,贵于中和 ”即养生原则 ;“寒者热之 ,热者寒之 ”;“虚则补之 ,实则泻之 ”;“无失天信 ,无逆气宜 ,无翼其胜 ,无赞其复 ,是谓至治 ”;“适事为故 ,以平为期 ”;“因而和之 ,是谓圣度 ”就是中医治疗疾病和调节阴阳的总体思路 。中医诊疗过程是医生运用望 、闻 、问 、切四诊合参的方法 ,获取患者所反映出来的各类症状信息 ,根据它们的内在联系 ,以八纲 (阴 、阳 、表 、里 、寒 、热 、虚 、实 )为总
20、纲领 ,以气血津液辨证和脏腑辨证为基础 ,结合六经 、卫气营血和三焦等辨证方法 ,进行综合 、分析 、归纳 ,以寻找病证的根源和病变的本质 ,“立象表意 ”,做出某种判断 ,进而在中医 “理 、法 、方 、药 ”理论的指导下 ,确定适当的治疗方法和配伍用药的过程 (对人体的输入或者说干预措施 )。而制定治疗方法的同时 ,也是对患者身体状态进行 “纠偏 ”、“调理 ”的过程 。从以上对中医诊疗过程的概述可以看出 ,在诊疗过程中 ,医生充分发挥了其主观能动性和控制论中的反馈机制 ,如图所示 ,第一步 ,在疾病诊疗过程中 ,医生通过 “四诊合参 ”来搜集获取患者的各种症状 、过往病史 、生活习惯及经
21、历等信息 。第二步 ,医生根据自身医学知识的积累 、临床经验 ,运用八纲 、气血津液等辨证方法 ,以中医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 ,司外揣内 “以常衡变 ”,从第一阶段搜集到的症状中提取并归纳出 “证 ”。证是指在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它是一组相关症状和体征的综合 ,其意义在于能够反映疾病的病因 、病性 、病位等情况 ,较之症状更具有治疗意义,对患者疾病信息进行归类 、构象 ,达到初步认知 ,进而建立疾病的基本模型 ,并最终做出判断 ,这一环节也称为“比较环节 ”,即 “把输出的微弱信号放大到能够驱动执行环节 ”。第三步 ,根据所判定的证型 “辨证论治 ”,制定相关的治则治法 ,
22、即 “制定控制指令 ”,此阶段称为 “决策环节 ”。第四步 ,执行环节 医生对患者遣方用药 ,患者遵医嘱服用其所开方剂或进行针刺 、艾灸 、外敷等治疗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 ,患者的症状有所变化 ,若没有康复 ,则继续回医院复诊 ,并再次输出相关症状信息 ,由医生再次运用四诊合参方法获取信息 、分析 、综合 、整理 、比较 ,并有可能重新制定理 、法 、方 、药 ,以调理患者的身体 ,此过程即为反馈 。经过这样的不断循环 ,直至诊疗结束 。同时复诊的整体环节 ,就相当于校正环节 ,校正环节既是医生对方证对应准确度的调节 ,也体现了医生对自身认知过程的深化 。这种调节方法有一个很大的优点 ,即便
23、在不清楚实质性原因的情况下 ,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 ,使患者恢复到正常状态 。控制系统一般都是动态的 ,所以从施加控制作用 (医生指导用药治疗 )起到实现控制目标 (患者恢复健康或相关指标恢复正常 )止 ,要经历一个动态过程 。而中医遣方用药的特点就是灵活多变 ,在保证基本功效的基础上 ,结合患者自身体质和病理特点的不同 ,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因势利导 ,如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中所述 :“审其阴阳 ,以别柔刚 ,阳病治阴 ,阴病治阳 ,定其血气 ,各守其乡 ,血实宜决之 ,气虚宜掣引之 。”因势利导的治疗法主要体现在以下个方面 :一是把握正邪斗争的阶段性 ,避邪气之盛锐 ,击邪之衰归 ,择机
