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必备」教学设计方案.docx

上传人:战神 文档编号:12739904 上传时间:2022-04-0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8.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备」教学设计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必备」教学设计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必备」教学设计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必备教学设计方案 【必备】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编九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大公报的喜爱之情,体会作者对文学、真理等不懈追求的精神。 2、学习心理描写,体会心理描写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体会心理描写的作用;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把握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1、朗读课文,画出优美词句。 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不学无术 不屑一顾 异想天开 责难之词 无微不至 3、再读课文,写出课文主要写一件什么事。 4、画找出文中几处心理描写的地方,读一读,体会句子要表达的意思,感悟心理描写的作用。 (例:最后一段,作者用一种愉悦的心情写出了自

2、己的闲适与满足,实际上是作者苦中求乐的心理,是作者的一种自我解嘲。这样写,可以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无奈和悲哀。) 5、细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并简要回答: (1)我为什么一定要订阅大公报? (2)我怎样裱糊房屋?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3)用心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你读后的感受。 6、质疑问难,交流研讨。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一、拓展习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理解感悟 1、指名分小节读课文,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2、请生自由读第一小节(可以边读边看图)找一找文中都描写了那些景物 师小结:这是我们在北海公园的湖面上荡起双桨,小船儿轻轻的地推开波浪,周围是白塔、绿树、红墙构成的美丽景色。此

3、时我们的心情怎样?(学生自由说一说,然后朗读体会) 3小组合作学习二、三小节(在小组里说一说本小节的内容,议一议该怎样读,读一读,评一评) 4汇报交流 (导入)阳光明媚,我们在湖面上荡起双桨周围是白塔、绿树、红墙构成的美丽景色,我们荡舟水面,尽情欢乐,这样的童年生活幸福吗?是“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的生活?” 小组讨论汇报,师引导学生体会我们幸福生活的,渗透学生爱党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过渡)是啊!正是有了我们伟大的祖国和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我们才有了这么幸福快乐的童年。 四、开展竞赛 激发兴趣 让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开展朗读比赛,可采用个人或小组的形式,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五、美读课文 升华感情

4、1、朗读表演 师:在朗读比赛中,你们用最美的声音读出了优美的诗歌,我想如果加上自己喜欢的动作,进行表演朗读,相信你们一定会更快乐!试一试吧! 2、学生自由表演朗读2、请学生上台表演,在他们表演的过程中其他学生给予配音,最后进行评价。 3、指导背诵 师:那么优美的诗歌,那么幸福的童年生活,大家想不想把它记在心里,作为一个永久的美丽的回忆呢?试一试背一背吧! (1)师生比赛背诵诗歌,看谁背的快记的牢。 (2)师生分别进行配乐背诵并请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3)全班同学配乐齐背诗歌,没有背过的同学可以看书读。 4、学唱歌曲 (1)播放(让我们荡起双浆的歌曲及动画)请学生欣赏。 (2)请会唱的同学先唱。

5、(也可以请会唱的同学教其他同学) (3)学生跟录音机唱。 (4)师:幸福的生活是属于我们的,让我们尽情的唱起来吧!(学生配乐齐唱歌曲) 六 、扩展想象 进行写作 放音乐,请生闭上眼睛想象,在童年中你还度过了哪些快乐的时光。(可以用自己的话写一写,也可以照着课本写首诗歌) 七 、记忆生字 指导书写 (出示:在田字格里出现“桨 映 塔 墙 悄 愉 尽”。 1、观察字形怎样写才好看。 重点指导“桨”“愉” 通过换部首让学生区分“奖 桨”“愉 偷”。 “桨”的右上角是“夕”不要多写一点。 2、生自由练习。 3、师生评议,展示好的作品。 4、出示“语文天地”中“抄一抄”的第一行词语(倒映 环绕 飘荡 凉

6、爽尽情),请生抄一抄(还可以请生再摘抄一部分自己喜欢的词语) 八、总结 学习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谈) 九、作业 (1)把这首歌唱或背给父母听。 (2)把自己所写的童年幸福生活读给父母听。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认识到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魄,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长城的气势和自豪感。 3激发探究我国世界遗产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感情,培养他们保护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的意识与习惯。 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长城的知识资料,准备中国地图、长城的图片、挂

