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国税局当前纳税评估工作调研报告 1、职能定位不准。我们有些同志,评估任务下达后,第一件事就是通知企业财务人员准备账簿凭证,“很有敬业精神”地从头至尾仔细检查一遍,虽然精神可嘉,但无形中你的工作已经“越界”了,不单单在未下规定文书情况下调账、查账有违反工作规程之嫌,而且一旦在账面上发现了问题,往往评估人员根本无权处理,自我束缚了工作手脚。评估工作规程所规定的“纳税评估工作不做系统查账”其实就是规范评估工作的一条重要依据。评估工作注重的是借鉴内外部信息从“轮廓”上评价判断是否存在涉税疑点,细节问题要靠纳税人自查和稽查人员检查实施来落实。职能定位不准不利于纳税评估工作
2、长远向更高水平上发展。 2、评估数据库内容匮乏。纳税评估的主要数据来源包括。一户式信息、管理员日常管理所掌握信息、上级发布信息、地区经济指标等。目前管理员所掌握的以上信息还远远不够,能够真正用于纳税评估的也不多,往往是一边评估一边采集信息,科学性、可信度低,就有可能造成评估判断失准,制约工作质量。 3、评估结论定性不准、处理不规范。评估工作进行到一定程度,会使一些问题“浮出水面”,对发现问题的定性又成为工作的难点。现行征管法自2021年5月颁布实施,第63条对偷税定性做了明确,从法理上说主观故意是必不可少的构成要件,而对非主观故意造成少缴税款如何定性处理却缺少必要的明确,只是在第52条第二款规
3、定:“因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计算错误等失误,未缴或少缴税款的,税务机关在三年内可以追缴税款、滞纳金;有特殊情况的,追征期可以延长到五年。”与对偷、逃、骗、抗税的无限期追征的不同似乎看到一点两者的区别但又不明确,无助于对定性的界定。因此在实际稽查工作中往往对少缴税款问题几乎一律定性为偷税,除补缴税款、加收滞纳金外,还要处以一定数额的罚款。于是有些人就形成了这样的认识:一方面,稽查检查发现的少缴税款问题全部是偷税,而对评估发现的问题,由于“计算和填写错误、政策理解偏差错误允许纳税人自查纠正”,在不做严格要求情况下即统统可以自查纠正,从而随意处理。从评估工作开展初期各地发布评估案例情况看,这一现象存在
4、不少;另一方面是投鼠忌器,为规避责任对发现少缴税款问题一律倾向移交稽查,而其中真正属于应该移交的却不多,牵扯了稽查部门工作精力。 4、监督制约不够到位。如案件是否移交稽查、自查补税是否到位、同类问题是否重复出现、典型问题是否引起全面重视等等,后续的监督管理手段还没有跟上,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评估工作质量,也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有关问题的出现,不利于纳税评估对税源管理质量提高的促进作用充分发挥。 以上内容仅是本人目力所及范围内对评估工作的浅显看法。对解决以上问题,总结了以下几条建议: 1、健全工作制度,规范管理员工作行为。要将纳税评估工作程序上的规定做进一步完善,严格限定评估人员行为尺度,到位不越位
5、地做好本职工作,准确发挥好在协调联动机制中的“环节”作用,切实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2、建立完善的纳税评估数据库。已经正在开展的建立评估模型工作就是很好的做法,但还需要延伸,应该在纳税人生产经营初期就开始建立起动态的信息搜集机制,将其列为管理员日常的一项基本工作,不断充实数据库内容,经过筛选、实践、甄别,最终存储有价值信息,以利长期指导工作实际。 3、进一步明确法规内容适用范围。由于有些规定内容比较“骑墙”,于是就出现了两种极端现象,一方面为了追求评估成绩,打“擦边球”以评代查,另一方面谨慎从事一概移交。究竟哪些情形可以定性为“计算和填写错误、政策理解偏差”呢。根据现行规定几乎没有人敢说可以对任何情况做出准确判断,况且同样问题稽查发现与评估发现处理结果不一样的情况客观存在,建议上级对有关规定做进一步明确。 4、进一步发挥评估评审工作作用。可以借鉴稽查审理工作方法,在评估办结环节严格把关,远比进行评估复查对整体工作的促进作用要大,有利于创建和谐工作局面,而且在评审环节认真分析有关问题、充分听取各方意见更有利于改进征管措施。 第 3 页 共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