24、顺时以驱邪 。主要应用于周期性疾病 ,如疟疾 、月经病等 ;二是根据邪气的性质和停留的部位 ,随其性 ,就其近 ,以最快的速度 ,从最简 胡佳卉等生物控制论中的反馈原理与中医诊疗过程研究初探 年第 期图 中医诊疗实践的动态反馈过程示意捷的途径导邪外出 ,以免病邪深入 ,过多的损伤人体正气 ,“其高者 ,因而越之 ;其下者 ,引而竭之 ”;“中满者 ,泻之于内 ”;三是顺从机体维护精气的本能趋势而扶助之 ,以防阴阳气血的亡脱 ,“其彪悍者按而收之 ”。由此可见 ,对于病邪 ,中医诊疗思维是根据机体的情况 ,因其位 ,就其性 ,或以 “培正气 ”为要 ,通过补养调理等方法先调理体质 、使抵抗力即人
25、体的正气恢复 ;或在邪气亢盛时 ,根据病邪的停留部位 ,给邪气以出路 ,而不是一味的使用杀伐之品 。“持中守 而医百病 ”,即身体若无阳燥 ,又不阴虚 ,一直保持中和之气 ,则会百病全无 。古时 “尚中 ”和 “中和 ”之 “中 ”是中医 “中 ”的真正含义 。即若人体阴阳失衡 ,及时用针灸 、方剂 、中药等方法纠其偏颇 ,调其阴阳 ,使之恢复平衡 ,达到 “阴平阳秘 ”的状态 ,“中 ”是一个动词或者说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 。“以使偏颇者平 ,盈亏者匀 ,相举者和 ,逆乱者顺 ,皆为致中和之举 ”。汉书 艺文志 亦言 :“调百药齐和之所宜 ”。“经方者 ,本草石之寒温 ,量疾病之浅深 ,假药
26、味之滋 ,因气感之宜 ,辨五苦六辛 ,致水火之齐 ,以通闭解结 ,反迂平 。及失其宜者 ,以热益热 ,以寒增寒 ,精气内伤 ,不见于外 ,是所独失也 。”同时“异病同治 ”和 “同病异治 ”也体现了中医临床诊病能抓住患者的主要病机 。体现中医诊疗动态反馈机制的医案举隅古代医学典籍中记载了很多相关的案例 ,如 许慎微医案 言 :“乡人邱忠臣寓毗陵存福寺 ,病伤寒 。予为诊视 ,其发热头痛烦渴 ,脉虽浮数无力 ,自尺以下不至 。予曰 :虽麻黄证而尺迟弱 。仲景云 :尺中迟者 ,营气不足 ,血气微少 ,未可发汗 。于予建中汤加当归 、黄芪令饮之 。翌日病者不耐 ,其家晓夜督发汗药 ,其言至不逊 。予
27、以乡人 ,隐忍之 ,但以建中汤调理而已 。及六七日 ,尺脉方应 ,遂投以麻黄汤 。啜第二服 ,狂言烦躁 ,且闷 ,须臾稍定 ,已中汗矣 。五日愈 。”“论曰 :仲景虽云不避晨夜即宜便治 ,医者亦须顾其表里虚实 ,待其时日 ,若不循次第 ,虽暂时得安 ,亏损五脏 ,以促寿限 ,何足尚哉 ! ”许慎微深谙其意 ,将张仲景之方灵活运用 ,发挥极致 。在本案例中 ,此病情虽然为麻黄汤证 ,按常规应马上用麻黄汤发汗解表 ;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患者虽 “发热头痛烦渴 ”“脉数无力 ”,一派外感之象 ,但其 “尺脉迟弱 ”,可见其肾元虚衰 ,此时若马上用麻黄汤发汗 ,则可能致体质更加虚衰 ,无异于雪上加霜
28、 ,故许慎微决定在攻邪之前先补其气 ,于是先予 “建中汤加当归 、黄芪 ”令饮之 (调节一 )。后患者病情加重 (反馈一 ),家属担心甚至出言不逊 。但许慎微均未理会 ,仍用理中汤调理 (调节二 )。待到第六 、七日 ,才有尺脉 (反馈二 ),于是用麻黄汤治疗 (调节三 ),几天后恢复正常 (反馈三 )。正是由于许慎微对病情的准确把握 ,才使患者转危为安 ,也说明治疗疾病必须遵循先后次第 。应用数学建模方法模拟诊疗过程的实践生物控制论可以研究各个水平上的生物系统中的控制和信息过程 :小到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细胞内生化合成过程的反馈机制 ,大到分析和模拟生态系统 。很多国家也把它应用于人口预测等领域