7、图。 学生:搜集关于长城的历史知识、故事传说或图片资料;自学生字、生词,读通课文。 教学课时:2 第一课时 一、破题入手,字面理解 1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所了解的长城是什么样子的。 出示长城图这就是长城 2每年来到长城游览的游客不计其数,大家请看图,沈老师也两度登上长城,分别是91年和20xx年。 来长城的游客中有许多国家的领导人,他们游览了长城后,都发出了由衷的赞叹,请看: 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以色列前总理拉宾 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美国前总统尼克松 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其它地方我从未见到过类似的杰作!俄罗斯总统叶利钦 指名读一读齐读 读着这些外

8、国元首送给咱们长城的题词,你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二、长城的直觉梳理 1通读全文 师:请大家就带着这样的心情、这样的感受,来一起学习17 长城。 在学习课文之前先要把这些词读正确: 峻峪屯 这是课文中出现的一些新的词语,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 下面就请同学们初读课文,做到不漏读、不错读,并想一想,课文哪些部分写的是长城的“长”,哪些部分写的是长城的“城”?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交流反馈: 长:课文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课文 城:课文第二自然段 指名读课文 从什么地方看出作者登上长城?第三自然段的第一句话。 接下来的三、四自然段是写什么呢?指名读 这些是

9、作者看到的吗?是作者的联想和感受。 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对长城进行观察的?鸟瞰长城是远景近观城墙是近景,作者从远到近地观察长城。 文章又是按怎样的结构安排的?先描写鸟瞰长城,再描绘近观城墙,最后写自己的联想和感受。 三、细读课文,语感理解 下面我们随着作者的游览顺序来细细地读读课文 1请看图片(长城远景图) 我们平时描述群山状态时,会用到哪些词语?(峰峦起伏重重叠叠、崇山峻岭)简笔画 建筑在群山之巅的长城,随着山势的走向,长城是怎样的状态呢?(蜿蜒起伏盘旋、起伏迂回、连绵不断、气势飞扬)简笔画 请你读一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你想读出长城的什么?(长蜿蜒盘旋)(至少三人) 长龙的比喻理解明长城

10、图 师补充:简介长城的历史长城经过的九个省市自治区,感受长城的长。 我们大家一起再来读一读这部分,把长城的长、长城的蜿蜒盘旋的气势读出来。 2学习第二自然段 导语:古老的长城,守卫着中原大地,保护了民族的安危,在一万三千多里的长城中,最为壮观的是北京八达岭长城,这里山势陡峭,城墙坚固。我们随着作者走近长城,细细地观察一下吧。 指名读,思考:我们随着作者登上长城近看长城,你获得了哪些信息?高大坚固气魄雄伟都可 材料:条石城砖 高大:五六匹马可以并行,我们并不熟悉马,用具体的数字来说,是5、6米宽;高有810米。(与教学楼比较) 你了解课文中写到的关于长城的一些特定的词语吗? 什么是城台、垛子、射

11、口、瞭望口? 画一截高大雄伟的长城,指出垛子、射口、瞭望口等具体的位置形状。 这些部位有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联想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3学习作者联想部分 作者也是与我们一样,他也想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他还联想到什么? 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凝结而成 想象古代劳动人民在建造万里长城时会遇到哪些困难。 读: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四、小结 游览了万里长城,你想对谁说?说什么? 五、作业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标】 、认识个生字。 、想象兵马俑的神态与气势,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理解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教学难点】

12、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用具】 课件。 【课时安排】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猜一猜,他是谁?(示秦始皇像)说说你对他的了解。 在年的春天,西安临潼县农民杨志发和别人一起去秦始皇陵东侧约公里的地方抗旱打井,结果一个镢头下去,竟然发现了世界第八大奇迹的读课题秦兵马俑。 (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秦始皇是学生耳熟能详的名字,而秦兵马俑与之关系密切,课开始由他引入,能拉近学生与历史人物和时间的距离,了解学生的课外知识及对秦始皇的评价。老师讲的故事穿插其中,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引出课题。) (设计理念:兴趣是学习的基础,也是最好的老师。语文学习要充分利用学习的资源。教师要拓宽文本的

