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经济新常态”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蕴涵9700 字经济新常态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蕴涵一、 共产党宣言凸显马克思现代性批判之方法 马克思是用历史唯物主义来批判现代性的,这一独特批判维度和方法论特征在共产党宣言得到明确系统的显现。马克思在历史事件、事实中寻求其内在规律、探寻背后深刻本质,真理表现为独特哲学思维的运用而在对事件本身的历史考察中使历史内在逻辑明晰化,并在对具体事物分析时,在深入对当下现实本质分析的同时,关注其在人类历史时空中的存在样态并做出历史评价。当然,马克思视野内的历史既不是黑格尔式的抽象历史,也不是旧唯物主义静态历史,而是基于人类主体实践创造的生成历史,表现为自然历史化和社会自然化
2、的双重逻辑以及人和社会的生成变迁过程。因此,马克思现代性批判不是空想社会主义式的伦理批判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文化批判,更不是黑格尔在思维中消除矛盾的玄思 ,而是把现代性看成矛盾的生成过程,在积极与消极双重意义二律背反的矛盾运动中升,把人类历史解读为:在自由与必然的冲突中,在缺憾中前进在前进中缺憾,以寻求命运打击不到的领域的,人类主体基于康德意义上追求不断完善禀赋而致力于历史上升运动;基于对现实历史的现实条件尤其是客观物质条件的掌握和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洞见而采取积极有效的改造历史的行动,并在不断生成的结果中持续推进纵深行动的过程。所以,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是借助历史唯物主义基于人类整体进化高度而对
3、现代社会存在的现实问题的忧患意识以及对有效现实困境突围途径的寻求,是基于历史否定之否定辩证法对人类主体积极参与并引导的未来历史发展向度的澄明,是哲学对现实的超越并对哲学现实化的寻求。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在共产党宣言内凸显为以下几个根本原则:(一)以人类历史发展时空坐标为评价标尺全面评价历史事物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立足人类社会以人类历史发展的时空坐标系为评价尺度,对历史事物进行全面评价: 1 对历史事物横向纵向基础上全面考察,并立足整体洞见深入本质把握 马克思通览人类发展的历史从宏观层面指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1(p.31)从横向上,马克思指出:在过去的各个历史时代,我们几乎到
4、处都可以看到社会完全划分为各个不同的等级,看到社会地位分成多种多样的层次。1(p.31)从纵向上,他看到了与封建社会等传统社会不同,作为现代性为本质的现代社会即资产阶级的社会则把阶级对立简化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马克思不满足于此,更是通过过程的整体演绎后的本质抽象的方法,一方面对资产阶级通过新航路开辟、工业革命与大工业以及世界市场等历史事件形成的历史进行描述;另一方面,进行历史的抽象深刻指出:现代资产阶级本身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的产物,是生产力和交换方式的一系列变革的产物。1(p.33)在对事物如此深刻的把握后,他更指出生产力和交换方式等的系列变革本身有精致的结构,即资产阶级经济上的每一个阶段都
5、伴随着政治上的进展1(p.33)。因此,现代社会通过大工业世界市场在经济上确立了资产阶级的主导作用的同时,是资产阶级国家取代传统的政治权力机构的过程。而且,经济上的资产阶级的主导是对资产阶级现代国家政权的巩固。因此,现代性本身具有整体性的特征,对现代性的批判必然是历史理性的整体的审视和批判。 2 在历史发展链条上,所有事物兼具前溯合理性、进步性和后推局限性被扬弃性 马克思辩证、全面、客观、历史地评价发展进程中的所有事物。正如伯曼指出的那样,马克思对资产阶级进行了最热情洋溢的赞扬,也进行了最激烈而淋漓尽致的批判。这与马克思个体人格无关,而是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在前溯和后推意义上得出的必然结论。在共
6、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1(p.33),包括用赤裸裸的利益关系和贸易自由取代特许的自由,用露骨的剥削代替宗教政治幻想隐藏的剥削;把一切职业者都变成雇佣劳动者;把一切关系都变成纯粹的金钱关系;通过人的活动创造不同于埃及金字塔、罗马水道和哥特教堂的奇迹;它完成了完全不同于民族大迁徙和十字军征讨的远征1(p.34);开拓世界市场造就普遍的现代文明;促成了全球化进程和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等。这是对现代性之主体性发育、世俗化、价值通约主义、理性主义特征的指认,在所有的领域,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资产阶级具有超越封建贵族阶级的革命性、先进性。但是,马克思在赞扬中带着忧思,赤
7、裸裸的剥削还是剥削,金钱关系促成的世俗化世界并不是真正的人间天堂,因此,他内在包含着,随着历史的发展,现在的资产阶级成为历史上的反动力量的必然结论,因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普遍化伴随着无产者队伍的扩大化,而现代的工人却相反,他们并不是随着工业的进步而上升,而是越来越降到本阶级的生存条件以下1(p.430)。现代性呈现出其反面:主体发展是以无产阶级被奴役为前提的;世俗化同时是片面化和单向度;理性主义同时是制约自由、窒息美等全面创造力的锁链和牢笼等。 总之,鉴于历史唯物主义,在人类历史发展大尺度时空坐标轴上,所有现代性特征必须在历史合理性和暂时性意义上给予理解。这也意味着没有一成不变的永恒真理,只有