29、 。但研究得最多 、最深入的是器官和生理系统水平上的控制和信息过程 ,包括生理系统分析和神经控制论两部分 。通常是以建立数学模型来模拟和分析系统中各组成部分是如何相互作用 、相互协调而形成统一整体以实现其 “功能 ”的 ,并阐明其信息处理机制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讨论 ,如在疾病诊断方面的运用 :模式识别及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在肺癌诊断、肺癌组织分型、冠心病的诊断、基于神经网络方法的人体脉象识别研究、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糖尿病肾年第 期 中 医 杂 志病的诊断研究等等 ;疾病鉴别方面的应用如肺癌与胃癌或肠癌的鉴别分析等 ;疾病预测方面的应用如中医辨证计算的粗糙集知识获取方法、研究复方配伍规律如半夏泻心
30、汤及其类方以实现计算机模拟试验的目的。相关研究结果显示,运用改进的神经网络对中医证候的非线性模型具有较高的证候诊断和预测能力 。由此可见 ,建立数学模型来模拟和分析诊断 、辨别疾病甚至是预测这种方法是日趋成熟的 ,但在建模研究中我们也发现 ,数学模型的应用和算法的改进都需要与诊疗实践相结合 ,借此提高临床诊断正确率 ,降低误诊率 ,才能将信息技术的效能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得到应用推广 。结语中医学的核心是调阴阳使之恢复平衡以达到“和 ”的状态 。控制论强调实施控制的前提条件是获取受控对象运行状态 、环境状况 、实际控制效果等信息 ,控制目标和手段都是以信息形式表现并发挥作用的 。即医生要对患者的病
31、症情况 ,发病时间 、环境等有充分地了解 ,并在大脑中搜寻相关信息 ,实现诊疗过程的思维构象。控制过程是不断获取 、处理 、选择 、传送 、利用信息的过程。通过上述诊疗过程的不断反复 ,运用因势利导等方法 ,以平调阴阳 ,使人体达到 “阴平阳秘 ”、阴阳自和的状态 。反馈原理在中医诊疗中的运用已经相当成熟 ,只是由于学科差异及发展先后不同而未将二者结合明确说明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多学科技术的交融及中医理论的不断完善 ,反馈原理在中医中的运用将不断加深 ,应用数学建模方法模拟诊疗过程的实践有望为中医诊疗决策提供新的着力点 。参考文献涂序彦生物控制论北京:科学出版社 ,:许国志 ,顾基发
32、 ,车宏安系统科学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王连心 ,孟庆刚基于信息处理的中医诊疗模式探析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祝世讷“阴阳自和 ”是人身阴阳的深层规律 山东中医学院学报 ,():吴拥军 ,吴逸明 ,屈凌波 ,等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吴拥军 ,吴逸明 ,屈凌波 ,等模式识别及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在肺癌组织分型中的应用研究 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孙贵香 ,廖常艳 ,袁肇凯 ,等基于 神经网络的冠心病中医证候神经网络模型研究 第二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诊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长沙 ,:王炳和 ,相敬林基于神经网络方法的人体脉象识别研究西北工业大