13、思路,给学生创造一个新的学习空间。) 二、初读课文 、快速、自由的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读顺每句话。 学生自由读。 小结评:读书认真,非常用心,有的摇头晃脑,读得入情入境。 、检查词语读音: (出示课件) 师:老师检查一下难读的生字,看看哪只百灵鸟的声音最响亮,读的最准。 过程评:音读准了。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是要了解课文的大意,用快速自由读的方法最合适。读有要求,首先应做到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学生自由读的时候教师仔细观察情况,读完评价表扬,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检查字音时针对学生表现要及时评价他哪个字音读准了,如:翘舌音读准了,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警惕。百灵鸟可以说是拟物法,把学生比作百

14、灵鸟也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读时大声,响亮。 ) (设计理念:留心观察课堂,评价除了激励也包含提示学习的方法。兴趣始终要贯穿课堂。) 小结评:同学们真棒,这些生字一点也难不倒大家。 、下面让我们回到课文,再次快速的浏览课文,找出高度概括兵马俑特点的句子。 (出示课件)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思考问题。 即评:能抓住老师提问的关键词来读课文。 、指名读句,这是什么句?有什么作用? 、读生字时老师发现了不少出色的百灵鸟,现在看看有哪些聪明的小博士能根据这句话提出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来。 (星级评价) 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兵马俑规模宏大? 课文中重点介绍了兵马俑的几种类型? 兵马俑的个性鲜明表

15、现在什么地方? 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自己先认真读读、段 、四人小组再合作讨论问题 (设计意图:生字的学习回到课文,要直奔重点问题,让学生质疑,发挥学习的自主能动性,星级评价是肯定学生积极动脑,表扬提问的质量。小博士的称号让学生有提高身份和兴趣的感觉。 ) (设计理念:读有变化,浏览才有思维的空间。学习兴趣的温度适时提升,有序变化。) 三、汇报检查 、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兵马俑规模宏大? 、作者用什么方法写的? 、假如你在博物馆,看到这么大的展厅里站着的一行行,一列列兵马俑排成的巨大军阵,你会想到什么? 师:对,他就像是秦始皇当年统帅的一只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大军。 、课文中重点介绍了兵马俑的

16、几种类型?老师这有几副图,请大家仔细观察,结合课文猜一猜,他们是什么俑?你怎么猜出的? 、兵马俑的个性鲜明表现在什么地方? 师:因为兵马俑的神态各异, 所以才显得个性鲜明,每个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比读句子。 学学作者仔细端详,用句式说话练习。 (设计意图:三个问题紧扣文章的主题,汇报时却不能千篇一律,形式必须多样,学生才能持续学习的兴趣。所以本小节采用了联想法、猜测法,比读法,既充分理解课文,又为学生创造生动变化的学习空间。 ) (设计理念:以生为本,以读为本,尊重学生,张扬个性。) 、法国总统说:世界已经有了大奇迹,秦兵马俑的出现可以说是世界的第八大奇迹。不看金字塔,不算到埃及,不看秦

17、兵马俑,不算到中国。 、读文中赞美的句子。 、(看视频课件)你最想说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前面文章的学习,学生情感的堆积,到此时用法国总统的话引出文中赞美秦兵马俑的句子,再从文中拓展到录象资料,亲眼目睹,身临其境感受,把对秦兵马俑的喜爱和民族自豪感引发到最高点,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 (设计理念:引用名言,随文拓展,激发情感。) 四、总结全文 五、作业 做小导游向家人介绍秦兵马俑 【板书设计】 秦兵马俑 举世无双 享誉世界 【课后小结】 为了上好本课,我给自己总结了八个字深挖、揣摩、修改、提升。虽然备课的过程很痛苦,但课后感觉收获很大。课前,我常为了一个问题跟自己较劲,反复修改,直到感觉适

18、合学生的视角和能力水平为止。为了找好一张图片,只要有时间我就上网查资料。本课的所有教学环节和过渡语、评价语也是独立思考和精心构思的,确实应了千锤万凿出深山那句诗的意思。上完课后,我第一次自己作了反思,梳理教学过程,把设计意图和设计理念总结出来,这样做很好地积累了经验,也可以找出不足之处,提出努力方向。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在诵读中理解诗的意境,背诵此诗。 3、情感与价值观: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重点、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品味诗中的美点。 【板书设计】 望岳 杜甫 远望绵延

19、高耸 近观神奇秀丽 热爱 细看胸怀浩荡、眼界开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登过泰山吗?站在泰山之巅,俯瞰群山,感受如何呢?唐代大诗人杜甫却另有一种感受。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一下他的佳作望岳。 二、背景和作者简介(略) 三、齐读本诗二遍(要求声音响亮,读音准确,停顿正确。) 四、理解此诗的意境 讨论: 1、这两联望的角度有什么不同?诗人是怎样表现泰山的高远幽深、神奇秀丽的?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篇以设问起句,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而未得亲历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岱宗。夫如何,到底怎么样呢?夫,在这里无实在意义。接句自问自答,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