8、不断生成的历史和认识漫漫长路上下求索的真理持续寻求路。 (二)基于否定之否定矛盾运动,强调历史发展的自我批判性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方法论,是明晰历史进化规律的科学理论,这是他对历史之谜的科学解答。 1 强调历史繁杂现象下的内在规律性:生产力生产关系矛盾运动 马克思把历史看成不断生成的复杂客观过程,更把历史看成内在含有特定规律的客观过程。马克思讴歌资产阶级成就的工业、商业以及世界历史的辉煌,更笔锋一转强调商业危机等的现实发生及其对生产力的摧毁,进而强调历史在矛盾中尤其是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矛盾中推进的特质:几十年来的工业和商业的历史,只不过是现代生产力反抗现代生产关系,反抗作为资产阶级及其统治的存在条
9、件的所有制关系的历史。1(p.37 )马克思更细致地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的历史过程,指出所有人类发展的历史无非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抗历史。 2 强调历史呈现为自我批判的辩证发展过程 马克思用大量的篇幅描述了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但基于历史矛盾运动,马克思指出,以前促成资产阶级革命的运动的无形力量的魔鬼现在似乎是不听其支配了,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1(p.37)。而且资产阶级生产出推翻自己的主体力量即无产阶级,马克思用无产阶级遭受压迫和赤贫的事实进一步深刻指出,资产阶级以及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创造了革命主观和包括现代交通工具促成的联合革命的
10、客观条件。马克思强调,资本无国界的逐利本性使得现代大工业淘汰其他阶级并把无产阶级变成没有国家差别的一无所有者,现实的经济结构使得无产者只有废除自己现存的占有方式,从而废除全部现存的占有方式,才能取得社会生产力1(p.42)。所以,是无产阶级所处的社会地位和他们生产出整个物质关系决定了其彻底的革命性。 综上所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部矛盾发展、历史发展内在否定性尤其是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使得: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剩余的基础从脚下被挖掉,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不可避免1(p.43)。在此意义上,不难看出,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是基于历史 否定之否定辩证法基础上的,资
11、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的和历史发展的自我批判,而且基于历史发展的辩证逻辑,与虚无主义悲观主义历史观持有者不同,马克思对人类美好未来满怀信心。(三)强调人类主体合规律合目的实践活动对历史生成的决定性作用 1 历史在不断生成 马克思指出一切所有制关系都经历了经常的历史更替,经常的历史变更1(p.45),而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更是以变革和生成性为特征、基础和条件的。马克思持续的动荡、变革、不安是资本主义社会迥异于前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一切等级的和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1(pp.34-35 )。因此,作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的共产党人的原理,不过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
12、实关系的一般表述1(p.45),是对历史生成规律的理论的表达。 2 马克思强调实践活动对历史生产的决定性作用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历史不仅是属人的历史,更是人们通过实践活动创造而持续生产的历史。这是人们在前代创造的物质化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并在通过现实实践活动推进物化世界的生成基础上而对历史存在样态的现实的改变。基于这样的历史观,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独特现代社会本质进行深刻剖析: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是资本的形成和增殖;资本的条件是雇佣劳动。1(p.43)资本主义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方方面面起到根本性的作用,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同时是
13、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持续生成。这种独特的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是以现实的客观的历史条件为前提的,这是前现代人类实践活动的结晶,并作为现实的实践条件成为现在人们实践活动的基础和空间。作为前期实践结果的物化的历史条件的改变对于实践活动的改变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因此,资本作为客观社会力量,承载着资本主义特定的生产关系尤其是私有制为基础的以异化劳动为特征的剥削的生产关系,超越资本在根本意义上把资本变成公共的、属于社会全体成员的财产改变的只是财产的社会性质。它将失去其阶级性质1(p.46)。在此意义上,共产主义并不是剥夺任何人占有社会产品的权力,它只剥夺利用这种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力1(p.47)。并在此基础
