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族 民族风俗文化,白族自称“白和” “白子”“白尼”或者说白语的人,是中国西南边疆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少数民族,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贵州省毕节地区及四川凉山州。 白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彩。白族有本民族语言白语,史书上称为“僰人”、“白人”,明代以后称为“民家”。历史上白族曾经是云南最大的民族。,白族服饰 “苍山绿,洱海清,月亮白,山茶红,风摆杨柳枝,白雪映霞红”,这正是婀娜多姿、飘然若舞的大理白族服饰的真实写照。白族服饰最明显的特征,是色彩对比明快而映衬协调,挑绣精美,有镶边花饰,朴实大方,充分反映了白族人民在艺术上的高度才能。白族男子服饰差别较小,简
2、洁朴实;妇女服饰悬殊较大,既鲜艳,又素雅华美,往往是上身和头饰比较花俏,而下身又较朴素;姑娘和小孩服饰比较艳丽,中老年服饰比较淡雅。 “要得俏,一身孝”。尚白的白族,以白色作为服饰的基色。白族男子一般穿白衫、长裤、裹腿、草鞋、外罩黑领褂,或皮质或绸缎,俗称“三滴水”,腰系兜肚,下著黑色或蓝色长裤 。,白族头饰白族发型随年龄变化而变化。幼童以戴帽为饰,少女以花头巾、白缨穗、独辫发缠绕为饰,少妇以蓝布挑花头巾为饰,老年妇女则以黑布头巾为饰。白族姑娘头上带的头饰有有风花雪月之意。白族少女的帽饰,垂下的穗子是下关的风;艳丽的花饰是上关花,帽顶的洁白是苍山雪,弯弯的造型是洱海月。男子头饰简单。都用蓝、黑
3、色头。古时曾用八角巾作头饰。保山阿石寨则用7米多的长白布或黑布作包头。,风花雪月,白族服饰中的“族标”作用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白族人民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文化模式,而作为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白族服饰。其服饰艺术文化同样具有不能忽略的社会功能作用,即它对族人们的凝聚力,也就是它的“族标”作用。该凝聚力使白族人民得以生存、发展。费孝通先生说过:“为了加强民族团结,一个民族总是设法巩固其共同心理,它总是要强调一些有别于其它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的特点,并赋予强烈的感情,把它升华为代表这个民族的标志。”不难想象,如果没有这凝聚力,白族的先民也不能在这强族如林的条件下,走过那漫长的历程,并顽强地
4、生存下来而成为现代的民族。 大理白族自治州是一个以白族为主体民族的多民族的自治州。长期以来,形成了“民族小聚居,兄弟民族大杂居”的格局,其传统服饰看起来大同小异,实则不然,不论它们多么雷同,白族仍可从服饰上的特殊标记“族标”来识别其族属。,不同地区的白族服装,服饰内涵 白族人民爱花、善养花卉,同时也爱花花哨哨,不论男女都喜各种花形纹饰装点自己的衣服。大理传统的盛会“绕山灵”和剑川的“石宝山歌会”穿的盛装、新娘装、小孩满岁时的“压岁装”所绣的花形特多。但是一般的生活装的花形就不能太花哨,色彩的搭配要典雅得多,花纹的布局疏密相适,意在点缀,多为镶围腰边、袖边。使衣服充满朴素自然的美感。白族人民崇尚
5、白、青和紫。常以白、青为底用对比较为强烈的纯净线作素绣,认为白色是纯洁、庄严、光明的象征。而青色则是包含着希望、纯朴的感情。白也有代表大理苍山上的“白雪”;青却代表着“蓝蓝的洱海”有着宽阔的胸怀。青和白的搭配蓄意深刻,即做人要胸怀宽广、清清白白、光明磊落。大红大绿的色调是一种较为强烈的冷暖色对比,配色率直大胆,极富个性,表现出白族人民质朴爽快的性格。,服饰图案 白族服饰上的织绣图案。绚丽多姿,精美异常,是穿在身上的艺术,白族服饰是文明的窗口、民族精神的外化、社会制度的表征。同时也是一部感化了的白族文化发展史。 白族服饰的刺绣图案大致可分三大类:有树木花草等植物,有鸟兽鱼虫等动物,有日月星云石山