20、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都,绵延不绝。齐鲁,春秋时两诸侯国,后用为该地域的简称。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都,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这一句是远望,摹写泰山卧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晓的景象写泰山高耸云端、万仞摩天的高伟雄俊。这里是近望,赞叹大自然把天地间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两大部分:阳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这奇伟壮观的景象真是鬼设神施,造化所钟。造化,指天地自然。钟神秀,天地间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钟,聚集的意思。 2、这两联望的角度又有什么不同?诗人是

21、怎样抒发情感的? 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这两句是想像之辞。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使之豁然开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这两句写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荡胸,心头涤荡,胸襟为之开豁。荡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层云叠起,冲击涤荡着心胸,胸襟为之开豁。决眦,眼睛睁大,眼角欲裂,形容极力张大眼睛。眦,眼框。入,收入眼里,看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结尾两句写有望岳而引起的决心。因泰山之雄伟而引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会当,应当,一定要。凌,登临,登上。绝顶,最

22、高峰。览,俯视的意思。这两句既写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能开阔读者的眼界和心胸。 3、找出诗中的对偶句,分析它们在结构上的特点,模仿着写两组对偶的句子。 小结:这首诗层次清晰,形象鲜明,写景抒情,交相辉映,通篇写望而不著一个望字,含蓄蕴藉又自然开朗。始终在研词炼句方面颇见功夫。 五、课上练习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2、填空: 望岳中富有哲理的诗句是_,_。 3、背诵这首诗。 六、学习小结(学生自己归纳)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第三册80页例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编制8的乘法口

23、诀的过程,了解8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2.理解8的乘法口诀的意义,能记住8的乘法口诀,并能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的计算. 3.会用8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通过编制口诀,培养学生运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知识. 5.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图,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背6、7的乘法口诀. 2.师生对口令.如三七( ),( )十二. 抢答;并抽问算式的意思.(电脑演示) 36 65 72 17 二、学习新课. 教师谈话:我们已经学习了2-7的乘法口诀,今天我们要根据以前学习口诀的经验.自己来学习8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24、8的乘法口诀) 1.准备题(学生制作卡片) 拿出8张卡片,在第一张上写8,然后8个8个地加,一直加到64,把每加得的数分别写在一张卡片上,按顺序摆好.(课件演示) 2.观察、并回答. 你能用乘法算式表示吗? 根据卡片的排列顺序,你能编几句口诀吗?先想想,并把你编的口诀写到练习本上,然后在同桌交流.(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其余学生进行较对) (电脑演示) 18 =8 81=8 一八得八 28=16 82=16 二八十六 38=24 83=24 三八二十四 48=32 84=32 四八三十二 58=40 85=40 五八四十 68=48 86=48 六八四十八 78=56 87=56 七八五十六

25、88=64 八八六十四 3.课件出示: 提问:24是几个8相加得来的? 五八四十是什么意思? 56是由几个8相加得来的? 4.揭题.齐读口诀.点题-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8的乘法口诀.(板题) 三、观察实践,巩固新知. 1.学生列式,主题图.看第一组有几个人,这是几个8?怎样列式?(学生回答) 并让学生独立列出2个8,3个88个8的乘法算式. 2.找8的乘法口诀的规律.指算式,这组题有什么特点?(被乘数都是8,乘数一道比一道多1,积一道比一道多8) (课件)记住这个规律,可以帮助我们记口诀.比如,忘了四八三十二这句口诀,谁知道可以怎么办?(想相邻的口诀,三八二十四,24+8=32;或者想五八四十,

26、40-8=32) 3.记口诀.看卡片口算,说出用哪句乘法口诀 (课件出示) 85= 84= 82 = 87 = 81 = 83= 88= 86= 4.背口诀,体会一下哪几句最难背.自己重点记这几句. 5.对口令.师生之间对,学生之间对. 6.填适当的数.(课件出示) 7( )=56 8( )=32 8( )= ( ) ( )=24 (最后一题鼓励学生用想出多种答案) 7.数学游戏:摘苹果(课件演示) 春天到了,我们给果树浇水、施肥,秋天苹果获得大丰收,哪个同学愿意帮助摘苹果。 (可以画一棵苹果树,结满了苹果,苹果上面写得数,以8的乘法口诀得数为主,也可以有前面学过的题。有6个筐,每个筐上有四道