14、上消除所谓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自由、正义等所谓永恒真理。故而,共产主义在其深刻的意义上,具有经济性质是历史进化意义上对现代社会的扬弃。 马克思并不抽象地谈论扬弃,而认为这是无产阶级在现实的实践中而且借助于历史客观发展的现实扬弃,并呈现为系列的过程。通过斗争让自己上升为统治阶级,利用属于自己的政治上层建筑夺取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中,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1(p.52),并通过其他的措施到最后消灭阶级存在和阶级统治的使得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p.43)。因此,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共产主义即人类未来是无产阶级为首的劳动人民群众现实改
15、造现有生产关系并发展生产力推进人类整体进步的历史。这是全体人类在突围货币生成世界普遍的异化困境,而实现个人与自然、他人与社会的和谐状态,达成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完成统一的人类最终解放。出于斗争的政治需要和现实需求,马克思不得不对共产主义未来图景进行具体描写,使得其有定型化特征,鉴于在实践中不断生成的人类历史的历史唯物主义考量,共产主义只能作为一个更加合理、更加美好的人类未来加以理解,永远处于历史螺旋上升运动中并被人类实践活动不断推进的状态,它不是定型的社会图景,仅仅是人们前进的方向。因此,对马克思共产主义具体描述咬文嚼字式的解读而对照社会主义现实进行评判,必然会犯教条主义的错误,马克思特别批判黑格
16、尔体系的封闭性,因此,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决不会在对生成的实践活动的强调中给历史画句号,共产主义本身具有未来历史向度的绵延性。故而,现代性依然在不断地生成和呈现,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对现代性的反思和批判也是没有止境的,这本身蕴含在人们通过实践活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 总之,共产党宣言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对现代性进行了全面审视和批判,并通过历史在矛盾运动规律中的生成和人类主体的实践活动,呼吁通过无产阶级联合而开启轰轰烈烈的共产主义运动创造现代性历史发展的崭新图景。吉登斯借助波普尔的话指出:所有的科学都建立在流沙之上。2(p.35)他强调对现代社会生活的反思必须基于如此事实,即社会实践总是不断地受到关于这
17、些实践本身的新认识的检验和改造,从而在结构上不断改变着自己的特征2(p.34),因此,在变革动荡的现代社会,作为确定知识的理性,必然是本身具有批判特征并总使得自己的确定性建立在历史流变基础上的历史唯物主义。现代性本身的特征使得历史唯物主义成为科学,成为现代性批判的基本原则和深刻的方法论,马克思共产党宣言则是对方法论及具体原则的整体显现。 二、经济新常态及其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内涵 (一)经济落到历史唯物主义现实之根来谈发展 现实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点和出发点。世界历史当代发展,根本特征就是由传统前现代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型。作为现代社会本质特征的现代性本身意味着世俗化的历史进程。 世俗化本身
18、具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方面在破的意义上,对于西方来说是对上帝之城的神圣王国和人们生存的神圣境遇的突围,西方人通过世俗化的禁欲主义等,开始给予被鄙视的世俗生活以合理合法性,并通过金钱上帝的确立而完成,这是货币化生成世界的世俗之城的确立;另一方面,在立的意义上,世俗化意味着以市场经济为特征,以商品、货币、资本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元素,迥异于传统政治伦理社会的经济社会成为主导特征的新社会结构和社会形态的建立和凸显。在此意义上,马克思强调现代社会的现实存在使得国民经济学成为唯一科学,同时,拓展他的话说,经济生活在现代社会中作为世俗结构和世俗基础的根本性地位,决定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唯一的科学的思维方式。因
19、此,经济是现代社会人们的现代生活的基本存在之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济的重要性,通过对经济的宏观态势的深刻把握,进而从整体上全面观察和掌握中国现代的整体的发展方式,是深刻地理解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而且抓住了现代社会人们的现实生活的根本,即社会政治文化生活之根作为世俗生活和结构的经济本身。这是,随着具体的历史时空的转换而领导决策战略思维方式的睿智转换。对经济的关注由邓小平的发展是硬道理而被提到社会发展的根本地位,并通过基本原则不动摇而成为传统,在中国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历史关头,习近平总书记的经济新常态指出,在现代社会,在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的时间段,经济依然是中国关乎全局的头等大事,政
20、府重要的职能就是要掌握时代发展中的经济形势,引领经济发展,促进国家经济发展。过上安康富裕幸福的生活,是中华民族世代的中国梦,但是,政治上的改善、生活质量的提高和文化生活的丰富,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中国的经济发展的问题,只有经济的高速健康发展,才能有国泰民安的现实基础,才能有在此基础上的社会各个方面的繁荣昌盛。也只有通过现实的实践活动通过现实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经济的结构的改变,才能有人民生活样态的改善、民主政治制度的完善以及文化的繁荣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意义上,只有通过经济发展本身,才能通过人们经验的现实生活的改善,而使得竖立其上的各种政治法律思想的上层建筑获得改观。经济新常态本