33、学学报,():白云静 ,申洪波 ,孟庆刚 ,等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中医证候非线性建模研究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白云静 ,申洪波 ,孟庆刚基于共轭梯度下降算法的类风湿关节炎 神经网络证候模型研究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周晓蕾 ,冯斐斐 ,张昭 ,等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在肺癌与胃癌或肠癌中的鉴别分析 实用医学杂志 ,():施明辉面向中医辨证计算的粗糙集知识获取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厦门 :厦门大学 ,宋小莉 ,牛欣 ,司银楚基于 神经网络的半夏泻心汤及其类方配伍模型研究 中华中医药杂志 ,():徐方维 ,蔡坤宝人工神经网络在中医脉象信号检测中的应用 重庆大学学报 ,():谢晴宇 ,孟庆刚从“
34、开放复杂的巨系统 ”角度分析医者的诊疗思 维 构 象 北 京 中 医 药 大 学 学 报 ,():许国志 ,顾基发 ,车宏安系统科学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收稿日期 :;修回日期 :)编辑 :黄健 欢迎邮购 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 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 (集),由董建华 、王永炎两位院士牵头 ,组织全国第一批 、第二批 、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编写 ,共收录 位名老中医的 例医案 。这些医案是现代中医名家灵活运用中医理法方药治病活人的真实记录 。医案中的按语或为名医本人所撰 ,或由后人 、门徒所加 ;编者评注由丛书主编 、副主编所撰 。第 、集主要收录 位名老中
35、医的 例医案 ,第 、集主要收录 位名老中医的 例医案 ,第 、集主要收录 位名老中医的 例医案 。本丛书特点 :所选名中医在全国有广泛的影响 ,极具权威性 。各集内对名中医均按行政区划和军队分类编排 。每则医案均由名老中医亲自选定 ,真实 、可靠 。其中一部分名老中医已谢世 ,因此所收医案尤为珍贵 。每集正文后均有该集的病名病证索引 ,第 集书末附有丛书的总病名病证索引 ,方便读者查阅 。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 (集)为精装开本,已由人民卫生出版社于 年 月出版 。第 集 页 ,定价 元 ;第 集 页 ,定价 元 ;第 集 页 ,定价 元 ;第 集 页 ,定价元;第集 页,定价元;第集 页,
36、定价元。单购一集每本加邮挂号费 元 ,全套购买免邮费 。款到寄书 。汇款地址 :北京市东直门南小街 号中医杂志北京医海林音像书店 ;邮政编码 :;联系电话 :(),()。 胡佳卉等生物控制论中的反馈原理与中医诊疗过程研究初探 年第 期从“治未病”思想论中医药膳养生郝晓晓朱方石王小宁陈炯华(南京中医药大学, 江苏省南京市汉中路号,;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基金项目 :“十一五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 ();江苏省国际交流支撑资助项目 ()通讯作者 :摘要 中医药膳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它对我国人民防治疾病和健康长寿起了重要的作用 。从中医药膳的渊源 ,“健则益寿 、
