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过程公正与经济效率.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1277762 上传时间:2018-06-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过程公正与经济效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过程公正与经济效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过程公正与经济效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过程公正与经济效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过程公正与经济效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我国转轨时期过程不公正对经济效率的损害 探索与争鸣,2007,1,4952。梁东黎(南京大学商学院经济学系,210093,)内容提要:转轨时期,经济领域过程不公正现象大量存在。过程不公正导致要素报酬与其对生产的贡献分离。在过程不公正情况下所得到的劳动力低成本会导致产品数、质量下降,在一定程度上抵销由劳动力低成本带来的价格上的竞争优势。在过程不公正情况下的国企改制管理层收购、职工身份置换未必使经济效率提高,反而导致社会成本增加。与作为结果的公正不同,作为过程的公正与经济效率的提高具有一致性。关键词:转轨经济 过程不公正 劳动力低成本 国企改制 经济效率一、问题的提出对转轨经济来说,起点公平和规

2、则公正是必须解决好的两个大问题。二者合起来可以称为过程公正,反之则是过程不公正。过程不公正的结果,从经济学上看,是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特别是在涉及分配的领域中,产生要素所有者的报酬与其对生产的贡献不一致的现象。我国在转轨经济中,过程不公正现象非常普遍。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过程不公正现象?一种观点认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基本价值取向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因此,通过对过程公正的牺牲而获得的经济效率是应予肯定的,例如,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由于劳动报酬被压低所具有的低成本优势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竞争、谋求增长,至于牺牲过程公正的负面效应则需要通过二次、三次分配予以矫正。一种观点认为 *,从“经济人预设”出发,

3、应当承认一切人在改革中都有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并力图得到更多的倾向,因此,工人反对“掌勺者私占大锅饭”等过程不公正是完全正当的。笔者完全同意第二种观点对“过程公正”的诉求,认为这是完全正当的要求。只不过,确定这样的价值取向,并不需要“经济人预设”的帮助。本文研究的重点是:过程不公正能否真正导致经济效率提高。二、过程不公正情况公正与否本是一种价值判断,各人可以有不同的看法。换言之,何谓公正呢?没有定规。但是,另一方面,作为普世的人类追求,其共同点要比分歧多得多。 “右派”诺齐克认为,自由即公正,过程公正即结果公正,限制结果不平等是毫无意义的。 “左派”罗尔斯则认为自由优先,兼顾平等,即在过程公正的

4、基础上限制结果不平等。 在“过程公正”上,二人的观点是一致的,仅在“结果公正”上,二人出现分歧。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过程不公正现象和结果不公正现象都大量存在。但二者不可等量齐观。第一,结果不公正总是要出现的,在过程不公正情况下则会大大强化,从而使对它的矫正增加难度。第二,即使通过矫正使结果不公正情况大大缓解,只要过程不公正仍然存在, “不公正”问题就没有真正得到解决。第三,就解决结果不公正来说,效率与公正是矛盾的,即公正多一点儿,对效率的牺牲就会多一点儿;而就解决过程不公正来说,效率与公正是一致的,即公正多一点儿,效率就会提高一点儿(当然,这是笔者的观点,后面即将论证) 。总而言之,在转轨

5、经济时期,在市场制度开始搭建的时候,解决过程不公正问题的意义更大。因此,本着解决主要矛盾的有益思路,本文仅研究过程不公正问题。过程不公正是站在崇尚市场经济规则的立场上,对前市场经济和非市场经济的运行规* 金雁、秦晖, 经济转轨与社会公正 ,220224 页,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 见秦晖, 自由与公正的底线之上罗尔斯、诺齐克与布迪厄三人祭 , 实践自由 ,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2则带有否定性的价值判断。市场经济讲究“保障私有产权、推崇起点公平、自由买卖、公平交易”等这一套。这一套合起来称为契约经济,市场经济就是契约经济。前市场经济的形态各有不同,其共同点是都以经济当事人之间的依附强制关

6、系为基础。由依附强制关系生出来的经济运行规则则被判为“过程不公正” 。我国正处于前市场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过程不公正的现象大量出现,从现实历史的发展角度看,应该说是很正常的事情,其主要表现如下:第一,对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来说,追溯几百年前的“起点不公平”非常困难,也未必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而对于一个转轨经济来说, “起点不公平”问题则非常现实。秦晖说转轨经济的实质是“分家经济” ,作为计划经济的遗产、市场经济的“起点”的“家”怎么“分”?就有一个公平或不公平问题。例如国有企业改制中的职工身份置换、管理层收购和土地买卖中的强制签约等。第二,行政性垄断,即通过权力保证某一些要素获得经营某行