21、身包含着政治新常态、社会新常态、文化新常态的判断,是一个系统概念。(二)新强调立足现代社会流变特质之辩证思维方法 历史唯物主义除了强调现实性、实践性,非常重要的特质,是把人类的历史看成生成的历史过程,任何事物、现象和过程,通过人类发展的大尺度的历史时间空间坐标而呈现出在特定时间空间中合理性和基于历史发展的被扬弃性。经济新常态之新,是对现代社会流变特质深刻洞见的把握的基础上,强调用辩证的思维方法,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是中国一个历史发展的重要的时期,三十多年的历史积淀,使得中国现有的经济态势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各种各样的量变和质变,作为国家的领导者,在世界流变的大河里,需要时刻对社
22、会尤其是经济发展的新特征有清醒的认识。一方面这个新不是无中生有,而有历史的延续,因此,会带着以前经济发展的特征,而使得社会历史的发展呈现出统一性;另一方面,新是一种历史的发展,也是与以前的样态迥异的历史的断裂,因此,具有倾向性而且带有并不成熟的各种苗头和特征。因此,这里的新是历史辩证法的表征具有新旧交替、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矛盾特质。习近平总书记的经济新常态之新,强调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轨道出现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的特征,这是基于历史看向未来立足当下的全面的判断。新更是凸显了历史唯物主义基于生成强调流变立足发展的辩证法的本质。思想由于范畴本身的稳定结构总是与现实的客观世界存在差异,因此,有
23、效的实践活动需要真实地反映现实的真理思想,而有效地指导现实改造世界的活动,进而实现人们的哲思与现实在历史时间空间中的契合。这必然是人们尤其是领导人不断地用立足于社会现实的流变性能实现对新的社会态势出现有敏锐的捕捉,并及时地进行有效的政策布局。习近平总书记基于中国在高速增长之后会有一个低的回落,而且鉴于有一定的数量积累的基础上,我们现在可以通过牺牲一定的经济发展速度而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现实,在对新常态把握的基础上,提出了重视就业,淡化速度,提高服务业的比重,从而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政策。这是对中国历史经济发展态势现状的深刻认识以及基于未来的政策引导性的矫正。因此,新是现实社会发展之新的理论总结,
24、也是具有未来向度的政策的引领,这是建立在对马克思新历史观深刻全面理解的基础上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凸显,是一种基于发展立足现实掌控全局的高屋建瓴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艺术。由于现代社会的流变特质,习近平总书记的新,强调的是领导者以及所有人,要常常敏锐地洞察新事物更换新思想,工作要有新思路、新方法,使得现有的存在状态在主体努力下具有创新性、拥有新面貌、获得新发展。这是契合现代社会的批判的辩证的思维方式,是紧握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之精髓的科学方法论。 (三)常态则是在流变中寻求规律性之理性原则的坚持 对流变性的过度强调很容易进行虚无主义的死胡同,这样反而会导致思维的混乱。马克思与尼采、叔本华等人在流变中感
25、到绝望而持怀疑主义态度和黑格尔为了确定性而自己设定历史终结不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在历史的繁杂流变中存在黑格尔意义上的理性现象中的稳定的本质。但是,马克思对黑格尔的绝对理性进行了改造:第一,作为历史理性,并不是纯粹的逻辑预设,而现实的社会存在的事物内在包含规律性、必然性和趋势性的东西。因此,人的思想之任务就是抓住流变中暂时的恒定,作为我们有效行动的向导。第二,马克思的理性与黑格尔绝对不变的理性不同,马克思认为,不存在所谓真理既是实体又是全体的绝对。与现实世界的历史生成性对应,作为现实世界的真实反映的思想之真理也必然是基于现实和实践生成性的相对真理,因此,真理只存在不断完善并趋向于绝对真理
26、的过程中,这是在流变中寻求确定性,并在对确定的思维范式随着现实世界的历史发展而不断进行改变的呈现出的逻辑的与历史相统一的思维方法。常态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对历史唯物主义中基于人类进步历史理性的确信,而立足于实践活动对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意义,通过理性思维对中国变化中的经济现实本身的内在本质的把握。这是基于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所强调的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的社会经济发展恒常态势的理论思考和准确把握。 综上所述,经济新常态,不仅仅是经济学概念,还是具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内涵的政治经济学概念。经济新常态理念的提出,自觉地站在了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思想高度,对共产党宣言中所凸显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原则进行了综合的思考和具体运用,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当代的政治经济学表达。经济新常态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时代表达,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而且具有大众化、通俗化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