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纪念建党 90 周年征文穿越半个世纪的记忆丛万滋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 90 周年,院工会、离退办举办征文活动,颇有意义。我写点什么呢?写诗词,不足以表达我的心情,写篇感想又怕空洞乏味。我喜欢真实,就写写自身经历和真实感受吧。记忆是人生历程中印象深刻,难以忘却的人和事。人到老年,记忆力减退。刚发生的事情转身就忘,但喜欢回忆,尤其是几十年前的某些事却记忆犹新,历历在目。我有幸陪伴核化冶院半个多世纪,亲身经历和目睹了核化冶院艰苦创业和发展的光辉历程。经过一代核化冶人同舟共济,从零开始,白手起家,从无到有,由弱变强,发展到如今高楼林立,道路纵横,树木参天,环境优美,科研成果累累,科技人才济济,科研设施
2、完善,是我国唯一的综合型铀选冶科研单位。核化冶院科研发展的过程,即是我国铀矿冶发展的缩影。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时任二机部(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核工业部前身)部长刘杰,来我院视察简法生产二氧化铀和四氟化铀时说:“ 五所(核化冶院前身)的工作加速了试验第一颗原子弹的进程” 。1993 年核工业 老有所为研讨会上,已是耄耋之年的原二机部副部长李觉,紧握着我的手深情地说:“ 第一 颗 原子弹爆炸成功。五所是有功的啊,你们在核燃料和有机材料方面是做了贡献的”。我为我是第一代核化冶院人而感到欣慰和自豪。师傅领进门 修行在个人新中国成立不久,又经历抗美援朝战火的洗礼。国力薄弱,百废待兴。党中央高瞻远瞩,下决
3、心发展原子能尖端科学技术,搞核武器,捍卫和平。我毕业于 1958 年 9 月,分配到冶金工业部三司“专家工作组” 。六所(核化冶院、五所前身)正在施工建设,报到后被安排去三局(铀矿地质局),向前苏联铀矿鉴定专家学习,后又参加地球化学专家格拉西莫夫斯基教授“铀地球化学和铀矿物学”培 训班学习 。天有不测风云,在我国核工业刚刚起步的时候,赫鲁晓夫背信弃义,单方面撕毁合同,在 1960 年 8月前撤走全部专家,带走全部资料,企图把我国核工业扼杀在摇篮里。遵照党中央“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 的指示精神,攻克神秘而又陌生的原子能尖端科学技术。任务急,工作量大,如何配合铀选冶工艺试验研究,心里没有底
4、。我们边干边学,变压力为动力。只争朝夕,如饥似渴地跑北京图书馆、去相关科研单位参观学习,借助有关方法,去粗取精,为我所用。五工地核化冶院从这里腾飞1958 年 8 月 30 日,中共中央决定冶金部三司更名为二机部矿冶局。随后不久,冶金工业部北京第六研究所更名为二机部北京第六研究所。1958 年 9 月 16 日“专家工作组” 从有色院迁入 现址时为北京市通县南门外九棵树。冶金工业部第五工程处承担对冶金工业部地质干部学校校舍实施改造施工,称为“五工地” 。这里杂草丛生,地面凹凸不平,坟头随处可见,蚊虫乱舞,蛙叫蝉鸣此起彼伏,时有野兔、蛇、刺猬出没,四周铁丝网围着,重要部位都有警卫把守。因保密与外
5、界几乎没有联系。交通十分不便,没有公交车,偶尔有辆马车从大门口京津公路驶过。我们男单身宿舍设在 19 栋平房区,大间 18 平方米住45 人,小间 14 平方米住 34 人,每个房间除每人一张床外,还有一张共用的二屉桌。 “专家工作 组” 食堂是用芦苇搭建的,坐落在接待楼前的大杨树西南。所内没有浴室,洗澡需步行 40 多分钟到新华大街浴池,看电影需步行 1 个多小时,到西海子公园东门的通县电影院。若去北京办事需步行 40多分钟到西大街乘公共汽车,或到通县南站乘通县至北京的火车,每天只能往返一趟。院内道路还没铺好, “刮风一身土,下雨两脚泥” 是真实 写照。为了把实验 楼早日投入使用,所长带领全
6、所百余名职工参加挖沟(铺设上下水管道和暖气管道)基建施工劳动。白手起家 从零开始1959 年初,由原教学楼改建而成的实验楼(称为 1 号楼),由原学员宿舍改建而成的实验楼 (称 为 2、3 号楼),由学校食堂改建而成的水冶扩大试验厂(称为 1 号厂),以及选矿试验场(5 号厂)相继竣工交付使用(现已全部退役拆除)。我所在的岩矿鉴定(铀工艺矿物学研究)实验室,位于 3 号楼东端,油漆未干,便着手试验室筹建工作,四面徒壁,一无所有。前苏联援建配套仪器设备偏光显微镜和反光显微镜已到货,无处安放,我画图设计由木工厂加工制作了六张类似两头沉的显微镜工作台,一直使用到 1997 年院领导撤销岩矿鉴定专业为