37、病则御疾 ”的作用 ,“三因制宜 ,科学施膳 ”的原则及中医药膳的特点及发展趋势等方面阐述其在 “治未病 ”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 药食同源 ;药膳 ;辨证论治 ;治未病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类的健康理念也随之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由病后求治转向未病先防 ,这种理念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与相关行为 ,尤其反应在饮食文化上 。至此健康不仅是医学问题 ,更是社会问题 ,生活问题 。王永炎院士也提出 “世纪的医学不应该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的研究领域 ,应当以人类和人群的健康作为主要的研究方向 ”。未病先防的 “治未病 ”思想提倡预防医学 ,其重点应该放在病前的预防上 ,一旦发现异常变化就要及时采取相
38、应的防治措施 。“民以食为天 ”,中国五千年历史有着深厚的饮食文化底蕴 ,中国的饮食文化已经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之一 ,并与中医药核心理论相结合 ,形成了独具特色优势的中医药膳食疗 。中医药膳养生对强身健体 ,预防疾病有着积极的意义 。年世界卫生组织发表 维多利亚宣言 提出的健康四大基石中 “合理膳食 ”身居首位 。未病养生 ,防病于先 ;欲病施治 ,防微杜渐 ;已病早治 ,防止传变 ;瘥后调摄 ,防其复发是 “治未病 ”的主要内涵 ,而中医药膳贯穿 “治未病 ”整个过程 。药膳未病食之可强身健体 ,谓之 “食养 ”,黄帝内经 曰 :“谷肉果菜 ,食养尽之 。”既病用之 ,可以祛疾疗伤 ,
39、谓之 “食疗 ”;而病后调养又可促进康复 ,防止病去邪恋 ,迁延反复 。孙思邈云 :“凡欲治病 ,先以食疗 ,既食疗不愈 ,后乃药尔 。”药膳在 中医药膳学 定义为 :“对人体既有保健功能和营养价值 ,又具有医疗效果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药用食品 ”。鲁明源把药膳定义为 :以食物和中药材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的 ,兼具药物防病治病和食品营养保健双重作用的食品 ,其配伍 、组方和运用均是在中医药基础理论和防治原则指导下进行的 ,其加工制作过程则需要以烹饪理论为依据。中医药膳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 ,应用食物或其它天然营养物质 ,来保健强身 、预防和治疗疾病或促进机体康复 ,以及延缓衰老的一门学科 。中医
40、药膳源于 “药食同源 ”,其真谛在于 “三分药七分养 ”,“药补不如食补 ”。它在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中药资源的同时 ,融入了饮食原料学 、现代营养学 、中国烹饪学 、社会学 、民俗学等诸多学科 ,以其独特的魅力引起世人关注 。渊源流传 ,古源今用“药 ”、“膳 ”在甲骨文与金文中已有记载 。黄帝内经 曰 :“毒药攻邪 ,五谷为养 ,五果为助 ,五畜为益 ,五蔬为充 ,气味合而服之 ,以补精益气 。”中医药膳最初形成于秦汉以后 ,成熟于唐宋 。东汉末年 神农本草经 载药种 ,其中大枣 、人参 、枸杞子 、五味子都是药食兼用的中药 。张仲景开创了药物与食物相结合治疗重病 、急症的先例 。在治疗上配
