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考察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美丽乡村建设调研报告 通过实地查看、听取介绍、座谈交流,进一步学习了江浙地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经验做法,开拓了思路,找出了差距,对于更进一步抓好农村“七改三清”、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深入学习和践行_“两山”理论,切实增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2021年1月,浙江提出全面推进村镇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从2021年起,连续十年,浙江每年选择一个典型县市召开现场会,每次现场会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都亲临现场。所布置的工作尽管每年有所侧重,但抓“千万工程”的决心不变、名称不变、主题不变,一以贯之,一抓到底。十多年来,浙
2、江的“千万工程”走出了一条从点到面、由浅及深、先局部后整体的整治路子。 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之所以取得巨大成效,一个重要原因是浙江从始至终一直坚持贯彻落实_“两山”理论,从思想认识、工作理念到具体举措、常抓不懈,都把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摆在重要议事日程。2021年8月15日,_在安吉余村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并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栏目中就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著名的“两座山论”,他指出:“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通俗地讲,就是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2021年_对“两座山”的辩证关系进行了缜密论述,他指出:“在实践中对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这两座山之间关系的
3、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一味索取资源。第二个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但是也要保住绿水青山,这时候经济发展和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出来,人们意识到环境是我们生存发展的根本,要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柴烧。第三个阶段是认识到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种的常青树就是揺钱树,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形成了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这一阶段是一种更高的境界”。三个阶段实现了两次关于“用绿水青山换取金山银山”的思想超越,但是,这超越都建立在“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基本内涵之上。2021年9月
4、7日,_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的再次阐述“两座山”的辩证关系:他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今,“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这“两座山论”已经成为_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被海内外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和接受。 “两山”的理论思想对各地经济社会转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等重大实践均有不可估量的指导价值。我们在具体工作中,必须牢牢树立和深入践行“两山理论”,时刻不忘习总书记“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谆谆嘱咐,拿出宁舍经济翻番也要保绿水青山的勇气和决心,以更大力度、更强举措全面推进
5、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以时不我待、敢于担当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推进我市人居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更高水平。 二、全面遵循乡村建设发展规律,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提升 国内外经验表明,乡村建设有三个阶段规律,第一阶段是基本生活设施建设,第二阶段是环境治理,第三阶段是美丽乡村建设。发达国家走过的路程显示,一个阶段一般需要20年左右。要清醒认识到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仍然处于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阶段的实际情况,对标对表科学合理地确定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目标任务,既要积极进位争先,又要防范急躁冒进,以务实心态和严谨作风重点推进垃圾污水等环境治理工作。要深刻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_
6、总书记2021年在云南调研时强调指出的“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的指示精神,准确把握农村建设规律,继续抓好环境治理顶层设计,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以点带面,整体推进,以实实在在的治理成效落实总书记的谆谆教诲。要不断创新突破工作方式方法,改进完善工作运行机制,实现领导高位统筹到位、基础投入到位、贯彻落实到位、问责问效到位,不搞千篇一律和一刀切,努力变集中整治为日常维护管理,变一时强化为长效成果,全面提高治理工作水平。要坚持“功成不必在我”的理念,整合资金集聚资源,以农村垃
7、圾污水治理和公厕及供水建设为重点,全力以赴重拳整治,深入持久地打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攻坚战”、“持久战”,让美丽乡村从“一时美”迈向“持久美”,从“一处美”迈向“处处美”。 三、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抓好我市农村“七改三清”工作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当前,要认真学习领会和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具体到如何推进我市农村“七改三清”,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重点要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坚持环境为基,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
8、境。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的“村容整洁”到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农村建设“生态宜居”新要求,可以看出,农村人居环境问题始终是党中央关心关注的,并且随着时代发展、群众期盼不断升级换代。建成山青水绿、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农村才更有吸引力、农民才更有归属感、农业才能可持续发展。通过多年的城镇化建设,我市城区、县城环境面貌普遍较好,垃圾污水治理及公厕建设等基础设施普遍健全,但农村仍然有较大差距,城乡发展失衡现象较为突出。现代化不能建立在城乡分割的基础上。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今后的发展目标是要促进城乡的融合发展,敢于打破一切阻碍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障碍。这句话的含金量非常高。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不矛盾,
