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建筑工程学院教 务 处二一三年六月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 业 课 程 教 学 大 纲主编: 赵秉文编委:(排名不分先后)姜坪 周红燕 杨予 徐森 胡绍庆校对:楼笑梅 马杰前 言教学大纲是学校组织教学、选用或编写教材、指导学生学习以及进行课程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评估的主要依据。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124 号)精神,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成长成才需要,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和信息技术发展,深化教学改革,更好地落实 2012 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多类型多规格人才的教学工作目标,保证和提高教学
2、质量,教务处组织学院(部)对各专业的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全面的修(制)订。本次修订以专业为单位, 结集成册形成了这套课程教学大纲。每册大纲均包括该专业的通识课程(其中全校性通识课程独立汇编成册) 、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及实践性环节的教学大纲。在教学大纲的编写过程中,各学院(部)教学负责人、系主任承担了本单位课程大纲的编写组织工作,许多教师参与编写或审定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为该项工作的顺利完成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学校各级领导也对此项工作给予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课程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只是该课程的基本内容。我们期待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及时充实本学科
3、的最新成果,逐步形成教学特色,争创“精品课程” 。本套教学大纲汇编的完成还只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必将推动各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恳请各位专家、老师对本套课程教学大纲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在教学实践中及时改进、不断完善,为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铸造坚实的基础。二一三年六月目 录工程力学乙教学大纲 .1机械设计基础 A教学大纲 .7大学工程化学概论教学大纲 .13自动控制原理 B教学大纲 .17城乡建设防灾减灾教学大纲 .21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学科导论教学大纲 .26工程制图 A教学大纲 .29电工技术基础 A教学大纲 .33电子技术基础 A教学大纲 .4
4、0工程热力学(双语) 教学大纲 .47传热学教学大纲 .59流体力学 A教学大纲 .67建筑环境学教学大纲 .73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教学大纲 .78流体输配管网教学大纲 .84工程测量 B教学大纲 .90建筑概论 教学大纲 .95AutoCAD教学大纲 .100建筑电气教学大纲 .104建筑节能教学大纲 .111物业管理教学大纲 .116可再生能源应用技术教学大纲 .120制冷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126燃气供应工程教学大纲 .132建筑给排水教学大纲 .137空气调节教学大纲 .143建筑设备安装工程预决算教学大纲 .149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英语教学大纲 .153建筑消防工程(双语)教学大
5、纲 .167锅炉及锅炉房设备教学大纲 .175空气洁净技术教学大纲 .182空调制冷系统调试、维护和排障课程教学大纲 .185建筑能耗模拟与分析(双语)教学大纲 .189建筑设备自动化教学大纲 .194通风工程教学大纲 .200建筑环境测试技术教学大纲 .206供热工程教学大纲 .210建筑设备施工与组织教学大纲 .216暖通空调工程设计方法与实例教学大纲 .222燃气燃烧与应用教学大纲 .226燃气测试技术教学大纲 .231燃气工程施工教学大纲 .235燃气工程设计方法与实例教学大纲 .240燃气安全技术教学大纲 .243金工实习A 教学大纲 .247认识实习教学大纲 .251制冷课程设计教
6、学大纲 .255建筑给排水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258空调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261燃气供应工程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264生产实习教学大纲 .267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大纲 .271供热通风工程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274燃气燃烧与应用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277化工原理(材料化学) 教学大纲 .281化工原理教学大纲 .288化工原理(应化) 教学大纲 .296化工原理实验教学大纲 .305化工原理实验教学大纲 .309环境科学概论教学大纲 .3131工程力学乙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工程力学乙 课程代码:22537课程英文名称:Engineering Mechanics B课程类别与性质:通识选修
7、课总学时:64 学时(其中讲课 60 学时,实验 4 学时)学 分:4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普通物理面向对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开课系(室):土木工程系一、课程教学目标工程力学乙课程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知识结构中一门重要的通识选修课,是进一步深入学习专业课程的基础。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工程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计算,具备一定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为后继课程的学习以及将来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打下基础。通过工程力学乙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对静力学的研究对象刚体特性的认识,掌握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理解力系的等效和简化原理,要求学生熟练对物体