27、乘法算式,没有得数。每组派一个代表,摘一筐苹果,即算出算式的得数去摘苹果,贴在等号后面,本组同学可以帮助,看哪组摘得又对又快)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怎样学到的,学得高兴吗?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设计理念】 课文讲述面对成千上百的小鱼儿被海水送进了海滩上的浅水洼,人们的反应各不相同。本文设计的核心是以诵读为手段,挖掘学生的情感。在教学中以读促思,以读悟情,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通过学习让学生感悟到生命的可贵,懂得珍惜和尊重生命。 【教学目标】 、认识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认识到:人和自然界的其他生灵有着相互平等、相互依存的关系,应该相互尊重

28、,和谐共处。 、了解比较男孩儿和男人的不同做法,进一步树立保护小动物,珍惜和尊重生命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珍爱和尊重生命。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师:天空是小鸟的家,小鸟在蓝天上自由自在的飞翔;泥土是花朵的家,花儿在阳光下高兴的吐露芬芳;大海是小鱼的家,小鱼在水中快乐的嬉戏躲藏。(播放多媒体课件:鱼在水中游玩)看!小鱼在水中多快乐呀!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平静的海面突然风吼浪号,鱼儿被海浪冲到了沙滩上的浅水洼里,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受?它们的命运如何呢?通过学习浅水洼里的小鱼这一课,相信大家会有所感悟。板书课题浅水洼里的小鱼(指导书写)。 二

29、、初读课文,快乐识字 、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初读课文后,有什么感受? 、再读课文,想象,假如你此时此刻就是浅水洼里的小鱼,你会有什么想法和感受? 、读第一自然段课文,此时你有什么话想说?心情如何? 师: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再读第一段课文。 、感情朗读。 三、创设情境,读文识字 师:刚才,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谈了自己的体会,要想更深入的理解课文,必须把课文读通,读好。因此,我们得首先解决生字关,同学们有信心吗? 、开展读书比赛活动: 老师讲清比赛规则及要求。 学生自主读书,在读书中学习生字。 小组内相互评议。 、全班交流: 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评价。 再读。 、验收生字掌

30、握情况: 注音开火车读。 去掉拼音再读。 组词,说话练习。 四、指导书写 五、布置作业 查资料,了解小鱼生存所需要的环境。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中的一些生字词。 2、理解文章中部分实词的活用和虚词的意义。 教学重点: 1、体会本文写景的特色。 2、对比、反衬的手法。 教学难点:同上 教学设想: 以读代讲,指导学生熟读课文 课前准备: 预习作业: 1、初读课文,找出你不熟悉的字,加以解决。 2、在解决生字的基础上,读顺课文。 3、回忆西湖游记二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可以由回顾单元提示中的本文与前两课的不同入手。 二、检查预习 1、字词认读强调:(1)部首的字

31、:髻、鬟、鬣。补充:鬓、鬈、鬃等字,都与毛发有关系(可由学生自己发现其中的规律)。 3、注意下列字的读音:廿 鹄 鬣 茗 蹇 髻鬟 曝 呷 恶 堕三、 熟读课文: 1、将生字带入文中,自由大声朗读一遍,熟悉生字。 2、同桌互读互听,可以将文章分开,一人读一半,互相挑刺(可以从生字和断句方面。) 3、点读,(可以选择一男生和一女生赛读,剩余男女声侧耳倾听,注意长句的断句。) 老师强调长句的断句:(1)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2)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4、齐读熟悉。 三、译读: 1、自读自译方式:对着课文大声说译文,借助注释并调动原来的文言知识积累。 2、静悟:老师读译文,学

32、生看课文。边听边领会。 3、齐读巩固 4、点画重点注释(老师自己决定) 四、当堂作业 强化记忆生字词第二课时 五、赏读 1、导入 会晤作者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号石公,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人。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先后担任过吴县知县、京兆校官等,中间两度告归。晚年定居沙市(今湖北省沙市)。他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公安派的代表作家。兄弟三人中,也以他的才气和成就最高。他的散文力求自由解放,给人以清新活泼的感觉。有袁中郎全集。背景回放袁宏道始终无意于仕途,他万历二十年(1592)就中了进士,但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他曾辞去吴县县令,在苏杭一带游玩,写下了很多著名的