9、城市和农村的发展从来是互相促进、互相联系,城市和农村就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今后的农村建设中,必须注重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双轮驱动,加快以城带乡、城乡一体,才能通过推进新型城镇化来带动农村的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涉及方方面面,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提升既是基础,也是加快城乡融合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我市提出“世界春城花都”、“中国健康之城”等五大城市品牌,天蓝地绿、花香四溢的人居环境既是春城*特色鲜明的地方、也是构建城市品牌最最基础性地工作,必须特上加优、优上更优,以更大力气、更多心思抓好城乡人居环境提升,必须常抓不懈、一刻也不能放松。要通过持续推进环境综合整治,让*城乡更加干净整洁,让世界春城天更蓝、
10、地更绿、水更清,进一步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为*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奠定人居环境基础。 二是坚持产业为本,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_总书记强调,“现代高效农业是农民致富的好路子。要沿着这个路子走下去,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只有产业兴旺了,农村才能发展,农民才更愿意从事农业生产,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兴旺。要清醒看到,我市农林牧渔经济总量还较小,农村集体经济活力不足,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产业不旺。当前,农业农村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农业农村产业化发展大有前途。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
11、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这些论述,为产业兴旺指明了具体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因地制宜、开拓创新抓好落实。一是实施农村双新双创工程。要把培养新农民、推广新技术,推进农村创业创新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来谋划实施。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在农村经济社会中的运用,促进创新,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二是实施集体经济发展工程。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培育发展新型村级集体经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实施意见,以农村集
12、体资产、资源、资金等要素有效利用为纽带,以土地股份合作、农业生产经营合作为主要经营形式,重点发展资产经营型、资源开发型、生产服务型、物业管理型及异地发展型等新型集体经济,形成各有特色、百花齐放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和路径。三是实施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发展农村经济和产业,关键靠龙头企业、经营大户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农业经营主体是指直接或间接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和服务的个人或组织。现代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主要包括职业农民、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和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区、社会化农业服务组织等,其中职业农民、家庭农场、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为经营主体培育的重中之重。通过狠抓农业农村产业发
13、展,夯实了农村经济基础,推进“七改三清”、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就有了持续活力。 三是坚持文化为魂,切实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乡村可持续发展,归根结底是人的可持续发展,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求治之道,莫先于正风俗。农村的协调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离不开传统文化、文明乡风的助推。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离不开乡愁文化的传播与熏陶。2021年,_总书记强调,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2021年初,_总书记到大理洱海边的古生村考察,面对碧波荡漾的洱海,他感慨地说:“留得住绿水青山,记得住
14、乡愁。什么是乡愁。乡愁就是你离开这个地方会想念的。”文化的根脉、永恒的乡愁存在于农村的大街小巷之中。文化乡愁才是源远流长、持久亘远的文明传承。今天,谁还记得唐朝的gdp、人均收入呢。但唐朝有诗仙李白、有诗圣杜甫、有李商隐,我们都记得盛唐景象。在今后的新农村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中,必须坚持文化同行,将乡愁文化建设纳入美丽乡村重要议事日程,把改革开放前几十年的发展成就兑换成文化成就,加快实现“物的新农村”向“人的新农村”转变,努力保护乡村风貌、传承乡村文脉、留住乡村记忆、建设风情乡村,坚决防止把农村建得城不像城、乡不像乡、不伦不类。 四是坚持党建为领,健全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历史雄辩地证明:办好中国的
15、事情,关键在党。农村的实践也表明,群众富不富,首先看支部。越是贫穷落后、越是脱贫攻坚,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没有镇村基层党组织的坚强有力,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就无从谈起。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法治、德治、自治”既相互衔接、又相互补充,用法治手段维护公平正义,用道德力量纠正失德行为,用自治方式激发治理活力,其中的核心与关键是要以党建为统领,就是要让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以充分发挥,让群众感受到一种无形的牵引力,形成凝聚力、战斗力跟着党组织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
16、三农”工作队伍,选优配强村党组织带头人,大力推进“能人治村”,注重从有“两带”能力(带头致富、带领村民致富)的农村致富能手以及复员退伍军人、返乡创业人员、大学生村官中把懂经济、善经营、会管理、能发展、有公益心的优秀人才选进村“两委”班子,担任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要大力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进一步健全完善专项述职评议考核、“一把手”约谈等制度,常态化推进选派机关干部到村任职、退役士兵培养工程、村干部“培训周”等工作,通过集中培训、域外轮训等多种方式,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制定并细化村党支部书记工作职责,通过规范履职程序强化村党支部书记发挥作用,重点解决好基层带头人匮乏、能力不强问题。通过“党建+乡贤会”等模式,充分发挥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搭建乡贤文化平台,建立乡贤联系机制,畅通乡贤与乡村信息的互联互通机制,激发乡贤参与乡村振兴和乡村建设的积极性。要有效满足群众各项诉求,通过不断健全和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让农民的参与途径更加多元广泛,积极化解农村社会矛盾,使农村的治理基础不断夯实、治理水平不断提升。只有基层党建抓实了,乡村治理更加健全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才能形成“人人参与、个个奉献”的良好氛围,才能加快建成共商共建共享的长效机制。 第 9 页 共 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