8、进行受力分析并求解平衡问题;在材料力学部分,要求学生能掌握该部分研究对象弹性体的受力特性,掌握轴力、扭矩、弯矩、剪力等内力图的绘制方法,掌握不同外力作用时材料内部应力的分布规律以及变形计算,并能从强度、刚度和稳定性方面对材料是否破坏做出判断。(一)知识目标通过工程力学乙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掌握静力学、材料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计算,熟练掌握平衡问题的分析与计算、外荷载作用下材料的内力分布规律和变形量的计算,具备比较宽广和扎实的力学分析基础知识,为后继专业课的学习以及将来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打下基础。(二)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获得如下能力:分析静力平衡问题的基本能力;掌握计算材料
9、内力和变形的基本方法,并具有相应的计算能力;一定的实验技能;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信心;主动探索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及创新意识。(三)素质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注意培养学生以下素质:透过问题看本质,探寻并善于抓住工程中的基本力学问题的素养;深入理解力学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掌握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手段,对各种问题能以多角度探寻解决问题的道路的素养;具有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合理地提出新思想、新概念、新方法的素养。 2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一)理论教学内容与学习目标知识单元 1:静力学基础参考学时:6 学时学习目标: 1. 了解静力学基本概
10、念;2. 掌握静力学公理及其推论;3. 掌握约束的概念、并能正确分析约束反力的方向及正确绘制受力图;4. 掌握物体受力分析的步骤和方法。知识单元 2:平面汇交力系参考学时:2 学时学习目标: 1. 了解平面汇交力系合成的几何法;2. 掌握平面汇交力系合成的解析法;3. 掌握并应用平面汇交力系的平衡条件。知识单元 3:平面力偶系参考学时:2 学时学习目标: 1. 掌握力对点的矩的概念及其性质;2. 掌握平面力偶和力偶矩的概念及性质;3. 掌握平面力偶系的合成方法及平衡条件。知识单元 4:平面任意力系参考学时:4 学时学习目标: 1. 掌握力的平移定理、平面任意力系向一点简化方法;2. 掌握固定支
11、座的特点;3. 掌握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条件和构件系的平衡。知识单元 5:材料力学的基本概念参考学时:2 学时学习目标: 1. 了解材料力学研究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2. 掌握可变形体的性质3. 理解材料力学的基本假设;4. 掌握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5. 了解工程构件静力学设计的主要内容。3知识单元 6:杆件的轴向拉伸和压缩参考学时:6 学时学习目标: 1. 掌握拉伸与压缩时杆件的应力与变形计算;2. 掌握内力图的含义和画法;3. 理解拉伸与压缩杆件的强度设计准则并能熟练应用该准则进行强度校核、截面设计和荷载设计;4. 掌握材料拉伸与压缩实验时的力学性能;5. 掌握应力应变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6
12、. 理解应力集中的含义。知识单元 7:杆件的剪切、挤压和扭转参考学时:8 学时学习目标: 1. 了解剪切、挤压和扭转的概念及其特点;2. 掌握剪切和挤压强度的实用计算;3. 了解工程上传递功率的圆轴及其扭转变形分析方法;4. 掌握剪力互等定理以及圆轴扭转时横截面上的剪应力计算方法;5. 掌握圆轴扭转时的强度设计方法。知识单元 8:梁的弯曲参考学时:10 学时学习目标: 1. 了解工程中的常见弯曲构件及其力学特性;2. 掌握与应力分析相关的截面图形几何性质;3. 掌握平面弯曲时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的计算方法;4. 掌握梁的强度设计准则以及斜弯曲、弯矩与轴力同时作用时梁横截面的强度分析规律;5. 了
13、解梁的小挠度微分方程及其积分;6. 掌握工程中采用的位移叠加法;7. 掌握简单的静不定问题的求解方法和梁的刚度设计方法。知识单元 9:应力状态分析与强度理论参考学时:8 学时学习目标: 1. 掌握平面应力的分析方法;2. 理解点的应力状态的概念;3. 理解应力状态中的主应力与最大剪应力;4. 掌握分析应力状态的应力圆法;45. 理解复杂应力状态下的应力-应变关系和应变能密度等概念;6. 掌握工程设计中常用的四种强度理论。知识单元 10:组合变形参考学时:6 学时学习目标: 1. 掌握组合变形的概念;2. 理解叠加原理及其在分析组合变形时的应用;3. 掌握斜弯曲构件的分析;4. 掌握偏心受压构件
14、的分析;5. 了解圆轴承受弯曲与扭转共同作用时的强度计算以及薄壁容器强度设计等工程设计方法。知识单元 11:压杆稳定参考学时:6 学时学习目标: 1. 掌握两端铰支压杆的临界荷载以及欧拉公式;2. 了解不同刚性支承对压杆临界荷载的影响;3. 掌握临界应力与临界应力总图及其工程用途;4. 掌握压杆稳定性设计的安全因数法。(二)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是工程力学乙课程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其基本任务是巩固和加深学生对不同性质材料在拉力和压力作用下的特性理解,通过实验操作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基本实验技能;通过实验数据的测定、分析和整理,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初步掌握处理工程问题的实验方法。实验项目:材料的拉伸压缩试验。参考学时:4 学时。学习目标:1. 通过对低碳钢和铸铁分别在拉伸和压缩破坏过程的观察和对试验数据、断口特征的分析,了解低碳钢和铸铁的力学性能特点;2. 观察低碳钢的拉伸过程,绘制拉伸曲线(P-L 曲线) ,了解低碳钢的拉伸破坏过程所经历的5 个典型阶段;测定低碳钢拉伸时的下屈服强度 、抗拉强度 、断后伸长率 和断面收sb缩率 ;3. 观察铸铁的拉伸过程,绘制拉伸曲线(P-L 曲线) ,了解铸铁的拉伸破坏过程;测定铸铁的强度极限 ;b4. 测定低碳钢压缩时的下屈服强度 ;s5. 测定铸铁压缩时的强度极限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