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宁波生态市建设规划.doc

上传人:杨桃文库 文档编号:1281491 上传时间:2018-06-21 格式:DOC 页数:128 大小:1.2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波生态市建设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8页
宁波生态市建设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8页
宁波生态市建设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8页
宁波生态市建设规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8页
宁波生态市建设规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I宁 波 生 态 市 建 设 规 划目 录第一章 总论 .11.1 规划背景 .11.2 规划目的 .21.3 规划理念 .21.4 规划依据 .31.5 规划范围 .41.6 规划期限 .41.7 规划定位 .5第二章 生态市建设的现实基础 .62.1 基本概况 .62.1.1 自然环境概况 .62.1.2 自然资源概况 .72.1.2.1 水资源 .72.1.2.2 土地资源 .72.1.2.3 森林资源 .72.1.2.4 港口资源 .82.1.2.5 海洋资源 .82.1.2.6 生物资源 .82.1.2.7 旅游资源 .9II2.1.3 社会经济概况 .92.1.3.1 经济发展现状

2、 .92.1.3.2 科教文化 .102.1.3.3 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 .112.1.4 生态环境状况 .112.1.4.1 环境质量现状 .112.1.4.2 外部区域污染影响 .122.2 生态市建设的有利条件 .122.2.1 经济发展基础良好 .132.2.2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132.2.3 城市化水平日益提高 .142.2.4 自然区位条件优越 .142.2.5 工作基础较为扎实 .152.3 生态市建设的制约因素 .152.3.1 经济增长以量的扩张为主,循环经济体系尚未根本建立 .152.3.2 资源能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 .162.3.3 局部区域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未得到有

3、效遏制 .162.3.4 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综合治理能力相对薄弱 .162.3.5 科技教育基础薄弱,高素质人才仍然紧缺 .172.3.6 生态意识比较淡薄,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亟待加强 .17第三章 生态市建设的总体思路 .183.1 指导思想 .183.2 基本原则 .183.2.1 注重协调,持续发展原则 .183.2.2 科技支撑,体制创新原则 .183.2.3 统筹规划,法制保障原则 .19III3.2.4 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原则 .193.2.5 以人为本,民为主体原则 .193.2.6 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同步推进原则 .193.3 总体目标 .203.4 建设步骤 .203.4

4、.1 启动期(2003-2007 年) .203.4.2 发展期(2008-2012 年) .223.4.3 深化期(2013-2020 年) .23第四章 生态市建设的指标体系 .254.1 指标体系 .254.2 指标可达性分析 .264.2.1 达标指标分析 .264.2.2 未达标指标可达性分析 .27第五章 生态市建设的功能分区 .325.1 区划原则 .325.2 生态功能分区 .335.2.1 西部、南部山地生态管护区 .355.2.1.1 区域特征概况 .355.2.1.2 保护和建设方向 .355.2.1.3 重点保护区域 .365.2.2 北部平原、南部丘陵农林生态控制区

5、.375.2.2.1 区域特征概况 .375.2.2.2 保护和建设方向 .375.2.3 城镇及城郊发展生态重建区 .385.2.3.1 区域特征概况 .38IV5.2.3.2 保护和建设方向 .385.2.4 近海海岸带生态区 .395.2.4.1 区域特征概况 .395.2.4.2 保护和建设方向 .405.2.4.3 重点保护海域 .415.3 生态功能区与城市化、产业化的关系 .425.3.1 发挥区间优势,优化中心城各区间功能 .425.3.2 系统整合工业园区,推进环杭州湾产业带建设 .425.3.3 合理确定海洋环境功能分区,改善海洋生态环境 .43第六章 生态市建设的主要任务

6、 .446.1 建设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经济体系 .446.1.1 积极发展生态农业 .446.1.1.1 合理利用农业资源 .456.1.1.2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456.1.1.3 优化农业产业布局 .466.1.1.4 推广生态农业模式 .476.1.1.5 完善农业安全生产和认证体系 .486.1.1.6 加强农业科技服务 .486.1.2 大力发展生态工业 .496.1.2.1 优化工业结构 .496.1.2.2 严格产业准入 .506.1.2.3 调整工业布局 .516.1.2.4 大力推进清洁生产 .536.1.3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576.1.3.1 大力推进现代物流业

7、 .586.1.3.2 完善提升商贸流通业 .596.1.3.3 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 .60V6.1.3.4 全面发展科教文化信息服务业 .616.2 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体系 .636.2.1 构建生态环境安全格局 .636.2.1.1 一条贯穿南北的生态大通道 .636.2.1.2 五条沟通海陆的绿色生态走廊 .636.2.1.3 各组团间的多组生态隔离带 .646.2.1.4 环三江片防护带及沿江绿带 .646.2.2 加强环境污染综合防治 .656.2.2.1 全面推进水环境整治 .656.2.2.2 继续强化大气环境整治 .676.2.2.3 深入开展城镇环境整治 .686.2.2

8、.4 着力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706.2.3 抓好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716.2.3.1 修复水生态系统,提高水体环境质量 .716.2.3.2 严格管理开山采石,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726.2.3.3 注重抓好生态林建设,完善林业生态体系 .736.2.3.4 保护生物多样性,优化生物生存空间 .746.2.3.5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合理开发海洋资源 .756.3 建设优美和谐的生态人居体系 .766.3.1 推进生态住区建设 .766.3.1.1 合理规划布局 .766.3.1.2 形成适宜规模 .776.3.1.3 建设生态住宅 .776.3.2 优化生态交通网络 .786.3.2

9、.1 保障步行交通 .786.3.2.2 自行车合理运行 .786.3.2.3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78VI6.3.2.4 合理有序发展小汽车 .796.3.3 完善公共服务设施 .796.3.3.1 文化娱乐设施 .796.3.3.2 医疗卫生设施 .806.3.3.3 商业金融设施 .806.3.3.4 水电基础设施 .816.3.4 推进城乡生态建设 .816.3.4.1 完善公共绿地系统 .816.3.4.2 美化城镇生态景观 .826.3.4.3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836.4 建设文明先进的生态文化体系 .856.4.1 积极培育生态理念 .856.4.1.1 加强全民生态教育 .