33、游记,如西湖游记二则等。他生性酷爱自然山水,在登临山水中,他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个性得到了张扬,创作的激情也格外高涨。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由于所任职务比较清闲,使得他有空闲寄情北京附近的山水。本文便写于此时。以上两点可以由有参考资料的学生讲解。教师导入语:西湖游记中描写西湖全景的名句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波光如绫,温风如酒(可以先由学生自己回忆)。袁宏道生性酷爱自然山水,写景偏重表现自然之美,满井游记也有这样的特色。 2、默读课文:要求:(1)用欣赏的眼

34、光读课文,说出自己的发现或提出一个有发现意义的问题。(2)同桌或者前后位的同学互相交流讨论。 3、探究(1)本文写的是初春之景,初字在文中有哪些体现?目的:体会作者那颗善感的心。(2)你能试着发现本文在写景状物上有哪些特点吗?试试看谁最具备发现的眼光!最具备科学家的头脑!目的:积累学习写景方法。特色探幽:明确白描的手法。作者写景,不堆砌词藻,没有夸张、渲染和烘托,而是用极为简练单纯的笔法将其勾勒出来。如作者写柳条,只用将舒未舒,柔梢披风8个字,但柳芽刚吐、枝头鹅黄嫩绿的风韵,以及杨柳的动态美都活生生地再现了出来;写麦田,用浅鬣寸许个字便表现出初春麦苗的特征,文字也极为简练。这种简练的白描,有赖

35、于作者对景物细致入微的观察。拟人的写法。把景物拟人化,可以增加景物的动感或灵气,也便于在景物描写中渗透进作者的感情色彩。我们来看作者对鸟和鱼的描写: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鸟的羽毛和鱼的鳞鳍之间都洋溢着一股喜气,这首先是因为作者心头荡漾着春天的喜悦。生动的比喻。文中的比喻主要是用来写景的,如用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来比喻明亮的春水,用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比喻积雪融化后的山峦,这两个比喻一气相通,由明镜而带出对镜梳妆的美人,显得优美熨帖,同时能让人产生美好的联想。本文中的比喻也有写人的,用若脱笼之鹄来表现自己终于得以出游的愉悦,真是再真切生动不过了。 4、理清线

36、索,强化记忆,争取背诵第二自然段。二、主题探寻这篇游记描绘了北京近郊满井一带美丽的早春景色,曲折地表现了作者厌弃都市官场生活而寄情山川草木的情怀。 三、基训巩固 作业 设计: 见知识盘点 教学设计方案 篇9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品味重点语句,理清思路,了解文章的新奇的构思。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感受作者对山里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前分组自习字词

37、,教学课件制作 山 中 访 友 字 词 jnghzhnzhxunch 幽径唱和湛蓝栀子玄奥清澈 Chn fi qiocu gun nng 禅心犬吠 憔 悴 树冠 凝静 “我”在山中主要拜访了哪些“朋友”? 答: 作者都是怎样称呼它们的? 答: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小组交流,导入新课。 1你从山中访友这个标题中读到了哪些信息?地点、事件、作者对朋友的感情情感:“访”( 喜爱、赞美、敬佩) 2通过我们对文章标题的理解,你们认为应怎样来朗读? 带着好心情,心里想着美好的画面,读得轻一些,美一些。读文章时,就好像我们在跟好朋友面对面地叙旧般自然、亲切、有感情。 今天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

38、情”,带着丰富的想象,跟随着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山中访友,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 (1) “我”在山中主要拜访了哪些“朋友”? 作者要访的都是自然界的朋友,它们依次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2)作者都是怎样称呼它们的? 古桥老朋友 树林知己 山泉姐姐溪流妹妹 白云大嫂 瀑布大哥 悬崖爷爷 云雀弟弟蚂蚁小弟弟 研读与赏析,走入文本。 配乐朗读,激发学生的感情。 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 大自然是人类的家园,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不是人类的朋友,愿我们每一个人都热爱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 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 找出描写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感情的语句。 作者与大自然是那样贴近,关系是那么密切,作者分别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细读课文,自主探究 事物 称呼 感悟/启示 古桥 老朋友 德高望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总是默默地为人们服务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解决方案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