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金融危 机研究论文.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1278403 上传时间:2018-06-21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4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融危 机研究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金融危 机研究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金融危 机研究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金融危 机研究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金融危 机研究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金融危机研究论文 本 文 由 第 一 公 文 网 g o n g w e n . 1 k e j i a n . c o m 收 集 整 理公文一、居安思危 中国加入 WTO 之后有没有潜在的危机呢?当前,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如果中国经济遭遇挫折的话,最大可能莫过于金融危机。 在 20 世纪后期,在日本经济高速起飞之后,四小龙(香港、新加坡、韩国、台湾) 很快甩掉了穷困的帽子。泰国、马来西亚、印尼的崛起更使人们对亚洲经济充满乐观。最令世人震惊的是中国的奇迹。二十年来,中国经济在体制转型过程中保持了高速发展。有的经济学家把亚洲经验总结成“雁阵模式”,好像亚洲经济就可以按照这个序列继续发展下去了。

2、可是,1990 年以后,泡沫经济的崩溃使得日本一头栽进了泥淖,直到今天还没有挣扎出来。雁阵序列,昙花一现。1997 年,一场罕见的金融风暴横扫东亚。我们的邻居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个接着一个倒了下去。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再提什么“亚洲奇迹” 了。有些国家“ 起个大早,赶个晚集 ”,好不容易把国内人均生产总值搞到三、四千美元,似乎已经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可是转眼之间,一个跟斗跌掉了一半多。亚洲各国已经尝到了金融风暴的厉害。 在亚洲金融风暴中,许多人认为中国在劫难逃。在 1998 年 11 月“经济学人”杂志的封面上,一艘挂着五星红旗的帆船眼看就要被卷入漩涡,旁边一行大字:“中国,金融风暴下一个牺

3、牲品”。转眼之间,几年过去了,在沧海横流当中,唯独中国经济巍然不动。中国的稳定极大地遏制了金融风暴的蔓延,为亚洲经济以至于世界经济的复苏创造了转机。中国的贡献得到了各国政府以及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的高度评价。也许中国的出色表现冲昏了某些人的头脑。他们认为,亚洲金融风暴如此厉害,也拿我们无可奈何,今后还有什么可怕呢? 中国有一则著名的寓言叫做“刻舟求剑”。有一个人在渡船上一不小心把剑掉进河里,他不慌不忙,在船弦上刻个记号,打算到了岸边再捞。某些人就像“刻舟求剑”一样,他们就没有想到,之所以中国能够抵御亚洲金融风暴是因为那个时候尚且没有对外开放金融。我们有一道很好的防火墙。但是,一

4、旦加入 WTO,中国的外部金融环境就完全变了,这道防火墙将不复存在。时过境迁,如果拿昨天的皇历来讨论今天的问题,非出大纰漏不可。 亚洲邻国在对外开放金融领域之后吃了这么大的亏,难道我们还不应当从中吸取教训?讲经济规模大小,我们不如日本;讲经济发展的时间长短,我们不如四小龙;讲劳动密集产品的比较优势,我们和东南亚各国不相上下。他们纷纷中箭落马,难道中国就有什么先天的免疫能力,一定能够避免金融风暴的袭击吗? 美国金融家乔治索罗斯在 2001 年 11 月谈到中国的金融体系时认为,中国的金融体系比日本和韩国的问题更大。他表示, “中国银行体系中的坏帐问题,在体系封闭的情况下,问题能够得以控制,但问题

5、不解决,坏帐会越来越多。这是不能无限期拖下去的。尽管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并在尽全力解决,但不进行深层次的改革,问题就无法解决。坏帐是由国有企业造成的,要想消灭坏帐,就必须重组国有企业”。索罗斯敦促,不要因为困难就畏缩不前。坏帐继续积累,将阻碍资本的有效利用。虽然中国的储蓄率高,但再高的储蓄率也不能无限期地支撑不断增长的坏帐。日本就是中国的前车之鉴!尽管索罗斯的名声不太好,但是,我们不能因人而废言。中国进入WTO 之后,既然要对外开放,心里总应该有点数,一旦遇到外来的冲击,中国是否还能够控制金融局势? 有的经济学家判断说,至少一年内中国不存在金融危机。2这话一点都没有错。不过,这个判断的