6、水等自然物。白族人民常把鱼、螺绣到衣襟或袖口上,给人以祥瑞之感。老虎代表着旺盛、勇武;龙则是人类祖先和护卫人类生存的神灵。 把这些动物的形态绣到衣物上作饰物,不仅起点缀作用,更希望能得到他们的庇护,荫佑肉体。在白族围腰下摆上常绣有许多并列在一起的老鼠形状的图案。当时由于白族的先民所生活的自然环境十分恶劣,人的生命常受自然界和猛兽的威胁,人类的生存、繁衍很成问题。白族的先民希望自己的生存和人类的繁衍能力如老鼠一般。,白族绣鞋刺绣工艺品。流行于云南大理。主要有三类: 其一为船型绣花鞋。以鞋体象木船得名。以船形为母体,演变出鸡冠鞋、鱼型鞋等。共同特点是:鞋头高翅,鞋尾留有尾扣,鞋帮全部刺绣。常用图案
7、有佛手、石榴、梅、菊、桃等花果及蝴蝶、青蛙、公鸡、蟹等动物。鲜艳夺目。 其二为圆口绣花鞋。即系带圆口布鞋,各地均盛行。仅在鞋头绣一组图案,如梅、桃、山茶等花卉,左右对称。上述两类为妇女穿用。姑娘从小即学,一双接一双,日积月累,到婚嫁时已数十双,甚至上百双。接新娘的队伍中有专人挑鞋,示新娘勤劳、能干。 其三为绣花凉鞋,男女青年穿用。采用雪白布面与布壳粘合,剪成所需鞋帮形状,滚上边,绣以几何图案或二方连续图案,以上革底,最后在鞋头钉上绣球。通常只在节日盛会或赶集约会时穿用。,白族姑娘出嫁的服饰 白族姑娘出嫁时要制一套首饰,有蛇骨链,三须、五须、银质挂链,悬上针筒、金鱼等饰物;还有金、银,玉、藤手镯
8、,纽丝锡,扁桃镯,串珠镯,小腿镯等。以玉器手镯和银质技链最为名贵,戴此二物者是已婚妇女的象征;还有各种戒指、耳环、管子、帽花、八仙、冠针、龙凤、蝴蝶、头排锁、围腰牌,顶圈等。现金、银、玉器首饰已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名贵手表。白族姑娘自制嫁衣,待到出嫁那天 穿在身上显示自己的才能与技艺。,大理的新娘服,白族婚俗“掐新娘” 白族人结婚有“掐新娘”的习俗,结婚当时,人们一哄而上掐新娘,掐的越多,新娘接受的祝福就越多。 新娘胸前戴有一面镜子,镜面朝上。据说,这面镜子正对着新郎的胸口,可以照出新郎对新娘是否真心,也有两人心心相印,白头到老的意思。白族姑娘结婚也流行哭嫁。不哭的女孩会被人骂不孝顺。当
9、然,哭完了眼睛很容易红肿,为了遮盖眼睛,新娘往往会带上一副墨镜。,白族的住宅建筑以“三房一照壁”为主,少数富裕人家也有“四合五天井”的布局。中间为堂屋,右边是父母长辈居住的屋子,左边是长子结婚时候的洞房,洞房的门上特别有意思,门口挂一个箩,箩里的镜子和符是驱邪镇妖的,一双筷子就是快快得子。婚房内回放有一把尺子和一把剪子,尺子是代表新娘持家有道,剪子是勤俭节约。,白族儿童服饰 白族小孩服饰中的帽子,有绣花的狮子帽、虎头帽,兔子帽、老鼠帽、青 蛙帽、鸡冠帽、鱼尾帽、姑娘帽等,一般都钉上银饰物。一顶帽子往往要几十个工才做成。衣裤有僧衣,绣花口水兜,绣花撑腰,绣花围腰,绣花被风,连袜裤,绣花裹背。鞋子
10、有绣花狮子头鞋、虎头鞋、猫头鞋、兔 子鞋、老鼠鞋、翅头鞋、船形鞋、蝴蝶鞋等。,白族建筑 白族民居的建筑,是白族工匠在长期的实践中,汲取中原汉族建筑的精华,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形成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基本建筑形式有:一房两耳,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还有两院相连的“六合同春”,楼上楼下全部贯通的“走马串阁楼”。建房在朝向上主要坐西朝东,少数坐南向北,多为二层楼房。屋顶曲线柔和优美,采用石板封檐防风,外墙山尖檐下有黑白画或彩色绘画;梁头雕饰多为龙头。廊下光线明亮,是休息、家务活动场所。,光看白族院落的大门就可以看出这家是男当家还是女当家,龙在上就是男当家,凤在上女当家。门上面有很多 壁画雕刻,每一