7、业的收益、剥夺另一些要素获得该收益的机会。第三,践踏“自由买卖” ,代之以“强买强卖” ,如产品、要素的区域封锁外地最终产品不准在本地销售、本地中间产品不准在外地销售。过程不公正总要通过交易当事人经济利益格局对于某种“公正”状态的偏差反映出来。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发生在产品交易的场合,过程不公正使产品交易的一方各要素的报酬高于要素对生产的贡献,另一方各要素的报酬低于对生产的贡献。一种情况发生在产品分配的场合,过程不公正使一种要素的报酬高于对生产的贡献,另一种要素的报酬则低于对生产的贡献。由于存在这种关系,我们就可以把对过程不公正的考察转换成对生产要素报酬贡献之间关系的考察。三、劳动力低成本对经

8、济效率的影响对市场经济契约经济给出“过程公正”的判断,很显然,所依据的是效率标准。经济效率在什么情况下才能提高?或者按照以前的说法,经济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获得发展?对于这个问题,马克思经济学的回答是: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生产关系包括三个方面,马克思特别强调其中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的作用。由于生产资料归资本家所有,资本家占有剩余价值,工人的报酬与其对生产的贡献脱离,在原有的制度框架下生产力不可能获得进一步的发展。新古典经济学认为竞争性市场能够使要素的报酬趋于要素对生产的贡献(以边际产量衡量) ,由此保证了效率的提高。两种理论对市场经济的效率性质判断恰好相反,但理论依据之一要素报酬与其贡献

9、的关系却是相通的。只不过在新古典经济学看来,竞争性市场实现了二者“实际平等” ,而马克思经济学则认为仅仅实现了“形式平等” 。无论竞争性市场经济已经实现了“实际平等” ,还是仅仅实现了“形式平等” ,对于依附强制经济来说,总是大大解放了生产力、使经济效率大为提高。这一点应该没有疑问。但是,经济转轨时期的一些现象似乎冲击了这个基本的道理,使我们对它产生了一丝怀疑。我国在经过市场化改革以后,特别是加入 WTO 以后,经受了经济全球化激烈竞争的考验,在经济增长方面取得了非常伟大的成就。一种颇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劳动力低成本是其重要原因之一。这恐怕是一个事实。对此却有两种价值判断,一种认为它可能是发展中

10、国家在特定发展阶段所能采用的重要的发展战略,一种认为劳动力低成本是牺牲了公平的结果,以牺牲公平去换取效率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由于处于转轨经济,可以想见,劳动力低成本可以通过两种可能的途径得到,一种是“过程公正”途径,一种则是“过程不公正”途径。问题由此而来:由“过程不公正”导致的劳动力低成本能否促使经济效率提高?本文的以下部分希望通过理论的方式说明:在竞争性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通过“过程不公正”途径得到的劳动力低成本实际上不可能实现效率的提高。3下面先考察“过程公正”情况,提供出一个参照系,然后再着重考察“过程不公正”情况。1、 “过程公正”情况在“过程公正”情况下,可以设想,劳动力低成本的实现

11、有如下几种情况:(1)劳动力再生产费用较低,特别是人力资本的费用较低。如果人力资本的数量可以用“水平”来衡量的话,那么,这是指达到给定水平的人力资本的投资支出较低。劳动力低成本对劳动要素所有者来说就是劳动力低报酬。劳动力再生产费用,特别是人力资本费用,是决定劳动报酬的重要因素,这方面费用较低导致劳动报酬较低。 (2)如果考虑较长时期, “历史和道德” 因素会对劳动报酬施加影响。如果由“历史和道德 ”因素所决定的劳动报酬较低,那么,劳动报酬的总量也会因此较低。 (3)上述两个方面都较低,所以劳动报酬较低。我们讨论的劳动报酬属于收入分配问题。在理论上,一般的处理是在逻辑上把生产、流通放在前面,把分