6、前提是维持目前金融业对内对外都不开放。实际上,只要中国不对外开放金融,再过三、五年也不会遭遇金融危机。在 1997 年金融风暴席卷亚洲的时候,有些国家和金融风暴好像是“井水不犯河水”,例如,朝鲜、缅甸、蒙古等。他们的老百姓恐怕从来没有感受到金融风暴的威胁。并不是他们的金融体系多么健全,关键在于他们没有对外开放金融领域。反之,那些实现了对外开放金融的国家,例如,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尼等,无不在金融风暴中损失惨重。由此可见,对外开放金融领域固然有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但同时也有被金融风暴袭击的危险。 目前已经有 130 多个国家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没有哪个国家因为入世而出现了严重的产业危机。反倒

7、是金融危机在全世界频频发生。在最近 10 年内比较严重的金融危机发生了 46 次。金融危机的频率越来越高,其破坏性越来越强。中国入世以后,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在金融领域中潜伏的巨大的风险,因此,必须加倍注意防范金融危机。 中国政府在对付产业危机、环境保护、出口市场、失业下岗、农村收入下降、社会保障基金等问题上都有一些经验,但是,还没有处理过开放环境下的金融危机。中国金融当局对于垄断下的金融管理具有足够的经验。可是,一旦对外开放,金融风险的程度将迅速上升。有些金融官员对国际金融市场缺乏了解,自以为是,特别不虚心。这些都是非常危险的事情。最近吴敬琏指出,他不赞成中国经济一枝独秀的说法。中国经济潜伏着

8、各种危机,如果不注意的话很可能遭遇金融危机。但愿他的忠告会引起更多人的注意。 如果我们没有作好准备,那么,下一个遭遇金融风暴的就很可能是中国。 二、金融改革举步维艰 2.1 银行业改革,避重就轻,缺乏新意 只要认真查一下有关经济改革的文献,我们不难发现,金融领域并不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在各种文件中几乎都把金融改革放在显要的位置。2002 年 2 月的金融工作会议列举了六项金融改革的方向:金融监管要履行职责,加强金融监管;继续施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促进金融体制、金融制度、金融业务创新;进一步增强货币政策的透明度;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灵活调控货币供应量等等。2001 年 10 月 8 日人民日

9、报(海外版) 有篇文章“银行业,如何应对挑战”,作者开出了三条对策:第一,建立完善的金融调控体系,强化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管能力,建立、健全多层次的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第二,控制银行业开放的速度和力度,尽快完善外资银行市场准入的条件和业务范围;第三,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机构重组,改革人事管理制度,提高服务质量,争取时间加快商业化进程。要下大力气解决不良贷款,改善银行的资产结构,根除导致出现不良资产的根源,等等。 一般来说,这些条条都没有错。但是我们会发现,在这里通篇说的是良好的愿望,是希望达到的目标,却没有告诉我们怎么样才能达到这些目标。难道以前中央银行没有要求建立完善的金融调控体系?难道没有要求改革

10、人事管理制度,提高服务质量?难道在哪篇官方文件中没有提及要下力气解决不良贷款?如果以前没有提出这些口号,显然是严重失职。事实上,以前央行不知道讲过多少遍。确实,金融当局也采取了许多改革措施。客观地说,国有银行确实有了很大的进步,比前些年好多了。可是,金融改革摇摇摆摆,进进退退,始终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为什么这些经念了这么多年,银行业的问题非但没见到好转,反而越来越严重了? 无庸讳言,中国银行业的体制改革,从 1985 年开始,经过 10 多年来的艰苦努力,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需要讨论的是,我们所做的事情是不是最重要的。 我们不能说,改革中所做的事情不重要,但是,常识告诉我们,对于一个人来讲

11、,换件新衣,梳洗一下是容易的。但是要想在舞台上唱好戏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这个道理已经被大家所理解。时至今日,我们的银行业改革的整个过程就是不断进行梳洗打扮的过程,没有用多少时间练功。因此让这样的演员唱好戏肯定是难为他了。要想唱好戏,就要像抓中国的足球一样“从娃娃抓起”。在中国银行业改革过程中,有几个半大小伙出世,如民生银行、招商银行等等,到今天为止,这些小伙的戏倒是唱的不错。问题是,我们从改革之初,就推行了一条“禁止出生”的政策,不让民营银行出生,堵死了“从娃娃抓起”的路子。现在面对入世,我们明白了梳洗打扮解决不了问题,需要练功,但是又害怕生孩子。这样的逻辑是多么可笑。 看

12、来,我们今天的确需要好好反思一下银行业的改革之路了。 2.2警惕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 在金融改革上有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敷衍塞责,能拖就拖。另一个极端是莽撞上阵,欲速而不达。 自 2000 年夏,经济学界在全国范围内开始了民营银行的研究和探讨。许多学者都主张在对外开放金融领域之前首先对内开放。通过创建民营银行来完善国内金融市场的竞争环境,改变在金融领域的产权结构,在竞争中改善国有独资银行的经营管理。可是,这些建议碰上了一堵看不见的墙-“拖字诀”。既不反对,也不赞成,挂起来再说。由于正赶上 2003 年政府换届,许多重大改革措施无法出台。和世界各国一样,在“选举年”是办不了大事的。对此我们是