10、866.4.1.2 普及生态保护知识 .866.4.1.3 健全公众参与机制 .876.4.2 大力倡导绿色消费 .886.4.2.1 推广绿色消费模式 .886.4.2.2 规范绿色消费行为 .896.4.2.3 加强绿色消费保障 .896.4.3 着力创建基层生态文化 .906.4.3.1 企业生态文化建设 .906.4.3.2 社区生态文化建设 .916.4.3.3 乡村生态文化建设 .916.4.3.4 加强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926.4.4 保护利用历史文化名城 .926.4.4.1 建设独具特色的藏书文化 .936.4.4.2 弘扬根基深厚的儒商文化 .93VII6.4.4.3

11、 发展潜力广大的海洋文化 .936.4.4.4 传承优秀灿烂的古建文化 .946.5 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支撑体系 .946.5.1 建立社会发展支撑体系 .946.5.1.1 加强人口综合管理 .946.5.1.2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956.5.1.3 发展公共卫生事业 .966.5.2 建立自然资源支撑体系 .966.5.2.1 优化配置水资源,创建节水型城市 .966.5.2.2 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996.5.2.3 加紧调整能源结构,增强能源保障能力 .1006.5.3 建立生态安全预警机制 .1016.5.3.1 建立生态安全评估机制 .1016.5.3.2 建

12、立生态安全监测系统 .1016.5.3.3 建立生态安全应急处理系统 .102第七章 生态市建设的重点工程 .1037.1 重点工程建设 .1037.2 规划方案绩效分析 .1097.2.1 规划方案投资分析 .1097.2.2 规划方案绩效分析 .1097.2.2.1 经济效益分析 .1107.2.2.2 生态效益分析 .1107.2.2.3 社会效益分析 .111第八章 生态市建设的保障措施 .1128.1 切实加强生态市建设的领导 .1128.1.1 加强领导,周密协调 .112VIII8.1.2 明确目标,落实责任 .1128.2 健全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 .1138.2.1 加大政策引

13、导和扶持力度 .1138.2.2 制定完善法律和规章 .1138.2.3 加大环境执法力度 .1148.3 加快管理体制创新 .1148.3.1 转变政府职能 .1148.3.2 探索绿色 GDP 考核体系 .1148.3.3 统筹运用政府专项资金 .1158.4 拓展多元化投融资渠道 .1158.4.1 加大财政投入 .1158.4.2 建立多元投融资机制 .1158.4.3 推进生态建设市场化、产业化进程 .1168.5 积极推进环境科技创新 .1168.5.1 推广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 .1168.5.2 建立生态环境信息网络 .1168.5.3 推进环境科技创新 .1178.6 进一步扩

14、大对外交流合作 .1178.6.1 提供良好的合作软环境 .1178.6.2 开展全方位的对外交流合 作 .118第一章 总论1.1 规划背景21 世纪是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世纪,经济活动和生态环境的相互影响日益加深,全球性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已成为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把生态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基本战略,谋求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逐渐成为全球的共同行动。党的十六大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

15、一;十六届三中全会从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提出“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思想,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明确了方向。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生态环境安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正成为各级政府的必然选择。中共浙江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明确提出“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建设绿色浙江为目标,以建设生态省为主要载体,努力保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2003 年 9 月,浙江省制定了浙江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显著,城市综合竞争力明显增强。然而在世界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面临着强大的竞争压力和严峻的挑战,经济、

16、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因此,必须把握机遇,扬长避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提升宁波经济竞争力和区域影响力。市委九届八次全会(扩大)提出了“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形成水清、地绿、天蓝、宁静的良好环境,建设生态型的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战略目标。市人大作出了关于建设生态市的决定,市政府制定了宁波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 ,明确了生态市建设的目标任务。市第十次党代会确立了“六大联动”战略,提出了实施生产生活生态联动、加快推进生态市建设的要求。1.2 规划目的编制宁波生态市建设规划,旨在进一步统一思想,充分认清宁波生态市建设面临的形势和艰巨任务;

17、立足现实基础,着眼未来发展,构建生态市建设的总体框架,明确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建设重点;结合宁波实际,有针对性研究制定生态市建设的保障措施,使生态市建设有组织、有领导、有重点、有秩序地深入开展。1.3 规划理念本规划贯彻“健康、安全、活力、发展”这个基本理念,遵循客观生态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运用生态学和系统工程原理,以我市主要生态问题为切入点,以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生态文化建设为重点,把自然系统、社会系统、经济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制定区域长远发展目标,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建设优美生态人居环境,培育区域生态文化体系,拓展生态支持系统支撑能力,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整体健康水平,建立区域联动互补的管理体系,把我市建设成为生态系统健康、生态环境安全、具有生态活力、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具有浓郁江南水乡特色、适宜于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往来文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