12、配放在后面,这样的处理好象在说:当生产、流通时,分配问题尚不存在;仅在生产、流通结束时,分配问题才出现。按照这样的理解,认为分配、分配效应不会对生产、流通的效率和数量(产生)影响的观点是可以接受的。当然,这与现实不太一致。但是,我们知道,作为生产关系的一个重要部分,或者换一种说法,作为生产的“动力机构” ,它必然会对(广义的)生产发生影响。为了和上面的理解衔接起来,可以这样认识:分配虽然不会影响本期的生产,但必然会影响下期的生产。这种认识显然更加贴近现实。下面,我们就运用这样的认识考察劳动力低成本对经济效率的影响。分配作为生产的“动力机构”更确切的含义是什么?可以利用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来解释。

13、如果一种分配制度使各要素的报酬分别等于各要素对生产的贡献(可以用边际产量、产出弹性等衡量) ,那么,由于察觉对生产的贡献得到了体现在报酬上的充分肯定,各要素在下期生产中将倾向于增加对生产的贡献以期望继续得到肯定而导致报酬增加,至少维持当前对生产的贡献从而维持报酬不变。因此,这种分配将会促使经济效率提高。报酬与贡献的一致,不是计算的结果,而是买卖双方通过“过程公正”自由买卖、公平交易竞争的结果。简言之, “过程公正”提供了经济效率提高的保证。在“过程公正”情况下得到的劳动力低成本和各要素报酬等于各要素对生产的贡献情况是完全一致的。这样,问题就很清楚了:从对影响下期生产的供给方面看,虽然劳动力低成

14、本,但是各要素(包括劳动要素)的报酬等于其对生产的贡献,因此,下期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和效率将趋于增加;从对影响下期生产的需求方面看,劳动力低成本导致产品的总成本较低,而产品的质量由于供给方面的积极影响将趋于提高至少保持不变,因此,产品的价格具有竞争性,产品在生产上具有竞争优势。可见, “过程公正”情况下的劳动力低成本确实有利于提高产品的竞争性,从而有利于实现经济增长。2、 “过程不公正”情况“过程不公正”情况下的劳动力低成本意味着:一方面,劳动要素的报酬低于其对生产的贡献;另一方面,其他要素(如资本)的报酬高于其对 生产的贡献。这种情况对下期生产有何影响?一种单纯的情况是:“过程公正”情况下的劳

15、动力低成本完全不存在,因此,劳动力低成本完全是“过程不公正”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力低成本意味着资本高利润,总成本不一定降低,从而产品价格不一定具有竞争性。这是从对产品需求的影响方面看的。另一方面,由于察觉到对生产的贡献没有在报酬上得到充分的体现,劳动要素很可能消极地在下期生产中减少劳动的投入,从而对下期生产造成不利影响。但是,高利润有可能刺激资本所有者直接或间接地提高监督的积极性,以限制劳动投入的减少。随着限制劳动的劳动增加,利润在下期减少是必然的。由于信息不对称起作用,这种限制显然是有限的。如果劳动要素对报酬的压低和监督的加强不能容忍,就会进行更为积极的选择试图退4出“过程不公正”经济

16、,进入“过程公正”经济。这一“加”一“减” ,对“过程不公正”经济下期生产的打击将是巨大的。简言之, “过程不公正”情况下劳动力低成本对下期生产的影响是:(1)不可能享受较低的竞争性价格;(2)劳动投入的减少导致产品数、质量下降。 (3)监督劳动投入增加,利润趋于下降。就是说, “过程不公正”情况下劳动力低成本其实并不能赢得市场的竞争优势,从而也谈不上对经济增长的积极影响。一种比较接近现实的情况是:劳动力低成本既包含“过程公正”情况,也包含“过程不公正”情况。就是说,一方面,和其他经济体系相比,劳动力再生产费用,包括人力资本费用,以及“历史和道德”因素对报酬的要求均较低,所以劳动力成本较低,这

17、就是“过程公正”情况。另一方面, “过程不公正”起作用,劳动报酬低于劳动对生产的贡献,因此,上述“历史和道德”因素对报酬的要求不能完全实现、劳动力再生产费用包括人力资本费用不能完全补偿。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力低成本的生产一方面在价格上会具有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过程不公正”对劳动投入的消极影响会导致产品数、质量下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抵销价格上的竞争优势。可利用下图示意:W S2S1W3 A W2 BW1 D(MP L)0 L1 L2 L图 1 “过程不公正”情况下劳动力低成本对效率的影响图中纵轴为工资,横轴为劳动投入。S 1 为经济体 1 低成本劳动供给曲线,S 2 为经济体 2 高成本劳动供给曲