13、完全理解的。由于入世后对外开放金融领域的日程已经确定下来了。还有不到 5 年的时间,外资银行就要在国内市场上享有国民待遇,从而对中资银行形成严峻的挑战。本来留给我们作准备的时间就不多,白白耽误了一年的时间,实在令人可惜。 不知道为了什么原因,在 2002 年 3 月,金融改革突然热了起来。在 2002 年 3 月 23 日人民日报上登了一篇文章“中资银行上演生死时速 ”。文章开头就引用了中国民生银行行长董文标描绘国有商业银行行为的一段话:“疯狂地吸收存款,疯狂地放贷,疯狂地制造不良资产,疯狂地处置不良资产”。读了这些报道,给人们一种感觉,为了推进金融改革,好像某些国有商业银行的负责人已经到了慌

14、不择路的程度。近来,在深化金融改革的呼声中出现了一股商业银行上市热。紧锣密鼓,跃跃欲试。 在市场经济中只要稍有理智,哪家银行也不敢疯狂,也用不着疯狂。权力和垄断是诞生疯狂的温床。即使什么都不干也比匆匆忙忙地犯错误强。千万不能从一个极端跳到另外一个极端。弄得不好,会把金融改革引上歧途,闯大祸。 三、国有银行的资本充足率 3.1 国有商业银行的上市热 商业银行上市并不是一个新话题。深圳发展银行、浦东发展银行、民生银行已经上市。民生银行上市发行 3.5 亿股,筹资 42 亿元。招商银行、华夏银行也发布信息,希望在短期内上市。据说,招商银行获准发行 15 亿股,每股作价 7 元。集资额可望超过 100

15、 亿元,成为目前大陆第二大上市公司。3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中国银行上市的呼声最高。中国银行行长刘明康说,中国银行已经在 2001 年完成了在香港部分的重组,准备上市4。最近国有银行上市突然加温。在 2002 年 2 月金融工作会议以后,某些金融业负责人表示金融改革的重点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所有制改革。其重点就是实施股份制改革,在条件成熟时上市。2002 年 3 月 16 日温家宝在中银论坛上表示,国有银行可以组建为国家控股的股份制银行,完善治理结构,进而在条件成熟时上市。5 为什么国有银行如此急于上市?据说,银行上市的目的就是要筹集资金,使得银行能够达到资本充足率。 中国银行行长刘明康说,由

16、于外资银行和国内商业银行间有六大差距,入世后要消除这个“鸿沟” 需要 10 年左右。刘明康说,这六大差距表现在资本实力、风险防范、不良资产、治理机制、管理机制和 IT 建设等方面。6其中第一条就是要增强国有银行的资本实力,提高资本充足率。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在 2002 年 1 月说,商业银行在补充资本的机制上还不够健全。要解决这个问题,银行上市是一个很重要的途径。7因此,我们首先来研究一下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 3.2 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严重不足 银行的自有资产(一级资本)在总资产当中的比例称为资产充足率。按照 巴塞尔协议 ,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应当在 8%以上,如果达不到这个标准就会影响

17、银行的稳定性。 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只有中国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超过 8%,其他各家都远远低于这个标准( 见表 1)。世界十大银行在 1999 年的资本充足率为 11.5%。花旗银行和美洲银行两大巨头的资本充足率都在 12%以上,瑞士信贷银行为 19.1%。中国国有银行的平均资本充足率只有 5.7%。8 3.3 赤字连年,有心无力 由于四大商业银行是国家所有,当资本金不足的时候,自然应当要求资产所有者注入资金。从理论上来讲应当由财政部向四大商业银行注入资金。事实上,财政部在 1998 年已经发行了 2700 亿特别国债,用以充实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能不能让财政继续注入更多资金,要看看目前财政的

18、能力。可惜,由于从 1985 年至今,国家财政已经连续十几年出现赤字,数额连年攀升,2001 年财政赤字高达 2598 亿元。很难指望国家财政向国有银行投入更多的资金。(见表 2) 朱熔基总理 2002 年 3 月 15 日在记者招待会指出,在 2002 年国家财政赤字预算为 3098 亿元,占 GDP 的 3%。国债余额累积数字达到25600 亿元,相当于 GDP 的 18%。(如果按照朱熔基总理在国家工作报告中提供的数字,2001 年国内生产总值是 95933 亿元,那么国债占 GDP 的比重就是 27%。究竟哪个数字正确?)如果仅仅从这几个指标来看,中国的财政赤字尚在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内。