11、幅图都有其中的寓意,其中最有意思的是白族的瓦猫,它的作用是避邪纳福、镇宅之用,云南民间对瓦猫的神秘作用深信不疑。还有大理的房屋大都是东西坐向,当地人民认为东有洱海,西靠苍山,能使家族富足。,瓦猫用陶制作,造型为张着大口的猫,这猫已不是平时所见的猫,而是用夸张手法塑造的面目狰狞而又可爱的神怪。 瓦猫的使用有一定的规矩,并不是所有房屋都要安置。如果自己家的大门外正对的方向有庙宇高房,或正对着一家人的房屋,就会认为不吉利,被对方“戗”着,影响了自家的财运,甚至带来疾病或灾祸,为此,就必须在自家房的大门和正堂屋顶安放一尊瓦猫,瓦猫怒目相对,驱鬼避邪,消灾免祸。 瓦猫虽被冠以猫名,但却寓虎于猫,取虎凶猛
12、无畏之意,以达到镇宅的目的。我国古代,最早用于镇宅的门神是神荼和郁垒,唐代后演变成秦琼和尉迟恭。门神是负责捉鬼的,而消灭鬼的任务则交给了老虎,即由两位门神将鬼“执以饲虎”。把瓦猫设计成如猫似虎的模样,高踞屋顶之上,守家护院,可吞食一切来犯之鬼怪。这些镇宅瓦猫,以其慑人心魄的造型,显示出持久的艺术生命力。,我们在大理的时候,看到白族严家院中放置了几口大缸,对于它的作用有人猜是防火灾,有人说是鱼缸,它的功能十分神秘,其实它是白家人进行扎染的染缸。我们参观完严家大院后还去了一家扎染坊,看到他们进行制作的过程。扎染工艺十分考究,不过在大理扎染到处可见,就连吃饭的餐馆桌布都是扎染作品。,扎染技术,大理白
13、族扎染是白族人民的传统民间工艺产品,该产品集文化、艺术为一体,其花形图案以规则的几何纹样组成,布局严谨饱满,多取材于动、植物形象和历代王宫贵族的服饰图案,充满生活气息。其扎染分为扎花和浸染两个环节。扎花是以缝为主、缝扎结合的手工扎花方法,刻或细腻、变幻无穷。浸染采用手工反复浸染工艺,形成以花形为中心,变幻玄妙的多层次晕纹,凝重素雅,古朴雅致。 大理白族扎染以纯绵布、丝绵绸、麻纱、金丝绒、灯芯绒等为面料,目前除保留传统的土靛染蓝底白花品外,又开发出彩色扎染的新品种。产品有匹色布、桌巾、门帘、服装、民族包、帽子、手巾、围巾、枕巾、床单等上百个品种。据说靛蓝色的染料就是我们平常和的板蓝根所制。,白族
14、荷包 荷包,在白族人的心目中,不仅是装饰品,而且是吉祥物。佩戴荷包可以防病、治病,祛毒疗疾。同时,荷包还是“袖珍贮物袋”既可装药物、香料,还可装烟丝、火镰和针钱等小杂物。 也是人们表情示爱和相互祝福的工艺品。常系荷包为人们平时佩系的荷包。有南瓜造型系以编绞成稻、麦、苞谷、蚕豆、高粱荞麦缨绦的“五谷丰登”荷包;人们借赠送荷包,送去各自美好的祝愿。喜庆荷包为人们办喜庆大事拴系在客堂中的装饰性荷包。这类荷包比一般荷包大,造型多为祥花瑞草和珍禽奇兽。表心荷包,多为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缔情信物,造型多为“心”型的葫芦,皮面绣有表示爱情的鸳鸯、喜鹊、比目鱼、并蒂莲花等花鸟图案。当青年男女双方确定爱情关系后,
15、女方就把荷包的一半送给男方,另一半自己保存。两半荷包合在一起,方成为一个完整的荷包,故人们又把这种荷包称作“对子同心”荷包。,白族三道茶 三道茶是云南白族招待贵宾时的一种饮茶方式。驰名中外的白族三道茶,以其独特的“头苦、二甜、三回味”的茶道,早在明代时就已成了白家待客交友的一种礼仪。 中国茶道既是饮茶的艺术,也是生活的艺术,更是人生的艺术。三道茶寓寄着“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人生哲理,也代表了三种人生境界。尘世的每一个人,当我们在酒足饭饱之余,慢慢品茶之时,不妨让这饱含智慧的茶香慢慢沁入我们的生命之中,让人生如茶,芳香宜人!,第一道茶叫“苦茶”,白族人讲究“酒满敬人,茶满欺人”,所以这道茶只有小半