7、止。没有椅凳,我们就坐在仪器包装箱上观察显微镜。当我们把第一份鉴定报告送给所领导时,时任所长的陈汉明同志,为之动容,当即把他办公室四把木板椅送给了我们。我们一边工作,以边添置试验器材和试验设备,很多实验器材和设备是我们自己动手设计制作的,虽不美观但很适用。先后建立磨片室、显微镜室、矿物分离室、模拟工艺条件进行酸、碱浸出,电渗析、微型高压釜单矿物加压浸出室等。矿物分离方法有:电磁分离、重液分离、介电分离、离心分离等等。1984 年订购法国 CAMECA 公司制造的电子探针分析仪,微区微量分析手段得到加强,如虎添翼,又好又快地配合铀选冶工艺试验研究,取得了可喜成果。液体核乳胶显微放射性照相,是研究
8、含铀物料(铀矿石、浸出渣和含铀煤灰等)物质组成和铀赋存状态重要手段。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原子能所何泽慧研制液体核乳胶成功,打破了外国封锁,才得到有效应用。那时,交通十分不便,为了试验需要,我们提着装着冰块的保温瓶,先到天桥长途汽车站,换乘开往房山县坨里的原子能所购买。或到北京火车站乘火车到天津乳胶厂购买。经反复试验,不但解决了铀矿石光薄片液体核乳胶显微放射性照相,还成功的应用于粒度只有数十微米的含铀物料的液体核乳胶显微放射照相。更加有效的配合铀选冶工艺流程探索酸、碱用量大,铀浸出率低的原因。从机理方面探讨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从过去单纯的岩矿鉴定跨越式的发展为铀工艺矿物学研究。上世纪七十年代
9、至八十年代初,撰写的科研报告和科技论文在核工业系统和全国工艺矿物学术会议交流,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是我院科研工作的鼎盛时期。前人栽树 后人乘凉“星期天义务劳动 ”这 个词,现在听起来有些陌生。 刚建院时却司空见惯。当我们在盛夏酷暑漫步在林荫大道上,感到凉爽惬意的时候,是否想过那遮阳的参天大树,是四五十年前的团员和青年们利用星期天,义务劳动,一棵一棵栽起来的。当年轻的朋友们在路南生活区灯光球场玩得兴高采烈的时候,是否想过这里原先是一个大臭水坑,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团员青年们用了好几个星期天,把臭气熏天令人作呕的污泥一锹一锹的挖出来,一筐一筐抬走,再用新土填平夯实后修建起来的。当年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如
10、今已是满头银发,步履蹒跚地安度晚年。大力协同作好这件事“大力协同作好 这件事 ”是毛主席为发展原子能尖端科学技术时的批示,现代用语叫团队精神。核化冶院发展到今天,是全院职工大力协同,共同努力的结果。从零开始,白手起家、边筹建、边学习、边试验研究。为完成党中央的重托,全院一盘棋,集思广义,取长补短、日夜奋战,克服粮食供应不足,物质供应匮乏,职工营养不良引起浮肿等诸多困难,又好又快地用简法生产出数吨二氧化铀和四氟化铀,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大大缩短了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时间,为我国核事业做出重大贡献。是我院科研发展史上耀眼的闪光点。对难处理的铀矿资源酸耗大,浸出率低等科研项目,院领导挂帅,组织攻关工程项目组,打破科室界限,不同专业联合攻关,均取得不菲成果。在建党 90 周年的庄严时刻,回忆核化冶院初创时印在我脑海里难以忘怀的几件事。一是美好回忆,二是共勉。事业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现在科研环境优越,仪器设备先进,计算机广泛应用,网络时代足不出户便可调研,真可谓今非昔比。衷心祝愿年轻科技工作者们,珍惜今天的大好时光,为核化冶院的持续发展再铸辉煌。2011 年 5 月 12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