19、问题在于国债的增加速度过快。中国财政赤字占 GDP 的比例在 1997 年为 1.2%,在 2001 年上升为 2.9%。债务负担率(国债余额占 GDP 的比例) 在 1997 年为 7.3%,到 2001 年上升为18%。根据大公报在 2002 年 3 月 24 日报导,在 19982000 年三年里,财政赤字平均年增长率达到 62.3%,2001 年可能还会增长 20%。倘若继续增长下去,压力越来越大。俗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不能越借越多,养成靠借债度日的坏毛病。 3.4 隐性债务,触目惊心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统计的国债之外还存在着大量隐性债务,其中主要有三笔:社会保障基金、银行

20、不良贷款、未登记外债。 (1)在社会保障基金的隐性债务中主要是养老金缺口。 众所周知,每个人都应当在年青时期积累些钱,等到退休之后可以用这些积蓄安渡晚年。国家也一样,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应当给每一个公民都设立个人帐户,在这个人工作期间,不断地投入资金。待这个人退休之后,从个人帐户中逐年提取资金,发放养老金。在世界上各个工业化国家中都有一个非常庞大的养老基金,存了很多钱。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些钱都是多年来民众积蓄的。社会保障体系就建立在这些基金的基础上。可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们根本就没有什么退休基金。劳动者的节余都被国家用于基本建设投资或其他用途。现在发放的退休金都是靠当年征收的各种税、费中支出

21、的。这种操作方法叫做“现收现付”。也就是说,当前的劳动者在支付退休人员的养老金。直到前几年我们才刚刚开始扭转这个被动的局面,在名义上设立了养老保险的个人帐户。但是,这些个人帐户都是空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隐性债务”。 中国的人口结构非常特殊,除了由于平均年龄越来越大所造成的老龄化问题之外,9人口结构的分布也带来极大的麻烦。在 60 年代末,由于文化大革命,大中小学关门,上山下乡,抓革命、促生产,人口剧烈增加。仅仅在 1965 到 1970 年期间人口总数就增加了 10454 万。以后这个增速降低了下来,在 1990 到 1995 年期间只增加了 6788 万(见表 3)。出现了人口分布上的扭曲

22、。 60 年代出生的那批人将在 2025 年前后退休。当他们退休的时候,正在上班的差不多都是独生子女。每一个上班的人需要负担的老人的比率将非常高。老人赡养率将从 2000 年的 11%上升为2030 年的 25%和 2050 年的 36%。也就是说,现在是平均 9 个人养一个老人,到了那个时候。3 个劳动者要养一个老人。如果还要按照现收现付的办法来支付养老金的话,仅仅养老金一项就要刮掉工资收入的 38.5%。显然,如此高的税率将摧毁国民经济系统。为了避免这一危机,我们必须要从现在开始逐步还债,充实个人帐户基金。 为了研究这个题目,世界银行的王燕,美国普度大学的王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翟凡和我

23、建立了一个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用动态模拟方法探讨了中国社会保障系统的财政缺口。10我们的结论是,如果我们维持过去的“现收现付”体制,养老基金将很快出现收支缺口。按照 1995 年价格来计算,到 2010 年这个缺口将达到 2060 亿元。这个缺口将继续扩大,到 2050 年达到102730 亿元。如果拿 1995 年价格计算的话,养老金隐性债务在 2000 年为 63280 亿元。那么到了 2050 年这个缺口将扩大为 371390 亿元(见表 4)。 按照国务院体改办和美国安然保险公司的计算,这笔隐性债务在 2000 年大约在 76000 亿元左右。按照世界银行的估计,这笔隐性债务在 700

24、00 亿左右。11社会保障的隐性债务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但是,这笔债务却是非还不可,越拖问题越严重。 (2)另外一笔隐性债务就是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世界著名的金融评级公司标准普尔在 2001 年 10 月 9 日说,中国的不良贷款总额在30000 亿左右。也许标准普尔的估计不那么准确,按照官方数字,不良贷款占银行全部存款总数的 25.7%,超过 20000 亿元。这个问题我们下面再详细分析。 (3)估计未登记的外债大约 4000 亿元。 除此之外,按照 “债转股”的模式,一部分国有企业的不良债务变成了国有银行手里的股份。如果这些国有企业盈利的话,那么国有银行还多少能分到些红利。如果国有企业继