16、杯,不以冲喝为目的,以小口品饮,面对苦境,我们惟有学会忍耐并让岁月浸透在苦涩之中,才能慢慢品出茶的清香,体味出生活的原汁原味,从而对人生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第二道茶叫“甜茶”,寓苦去甜来之意,代表的是人生的甘境。经过困苦的煎熬,经过岁月的浸泡,奋斗时埋下的种子终于发芽、成长,最后硕果累累。第三道茶叫“回味茶” 喝后回味无穷。辣在白族中与“亲”谐音,而姜在白语有富贵之意,所以此道茶表达了宾主之间亲密无比和主人对客人的祝福。因集中了甜、苦、辣等味,又称回味茶,代表的是人生的淡境。所以,这道茶清清楚楚地告诉我们:对于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我们不妨看得轻些淡些,不要让生命承受那些完全可以抛弃的重负,只有这
17、样,才能达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人生境界。,白族乳扇云南十八怪中的一怪就是粑粑叫做饵块,牛奶做成片片买。黄中带白、纯洁光亮、薄似纸张的乳扇,富含蛋白质、脂肪等,营养丰富。它可以生吃,也可煎、蒸、烤吃。但最好是用香油煎成淡黄色,取出置凉,又脆又香,尤为可口。孔词是白族宴客的美味佳肴,是祭祀的必备供品,也是馈友的佳品。但是我们可能会吃不惯那种煽味。,雕梅洱源白族姑娘,人人善制雕梅,并成了衡量姑娘是否心灵手巧的标志。因为当地婚俗中,姑娘出嫁前,须依俗给婆家送上一盘姑娘制作的雕梅作为见面礼。新婚之夜,新娘要为亲友宾客摆设点心甜席,此谓“摆果酒”,案十上陈列着新娘
18、带来的蜜钱、干果、雕梅款待客人,并让大伙品评。于是,洱源姑娘皆精心雕刻,她们制出的雕梅,不但是上乘的果品,还称得上是一种工艺美术品。,白族火把节 相传一千多年前,南诏王皮罗阁是六诏中势力最大的一个,他野心勃勃,企图并吞六诏,然后把才智过人、青年貌美的白洁夫人霸占为妻。为此,他以召开六诏会议为借口,造了一座最易燃火的松明木楼房,宴请各诏主到松明楼聚会。白洁夫人察觉,知道此去凶多吉少,劝自己的丈夫不要去参加会议。当时由于南诏王的权势,宾川诏主不敢违约,白洁夫人洒泪送行丈夫,行前拿出铁镯一只,亲自戴在丈夫手上。 赴宴之中,南诏王派人点燃了松明楼,不出白洁夫人所料,各诏国主都被大火烧死。白洁夫人闻讯赶
19、到后,烧死的国主侍从只剩下一堆黑黑的焦骨。白洁夫人星夜点燃火把,在这堆焦骨中用双手挖寻丈夫尸首,致使十指鲜血淋淋,最后才在一支套有铁手镯的焦骨上找到自己丈夫的遗骨。 她悲愤万千、抱着丈夫的尸骨纵身跳入洱海。后人为了纪念她的贞节、美德,于六月二十五日,男子跑马迎魂,妇女用凤仙花染红指甲,村村寨寨竖立火把,以表示对白洁夫人的怀念,这就是火把节的由来。 八月二十三日的“鱼塘会,据说也是白族人民用来纪念白洁夫人的。,每年夏历六月二十五日,是白族人民盛大的“火把节”。这个节日是白族人民秋收前夕预祝丰收的节日。这天晚上,家家门口都要竖小型火把一个,每村村口要竖公立大火把一个或几个,火把高达五丈。上面插红、
20、绿彩旗,写着“五谷丰收”、“人畜平安”等吉利大字。火把点燃后,村村寨寨一片光亮,犹如白天一般。然后各村寨的群众,手持小型火把,绕田间穿行一周,烧灭害虫,以求庄稼丰收 。,白族特有的本主文化 本主节“本主”意为“本境、本家族的福主”,是古时白族自然村落或某一地域的护卫之神,是白族人民特殊的宗教信仰。村民不论升官发财、疾苦病痛、生儿育女都要去本主庙祈求保佑。 各村白族信奉的本主有神、烈女贞妇,孝子忠臣等。各村都建有本主庙,庙宇宏伟,本主像雕塑精湛,造型美观。每逢本主诞辰,都要杀猪宰羊,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称之为“本主节”。本主节十分隆重,有一套完整的祭祀礼仪,伴之悦耳动听的洞经音乐和各种民间歌舞表