41、合大量的饮食调养方法 ,如当归生姜羊肉汤 、甘麦大枣汤等 ,为中医药膳奠定了理论基础 。备急千金要方 设 “食治 ”专篇 ,分为果实 、菜蔬 、谷米 、鸟兽四大门类 。食疗本草 是我国第一部集食物 、中药为一体的食疗学专著 。太平圣惠方 专设 “食治门 ”,记载药膳方剂首 ,可以治疗种病症 ,且以粥 、羹 、饼 、茶等剂型出现 。饮膳正要 为我国最早的营养学专著 ,首次从营养学的观点出发 ,强调了正常人应加强饮食 、营养的摄取以预防疾病 。明清中医药膳学更加完善 ,本草纲目 中仅谷 、菜 、果三部就收有多种 ,其中专列饮食禁忌 、服药与饮食禁忌等 。健则益寿 ,病则御疾养正御邪药膳可养护正气
42、、抵御外邪 、提高机体的抗病能中医杂志 年 月第 卷第 期,力 。合理安排药膳 、饮食可保证机体脏腑功能的旺盛 ,正如 灵枢 五味 所言 :“天地之精气 ,其大数常出三入一 ,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 ,一日则气少矣 。”只有 “正气存内 ”,才能 “邪不可干 ”。而药膳发挥了食物的特异性作用 ,可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如葱白 、生姜 、芫荽可预防感冒 ,绿豆汤防暑 ,山楂降脂预防动脉硬化 ,大蒜杀菌防治呼吸道和胃肠感染等 。未病先防遵循 “治未病 ”理念 ,药膳中的食材多取于天然动植物 ,针对食物的四气五味等特性对脏腑 、气血 、阴阳的选择作用来调整脏腑的偏盛偏衰 、气血失调及阴阳失衡 ,使得未病
43、脏腑机能提高 、抵御外邪的能力增强 。早在一千多年以前 ,就有用枸杞猪肝汤预防夜盲症 ,海带鲫鱼汤预防甲状腺肿大 ,番薯玉米羹预防脚气病等记载 。黄帝内经 认为 ,口渴时服兰草汤 ,以阻截消渴病的发生 。后世医籍不乏其例 ,如天麻肉片汤防中风 ,龙眼粥 、柏子仁炖猪心预防老年性痴呆等 。据神农本草经 记载 ,藻类植物具有清热 、软坚 、散结功效 ,用于瘿瘤 ,痰核 ,如肝脾肿大 ,甲状腺肿等疾病 ,具有改善微循环和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既病防变疾病的发展都有其规律可循 ,药膳作为重要的辅助治疗 ,根据其传变规律 ,辨证施膳可防止其传变 。根据叶天士 “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 ”的预防性治疗思想 ,药
44、膳食疗可使已病脏腑机能增加 ,防止疾病的进一步进展 。如患者在感受温热病邪时 ,服用养阴生津之品 ,如二参粥 、沙参玉竹粥 、梨汁粥 、橄榄茶 、牛奶滋补粥等 ,防止进一步耗伤阴液 ,发生肺肾阴虚或肝肾阴虚之变 。所以药膳对控制疾病的发展和传变有着重要意义 。瘥后防复近年来随着疾病谱的改变 ,慢性病的比例不断增加 ,复发率亦随之增高 。如瘥后再加以药膳调养 ,对巩固疗效及防止复发有显著疗效 。如丹参粥 、首乌大枣汤 、桑椹茶等可以防止诸如高血压病 、心绞痛 、脑中风的复发 。当归生姜羊肉汤可防止产后恶露不净 、腹中绞痛等 。三因制宜 ,科学施膳人位于天之下 ,地之上 ,人与天地相参 ,人体阴阳
45、升降与四时阴阳消长相应 。因此 ,药膳亦应遵循天人相应 、形神一体 、动态时空的原则而加以调节 。“注重整体 、辨证施膳 ”是正确使用药膳的基本原则 。如 金匮要略 所言 :“所食之味 ,有与病相宜 ,有与身为害 ,若得益则补体 ,为害则成疾 。”中医药膳更注重于中医学的辨证论治 ,强调一人一膳。因时而异人与日月相应 ,脏腑气血的运行和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饮膳正要 载 :“春气温 ,宜食麦以凉之 ;夏气热 ,宜食菽以寒之 ;秋气燥 ,宜食麻以润其燥 ;冬气寒 ,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 。”金匮要略 果实菜谷禁忌并治 篇云 :“正月勿食葱 ,令人面生游风 。二月勿食蓼 ,伤人肾 。三月勿食小