25、续亏损,那么在国有银行手里的这些股票还不等于一迭废纸? 由于许多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节节上升,为了防范金融风险,在 1998 年把它们合并成了 100 多个城市商业银行。除了上海商业银行等几个城市商业银行比较好之外,其余的城市商业银行里面不知道隐藏了多少不良贷款。到了一定的时候,这些坏帐都有可能转变成为国家财政债务。 地方政府、乡镇政府还有一大箩筐多多少少的债务尚未清理。 如果把这些隐性债务考虑进来,恐怕债务总额会超过了 80000 亿,相当于 GDP 的 80%。12 由此可见,中国的债务负担非常严重,绝对不能掉以轻心。13因此,要求从财政上来给国有银行充实资金恐怕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26、。 四、国有银行该不该上市? 4.1 银行上市的基本条件 既然国家财政不可能向国有商业银行注入大笔资金,于是,有些人就开始动股市的脑筋,让国有商业银行上市,筹集一大笔资金,改善国有银行的资本充足率。 银行上市是否会成为金融改革的突破口?会不会出现“一股就灵”的奇迹?14 国有银行能不能上市?也许有人认为,这难道还成问题吗?四大国有银行是“国家所有,国家信誉”,只要国家批准,要上市还不是轻而易举? 事情未必如此简单。任何企业上市的前提条件是信息透明化。企业上市是直接融资行为,也就是说,企业为了扩大再生产,拿出一部分股权来换取外部资金。例如,企业自有资本 1 亿元,年利润 1000 万元。如果想把

27、经营规模扩大一倍,需要资本 2 亿元,于是,这家企业通过上市,对外发行相当于 1 亿元的股票。如果企业的生产效益好,购买股票的人按照投资多少来分享利润。假若股票价格上升,股东们还可以从股票升值得到额外的收益。因此,上市的前提是,第一,企业要有自有资产,第二,要期望盈利。 美国的创业板市场允许一些资金不足的企业上市。其前提条件是这个企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优秀的管理团队。允许他们上市,实际上是让他们牺牲股权换取快速发展和成长的空间。不过,这样的公司更像是即将出现的经营前景看好的“民营银行”,而不是现在的国有银行。 现在,在国内有一股这样的 “热” ,叫做搭国有企业上市最后一班车。就是说,中国已经入

28、世了,政府的照顾政策只剩下很短的时间可以公开使用了,必须要赶在 2005 年以前上市。否则,如果上市必须靠企业的质量,国有企业就再也没有机会了。看来,国有银行的上市问题正是这股“热潮”的产物。 4.2 不良贷款知多少? 国有银行上市的第一关就是要弄清楚究竟有多少家当。企业上市时考虑的是净资产。如果企业注册资本是 1 亿元,但是欠别人的债务有 2 亿。那么,我们说这家企业资不抵债。别说上市,早就该破产倒闭了。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中最多只有 8%是属于自己的,其余的都是企业和老百姓存的钱。银行拿储户的钱放贷,如果出现了不良贷款,自然应当由银行负责。因此,在考虑银行的净资产时不仅要看银行的注册资本还要

29、看它究竟有多少不良贷款。如果银行要上市,首先要把不良贷款的数字搞清楚。在这里有几笔帐非算不可。 第一,2002年 3 月 24 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在出席“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时表示,国有商业银行去年底不良贷款比例为 25.37%;按照这一估计,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总额大约为22898 亿元。 第二,按照官方报导,被“剥离” 到四家资产管理公司的不良贷款有 15688亿元。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成立了一年多了,已经完成了收购四家国有银行部分不良资产的任务。但是,资产管理公司在处置银行不良资产上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按照 2001年 9 月底的数据来看,已经处理掉的和追回的不良贷款总数为 13

30、60 亿元,占不良贷款总额的 8.67%(见表 4)。 众所周知,讨债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好要的必然先要回来。剩下来的不良贷款都是些硬骨头。就算四大资产管理公司讨债和资产重组的本事很大,能要回来 30%就算很成功了,那么还有将近 10000 亿的坏帐。15 无论把这些坏帐“剥离”到哪里去,坏帐还是坏帐。这是四大商业银行欠老百姓的钱。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储蓄者都有权把自己的存款要回去。老百姓不会去找那些资产管理公司,只能找当初收他们存款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怎么来补这个窟窿?如果把这 10000 亿算进去,银行的不良贷款总额要上升多少?亚洲开发银行在亚洲复苏报告中估计,如果把转移到资产管理公司的不良贷款计算在内的话,中国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占总资产的比例将调整为37%(见表 5)16。 第三,目前,国有银行计算不良贷款数目是采用“一滞二呆” 的分类原则计算的。早在 1998 年的金融工作会议上朱熔基总理就明确指出, “我们不要盲目在所有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