18、线;假设两个经济体劳动的边际产量相等、产品价格相等,所以两个经济体的劳动需求曲线重合,D 即为两个经济体的劳动需求曲线。在两个经济体“过程公正”情况下,劳动力低成本经济体 1 的均衡工资较低(为 W2) ,均衡劳动投入量较大(为 L2) ;劳动力高成本经济体 2 的均衡工资较高(为 W3) ,均衡劳动投入量较少(为 L1) 。由于假设两个经济体的产品价格相等,所以市场竞争主要表现在市场份额上。经济体 1 由于工资较低,投入的劳动量较大,所以产品的总收益较大,即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而经济体 2 仅占有较少的市场份额。结论是:在“过程公正”情况下,劳动力低成本具有竞争优势。在经济体 2“过程公正”

19、 、经济体 1“过程不公正”情况下,经济体 2 的均衡态不变(W 3,L 1) ,经济体 1 的工资由 W2 压低至 W1,至少在当期,对劳动的投入可以维持在L2。这样,在当期,市场的竞争状况不变,经济体 1 总收益的分配结构发生变化:劳动要素报酬减少、其他要素报酬增加。但在下期,劳动投入趋于减少(减少至 L1 纯属偶然) 。有两种可能的情况:一种是名义劳动投入维持在 L2,实际劳动投入减少至 L1;另一种是名义和实际的劳动投入都减少至 L1。无论是哪一种情况,结果是一样的:“过程不公正”经济体的产品市场份额趋于减少、市场竞争性趋于下降。如果劳动投入的减少,不仅导致产量减少,而且导致产品质量下

20、降,那么,伴随产品质量下降,产品的价格不得不下降;产5品价格下降会导致劳动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从而使“过程不公正”经济体 1 的总收益、产品的市场份额、市场竞争性进一步下降。结论是:“过程不公正”程度强化到一定量,必定会使劳动力低成本的市场竞争优势丧失殆尽。以上对“过程不公正”情况下劳动力低成本和经济效率的关系在理论上做了一番探讨,并由此获得了一个一般的认识。下面研究一个更为具体的情况。四、过程不公正情况下国企改制的生产效应对于国企改制的管理层收购、职工置换身份、以求减员增效的方式,比较普遍的判断是:肯定其效率,质疑其公平。笔者以为,对于国企改制的这种方式的“效率”值得进行一番探讨。由于改制

21、的这种方式往往是在一定的强制下完成的,因此,在理论上,可以把它归入“过程不公正”情况进行研究。西方研究文献表明 *,管理层收购对改善企业经营收入、提高现金流量有明显作用,由此提高了投资者的投资收益率,增加了企业价值。主要的理论解释有新激励机制假说(包括债务激励、经理报酬的股权激励和并购专家的监督机制) 、减员降薪假说和内幕信息优势假说等。问题是,西方的这些研究能否成为我国转轨时期管理层收购提升经济效率的理论依据呢?不行,因为情况不一样。在西方,管理层收购的当事人都是纯粹的“私人” ,产权明晰;通行的原则是“自由买卖,公平交易” ,亦即“过程公正” 。在理论上可以认为,最后的成交价一定是这样的:

22、卖者(股东)认为维持现状已经无法使企业的价值高于该价,而买者(管理层)则认为收购以后通过自己的经营能够提升效率从而使企业的价值高于该价。抽象地看,收购实现后企业的效率可能提高也可能不提高。但是,如果管理层收购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那么,可以相当肯定地认为:管理层收购能够提升企业效率。在我国,特别是国有企业的管理层收购,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其本质特征是“过程不公正” 。当然,这并不妨碍我们为了进行比较可以首先设想一个“过程公正”的情况。求简化,假设企业的收益由两部分组成:政府作为资本所有者的利息收入和工资(管理工资加劳动工资) ,而且,各要素收入都是各要素对生产的贡献的充分估计。这是初始情况。然后