46、蒜 ,伤人志性 。四月 、八月勿食胡荽 ,伤人神 。五月勿食韭 ,令人乏气力 。五月五日勿食切生菜 ,发百病 。六月 、七月勿食茱萸 ,伤神气 。八月 、九月勿食姜 ,伤人神 。十月勿食椒 ,损人心 ,伤心脉 。十一月 、十二月勿食薤 ,令人多涕唾 ”。春宜升补早春仍有冬日余寒 ,要顺应春升之气 ,多吃些温补阳气的食物 ,如韭菜 、大蒜 、洋葱 、魔芋 、大头菜 、香菜 、生姜 、葱等 。晚春暴热袭人 ,易引起体内郁热而生肝火 ,或致体内津液外泄 ,当配些清解里热 、滋养肝脏 、润肝明目的食物 ,如荞麦 、荠菜 、菠菜 、芹菜 、莴笋 、茄子 、黄瓜 、蘑菇等 。夏宜清补 ,长夏宜淡补夏季应以
47、清淡爽口又能刺激食欲的饮食为主 ,具有清热祛暑功效的食物有茄子 、鲜藕 、绿豆芽 、丝瓜 、黄瓜 、冬瓜 、西瓜 、番茄等 。老年人夏季应少吃油腻食物 ,体弱者应避免食用冷饮及生冷瓜果 ,以免引起消化功能障碍 。秋宜平补秋季中老年胃弱者早餐食粥 ,可和中 、益胃 、生津 。有医书记载 :“盖晨起食粥 ,推陈出新 ,利膈养胃 ,生津液 ,令人一日清爽 ,所补不小 。”建议根据自身实际选择不同的粥食用 ,如百合红枣糯米粥滋阴养胃 ,扁豆粥健脾和中 ,生姜粥御寒止呕 ,胡桃粥润肺防燥 ,菊花粥明目养神 ,山楂粥化痰消食 ,山药粥健脾固肠 ,甘菊枸杞粥滋补肝肾等 。冬宜温补阳气虚弱者 、年老体衰者 、
48、易患冬季疾病者 、须防春病夏病者 ,冬季要多吃温 、热性质的食物 ,提高机体的耐寒力 。狗肉 、羊肉是老年人冬季滋补佳品 。桂圆莲子汤具有养心 、宁神 、健脾 、补肾的功效 ,最适合于中老年人 、长期失眠者服用 。因人制宜“主性命者在乎人 ”,“修短寿天 ,皆自人为 ”。人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年龄 、体质选择不同的药膳 ,达到与自然界五运六气的协调而延年益寿 。小儿脏腑娇嫩 ,不宜大寒大热 ;青年体壮 ,荤素搭配 ;壮年以后清淡为主 ,避免油腻 、烈酒 、辛辣 ,以免损伤脾胃 ;老人 郝晓晓等从 “治未病 ”思想论中医药膳养生 年第 期多肝肾不足 ,不宜温燥 ,更不可过食肥甘咸味 ,宜温 、熟 、
49、软的食物 ;孕妇恐动胎气 ,不宜活血滑利之品 。肥胖者多痰湿 ,忌食甜味油腻 ,宜食蔬果粗粮 ;瘦人多火 ,忌食辛辣助阳之品 ,宜食清淡润燥之品 。阳亢体质者宜食清热泻火如绿豆 、水芹 、马兰之类 ,忌食姜 、蒜 、辛辣 、动物内脏和酒 ;阴虚型者宜甘凉生津食物如枸杞子 、百合 、麦冬 、芹菜 、豆腐 、荠菜等 ,忌食韭菜 、芥菜 、羊肉等 ;血虚之人多用大枣 、花生等 ;气虚型者宜温性食物如牛肉 、羊肉 、虾 、龙眼肉等 ,忌食生冷瓜果 、冷饮等 ;气郁型者宜食理气作用的食品如金橘 、萝卜 、黄花菜等 ,忌食壅气的土豆 、甘薯 、白扁豆等 ;血瘀型者宜活血软坚的食物如海带 、甲鱼 、槟榔等
50、,忌咖啡 、酒 、洋葱等 。久病体质虚弱之人宜食富有营养的鸡 、鱼 、蛋等血肉有情之品 ,以脏补脏 ,而不宜猪头肉 、海鲜等发物 ,易动风生痰助火之品 ,容易诱发旧病加重 。因地制宜我国地域广阔 ,不同的气候条件 、生活习惯 ,使人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亦有不同 ,因此药膳亦应有差异 。“南甜北咸 ,东辣西酸 ”就是不同地区的居民为了适应自然环境的一种生存需求而形成的饮食习惯 。南方湿多热甚 ,宜食甘凉 、甘寒 、辛凉等降火清化之品 ,忌辛辣 、助阳 、助火食物 ;北方地高气寒之地 ,饮食多热而滋腻 ,宜辛温 、补阳 、助火食物 ,如狗肉 、花椒 、辣椒 、羊肉等 ,忌寒凉食品如苦瓜 、燕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