21、演,形成了白族地区特有的本主文化。,本主节,白族绕三菱 绕三灵是云南省大理白族的传统节日,会期为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共三天。节日期间,人山人海,在“三那绕南四绕北”中,歌舞不断;晚上宿营田野,唱白族的大本曲,对歌到天亮;可谓狂欢通宵达旦。 绕三灵,又称绕山灵、绕三林。白语叫“观上览”,意即“游逛园林”。三灵指“神都”圣源寺,“仙都”金奎寺,“佛都”崇圣寺。绕三灵主要是串游这三个寺庙。形成有四种传说:一说在远古时代,白族各部落男女青年的交住要绕密布的桑林,因此称“绕桑林”。二说白王有个太子不见了,百姓绕着洱海替白王去找太子,到后来发展成绕三灵。三说由“祈雨”而起,派生出农家乐活动的“绕
22、三灵”民俗盛会。四是纪念大理国王段思平的先祖段宗膀将军,白族三月街 三月街有一些奇妙的传说。据说很久以前,有一个暴君每天吃一对人的眼球,给当地白族人带来深重的灾难。当时有个充满神奇威力的勇士,为了给白族人民除魔灭害,在三月的一天巧施妙计,把暴君骗到苍山的中和峰麓,唤来神狗消灭了他。为了纪念这个勇士和白族人民得救的大好日子,人们便每年在农历三月十五至二十日,聚集在苍山脚下,欢歌乐舞。年复一年,便形成了一年一度的“三月街”。 人们更喜欢的是另一个传说:洱海边有一个打鱼的小伙子,妻子是龙王的三公主。有年农历三月十五日晚,月亮特别皎洁。三公主抬头望月,想起那是嫦娥在月宫举办一年一度的月街。她就叫来了一
23、条龙,夫妻双双骑着去赶月街。月亮上的街市货物繁多,看得人心花怒放,可所有的货物只能参观不能买。空手而归的夫妇俩在回家的路上商量定了一个主意:也要在苍山脚下举办一个月街,而且要让大家想买什么就能买到什么。于是,他们就来到苍山中和峰东麓的缓坡上,种了一棵大青树,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起在树下做买卖七天。于是,有了这样的一个热闹的集市,而人们习惯将这个节庆称为“月街”。,“三月街”又称“观音市”、“观音街”,“祭观音街”,是云南大理白族盛大的节日和街期,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二十日在大理城西的点苍山脚下举行。最初它带有宗教活动色彩,后来逐渐变为一个盛大的物资交流会。人们按照传统习惯,白天进行贸易,晚上在宿营地
24、唱歌跳舞,热闹非凡。三月街在政府的关怀下,更加繁盛,活动内容也更加丰富,白族人民,以及附近的汉、彝、纳西、藏、傈僳、回等族群众,纷纷身着节日盛装,赶着牲畜,手携肩挑着山货药材和农副产品,聚集在苍山脚下的广场上,除进行物资交流外,还举行对歌、跳舞、射箭、赛马、球类比赛等,还要演出白剧、花灯戏。,耍海会云南洱海沿岸的白族人民,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都要举办一次传统的耍海盛会。相传过去洱海里有条凶残的大黑龙,年年兴风作浪,涂炭人民。聪明智慧的白族人民雕一条黄木龙,放进洱海去同黑龙决斗。两条龙在洱海中展开了恶战,白族人民聚集在岸上为黄龙呐喊助威。黄龙斗累了伸出头来,大家一齐扔去馒头。黑龙伸出头来,大伙丢
25、下石头。于是黄龙越斗越强,黑龙又饥又乏,被咬得遍体是伤,慌忙逃往漾濞江。从此,海水外泄,风平波静。,为了纪念这一胜利,每年到了这一天,白族人民身穿盛装,撑起花伞,从四面八方乘船或步行赶来耍海。在耍海的日子里,洱海里白帆点点,岸上人山人海。人们只起唢呐,唱着大本曲,对着调子,舞着霸王鞭,跳起仙鹤舞,尽情欢乐。同时,举行一年一度的“赛龙舟”活动,龙舟一般用洱海里大型的木船改装而成,在长约十米,宽约三米的风帆上,披红挂绿、张灯结彩。桅杆上扎有五颜六色的“连升三级”的大斗,并拴上铜锣,尾舵上竖有松枝,船舷上画着叱咤风云的“黄龙”和“黑龙”,中间镶嵌一面圆“宝镜”。随着一声号令,各村寨的龙舟竞发,人们唱着赛舟调,祝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谢谢观看,