23、改制。改制包括两方面:(1)管理层收购, (2)买断工龄、员工裁减。买断工龄款项既包括职工对生产的贡献的充分肯定,也包括社会保障等的充分考虑。这笔款项只能通过出售部分国有资产筹集。初始国有资产总价值,即政府利息收入的资本化,减去买断工龄款项,就是现在国有资产总价值,也就是管理层收购必须支付的费用。如果交易是这样进行的,管理层只有在收购以后想方设法提高效率,才能使这笔支出有利可图。如果要问:管理层收购为何会有“利”?那么,可以套用上述西方研究的解释(当然,各种说法有些不同) 。然而,实际情况不是这样,不是“过程公正” ,而是“过程不公正” ,所以上述西方研究的理论解释不合用。 “过程不公正”的重

24、要原因是“卖者缺位” 。 取而代之的是企业管理层和地方政府。于是产生两方面的“过程不公正”:一方面,压低买断工龄者的应得款项,一方面压低收购企业的款项。在管理层收购完成以后,职工人数减少了,但只要有限地提高在职职工的工资,就会产生激励作用,从而使产量维持不变甚至增加。即使产量维持不变,企业管理层也已经获得了高额利润。只不过这高额利润只有一小部分来自生产效应职工效率提高减去工资提高的余额,绝大部分来自交易效应或分配效应在两方面压低交易的支出款项。在“过程不公正”情况下的管理层收购对下期的生产有何影响?至少有两点值得考虑:* 见李曜, 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效应的实证案例研究 ,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5、 ,2004,6。 秦晖, 获取的公正和交易的公正 , 问题与主义 ,181 页,长春出版社,1999。6第一,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在报酬上得到肯定的要素会产生增加投入的激励。管理层劳动可以在两个可能的方向上发挥作用:一是通过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获得利润,二是通过交易、分配的途径获得利润。上述管理层收购的利润恰恰来自交易、分配的途径。这种情况很可能激励管理层劳动在下期更多地配置在交易、分配领域以获取交易、分配的利润。这样,产量不变,经济效率没有提高。就是说, “取之无道”的钱, “用之有道”的可能性比较小、 “用之无道”的可能性比较大。当“用之无道”可钻的空子很多时、潜在的收益很大时,就更是如此

26、。 *第二,上述管理层收购获利,是站在管理层支出即私人成本的角度观察的,但是,我们更关心这种行为对整体利益的影响。为此,我们还需要看一看管理层收购获利的社会成本。从社会成本的角度看,管理层收购在两个方面压低支出款项,实际上是把收购的成本转嫁给社会承担了。压低收购企业款项,使政府的收入减少;在政府支出不变时,导致政府税收增加或政府债务增加。压低买断工龄者的应得款项,当矛盾的发展比较尖锐时,往往迫使政府出面收拾残局。政府的武器是增加支出,例如,直接增加对买断工龄者的补偿费用。可见,管理层收购获利,一方面造成生产效应的假象,一方面却隐瞒了社会成本的增加。因此,在“过程不公正”情况下的管理层收购未必会

27、导致生产效率提高。经过文献检索,发现有一个对个案的实证研究得出管理层收购导致效率提高的结论 ,另外有几个统计实证研究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认为管理层收购并没有导致效率提高。 这些统计实证研究可以作为本文上述理论分析的一个印证。五、简短的结语在改革开放之初,我国政府就非常明确地认定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对于我国用相当短的时间就实现了以经济建设为重点的战略转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个提法的潜台词是:效率和公平是矛盾的;为了突出效率目标,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牺牲公平目标;对公平的兼顾,可以通过对效率的结果进行矫正即牺牲若干效率来实现。这个认识无疑是正确的。但是,不应忘记:公平不仅

28、仅体现在效率的结果上,而且体现在取得效率的过程中。对于“过程”中的公平而言,它不仅仅具有“公平”的含义,而且具有“效率”的含义。在“过程”中,公平和效率具有完全的一致性。因此,如果我们把对“公平” (即“公正” )的关注从“结果”扩大至“过程” ,那么,可以肯定:效率和公平(公正)这两大目标一定会兼顾得更好。* 崔之元, 逆取顺守? , 读书 ,2000,10。 李曜, 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效应的实证案例研究 ,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04,6。 周林,楼小飞,陈伟忠, 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与经营绩效实证研究 , 价格理论与实践 ,2005,2;林海涛, 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实证研究 , 经济学家 ,2005,1;刘德光, 中国管理层收购的公平与效率 ,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双月刊) ,2005,1。 作者简介:1948 年 2 月生,广东新会人,南京大学商学院经济学系教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